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湖區農業發展調查及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發展都市農業,體現了城鄉統籌發展的主題,更新了農業發展的理念
發展都市農業,使全區各級、各有關部門逐步樹立了“跳出農業抓農業”的理念。在指導思想上,突破農業是第一產業、農業工作就是指導種養業的觀點,注重了農業開發與二、三產業相結合;突破農業資源開發主體就是農民的觀點,注重了農業投資主體的社會化、多元化;突破農業資源開發就是依附于其他產業的觀點,注重了以農業資源為主體吸附其他產業資源。在經營理念上,逐步用現代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工業化方式組織農業生產經營,把工業的管理理念、生產方式、營銷手段、科學技術植入農業,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1.2發展都市農業,促進了農業產業的不斷升級,提高了農業競爭力
1.2.1不斷完善都市農業發展規劃在2002年制訂全區都市農業發展初步規劃的基礎上,近年來結合西湖區分區規劃調整、土地利用規劃重新修編和《杭州市市區都市農業發展規劃》,投入人力和財力,不斷對規劃進行深化完善,對規劃內容進行調整充實,進一步明晰了西湖區都市農業的發展重點與方向、農業功能分區等。今年5月,此規劃已作為《杭州市市區都市農業發展規劃》的組成部分。
1.2.2進一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在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引導農戶,因地制宜地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2004年全區農林牧漁副業總產值達到6.15億元,農、林、牧、漁、副業產值結構為42.1:1.1:12.5:43.6:0.7。根據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從2002年開始,實施了畜牧業的禁養和限養政策,畜牧業產值從2001年的第一位下降至2004年的第三位。2004年,六大主導產業的現價產值排序由2001年畜牧、水產、茶葉、蔬菜、糧食、花木調整為水產、蔬菜、畜牧、茶葉、花木、糧食。農業產業結構在平面調整余地不大的情況下,加快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調整,單位面積效益不斷提高。2004年,五大優勢和特色產業平均667m2產值達到7258元,占農業總產值的76%,比2002年提高了23個百分點。2002年以來,已累計新增農業結構調整面積1000hm2,重點發展了水產、蔬菜、苗木和休閑觀光等產業。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了農業區域化布局,全區南、中、北三大農業區域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1.2.3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重點扶持了一批帶動力強、經濟效益好的農業龍頭企業,以此來帶動全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目前,全區已培育和創建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7家,共帶動農戶3000多戶,連接基地666.7hm2。2004年底,7家農業龍頭企業實現產值10366萬元、利潤1256萬元,分別占全區農業企業產值、利潤總數的29.7%和58.1%。這些龍頭企業上接市場、下聯基地和農戶,促進了農民增收,起到了較好的帶動和示范作用。近年來,西湖區還充分利用農展會、招商引資洽談會等平臺,大力推介宣傳西湖農產品,提高了西湖區農產品的社會知名度,加快了外向型農業的發展步伐。每年都推出一批農業對外招商引資項目,吸引工商資本來西湖區投資。2002年以來,西湖區共引進農業投資實際到位資金16763萬元。
1.2.4有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建設近年來,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十分重視農業標準化工作。全區已制訂(修訂)了主要農產品的地方標準7個,全區60多家農業企業中有一半以上都制定了產品生產標準,有力地提高了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程度。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和基地建設,全區已建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1個,面積達到800hm2,已通過認證的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5只,市級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工企業2家,列入國家級無公害標準化示范園區建設項目1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著重從源頭上抓好農產品安全生產和上市農產品的安全檢測,確保西湖區上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全區已有2家企業通過GMP認證,1家企業通過QS認證,2家企業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另有3家茶葉加工企業正在開展QS認證。積極培育農產品品牌,近年來已累計注冊農產品商標50多個,其中2只產品獲浙江名牌、2只產品獲杭州名牌,2個商標獲省著名商標、2個商標獲市著名商標。
1.3發展都市農業,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了農業發展的后勁
1.3.1不斷加大農業扶持力度2003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先后出臺并落實了《加快都市農業發展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若干意見》(西委辦發[2003]53號)、《西湖區加快都市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西委[2003]11號)、《關于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西委[2004]4號)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臨時性生產管理和生產設施性用房審批實施意見(試行)》(西政辦[2003]18號)等一批支農惠農政策,從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方面支持都市農業的發展。2004年,區財政直接用于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達到100萬元,比2002年的60萬元增長67%。
1.3.2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和信息服務水平積極開展新品種的引進繁育推廣,每年引進優良新品種20個以上,全區良種覆蓋率達98%。2002年以來,已實施各類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項目64項。著力構建農業信息服務體系。2004年啟動實施“萬名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培訓農民13041人,其中農業適用技術培訓3337人,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應用能力。以區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和區農業資源網為依托,初步建立了區、鄉(鎮)、村三級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目前全區60%的行政村已建成農業信息服務點。
1.3.3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錢塘江上泗南北大塘24.3Km的標準堤塘全線貫通,赤通浦排澇閘站配套工程建設完工,此外還建設完成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三墩萬畝節水農業示范工程項目及濱龍改造中低產田項目(龍塢片)、2座小(二)型水庫保安工程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到2004年底,全區已興建經省(市)命名授牌的市級以上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園區6個,今年各有1個園區被列入省和市級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點。目前,全區設施農業面積已達到120多萬m2(溫室甲魚設施面積10萬m2左右),其中鋼管類蔬菜大棚占70%以上,同時還建設了一批檔次較高、自動控溫的花木智能大棚。
1.3.4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到2004年底,全區已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7個,其中行業協會6個、專業合作社1個。農業中介組織為農民提供信息、供種、技術以及農產品流通渠道等服務,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此外,通過政府鼓勵和引導,還涌現出了一批營銷大戶,促進了西湖區農產品的流通。
1.4發展都市農業,拓展了農業的功能,加快了城鄉生產要素的互動
近年來,西湖區依托杭州大都市,充分發揮地域、資源優勢,相繼開發建設了生態旅游區、茶文化村、休閑垂釣園、休閑農莊、名貴花木觀賞園等一批集觀光、休閑、體驗于一體的休閑觀光項目。2004年,各農業休閑觀光點共接待市民游客20多萬人次,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回歸自然、休閑觀光的理想場所。目前,全區共有各類休閑觀光農業園區(點)33家、在建10家,其中有省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3家、市級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示范單位1家。
1.5發展都市農業,提高了農業的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都市農業的發展,調整和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五大優勢、特色產業效益增長明顯,2002~2004年,花卉苗木產值增長96.4%、茶葉增長52.3%、水產增長24.4%、蔬菜增長19.3%、食用菌增長31.7%。2004年,西湖區農民來自第一產業的人均收入達1951元,比2002年增長24.7%;2002~2004年,農民家庭經營來自一產的收入平均增幅8.2%。各大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004年,全區農業經濟收入7.52億元,比2002年增長9.6%;農村經濟總收入135.63億元,比2002年增長35.0%;農民人均收入8099元,比2002年增長21.4%。
2西湖區都市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技推廣體系需要創新
西湖區現有的農技推廣隊伍老化、人員不穩,技術推廣與農民需求有一定脫節,現有的農技推廣體系難以適應都市農業發展對農業科技的要求。
2.2結構調整越來越難
政府積極鼓勵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歡迎更多的工商資本來西湖區投資農業,但由于受到嚴格的用地控制政策制約,導致開展農業產業調整結構、發展都市農業的難度越來越大。
2.3農業投入相對不足
近年來,西湖區逐步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但與農業的基礎地位,與農業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不相適應。況且農民自身積累不足,加之農業比較效益偏低,僅僅依靠自身能力,難以快速發展。同時,扶持政策到位率不高的問題也困擾著都市農業的發展。如省、市已經規定農業龍頭企業在供電、用地、稅收等方面的政策,至今也沒有兌現。
2.4區域性優勢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西湖區已建成了不少園區,也創建了較多的農產品品牌,但就整個區域而言,雖然區域化的雛形開始形成,但在同一區域中沒有實現統一服務、統一管理,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也參差不齊,沒有真正形成區域性產業競爭力。
3西湖區下一步都市農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3.1總體思路
根據西湖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都市農業發展的現狀和特點,結合“十一五”農業規劃的編制,初步確立西湖區下一步都市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即圍繞一個主題,夯實二個基礎,優化三大區域布局,建好四大千畝園區,發展五大主導產業,打響六大品牌,建設七大體系。
3.2主要措施
3.2.1加強領導服務體系建設區政府要牽頭成立都市農業規劃的實施領導小組,組織農業、建設、規劃、國土、財政、科技、發展改革與經濟等部門以及鄉鎮的負責同志參加,同時成立若干個專業工作協調小組,全面負責本規劃實施過程中組織和協調工作。
3.2.2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加強農技隊伍建設,有效解決目前西湖區存在的農技人員在編不在崗、農技人員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加強種子種苗工程建設,大力引進良種良苗,重點抓好袁浦特種水產新品種引繁基地、周浦蟹種與鱉種基地、蔬菜新品種引繁基地的建設,提高優良品種覆蓋率。加快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引進與推廣,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2.3加強資金保障體系建設繼續加大財政扶農力度,努力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農民、工商企業等投入為主體,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業投資新體系。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加快構建和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增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3.2.4加強加工與流通體系建設圍繞本區水產、蔬菜、茶葉、花卉苗木等優勢產業,重點支持發展加工型、流通貿易型農業龍頭企業,努力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流通增值率。積極扶持農業品牌建設,組織農業企業參加各級農博會、交易會,擴大企業及產品的知名度。進一步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重點抓好西湖茶葉市場的擴建,使之成為功能齊全、輻射全國的茶葉交易市場。
3.2.5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鼓勵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體系、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有機農產品等認證工作,打響西湖區“綠色”農產品品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全面實施“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監控,全面提高西湖區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加大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力度,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管理,引導農民推廣使用生物農藥、有機肥等環保型投入品。
3.2.6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以“杭州龍網”、“西湖區農業資源網”和“農技110”建設為載體,加快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逐步形成區、鄉(鎮)、村逐級配套,連接千家萬戶的信息網絡,為農業經濟主體提供產品價格、市場供求、適用技術等信息服務。
3.2.7加強農業生態體系建設積極實施土地整理、農田水利、林網等基本設施建設和“百村整治”工程,加快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大力推廣使用低毒、低污染、易降解農藥,提倡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充分利用域內山、水、茶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重點抓好龍塢茶村、周浦十里圍塘休閑農業區建設,實現傳統農業與現代休閑觀光旅游業的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