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農業科技創新的調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健全
1.1研發機構不斷壯大市域內現有農科所、蔬科所、棉科所、農機研究所、林科所等農業科研機構5家及湖南文理學院、常德職業技術學院等涉農高等院校2家,有農業科研正高職稱29人、副高職稱74人、中級職稱12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6人,擁有科研基地90hm2,建有洞庭湖區糧油作物研究推廣中心、國家雜交棉研究推廣中心、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洞庭湖綜合試驗站、全國豇豆研發中心、湖南省棉花工程中心、水稻產業湘北平湖區區域試站等1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的科研平臺。市內還建有湖南省淡水魚類工程技術中心、稻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米制品重點實驗室等省級研究中心。
1.2技術推廣網絡不斷完善2011年,結合鄉鎮機構改革,全市208個鄉鎮全部建立了農技公共服務機構、配置農技人員1005名,完善了以“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的工作機制和“專家+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推廣模式,成為了基層農技推廣的主導力量。同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步成為農業技術傳播的新興力量,“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已成為基層農技推廣的重要模式。
1.3信息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隨著國家農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開展,市級成立了“12316”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和農村遠教“12396”科技服務呼叫中心,縣市區成立了科技服務工作站,鄉鎮依托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協會、科技示范基地、龍頭企業、農資經營部門等組建了科技服務站,村級依托農村遠教站點建立了村級服務點,構建了電話服務、短信服務、網絡服務、上門服務“四位一體”的服務模式,市、縣、鄉、村四級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同時,2009年以來,常德市先后選派農業科技特派員500多名,深入農村、企業、基地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業活動。
2農業科技創新成效逐步顯現
2.1獲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調查顯示,“十一五”末期,常德市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個百分點。“十一五”以來,全市選育水稻新品種14個、棉花新品種16個、油菜新品種5個;其中,5個水稻品種獲植物新品種保護權,2個水稻品種被列入全國50個主導品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獎14項。市農科所歷時20年育成的“秈型水稻優質不育系金23A”,是全國第一個達到國家二級優質米標準的雜交水稻不育系,率先解決了雜交水稻組合選育中高產與優質難兩顧的難題,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位于常德市的省棉科所繁育的湘雜棉系列,累計推廣633.3萬hm2,產生經濟效益300多億元,分別居長江流域第一、全國第三。萬福生科研究成功的稻米深加工關鍵技術,一粒稻谷變出14種產品,稻谷加工循環經濟模式填補了國際同行空白。
2.2推廣了一批科技成果“十一五”以來,全市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00多項。目前,全市大宗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和先進實用技術普及率達90%以上,水稻機收率達95%以上,年測土配方施肥超過66.7萬hm2,專業化統防統治超過6.7萬hm2。1.3.3創建了一批名品名牌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有效地改善了農產品品質,形成了一批地域特色濃厚的知名品牌,如石門柑橘、漢壽甲魚、澧縣葡萄、津市藠果、桃源野茶王、石門銀峰茶、芙蓉王煙、德山酒、金健米、盈成油、心相印紙,成為了一張張城市名片,走向了全國各地,有的還走向了世界。目前,全市農產品獲“三品一標”認證的有674個、居全省第一,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3件,中國名牌2個,中國地理標志產品6個,湖南省著名商標54個,湖南省名牌38個。
3常德市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3.1農業科研資源分散
全市5家農業科研機構,分屬不同管理部門,人力、財力、物力不集中,研究領域有重疊,沒有形成研發合力,不利于品種、技術集成配套系統研究。同時,科研機構育種研究得多,配套栽培等應用技術研究得少;單項技術研究得多,集成技術研究得少;種養研究得多,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研究得少,能運用到生產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更少,科技成果儲備明顯不足。
3.2科技成果轉化不快
一方面,基層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力量薄弱。自2000年鄉鎮機構改革后,常德市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有10年時間處于“線斷、人散、網破”的窘境,雖然目前鄉鎮農技推廣公共服務機構已全面建立,但由于建立時間短,完全規范運作、充分發揮作用的運行機制還需要不斷健全與完善,加上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還沒有系統建立,農業科研、技術推廣與農民教育培訓鏈條實現良好聯結仍需要較長一段時間,嚴重制約了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數量和質量。另一方面,農村有40%以上的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留守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以老人居多,他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3.3農業人才隊伍萎縮
年輕人學農意愿越來越低,常德職業技術學院近萬名在校學生中,學農的僅301人。鄉鎮農技推廣人員整體素質不高,35歲以下的僅占8%,很大部分是非科班出身的“土專家”。農民培訓機構重工輕農,全市120多家農民培訓機構中農業技術培訓機構只有10多家。
4加快常德市農業科技創新步伐的對策
當期及今后一段時期,全市農業科技創新要圍繞“發展農村經濟、提升農業水平、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把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技農藝相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著力強化科技創新、轉化應用和人才培養,大力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業服務社會化和農民知識化,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加快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力爭到2015年,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0%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以上。
4.1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研發,創造一批重大農業科技創新成果
4.1.1突出科研重點要從全市農業實際需要出發,發揮現有科技優勢,加強糧、棉、油、蔬菜、柑橘、畜禽、水產品等植物和動物新品種的培育,開展設施農業裝備研發、大宗作物機械化生產、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地力提升、防災減災、農林生態修復等技術攻關,實行優質高效安全生產、農業物聯網、大宗農畜產品冷鏈保鮮、畜禽水產健康養殖、節本增效、循環農業、信息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的技術創新與集成,力爭取得一批重大農業科技創新成果。
4.1.2加強平臺建設整合市農科所、林科所、蔬科所等科研機構,組建常德市農科院,建設全國全省一流的地級農業科研機構。在提升現有創新平臺的基礎上,每年新建5個以上研究生、博士后、院士工作站和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每個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確定1名首席專家,組建一支專家團隊,依托科研院所建立1個研發中心,選擇產業重點縣建立一批試驗示范基地。
4.1.3實行產學研聯合針對生產實踐中出現的技術難題,組織科研機構和涉農高等院校開展聯合攻關。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研發中心,力爭到2015年,每個主導產業都有1家以上市級農業產業化科技龍頭企業。支持科研機構、涉農高等院校和農業企業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緊密型合作關系,共建產學研基地,聯合建立研發機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其他技術創新組織。
4.2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集成應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2.1抓好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抓好高產優質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到2015年,引進試驗農業新品種100個以上,每個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推廣主導品種10個以上。圍繞提高水稻、油菜、棉花、蔬菜、柑橘、畜禽、水產品等主導產業生產水平,篩選糧棉油高產、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防治、超級稻種三產四、水產品健康養殖、動物重大疫病防控、農作物機械化耕種收等一批重大技術,進行組裝集成和大面積示范推廣。爭取每年推廣重大技術20項以上,實現全覆蓋,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4.2.2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一批專門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在現代農業示范區、標準化示范區中突出科技示范,深入實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集成創新與示范應用;特別是在西湖西洞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中,科研機構要實行科研在本部、示范在西洞庭西湖,提高示范區的科技水平。“十二五”期間,每個主導產業建設1個以上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各縣市區至少建成1個以上農業科技示范園區。
4.2.3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要加強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建設,抓住2012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全覆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全覆蓋的機遇,配齊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設備,建強隊伍、提高能力。要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手段,依托國家農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市建設,充分發揮“12316”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和農村遠教“12396”科技服務呼叫中心的作用,為農民全面提供高效便捷、簡明直觀、雙向互動的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要構建農科教聯合協作推廣機制,引導支持科研機構、涉農高等院校開展公益性農技推廣,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新創業活動,推行校市聯建、院縣共建等服務模式,推廣農業技術成果。
4.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智力支撐
4.3.1引進和培育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依托農業科技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加快引進和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以首席專家為核心,以科技創新骨干為主力,以應用技術集成轉化為主攻方向,著力培養100名左右農業科研中堅力量。鼓勵常德高職院等職業教育院校興辦涉農專業,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
4.3.2加強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計劃,分期分批將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選送到培訓中心、涉農高校、農業科研院所、大型農業企業、省級以上高科技農業示范基地等培訓,每3年完成一輪對縣鄉在崗公益性農技服務人員的業務培訓。
4.3.3大力培養現代職業農民大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務農技能,每年培育3000個以上農業科技示范戶。依托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每年培訓種養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和農村高技能人才15000人以上。到2015年,爭取培養持有涉農專業教育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的現代職業農民3萬名。
4.4全面落實保障措施,創造農業科技創新良好環境
4.4.1加強組織領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黨委、政府要擺在突出位置,加強組織協調,科學制定規劃,落實推進措施,強化責任考核。市縣應成立由分管農業的領導任組長的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研究確定農業科技創新的重大事項,統籌各類農業科技項目和資金的安排。科技、農業等部門要按照部門職能,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4.4.2加大投入扶持要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支持農業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申報省以上各類農業科技項目,市級科技經費對獲得的國家和省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給予一定支持。引導農業企業增加對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投入,鼓勵有條件的農業企業平等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改善農業科技型企業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加大對農業科技型企業的金融支持。
4.4.3強化政策激勵出臺支持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打造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政策洼地。全面落實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各項優惠政策,促進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科技人員下鄉機制,科技人員申報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原則上要在基層鄉鎮進行過蹲點指導。逐步提高農業科技類成果在科學技術獎勵中的比例。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考評,市委、市政府依據考評結果對農業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和鄉鎮進行表彰,對為農業科技創新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予以獎勵。
作者:李本旦單位:常德市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