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規劃中建筑環境的利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景德鎮地區鄉村傳統建筑環境現狀
1.1傳統建筑現狀景德鎮地區的傳統建筑主要有祭祀性建筑、民居建筑、橋梁及水利建筑、陵墓建筑。村落建筑從格局到形式都與徽派民居密不可分,但也有一些差別,僅在靠墻頂部1m左右粉成白色,其余為青灰色,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也相得益彰,保留比較完整的有浮梁縣的瑤里古鎮、滄溪村、嚴臺村、桃墅村、樂平市眾埠鎮。其他村落也有不少的古建筑群落,完整性稍差一些,但不論是公共建筑還是民居建筑在建筑的空間和周邊的環境中都是和諧統一,互相依存的。就目前現狀來看,比較集中的問題有兩點,二是缺乏保護意識,一是缺乏維護資金。
1.1.1缺乏保護意識據統計中國傳統村落現存數量僅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9%[4],這些在村落當中充當重要角色的傳統建筑也隨之慢慢減少,其中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隨著新農村模式的替代日漸消亡。筆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傳統建筑在新農村的建設當中直接拆除掉改建新房,有的比較完整的建筑整棟拼裝在村落旁,出售到外省或國外。對于頹敗的古建筑,村民們將較為完整的構建拆除轉賣,其他破舊的木構筑則直接當柴火燒掉。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能說人們完全沒有對古建筑加以保護的意識,但這種意識是零星的,傳統建筑仍遭受了不少人為的破壞,而正是這些不同程度的損壞造成了鄉村歷史文脈的斷裂。
1.1.2缺乏維護維修資金資金的缺乏是眾多傳統建筑面臨的一大難點,市文保專項資金的不足,社會閑散資金的有限使得維護和維修傳統建筑的資金缺口很大,如樂平市古戲臺這一資源,現存比較完整的有南宋年間的,部分構建急需修繕。卻因為每年經費較少只能長期鎖閉,等待資金的救援。這樣的例子在景德鎮地區還有很多,綜合來說,國家級的保護單位比省市級的保護單位更好一些,作為旅游開發結合的地方因為有資金的不斷補充也相對好一些,但是這畢竟是少數的,因而在新農村規劃與建設的同時,重視傳統建筑,改造與創新傳統建筑,才是傳統建筑物質與精神得以更好傳承的解決方式。
1.2傳統建筑環境現狀一個地方傳統建筑與環境的融合,是當地的自然條件與社會文化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景德鎮地區的鄉村傳統建筑環境包括室內空間環境和室外空間環境。室內空間環境注重空間、裝飾與風水文化的結合,而室外空間環境則從村莊到單體建筑的選址布局都講求風水和因地制宜。拿傳統民居建筑來說,建筑外觀明朗,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間[5]。室外空間的院落多就地取材于當地的石材、河流的卵石鋪地,多種植鄉土特色的樹種與花卉,院墻一般不高,在秋冬季節也是很好的曬場。裝飾類的三雕取材有神話故事、漁、樵、耕、讀等充滿生活氣息的題材,現狀保存較完整的建筑仍具備這些環境空間,改建后的建筑也通常保留有部分環境風貌。
2傳統建筑環境的更新與利用
傳統建筑的現代化和現代建筑的本土化是未來發展的方向[5],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上對傳統建筑的尊重是對文化及民族傳承的尊重,也是一個值得探討和深化的議題。筆者經過對景德鎮地區新農村建設與傳統建筑的考查中,認為保留傳統建筑的優良特性、環境的宜人性,加入現代的理念和創作手法,通過在新建筑上的多樣化處理,可以讓新農村建設更加貼近地方特色,保護與更新并進。
2.1運用傳統的元素景德鎮地區傳統建筑里有許多徽派特色的元素,是傳統民居具備代表與辨識性的切入點,比如馬頭墻、門罩、花窗、三雕、天井、庭院,在現代的新農村規劃中,加以運用可以凸顯地域文化內涵空間,如近些年提出的新徽派就是良好的更新方式。
2.1.1馬頭墻的運用徽派民居的標識性的高墻以及其形式美、防火又防盜的馬頭墻乃可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得以廣泛應用[6],建筑外部造型還是以馬頭墻、青瓦為切入點,由于傳統徽派民居的窗戶都比較小,可以在新農村的建筑規劃中加大開窗面積,墻體仍然可以結合磚雕,創造自然古樸的氛圍。
2.1.2天井的運用景德鎮地區的傳統民居的內天井構造可以良好的增加采光和改善小氣候,在風水當中也有聚財的講究,新農村的民居樣式可以沿用天井這一做法,在鋼筋混凝土材料與方盒子式樣的房屋結構盛行的當今,傳統建筑在鄉村的建設當中還有很多可取之處,在保證居住衛生的前提下,改善小氣候,提高空間舒適度等居住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7]。
2.1.3庭院的運用景德鎮地區的傳統民居庭院通常講究與自然相結合,在新農村的建設當中,可以沿用原有的習俗,在庭院中展現農耕文化的場景,以舒適的的尺度規劃打造舒適的生活空間,
2.2現代技術與傳統建筑的相互補充現代技術在建筑領域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建筑材料的革新和節能環保上,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傳統建筑創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8],不是一味的仿古也不是一味的革新,而是運用現念與技術結合傳統建設理念,如農村常用的沼氣能技術,現階段推廣的太陽能、土壤蓄能等技術都可以改變傳統的能耗結構,傳統民居的除濕防潮方面也有相應的技術,也可以改善傳統民居的居住條件,從傳統建筑本身來說,它的材料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符合因地制宜的特點,選用的也都是環保綠色的材料,與環境的協調統一也是新農村新建筑可取的地方,現代技術與傳統建筑的相互補充為鄉村建筑發展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思路。
2.3建筑形態的更新景德鎮傳統建筑都有比較固定的形式,比如民居中的H型、口型、凹型等的平面布置形式,在現代人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前提下,傳統民居與現代設計手法相結合的形式也體現在建筑形態的更新上,這種更新也包括了建筑的布局、平面和空間的設計,戶內外空間的功能、與外界的聯系與過度都需要處理恰當,從而保持傳統建筑在新時期的延續性。
作者:盧潔 曹明星 單位:景德鎮學院 生物與化學工程系 江西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