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修復項目對自然與社會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遭到很大的破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國家從1978年開始開展生態修復項目,包括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工程。在此背景下,論證生態修復項目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呼吁采用退耕還林、封山禁牧、保護天然林等措施提升植被覆蓋率,并進行相應的農業生產補償,保證生態修復項目的長久運行。
關鍵詞:生態修復;自然;社會
我國經濟的發展與自然資源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在自然資源的開發方面往往以資源損耗和環境破壞來帶動經濟增長,而且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自然生態系統面臨更加嚴峻的情況。生態問題頻出讓人們不得不重視自然生態的修復能力,各種生態修復項目也開始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1]。
1生態修復項目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1提升綠色植被的覆蓋率
研究表明,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等政策大幅度提升了森林覆蓋率。以青海省為例,通過實施天然保護林和退耕還林政策,2017—2019年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個百分點,達到7.26%。通過對退耕林地的保護和修復,天然森林的面積不斷擴大,物種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同樣,通過對林地面積的管理,水土流失和洪澇等情況也得到很好的控制,且森林覆蓋率提升,土壤養分得到了積累,改善了土壤環境[2]。
1.2不適當的人工造林會影響到當地環境
人們采用了很多措施來提升森林的植物覆蓋率,如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等。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為例,由于“三北”地區多為半干旱地區,人工造林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不適性,甚至會危害到地區的環境[3]。特別是西北地區,由于海拔高、氣候干旱、嚴寒,喬木造林生長緩慢,大部分地區采用喬木植樹造林不恰當,會導致土壤環境持續惡化,土壤的濕度下降,對原有的草地植物造成破壞,人工造林的成活率也不高。
1.3植樹造林是控制環境退化的有效途徑
植樹造林是控制環境退化、修復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其中造林方式的選擇尤為關鍵。以青海省為例,在造林方式上堅持選擇封造并舉、喬灌草結合、帶片網結合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分類指導,科學造林,自2017年以來,全省營造林任務每年達到26.67萬公頃,探索出了一條我國西北地區可復制、可推廣的造林種草模式[4]。同時經過調查監測發現,人工造林的潛在蒸發量遠遠大于天然草地的潛在蒸發量。所以,天然草地在半干旱地區的生長情況遠不如人工造林,還易出現牧草大面積死亡的情況。人工造林也有著不足之處,在降水量不足時,土壤的水分下降,也易出現植物死亡的情況,影響物種的多樣性;而且采取人工林代替草地和耕地之后,土壤水分會被生長迅速的樹木消耗,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即便是在雨季,土壤的水分也難以得到有效補償。
2大規模生態修復項目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2.1糧食的補償問題
生態修復工程通常采取退耕還林、還牧的方式,勢必會導致農業生產面積的下降。由于退耕區域糧食總產量并不高,通過對適合農業生產的區域進行技術改造來實現對退耕區域糧食產量的補償有一定的可行性。據調查顯示,實施退耕還林之后,糧食的整體產量并沒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從現有的社會經濟結構來看,農民的收入大部分源于外出務工,農業生產創造的收入并不高,退耕還林導致農業產業衰退,需要通過轉變產業結構來實現退耕區域經濟收入增長。但是目前,土地結構難以有效調整,替代性產業并沒有發展起來,退耕區域農戶缺少穩定收入,難以形成退耕還林的持續發展。以青海省為例,退耕還林存在后續產業發展后勁不足、退耕還林政策到期影響退耕農戶生計、造林質量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影響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受耕地保護紅線和基本農田紅線的限制難以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等問題[5]。因此,退耕區域應以提升后續產業發展作為農村牧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應對退耕帶來的農耕區域減少的問題。實踐表明,退耕還林項目采取補償的機制,既解決了部分貧困農牧民的缺糧問題,還改善了農村牧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讓人們擺脫對于農業資源的過分依賴,讓退耕區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2生態修復,讓人們擺脫貧困
目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因此生態修復工作尤為重要。生態修復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持續,在于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通過對生態進行修復,能夠更好地推動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政府政策是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保障,如果政策或者資金不足,勢必會導致生態系統的補償機制失效[6]。因此,對于生態修復項目,政府需要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采取鼓勵或者扶持的態度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自古以來,貧窮與自然資源的破壞有著直接的關系,許多地區為了擺脫貧窮,采取砍伐森林的方式來補充農業經濟的不足,這反而導致環境的破壞,使貧窮加劇?;诖?,應以生態修復為核心,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以政策引導和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當環境保護與土地利用方式、能源利益等產生矛盾和沖突時,環保工作的開展勢必會面臨重重困難。因此,保護自然環境應該以人們的基本需求為出發點,擺脫貧困才是促進環境保護、進行生態修復的重要前提[7]。為了確保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修復和保護生態平衡,需要借助國家政策、土地管理、科學研究等眾多領域的參與,形成生態修復的合作機制,共同致力于生態修復相關內容的研究和討論,以理論指導實踐。
3結語
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也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全球都十分重視生態修復工作,積極開展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項目,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生態修復工程需要注意的內容是退耕還林帶來的農業生產問題和耕地面積減少,必須通過技術改革的方式提升農業生產的產量,只有滿足人們基礎物質生存的需要,才能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實踐表明,生產活動對自然生態帶來的破壞是可以遏制和修復的,在生態修復時,不能盲目,而是要考慮到生態的多樣性,做到因地制宜,同時要將生態修復同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綜合考慮。此外,政府等相關部門要給予生態修復工程一定的支持,包括政策和資金支持等,加大自然生態修復工作的實施力度,同時以提升農業技術為補償,進行適當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幫助部分區域擺脫貧困的局面,進而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國增.林業生態修復對林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8(5):90-91.
[2]陳林,劉剛,王斌.浙江純林生態修復項目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權重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22):102-105,115.
[3]黃浩靜.杭嘉湖平原河網區鄉鎮河道水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7.
[4]趙云朋.生態修復在水電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12):216.
[5]裴俊,楊薇,王文燕.淡水恢復工程對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服務的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54(1):104-112.
[6]李慧婷,韓美,路廣.黃河三角洲濕地開發與保護工程建設的生態環境影響分析[J].山東化工,2017,46(8):166-168.
[7]曹世雄,劉冠楚,馬華.我國三北地區植被變化的動因分析[J].生態學報,2017,37(15):5023-5030.
作者:李文淵 單位: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項目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