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師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建設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課程目標定位課程目標如何定位,將決定著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等其他環節。關于“你認為高師院校環境教育課程的重點應放在哪方面(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35.1%的學生選擇“環境知識”,75.3%的學生選擇“環境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28.0%的學生選擇“環境技能的訓練”,68.6%的學生選擇“環境行為習慣的養成”,37.8%的學生選擇“環境教育方法與能力的培養”。可見,學生認為“環境情意”目標、“環境行為”目標較為重要,并沒有認識到“環境教育方法與能力”對于未來教師的重要性。
(二)教學方法與考核方法關于“在‘環境保護’相關課程的教學中,老師通常采用何種方法(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97.3%的學生選擇“課堂教授”,31.4%的學生選擇“小組討論或辯論”,10.8%的學生選擇“野外考察”,4.9%的學生選擇“角色扮演”。可見,“課堂教授法“仍是廣大環境教育教師最為青睞的教學方法。關于“在‘環境保護’相關課程的教學中,你認為老師采用何種方法效果好(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73.5%的學生選擇“野外考察”,33.5%的學生選擇“小組討論或辯論”,33.0%的學生選擇“課堂講授”,21.6%的學生選擇“角色扮演”。可見,學生青睞的教學方法與實際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關于“在‘環境保護’相關課程的教學中,老師通常采用何種方式進行考核(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67.6%的學生選擇“撰寫小論文”,45.9%的學生選擇“演講或主題發言”,31.4%的學生選擇“開卷考試”,15.1%的學生選擇“閉卷考試”,7.0%的學生選擇“口試”。可見,環境保護相關課程的考核方式較為靈活、隨意,很少采用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
(三)師資狀況與教材選用師資狀況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關于“你認為環境教育教師應在‘環境保護’相關課程教學的哪些方面做出改進(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56.2%的學生選擇“教學方法”,41.1%的學生選擇“技能”,23.8%的學生選擇“知識”,還有23.8%的學生選擇“考核方法”。可見,環境教育教師應著重在“教學方法”“技能”方面做出改進。教材的選用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環境教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關于“你們學校‘環境保護’相關課程采用的教材,是如何選用的(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64.3%的學生選擇“無固定教材”,28.1%的學生選擇“選用他人編寫的教材”,4.3%的學生選擇“本校教師編寫的教材”,3.2%的學生選擇“其他”。可見,環境保護相關課程教材的選用狀況較為隨意,本校教師很少進行校本教材開發和編寫。
(四)課程開設的影響因素關于“你認為影響‘環境保護’相關課程開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可多選)”的題目,調查顯示:72.6%的學生選擇“相關專業的師資力量”,63.9%的學生選擇“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52.7%的學生選擇“教育資金的投入”,49.0%的學生選擇“相關的教學硬件條件”,33.4%的學生選擇“大學生的課業負擔”。可見,影響環境教育通識課開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為緊迫的是師資力量、領導重視及相關教育資金的投入。
二、高師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教育通識課的開課狀況不佳,與學生對課程的需求形成反差修讀過環境保護的相關課程,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具有較為系統的環保知識,學生的環保意識也相對較高。當前非環境類專業的學生修讀過環境保護相關課程的情況不理想,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沒有修讀過相關課程。究其原因在于環境教育通識課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相關教學或研究機構的支撐,來保證環境教育相關課程的有序、有效的開設。相比之下,學生對環境教育課程卻有強烈的需求,絕大多數學生表達出愿意學習環境教育課程,認為環境教育課程對于提升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具有重要作用,有必要將環境教育課程設為通識必修課。上述的這一落差,應引起高校等相關部門的重視,并積極做出調整。
(二)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課程目標定位有失偏頗課程目標定位準確,才能確保課程內容配置、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選用恰當。當前絕大多數學生已經認識到環境情意目標、環境行為目標的重要性,這些目標應在環境教育通識課中予以強化。另外,作為未來師資的師范生,要在將來的學科教學或相關實踐課程中進行環境教育,必須掌握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和具備相關的教學能力,遺憾的是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認識到“環境教育方法與能力”的重要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高師院校的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定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必要強化師范生“環境教育方法與能力”的培養。
(三)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方法選用實效性差環境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單純的環境知識層面,還必須關照到環境情意和環境行為層面,因而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要體現這一特點。當前“課程教授法”仍是廣大環境教育課程教師采用率最高的教學方法,小組討論或辯論法也有一定程度的應用,而對角色扮演法、野外考察法的采用率卻不高,而這些教學方法卻是實施環境教育效果較好的方法。相比之下,學生卻更青睞于野外考察這一教學方法,但由于受到經費、人員、時間、安全等各種因素的制約,野外考察法的選用情況必定不太理想。可見,學生青睞的教學方法與教師實際采用的教學方法之間存在一定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必定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會影響教學效果。
(四)環境教育通識課的師資薄弱,教材選用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教師本身的環境素養以及實施環境教育的能力是制約環境教育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遼寧省的高師院校還沒有專門承擔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機構,相關專業的教師只是憑個人的意愿進行環境教育通識課的申報,而且申報的教師較少,任教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師之間往往缺乏溝通,實施起來具有較大的隨意性,難以保證環境教育通識課的實施效果。調查也顯示,學生對教師的環境教育施教能力不甚滿意,認為環境教育教師應著力在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方面做出改進。教材是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和參照。當前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選用他人編寫的教材,還沒有上升到自主編寫教材的階段。換言之,教師很少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編寫,也必定會限制環境教育通識課的開展程度。
三、改進高師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與規范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設置根據課程的修習形式,通識課程可分為:通識基礎課(必修)、通識限選課、通識任選課。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設置應盡可能豐富多樣,可從多種專業角度切入,注重與專業知識的融合與拓展,以滿足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需要。例如,可開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環境與健康》《文化與環境》《環境災害》《環境教育學》《生態旅游與環境解說》《環境化學》等通識選修課,并有意識地從中選取一或兩門作為通識必修或通識限選課,進而建立環境教育通識課程群。在強化環境教育通識課設置的同時,高師院校的各職能部門應密切并積極配合,保證課程有步驟、有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通過加強與規范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設置,有助于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環境教育,師范生的綜合環境素養與環境教育能力也必將會得到提升。
(二)確保環境教育通識課目標定位的科學性、準確性一般來說,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環境素養,環境素養涉及環境認知、環境情意、環境行為三個層面,環境行為是環境素養最直觀的體現[1]。相應地,環境教育通識課在課程目標定位上不能只強調認知目標,也要考慮情意目標、行為目標的達成,力爭做到兼顧、不偏廢,并適當強化情意目標、行為目標的達成。在此基礎上,高師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的目標定位還應突出“師范性”,為基礎教育師資有效開展環境教育奠定基礎。綜上考慮,高師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的目標定位除了要達成培養綜合環境素養的一般目標,需要適當強化“環境教育方法與能力”培養的目標。
(三)優化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方法與評價方法環境教育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方法與評價方法的選用上區別于一般的理論課程。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方法選用,應在兼顧學生興趣與實施效果的基礎上,嘗試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專題講座、小組討論、創意競賽、戶外參觀考察調查、調查匯報發言等),并積極創設條件重視實踐類教學方法的選用。在教學中,可結合課程內容,邀請校內外的相關專家學者或社會環保人士做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參與環保演講比賽、廢舊物品手工制作競賽等課堂內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校內、社區、野外的參觀、考察、調查活動等。多樣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實踐類教學方法的采用,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興趣、積極性,更有助于學生正確環境價值觀的確立與環保技能的養成。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必將催生出“優質教學”。根據高師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的目標定位,以及各種評價方法的優缺點,必須強化過程性評價方法的選用,注重行動力、能力方面的考核與評價。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種評價方法都有其優缺點,教師要善于根據實際情境,謹慎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及其組合;盡量采用長期的過程性評價,避免僅以一次或少數幾次作匆忙判斷;盡量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學生的他評結果,相互對照,互相補充[2]。概而言之,環境教育通識課應注重過程化、長期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方法的選用。
(四)加強環境教育通識課的師資隊伍建設環境教育通識課教師的綜合環境素養、環境教育能力、教學理念等素質的高低是影響課程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環境教育是一門涉及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當前高師院校承擔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師,多是自然科學(主要是環境科學、地理科學)背景,缺乏社會人文科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從而弱化了環境教育通識課的素質教育功能[3]。因此,組建教學團隊并加強師資隊伍環境教育綜合素養的培訓,以確保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質量。另外,設立專門的環境教育教學與研究機構(如環境教育教學與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是環境教育師資質量的重要組織保障。因為,此類機構不僅能保證有專職的教師來從事環境教育通識課教學,而且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積極開展以教學改革為重點的教研活動,促進環境教育師資素質的不斷提升。
(五)積極開展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材建設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環境教育類教材大多缺乏或弱化開展環境教育方法與技能的內容,不能很好滿足高師院校培養基礎環境教育師資的需求。筆者認為,高師院校選用的環境教育課程教材應突出“師范”二字,著力于師范生開展環境教育方法與技能的培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僅有一本環境教育學方向的教材———《環境教育學》(馬桂新主編,科學出版社),此本教材較適合高師院校的環境教育教學。在參考相關優秀教材的基礎上,環境教育通識課教師還應結合教學實踐,積極編寫具有本土特點或與各學科相互滲透的系列教材。
作者:韓梅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