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地震應急檔案資源整合發展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地震災害頻發,震后產生了很多應急救援的原始數據和檔案資料。有效地管理整合地震應急檔案、利用地震應急數據,是順利開展應急響應工作,降低社會經濟損失、減少人員傷亡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地震應急檔案的資源整合就是把分散在各個機構部門的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檔案信息進行識別與選擇,通過研判和綜合分析,使其具有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實現地震應急檔案信息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地震檔案數據,為地震應急響應工作提供參考數據。
一、政策方面
(一)完善政策法規和部門規章建立和完善地震應急檔案資源管理利用的政策法規體系,應包含以下方面的內容:地震應急檔案資源的部門管理職能、建設投入、檔案人才儲備,地震應急檔案資源的采集、利用、跨部門共享協作機制,地震應急檔案資源的整合政策與安全監管機制等。通過政策法律的約束和保護,對地震應急檔案資源的發展進行規劃的同時,確保地震應急檔案資源能夠得到規范、高效、合理的應用。
(二)建立資源整合協調機制地震應急檔案資源的收集管理工作涉及到多個部門,對地震應急檔案資源的整合進行合理規劃,就需要建立長效的協調機制,對資金、人員、技術進行統籌規劃和指導。應急管理部成立后,地震應急工作應逐漸建立起統一的管理機制,協調整合各部門的檔案管理職能,負責指導跨部門地震應急檔案的共享利用,同時也要求職能部門對這一工作進行監督和管理。
二、在地震應急檔案資源整合利用方面
(一)加強地震應急檔案的共享為了實現地震應急檔案的共享,應整合地震應急響應中所涉及到的多個部門的多種檔案資源,每個部門對地震應急產生的第一手資料按照應急響應預案的步驟和時間順序進行收集、選擇和整理。在地震指揮、應急救援、新聞宣傳、醫療救助、災民安置、災后重建等方面,根據地震應急檔案的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不同內容進行資源整合。確保對這些檔案進行及時的整理和移交,以便更好地進行分析研究,積累更豐富的救援經驗。
(二)加強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和災損評估系統建設在資金和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將有價值的地震應急檔案、科技檔案和地震數據資源轉化為數字檔案。在建立基礎數據庫時,應考慮我國地區間自然環境、地質構造、經濟發展、人口密度的特點,按照區域劃分,率先開展某些特定區域的地震數據研究,收集這一區域10~20年內的發生所有地震的基本信息,著重分析重大地震的基本數據,保證基礎數據的豐富全面。在災損評估方面,參考我國不同地區地質構造、城鎮居民空間分布、經濟結構、房屋結構抗震性等的差異性,針對特定區域開展地震災害模擬與評估建模的研究。在重大地震發生時,根據城鎮人口密度及建模研究數據,能夠快速準確地統計出災區民居數量。同時,在未來的民居規劃與房屋建筑抗震性分析過程中,可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和數據支持。在宏觀上掌握我國建筑物分布和抗震能力現狀,利用震害預防和監測資料、地震應急檔案資料及建筑物群體震害預測方法,分析和評估不同地區、結構類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結合建筑物的現存數量,運用軟件系統計算并繪制在基本設防烈度地震作用下中國大陸地震災害風險損失分布圖。在進行地震災害建模分析時,可以包含以下幾個部分:第一,建立人口密度和民居空間分布的數據庫;第二,對區域內建筑的工程造價進行統計和評估,便于統計災損情況;第三,掌握區域內與民生相關的基礎設施情況,如供水、供電、天然氣管線、橋梁、街道等情況;第四,結合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參考以往各種震級的地震所造成的損害程度,對損失情況做出相對準確的評估。
(三)對收集到的地震應急檔案資源進行編研和總結擴大地震應急檔案的收集范圍,將文書檔案、地震監測數據、災區現場及房屋損毀程度照片、地形圖紙、應急救援的視頻資料等進行統一地保存收集和歸檔。針對地震應急工作特點進行回顧和反思,找出響應時間、組織協調救援、信息報送與請示、余震統計、現場溝通、輿情監控、應急工作人員條件保障等方面工作的不足。從而提升災后的應急響應能力,在震后72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內,盡可能高效、迅速地開展救援工作。整合地震應急檔案資源并進行管理和利用不是一項一蹴而就的工作。隨著2018年應急管理部的成立,國家在優化災害應急資源、組織救災體系建設、提升自然災害類應急救援能力、以及統一調度應急力量和物資儲備方面,不斷加強統籌管理和協調力度,這必將為地震應急檔案資源的整合利用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黃香玲.蔡娜.吳博文.重大突發事件檔案在政府應急管理中的應用[J].蘭臺世界,2014.1
2.吳佳琪.周林興.面向社會突發事件的檔案信息資源規劃的發展思路[J].山西檔案,2014.1
3.于德龍.孫柏濤.閆培雷.張戈.面向震災調查和基礎數據支撐的縣級尺度下村鎮民居空間化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震災防御技術,2015.1
4.孫柏濤.張桂欣.中國大陸建筑物地震災害風險分布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7.9
作者:臧珊珊 單位:黑龍江省地震局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