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水環境特征及治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指出了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農業生活廢水的任意排放給農村水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分析了農村水污染現狀及特征,包括具有單一性、治理水平低、地區差異性和隱蔽性等。從加強鄉鎮企業管理、強化環保宣傳、發展生態農業、加強水環境監測與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治理與改善措施。
關鍵詞:
農村;水環境;隱蔽性;鄉鎮企業
1引言
一直以來,城市水環境都被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對農村地區水污染情況則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隨著各地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業的機械化和人們生活消費的多元化發展,其面臨的水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這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并根據現代農村水污染的具體特征,尋求合適的對策進行防治。
2我國農村水污染現狀
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居民環境,特別是水環境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年來,農村水環境污染呈現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而各地均將人口、商業、文化、教育更為集中的城市作為水污染整治的重點區域,對農村水污染形勢認識不足。2014年,我國工業廢水排放205.3億t,其中有一半出自鄉鎮企業。種植業施加的化肥有60%以上流入地表河流湖泊或地下水體,而農藥的流失率則在80%以上。畜牧與養殖帶來的廢水COD量已經超過工業、生活廢水之和,而國內太湖、鄱陽湖、洞庭湖、高郵湖、滇池、淮河、巢湖、微山湖等水域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農村污水的污染。
2.1鄉鎮企業排放
鄉鎮企業一直得到地方政府的鼓勵,被視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一方面,鄉鎮企業治污水平較低,很難達標排放,存在違法排放污水行為;另一方面,對鄉鎮企業的排污管理達不到規范要求,而一些被城市中心地區淘汰的高污染企業,往往會被農村地區接納。這都致使鄉鎮企業污水排放較為嚴重,對農村水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2.2農村生活污水
農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產生污水,包括廚房用水、洗衣等生活廢水,由于多數地區無下水道及處理設施,污水直接排入農田水渠等水域,造成水污染。
2.3農業污水
農業種植施加的化肥、農藥會對農田水域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畜牧、養殖產業也會造成不同層面的水質污染。
3農村水污染特征分析
我國農村水環境污染呈現如下幾方面的特點。
3.1污染源單一性
在農村地區,一般鄉鎮企業分布并不多,在貧困地區工業企業更少,因此具有產業單一的特點,比如食品加工等。雖然他們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水質污染,但因為企業數量少,行業單一,給外界排放的廢水污染物質也較為單一。而對于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來說,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化肥、農藥、飼料等,單一性的污染源有利于進行針對性的治理。
3.2污染物的區域差異性
在各地農村生活污水方面,污染物大致類似,但鄉鎮企業和農業生產造成的水污染則呈現一定的區域差異性。蘇南、珠三角地區的鄉鎮企業多為電子、五金企業,對水環境造成的污染多為重金屬、鍍金液等;浙江溫州、山東淄博等地鄉鎮企業多為紡織、服裝與鞋帽加工,其水污染物多為環境激素類物質;新疆北部多地連年種植棉花,山東濰坊農村以蔬菜種植著名,福建丘陵地區農民則以種植茶樹為業,云南紅河、玉溪有大片的煙草地,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會因為施加單一的化肥和農藥給周邊水域帶來特定的污染物。
3.3隱蔽性
農村人口密度較小,且分散居住,同時農村的環境是十分復雜的,這都造成了農村水環境被污染后難以被發覺,使得農村水污染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潛在性。同時,農村地區缺乏檢測技術與檢測工具,除了一些重要的河流湖泊,很少有其他水域水質被水利、環保部門實時實地檢測,而肉眼看不到的污染,農民很難發覺,且相當一部分群眾也沒有向相關部門匯報的意識。
4農村水污染治理對策分析
針對前文農村水污染現狀與其特點,本文提出如下治理措施。
4.1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管理
鄉鎮基層政府應該充分認識到環境是發展的根本理念,將建設環境友好型鄉村作為未來鄉村建設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管理。首先,盡量在后期的規劃中使得相同產業的企業集中在同一工業園中,而不是分散在各個鄉村街頭,以便能夠對其排污行為進行集中管理,對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其次,禁止略過環保審批程序直接建設投產的現象出現,嚴禁在生產中偷排等違法行為,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應加強監督監管,對一些污染嚴重、屢禁不止的企業予以停產或關閉處理。再次,以節水、節能、實施清潔生產為目標,鼓勵企業對新技術的研發與使用,以強化對鄉鎮企業的環境管理。
4.2加強宣傳,提升農民環保意識
一方面,農民平均文化水平較低,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缺乏足夠的環保宣傳,這使得農民對水污染的危害性意識不足。因此,有必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加強環保宣傳,具體的形式可以包括深入村莊進行集中講座、由村干部分別宣傳等,宣傳內容應包括生活用水污染、農業生產水污染、企業水污染等方面。
4.3發展生態農業
因為充分結合了經濟學和生態學的原理與現代化的管理手段,生態農業能夠產生較好的生態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生態農業有兩種主要模式:其一是時空結構模式,即利用生物對光、水、溫度、肥料的不同需求,以及一定的互利共生關系,使不同作物、禽、畜等在各自的位置獲得各自的成長和收獲,相得益彰。他們能夠在空間、時間上形成多維結構,具有極佳的經濟效益。比如林地立體間套種植、水域立體養殖等。其二是食物鏈模式,其基于農業生產中物質循環規律而設定的生態系統,其中一個作物的代謝廢物為另一個作物的營養需求,形成一個閉環的食物鏈,在種植、養殖結合模式中可以靈活地應用。其中第二種模式對弱化水污染更為有利,比如農作物種植中施加過多化肥造成附近水域N、P含量升高而富營養化,可繁育藻類并用于魚類養殖。這種將農業盡量融入自然生態,并獲得經濟效益的“取巧”方式,是對自然生態的最大尊重,也能夠盡量減小對水環境的污染。另外業界也規定了一種苛刻的生態化農業生產模式,完全避免對化學肥料、農藥的使用,采用機械方式除草,使用腐殖質增強肥力,不追求高產而追求原生態,而對水環境則幾乎沒有任何污染。該生態農業在德國等地得到應用,值得我國農戶借鑒,其產量低但質量高,在經濟效益的獲得上有一定的風險,在推廣中需要兼顧農戶對風險性的認知,以自愿為原則。
4.4加大基層水務、環保部門水質監測及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基層水務、環保部門應根據當地水環境具體情況,制定水質監測的周期和監測點位,重點關注重要水域、工業區、水庫等,按照既定要求落實水質監測工作,對水污染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同時,加強與群眾的互動,對群眾發現的水污染現象,要及時應對和處理,及時反饋處理情況。
5結語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農村是食物的產地,因此保障農村水質不受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根據農村水污染的來源與特征,本文認為,加強鄉鎮企業管理、提升農民環保意識、發展生態農業以及加強水質監測及污染防治工作有利于農村水污染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何云,胡嘯,王軍,等.山東省農村水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S1).
[2]林龍.論《水污染防治法》在農村水污染防治方面的不足與完善[J].農業經濟,2015(5).
[3]曹志平.生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1).65
作者:高松 單位:江蘇省泗洪縣環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