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電商發展新思路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前農村電子商務經營模式主要是為農產品提供新的銷售渠道,雖然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銷售市場,但是形式單一,在高昂的物流費用面前,不能根本改變農產品增產不增收的情況。因而,農村電商需要從供給側改革的方式進行深度發展,建立對農村經濟結構性進行調整,以達到有效供給,以多層次電子商務平臺為基礎來實現有效供給,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來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農村電商
2017年3月5日,總理作的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這份報告成了新時期下現代化農業的“行動綱領”。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產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建設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農業擺在了眼前。
一、農村電商發展概況
在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時代,電商巨頭包括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在2009年開始就將電商業務向農村延伸,經過近十年的時間建設,農村電商已初具規模。根據CNNIC2018年3月5日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農村網民占比為27%,規模為2.09億。農村地區網民數量持續增長,青年農民已廣泛使用互聯網開展網上交易。在2017年阿里研究院的《淘寶村:鄉村振興的先行者——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7年)》顯示2017年全國已有2118個淘寶村,最大的淘寶村網店超過20000個,2017年全國淘寶村銷售額超過1200億元。各種數據顯示農村電商已成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功能平臺。伴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推進,農民在家發展經濟有了新的選擇。農村電商發展有賴于農村網民的快速增長,以及新的網絡購物習慣形成。農村經濟模式悄然改變。農村電商是農業邁向現代化的一條途徑,歐美發達國家農業已實現信息化,通過規模產業,建成了成熟的農業電商模式,農產品的流通銷售有極大方便。目前國內的農村電商還在探索過程中,除去利用網店進行農產品的零售外,農村電商還存在不少問題,農村電商的基礎薄弱,發展環境有待提高。
二、國家政策對農村電商的扶持發展狀況
2015-2016年,國家政府連續了多項政策和意見,極大地推動了農村電商的發展,并清掃掉了以前阻礙農村電商發展一些屏障。其中包括了2015年5月國務院的《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2015年7月國務院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指導意見》、2015年8月商務部等中央19部委聯合的《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指導意見》、2015年9月農業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的《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的《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1月農業部實施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同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2016年7月商務部辦公廳頒布《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和《農村電子商務工作指引》(試行)等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支持文件。使農村電商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政策。農村電商擁有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三、農村經濟的供給側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生產端入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要素最優配置,從而擴大有效供給,提高生產端對于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使生產供給能更好地滿足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農村地區是農產品的主要供給端,目前農村經濟的供給側問題突出表現為農業結構性矛盾、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和農民思想觀念傳統。在2105年11月10日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中開始研究經濟結構性改革和城市工作,在2016年1月27日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等,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等,擴大有效供給,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自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開展。供給側改革是以一種創造新模式推動我國經濟新增長,實現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發展。在供給側改革中,農業生產也是應該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等,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農村的全面小康。長期以來農村的主要收為農業種植生產,為實現經濟性,通常采用規模種植來降低成本,但此一來農產品在農村結構單一,加之銷售渠道少,缺乏有效流通,只能與附近的幾個銷售商進行交易。農業電商的到來,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銷售模式,農民通過互聯網改變了銷售渠道,還能通過網絡與其他人進行合作,進行創新生產。農村電商的深入開展提升了城鄉之間的商貿合作效率,城鎮一體化發展得到了進一步促進。然而,目前農村電商主要是解決農戶生產的銷售問題,現多數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已變成“愛心助農”。在供給側改革環境下,尚未實現通過農村電商解決農業經濟結構,提升農業供給質量的關鍵問題。農產品的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存在已久,隨著城鎮居民的經濟收入的增長,人民對農產品的供給從“量”到“質”的轉變,人民更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健康營養。但我國農產品,依然還在粗放式生產,產業大而不強,產品多而不優。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信息脫節,信息流通不對稱,農產品一般具有季節性的問題,生產過程緩慢,農民對市場信息反應緩慢,沒有充足的信息進行農產品未來價格走勢判斷,從而存在集中生產某種農產品,不會對市場作提前判斷,更改其生產。特別像水果蔬菜具有明顯季節性、有保鮮期的農產品,這類農產品一旦到了季節就會集中上市,很容易造成滯銷,保鮮期短,很容易爛掉。蔬果價格越低,越會出現惡性競爭。農民越會競價售賣,造成惡性循環。
四、供給側改革下農村電商發展新思路
1.改革農村電商服務體系,打造信息服務平臺目前農村電商主要開展的業務是拓寬銷路,幫助解決農民的銷售問題,然而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要幫助農業實現“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這要求農產品需要解決按城市市場實際需求進行生產,有效供給農產品,提升農村經濟的生產效率。供需信息不對稱、有效供給與實際需求脫節是農業產業結構主要矛盾。解決這一矛盾,需要利用電商平臺來搭建一個信息交流中心,把城鎮需求和農村生產兩者聯系起來,加速農產品供需兩端的信息傳遞。在當前環境下,農村電商大環境建設還存在巨大的空白,城鎮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得不到及時而有效的滿足,而大多數的農產品沒有特色、規模,甚至產品質量還有待提升,供給側改革強調的不僅是要滿足供給需求,更是要有效供給,對于農村電商有著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更要有特色農產品、精品農產品。農村經濟人在經營農產品時,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產品目標,要向全國市場進行推廣。推廣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效應,避免農產品同質化。農村電商平臺需為此提供服務,利用互聯網優勢,發掘、推送優質農產品,把農產品背后的特色人文資源進行推廣,使更多的消費者知道,更多的消費者購買,還要更多的消費者反復購買。
2.完善農村電商的基礎設施,實施完備的運營體系農村電商雖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對于整個互聯網環境而言,其發展速度還不能跟上時代的進步。其主要原因在于農村的信息基礎設施還需要進一點的完善。只有堅實的信息網絡基礎,才能進一步發展農村電商。單靠電商企業的投入遠遠不能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對農村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進行大力建設,并對農村的信息化給予指導與支持。除信息基礎設施外,還要對農村地區的物流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投入。由于農產品的季節性、保鮮性特點,要通過高效、經濟、便捷的物流去保障農產品的運輸,同時線下物流和線上運營進行有效結合,可以縮短農產品與消費者的距離。
3.農村電商的人才支持農村電商要能進一步的廣寬覆蓋,還需要更多的農民充分認識電商。目前農村電商最為缺乏的是具有互聯網思維、有創新意識和創業勇氣的新型知識農民。缺乏這些新農民,國家政策再利好,農村電商發展前景再美好,農產品資源再豐富也無法推動農村電商的前進。現急切需要進行農村電商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升農村電商從業人員的電商技能,懂得進行網上店鋪裝修、創意設計、美工設計等。可組建專業的電商培訓體系,培養農民的電商知識。
4.供給、需求兩側結構性改革同步推進從供給側的農村電商改革創新是要利用結構性進行調整,以達到有效供給,在實現有效供給時,可以進一步推廣資源的有效配置,深化產業結構。在農村電商中,需求側改革也不應忽視,農產品過往存在著哪個好賣種那個的情況,這種情況往往導致的后果是農產品種植過多,豐產傷農,通過需求側改革,政府對農產品的調控,來保證農民的經濟收入?!肮┙o側改革”和“需求側改革”需兼顧協調,不能顧此失彼,輕重失衡,同步協調優化。集結政府、電商企業等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改善有效供給。不斷升級電商平臺,完善農村電商環境,優化物流系統,提升農民電商技能,共同開創新型農村電商模式?;ヂ摼W行業發展速度快,進入門檻較低,適用人群大。農村電商的發展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扎實推進。我國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電商的支持力度,大力培養電商人才,推動電商在農村的進一步發展。農村電商在已有的創新模式上,不斷求新,為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平.供給側改革思維下的農村電商發展之路[J].市場研究,2016(10):6-8.
[2]楊永超.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農村電商發展動態及創新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05):58-60.
[3]洪勇.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制約因素與促進政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6(04):169-171.
[4]呂丹.基于農村電商發展視角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安置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5(03):62-68.
作者:覃聰 單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