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環境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教育基層實施主體的責任意識不高
具體到農村環境教育,縣級以上政府部門是有關政策的制定者,縣級及以下政府部門負責抓政策落地,是農村環境教育的基層實施主體。當前,我省縣級及以下政府部門對農村環境教育的責任意識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⑴存在“重縣城輕農村”的錯誤傾向。長期以來,我國環保立法、環境整治等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一直在城市,而對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缺乏具體有效的措施。在這個大環境下,對于縣級政府而言,在開展環境教育工作中,同樣存在“重縣城輕農村”的傾向,這是一直以來制約我省農村環境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⑵存在工作畏難的負面情緒。農村環境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因素多,需要多個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等加強協作,縱橫向協調工作量大;農村環境教育是一項基礎工程,利于長遠,但當前我省的狀況是起步晚,底子薄,一般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農村環境教育是一項大型工程,關系到每一個農村、每一位農民,我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村環境教育需要大量的財力、人力投入。⑶存在無人負責的消極形態。當前農村環境保護由縣級環保機構主抓,多數鄉鎮未設立專門的管理人員和機構,導致縣級環保機構在面對眾多農村時,則往往因人手不足難以有效推進工作,造成工作無人負責、推進不力的局面。特別是,上面也提到,農村環境教育需要多個政府部門加強協作,但在現實中,存在環保部門作為牽頭部門統籌不力、配合部門工作不積極等情況,陷入無人管真空地帶。
2.教育受體的人群細分不夠
農村環境教育的受體是農村人群。結合已有研究,本文認為,根據人口學特征和與農村環境的關聯關系的差異,農村人群可分為農村中小學生、成年農民、農村公職人員。在農村環境教育中,應逐一對以上三類人群進行針對性研究,并制定具體教育措施。而我省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當前農村中小學生是我省農村環境教育的主要工作對象。開展校園環境教育,也是我國教學大綱的要求。但因教師水平層次不齊、應試教育思維影響等,當前對農村中小學生的環境教育,大多只是在相關學科課堂教學中簡單提一下,教學效果難以保障。同時與城市學校相比,生動豐富的課外環境教育資源嚴重不足。成年農民一直是我省農村環境教育的重要工作對象。成年農民是農村生產、生活的主要決策者和參與者,但當前我省對成年農民開展的環境教育針對性不強。對成年農民的環境教育必須與其生產、生活緊密相關,講大道理等漂浮的教育方法是不起作用的,繪制文化墻等范范的教育方法也難以取得良好效果。農村公職人員(包括環保干部、中小學教師等)是農村環境教育的具體實施者。農村公職人員的環保素養高低對整個農村環境教育工作的成效有著重要影響。但當前,我省對有關農村公職人員的環境教育存在不及時、不到位的情況。對于環保干部,存在環保法律知識掌握不熟練、執法水平不高等問題;對于中小學教師,存在環境教育打折扣、照本宣科等問題。
二、河北省農村環境教育方案設計
1.基本思路
農村環境教育應在我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整體框架下,與其他措施實現融合、協作,注重與正在實施的《河北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造提升實施方案》形成合力;農村環境教育應充分立足農村生產生活特點,立足農村人群行為特征,立足鄉情村情,立足當前農村環境教育現狀,不可生搬硬套城市環境教育辦法。
2.具體措施
⑴明確三個教育主體。明確農村環境教育的主體是做好農村環境教育工作的先決條件。面對當前教育對象、教育內容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樣化,客觀上要求教育主體的多元化。具體而言,教育主體應包括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這三個教育主體分別在農村環境教育不同領域發揮作用,共同為農村人群提供教育服務。在教育主體多元化的局面下,政府依然是農村環境教育的主導者。一般而言,公共性純度較高的農村環境教育要素(如重大農村環境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教育師資培訓等)、制度性農村環境教育要素(如農村環境教育戰略規劃)以及民間力量不愿意或者無法完成的領域(如欠發達地區農村環境教育的對口支援等)③,應由政府承擔。企業是在市場環境下開展農村環境教育的重要主體。通過公開競爭招標的方式,使部分低耗能、高效能企業在政府特許下,下鄉開展環保產品宣傳;同時,政府應視情況對下鄉環保產品進行適當補貼,督促企業做好售后服務,等等;以確保企業獲得利潤,確保農戶既獲得生產生活上的實惠,又體驗和深化了環保理念。社會團體具有公益性、非政府性、靈活性等特質。應大力、有序發動公益性組織、教育機構等,積極參與農村環境教育,以分擔部分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彌補市場機制缺陷。當前我省開展了相關內容的支教、支農等活動,但總體來看,今后應在加強政府引導、對接農村實際需求、克服形式主義、形成長效機制上下功夫。⑵實施三類差別化教育。前文提到,根據人口學特征和與農村環境的關聯關系的差異,農村人群可分為農村中小學生、成年農民、農村公職人員。為保障農村環境教育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必須立足以上三類人群實際情況,分類別開展差別化教育。對于農村中小學生:教育目標是認識環境,養成環保行為習慣,形成環保資源意識。教育內容是環境的內涵、人與自然的關系、環保行為規范和環境現狀等。教育途徑是可參考江蘇省做法,單獨設立環境教育課程;加強農村中小學有關課程教師的培訓和考核;注重挖掘身邊、新鮮的教育題材,增強課堂生動性;吸引外部力量,共同創建環保知識科普基地,走出去體驗城市、先進農村的優美環境。對于成年農民:以種植大戶、養殖大戶、黨團員、文明戶等個體為重點教育對象,帶動全體。教育目標是確立環境資源意識,掌握環保生產生活行為方式,樹立環境權益意識。教育內容是農村環保基本知識、科學種植養殖、合理使用農藥、低碳生活方式等。教育途徑包括組織有關企業開展環保生產技術下鄉、產品下鄉;結合我省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在改圈、改廁等同時,教授農民相關環保、衛生生活知識;引導、幫助農民開展環境維權活動。對于農村公職人員:教育目標是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能力。教育內容是農村環境問題的現狀、危害及成因,農村環保方面的政策法規、專業技術知識;等等。教育途徑包括定期舉辦農村環保專題講座、培訓班等集中學習;考察國內先進地區經驗做法;開展環保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的警示教育;建立定期深入調研制度,了解農村環境第一手資料。⑶完善三方面配套保障。可簡要歸納,前兩部分主要是從農村環境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入手,分別對活動的承擔者和指向對象提出了要求。這是我省農村環境教育方案的核心內容。同時,應做好組織、資金和考核機制三方面的配套保障,確保前兩部分措施落到實處。①組織保障。在各級政府,形成環保部門牽頭,財政、宣傳、教育、農業等有關部門參與的分工合作協調機制,根據各部門工作職能,明確分工,細化職責,落實責任;借鑒錦州等地區做法,在鄉鎮一級建立環保派出機構,短、平、快的開展農村環保工作。②資金保障。農村環境教育是一項社會公益工程,其經費應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專款專用;在我省農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動經費中,明確用于農村環境教育資金的比例;鼓勵企業、社會團體等政府外物資投入,形成資金合力,降低政府成本;資金投入適當向污染嚴重農村地區傾斜。③考核機制保障。針對不同類別機構和人群,制定考核指標,細化考核辦法,以考核為基礎形成環境教育責任體系;邀請農村人群參與考核,增強群眾的話語權;研究制定獎懲機制,做好問責工作。
作者:李飛虎單位:燕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