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種子管理站對農業技術的保障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種子管理對于保障農業安全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形成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種子管理體制,難以適應現代種業發展的需要,因而必須轉變觀念并完善,以提高種子管理成效。種子管理站也要履行職能,充分發揮品種和技術的保障作用。
關鍵詞:種子管理站;現代農業;品種;技術;保障
種子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農業增產增收最終都要通過選育和推廣應用優良品種來實現[1],所以種業發展代表了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隨著農業種子市場的日益多元化,新品種的選育更新速度明顯加快,從事種子生產經營的企業、人員也越來越多,從而對種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2]。種子管理站是《種子法》賦予種子管理職能的基層機構,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農作物品種和農業技術的發展發揮著關鍵的保障作用。
1種子管理站對農作物品種的保障作用
1.1抓品種認證鑒定,保護植物新品種
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對農作物品種認證工作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充分,所以種子管理站應加強對種子認證工作的支持,通過認證來保證種子質量,同時也是對植物新品種的保護。目前,育種者缺乏品種權意識,通過品種審定后即刻推向市場,結果出現多家企業經營同一品種的現象,再來申請新品種保護則為時已晚,從而蒙受不應有的損失。所以應建立新品種保護強制申請制度,為種子市場正常競爭創造良好條件。
1.2加強新品種試驗,提高市場占有率
針對農作物品種多、數量大以及種子市場惡性競爭、違法經營等問題,種子管理站應加強特新優品種的試驗、示范、推介引導工作,以提高適宜品種的市場占有率。種子管理站可收集適宜本地區的國審、省審特新優品種,開展集中試驗和多點示范,組織種業經營者、種植大戶和農業合作組織深入田間參觀,以最直觀、最生動的形式展示生產效果,發揮農作物適宜品種的優質、抗逆、增產優勢。
1.3做好新品種展示,為群眾提供方便
新品種示范展示是種子管理的主要內容,也是種子管理站義不容辭的責任,新品種展示對特優新品種的推廣示范作用顯著[3]。種子管理站應結合不同區域特點進行集中連片的展示,全面示范栽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環節,以突出高產栽培技術的優勢,為群眾現場參觀學習提供真實的范本,發揮新品種示范地的輻射帶動作用。為此,種子管理站應建立相對穩定的試驗示范基地,并且以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展示新品種,例如評述新品種時要客觀公正,既充分說明新品種的優勢,也不回避缺點。
1.4抓制種環節管理,從源頭保障質量
加強制種環節的管理是保障種子質量的關鍵,種子企業應建立完善的親本管理體系,嚴格控制親本種源,必須在制種前一年按親本自交系要求保純繁殖。在制種過程中,種子管理站要檢查制種基地的隔離是否達到要求,不符合要求者應立即責成其加強隔離措施或重新選地。種子收獲時,種子管理站應安排專人進行現場監督,指導制種人去雜、去劣、去病,以保證種子質量。對于已入庫的種子,種子管理站應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方式,確保庫存種子質量。在種子流通環節,種子管理站應加強種子質量的抽檢,發現種子質量達不到規定指標時,立即通知種子經營者停止銷售。
1.5抓種子市場監管,依法規治種管種
首先,嚴格規范農作物品種備案審查制度,通過審查品種的合法性,把好品種市場準入關,杜絕假冒偽劣品種進入種子市場。其次,嚴格審查農作物品種廣告宣傳,遏制虛假、夸大、不實廣告宣傳,以保證種子廣告的真實性與合法性,避免誤導農戶。第三,建立種子網上備案制度,規范品種監管,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問題種子不予備案。第四,加大市場監督執法力度,按照“屬地管理、檢打聯動、部門協同、標本兼治”的原則,加強種子市場的監管,并重點檢查種子備案、銷售臺賬、購銷合同、種子標簽等是否合規,杜絕未審先推、銷售退出品種等行為。
1.6抓品種檔案管理,保證質量可追溯
《種子法》要求,種子生產經營者必須建立檔案,以確保農作物種子全程可追溯。種子管理站應加強農作物品種檔案管理,為種子生產經營者印制種子進貨、銷售臺帳及收據,要求種子生產經營者臺賬記載齊全、及時,每項銷售必開憑證,保證種子來源有據、銷售可查、全程可追溯,使農業生產用上“放心種”。
2種子管理站對農業技術的保障作用
2.1種子是特殊產品,離不開技術服務
種子不同于一般產品,其具有生命力,有使用時效要求和生態區域性特點,作為繁衍農作物的載體,是育種技術的結晶,且受年份、種植方式、生態區域等因素影響。因此農作物產量、品質、抗性必然存在差異,這就要求除了提供種子以外,還必須提供與種子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4]。種子的這一屬性決定了種子需要技術服務,種子經營者在提供良種的同時必須傳授配套的種、管知識與技術,因此種子管理站應督促種子企業建立健全種子技術服務體系。
2.2種子服務專業化,促農業技術創新
種子管理站應將品種管理與技術服務結合起來,引導農民科學使用良種。一是定期農作物特優新品種,并根據主推品種特性,做好宣傳與培訓工作。二是安排種子管理人員在有代表性的鄉鎮設立現場咨詢點,面對面向農業生產者答疑釋難,傳授種子真假辨別的知識和技巧,提升其維權意識和能力。三是加強對種子經營人員的培訓,使其掌握種子識別、貯藏、栽培等技術,讓其在向農業生產者銷售種子時做好配套技術服務工作。四是搭建農作物品種服務平臺,為種植大戶、龍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2.3建種子保險制度,改善供用種環境
針對現階段種子企業規模小、經營不規范、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為加快現代種業發展,有必要建立種子質量保險制度,以平衡用種者與供種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當出現種子質量問題時,可先由保險機構對被保險人賠付,再由保險機構向相關責任主體索賠。但現行種子保險制度存在覆蓋范圍窄、保障水平低、參保意愿弱的問題,所以可借鑒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模式創建種子強制保險制度,以降低種子生產經營與使用風險,保障農業生產者的切身利益。
2.4宣傳貫徹《種子法》,讓種業健康發展
新《種子法》于2016年頒布實施,相對于舊《種子法》修改面近6成。宣傳貫徹新《種子法》,是種子管理站職責所在,為此種子管理站應強化新《種子法》的宣傳培訓,以提高新《種子法》的覆蓋率和影響力,通過立體化、多形式的宣傳和培訓,讓新《種子法》深入鄉鎮、經營戶和農戶心中。基于種子技術服務中的不足,通過轉變種子管理觀念和深化種業體制改革,增強服務意識,加強農作物品種的安全跟蹤評價工作,依據安全隱患的品種,及時風險提示、預警和謹慎用種建議。綜上所述,隨著新《種子法》的頒布實施,加快了種業規范化、現代化進程,種子管理站必須充分履行《種子法》賦予的種子管理職責,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品種管理與種子技術服務能力,以充分發揮種子管理的職能作用,為現代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張永春.湟中縣農作物良種繁育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6(10):34-35,37.
[2]王磊,宋敏.歐美種子管理制度及其對中國的借鑒[J].世界農業,2014(01):6.
[3]陳進,劉智,楊建梅.縣級農作物新品種展示工作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J].中國種業,2015(01):17-18.
[4]劉立秋.新時期種子營銷服務工作探討[J].種子科技,2015,3(11):39-40.
作者:沈海生 單位:羅定市種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