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流域經濟環境綜合形勢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社會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系統。目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資源能源消耗、環境污染對生態環境產生脅迫作用,而生態環境又通過資源限制、生態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約束。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無限性和環境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1]。因此研究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從而使兩者保持良性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熱點問題之一。對于2個系統的關系,目前研究較多的是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相關關系、耦合協調關系、效益關系等,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環境庫茲涅茨計量模型[2-5]、耦合度定量模型、灰色關聯度方法[6-7]、系統動力學方法[8]等。還有其他一些研究,如采用改進的熵值法計算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動態關系[9],采用重心遷移方法闡述社會經濟與環境污染重心的動態變化及空間聯系[10],采用CGE模型模擬環境政策對環境和經濟的影響[11]等。流域方面,經濟社會系統-水環境系統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經濟活動對水環境影響評價[12]、兩者協調發展評價[13]、經濟環境效益評估[14]、環境條件約束下的經濟發展模式優化研究[15]、協同進化研究[16]等。環境形勢方面,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當時環境現狀的定性或半定性判斷[17-18],現在定量研究增多,如有研究借鑒宏觀經濟景氣分析的方法構建環境與經濟形勢景氣分析框架[19],還有研究基于國家宏觀尺度宏觀經濟變化,分析各省COD、SO2污染排放形勢[20]。水環境形勢分析方面,直接研究也較少。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水環境質量評價和水環境容量、水環境承載力方面[21-23]。以上研究大多是從社會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角度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大多集中于不同子系統的協調度,或者是基于環境資源約束下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優化研究,而沒有把兩者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其形勢或者發展趨勢;直接研究基于社會經濟的水環境形勢的文章更少。而且這些研究大多以行政區為研究對象,針對我國流域尺度的經濟環境形勢分析研究很少。基于以上分析認為,將社會經濟與環境有機結合,分析在一定經濟發展和環境質量約束條件下經濟環境的變化形勢,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對于流域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非常重要。
1研究方法
1.1指標選擇目前環境形勢并沒有統一和權威的定義,一般常用于指環境污染排放形勢、環境質量形勢等,本研究的流域經濟環境綜合形勢指經濟與環境相互作用下的水環境污染排放和環境質量綜合形勢,其指標體系主要從社會經濟—污染物排放總量—水環境質量角度構建。初始選擇社會經濟方面常用指標,包括GDP、工業總產值、重污染行業(造紙與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總產值、人口、國土面積幾個指標;根據目前我國環保工作總量控制指標,污染物排放總量方面選擇COD、氨氮排放量,及工業、生活、重污染行業COD、氨氮排放量;環境質量方面,根據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選取Ⅰ~Ⅲ類水質比例、劣Ⅴ類水質比例2個水環境質量指標。為確定評價指標,召開專家咨詢會,專家認為本研究的流域經濟環境綜合形勢要綜合反映流域的污染排放與環境質量2個方面,又要與社會經濟指標緊密結合,用無量綱的綜合形勢指數表示。經濟粗放發展導致的污染排放增大,污染排放不均衡,水環境質量變差等都會導致綜合形勢指數變大,環境形勢變差。因此通過建立經濟社會—污染排放、經濟社會—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反映流域經濟環境形勢。基于專家意見,結合指標間的相關系數,構建指標體系如下。流域經濟環境綜合指標體系從經濟與污染排放形勢、經濟與環境質量形勢2個方面構建。其中經濟與污染排放形勢通過2個子指標表示:污染排放空間差異形勢(又稱GDP與污染物排放量的地區環境基尼系數)和污染排放行業差異形勢(即造紙與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幾個水重污染行業總產值與其污染物排放量的基尼系數)。經濟與環境質量形勢也包含2個子指標:污染排放強度(通過單位GDP污染物排放強度和單位國土面積污染物排放強度表示)和水環境質量形勢(國控斷面好于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流域綜合指數基于控制區數據計算;為便于分析流域形勢變化的原因,構建流域內控制區經濟環境診斷形勢指標體系并計算相關指數。3大控制區的經濟環境形勢從經濟與污染排放診斷形勢、經濟與環境質量形勢2個方面構建。其中經濟與污染排放診斷形勢通過污染排放診斷系數(通過GDP和污染物排放量計算)和污染排放行業診斷系數(通過重污染行業總產值及其污染物排放計算)。經濟環境質量形勢的含義與流域相同見圖1。
1.2評估方法經濟環境形勢綜合指數表征流域水環境質量、總量控制管理在宏觀社會經濟背景下的變化形勢,通過經濟與污染排放形勢指數、經濟與環境質量形勢指數表示,分別表示經濟與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關系和經濟發展與污染排放導致的環境質量變化。方法為2個指數加權求和。式(1)中,Q為流域經濟環境形勢綜合指數,Q1為經濟與污染排放形勢指數/診斷指數,Q2為經濟與環境質量形勢指數,W1、W2分別為其權重。本研究取W1=W2=0.5。流域的經濟與污染排放形勢指數為經濟發展導致的污染排放空間差異和行業差異的表征,通過2個指標表示:污染排放空間差異形勢、污染排放行業差異形勢。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將該系數用于環境經濟領域,假設一個地區內的幾個評價單元基于一定比例的經濟增長,對應于排放相同比例的污染物,則污染物排放分配為絕對平均,基尼系數為0;污染排放越不公平,基尼系數越大。式(3)中,Xi為某控制區i的GDP(當計算行業基尼系數時,Xi為重污染行業的工業總產值)占整個流域的GDP累計百分比;Yi為污染物排放量(當計算行業基尼系數時,Yi為重污染行業的COD和氨氮排放量)的累計百分比;當i=1時,(Xi-1,Yi-1)視為(0,0)。如果某一年份環境基尼系數過高,則表明存在一個或多個控制區污染物排放與經濟發展相對于其他控制區不均衡(當為行業基尼系數時,表明4個重污染行業中存在某個行業污染排放不均衡,發展粗放),其污染物排放量過多,但是其經濟則沒有相應的發展。對于這種粗放式發展,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提高經濟環境發展效率。流域的經濟與環境質量形勢為經濟社會發展與污染排放導致的流域污染強度或者環境質量差異,通過污染排放強度和水環境質量形勢2個指標表示。前者為單位GDP污染物排放強度與單位國土面積污染物排放強度的加權平均值,后者根據好于Ⅲ類水質斷面比例計算得到。控制區的經濟與污染排放診斷形勢指數為污染排放空間診斷指數和行業診斷指數的平均值。前者通過水污染物排放量與GDP的地區彈性系數表示,后者通過重污染行業水污染物排放量與其工業總產值的行業彈性系數表示。式(6)中,xi表示某控制區i的GDP(當計算行業彈性系數時,為重污染行業工業總產值),yj表示其水污染物排放量(重污染行業水污染物排放量)。j表示不同控制區。通過對比該系數,可以分析該控制區污染物排放量與GDP發展的公平性。若ZQi<1,則表明污染排放比重小于GDP比重,該控制區相對其他控制區污染排放控制較好;若ZQi=1,則表明污染排放比重與GDP比重相等;若ZQi>1,則表明污染物排放的貢獻率大于GDP比重,該控制區污染排放控制較差,環境形勢不好。控制區其他指數與流域的計算方法相同。
2松花江流域經濟環境形勢
2.1流域概況松花江流域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北部,東西長920km,南北寬1070km,介于北緯41°42′~51°38′、東經119°52′~132°31′之間。流域跨越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和遼寧(遼寧省面積非常小,本研究忽略)四省區,流域面積55.68萬km2見圖2。松花江有兩源,西源嫩江發源于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南源第二松花江(簡稱二松)發源于長白山天池。兩江在三岔河匯合后稱松花江(簡稱松干)。松花江流域中部是松嫩平原,海拔50~200m,是流域內的主要農業區,也是工農各業最發達地區。松花江與黑龍江、烏蘇里江下游的廣大平原組成有名的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地處北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氣候特點非常明顯,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炎熱多雨,春季干燥多風,秋季很短,年內溫差較大,多年平均氣溫在5~-3℃之間,年內7月溫度最高,1月溫度最低。松花江流域共包括26個地(市、州、盟)的105個縣(市、區、旗)。整個流域經濟增長速度較快,2007年全流域GDP約為12109億元,2012年為26817億元。松花江流域重污染行業在“十一五”期間增長較為緩慢,2007年中2007年總產值為1193億元,2012年為3383億元。松花江流域城鎮人口呈減少趨勢,2011年為3594萬人,2012年約為3200萬人。
2.2流域水污染排放與水環境質量2007-2012年松花江流域COD排放量總體先下降后上升,2007年為70.1萬t,2010年下降到61.2萬t,2012年增加到73.7萬t(為保持數據的一致,2011、2012年數據沒有加農業源)。3個控制區中,黑龍江控制區排放量最大,且變化規律與流域一致。松花江流域氨氮排放總量也是先減少而后增多。2007年排放6.8萬t,2010年降為5.9萬t,2012年為9.7萬t。黑龍江控制區氨氮排放量最大且在2011、2012年增長最快。“十一五”及“十二五”前2年,松花江流域經過水污染防治,水質得到明顯改善,國控斷面好于Ⅲ類水質的比例明顯增多。2007年為23.8%,2008年上升到33.3%,2009年、2010年、2011年都為40.5%,2012年為59.1%。
2.3經濟環境形勢指數計算
2.3.1流域經濟環境形勢通過流域污染排放差異形勢和環境質量差異形勢,計算松花江流域經濟環境綜合形勢,結果如圖3(a)所示。流域經濟環境綜合形勢基本好轉,指數總體越來越小,2007年為0.64,2012年下降到0.43。但是2011年例外,受污染排放行業差異指數變大影響,該年流域經濟環境形勢指數變大,形勢變差。從表1可以看出,松花江流域經濟環境綜合形勢好轉,主要是因為經濟與污染排放形勢和經濟與環境質量形勢都好轉,特別是后者下降趨勢明顯。經濟與污染排放形勢指數總體減小,但是在后2年有增大趨勢,主要是行業環境基尼系數增大導致,各控制區之間行業發展的不均衡性應該引起重視。通過比較4個行業的GDP和污染物排放量發現,2007年松花江流域主要是造紙行業COD排放量過大,其在4個行業的比例占83.8%,但是其總產值較小,只有10.9%,污染物排放與產值嚴重不平衡。其他年份情況有改善,但是造紙行業污染物排放比例還是較高,應該對該行業進行淘汰或者提高污染治理技術。另外,污染排放強度特別是單位國土面積排放強度的增大也是流域環境形勢改善緩慢的原因之一,應該加強污染排放控制,提高環境質量。
2.3.2控制區經濟環境診斷形勢3個控制區的經濟環境綜合診斷形勢都有變化。其中,吉林控制區改善最為明顯,指數由2007年的0.66減小到2012年的0.38;黑龍江控制區稍有改善,2007年為0.61,2012年下降到0.57;內蒙古控制區形勢改善不明顯,2007年為0.63,2010年下降到0.53,但是2011、2012年上升,分別為0.66、0.64。如圖3(b)所示。可見,內蒙古控制區和黑龍江控制區需要加大水污染排放控制力度,平衡其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比表2中3個控制區污染排放空間診斷指數,吉林控制區的污染排放控制形勢最好,其污染物排放在流域的比例相對GDP的比例要小,而且逐步降低;最差的是內蒙古控制區,其污染排放比例超過GDP比例,但是該值一直下降;黑龍江控制區居于中間,但是其指數一直增大,應該引起重視。從行業診斷指數看,吉林控制區重污染行業污染控制較好,黑龍江和內蒙古控制區的重污染行業污染排放比例不斷升高,應該引起重視。3個控制區排放強度指數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別是內蒙古控制區下降速度最快,其次是吉林控制區,黑龍江控制區下降速度最慢。各控制區的水質都有顯著改善,特別是黑龍江控制區好于Ⅲ類的比例由2007年的5%提高到2012年的58%,水質改善明顯;吉林控制區水質改善也很明顯,內蒙古控制區水質改善效果最不明顯。
3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在構建流域及其控制區經濟環境形勢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研究形勢計算方法,然后以松花江及其3個控制區為例進行案例計算。結果表明松花江流域經濟環境綜合形勢指數在2007-2012年大體呈減小趨勢,環境形勢變好。其中經濟與污染排放形勢和經濟與環境質量形勢都不斷改善。通過對比各子指標發現,流域污染排放行業差異形勢有惡化趨勢,且水環境質量形勢較差,改善程度不大,是造成流域水環境綜合形勢一般而且改善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松花江流域各控制區經濟環境綜合診斷形勢差異較大,吉林控制區診斷指數下降較大,形勢好轉速度最快;黑龍江控制區綜合診斷指數由有小幅下降,形勢好轉速度較慢;內蒙古控制區診斷指數變化不大。到2012年,3個控制區診斷形勢由好到差分別為: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從內蒙古控制區各子指標看,其污染排放空間診斷形勢一直較差;且其行業診斷指數有較大增長,形勢變差;水環境質量提高最慢。以上因素導致其綜合診斷形勢變化不大,甚至略有變差。吉林控制區水環境質量形勢改善最為明顯,使其綜合診斷形勢改善最大。
松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形勢整體一般,因此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該流域應該努力調整產業結構,淘汰關閉落后企業,減少污染排放,從而降低單位國土面積污染排放強度,達到改善水環境質量和流域水環境形勢的目的。同時推動地區發展方式的轉變,重點依靠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降低單位GDP污染排放強度,改善水環境綜合形勢。在加強工業污染防治的同時,應把防治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為保持6個年份統計口徑的統一,2011、2012年沒有加入農業污染排放的數據,但是農業COD和氨氮排放量很大)作為改善地區水環境形勢的重中之重。加強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水平;加強對農藥、化肥科學使用的管理與監督,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殘留的農藥;發展集約化畜禽養殖業,加強畜禽糞便的管理和處置工作。特別是黑龍江和內蒙古控制區在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生產技術水平的同時,提高污水處理水平,減少污染排放。另外,內蒙古控制區還要加大水環境質量改善力度,提高國控斷面水質,最大程度地使經濟與環境質量指數下降。
作者:盧亞靈 蔣洪強 吳文俊 武躍文 單位: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國家環境保護環境規劃與政策模擬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