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出版集團化趨勢與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那么,如何對企業集團進行概念上的界定呢?專家們認為,企業集團是以一個(或少數幾個)具有法人地位的企業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這個核心不同程度控制或影響的法人企業為外圍,通過資金或契約等不同形式的利益聯系構成的經濟組織。
據資料統計,目前,全球每年經濟生產總值約70%來自4萬家跨國企業集團,其中的500家大企業又占到40%~50%。歐美巨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如美國在線一時代華納、麥可勞—希爾集團、德國的貝塔斯曼、法國的阿歇特集團等都已經成為實力雄厚的跨國出版集團而躋身全球500家大企業之列。
在西方,出版業的壟斷和集團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新聞出版行業開始出現壟斷現象,實力雄厚的報業巨頭通過競爭、收買、兼并、擴張,紛紛建立起自己的報業托拉斯,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報團”現象,但此時新聞出版領域中的自由主義和獨立媒體仍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出版業集團化進入第二階段,新聞出版業壟斷的勢力范圍急劇擴大,從過去的日報業迅速波及所有報刊、圖書領域,涉及影視、廣播、通訊等一切媒介。出版集團規模不斷擴大,數目不斷減少,跨行業、跨媒體、跨地區的趨勢進一步發展。20世紀50年代以后,是新聞出版業集團化的第三階段,表現為一方面新聞出版業與其他性質完全不同的行業相互滲透、兼并加劇,另一方面,許多出版集團開始實施跨國的全球發展戰略,壟斷集團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一般而言,國外的大型出版媒介集團都是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發展,經過大浪淘沙才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它們共同的特點都是資金經雄厚、規模巨大、擁有高額市場占有率、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引領著世界出版媒介發展的潮流。
我國出版集團的組建是為了順應世界經濟競爭的趨勢,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出版業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在符合我國特色的新聞出版體制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大致來講,我國出版業集團發展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自愿的基礎上,成立跨地區出版組織的松散聯合體。1986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橫向經濟聯合若干問題的規定》,政府推動企業集團建設拉開了序幕。1988年11月,花城出版社等11家出版機構聯合成立了“地方文藝出版社聯合發行集團”。1989年4月,華東六省一市成立“華東省級新華書店發行集團”。這一階段的出版聯合體嚴格來說不能稱為出版集團,因為聯合體成員之間既沒有行政隸屬關系,也沒有資本紐帶關系,僅僅是為了出版物的市場銷售而形成某種協議,主要是為了互通信息、協調關系、壯大聲譽而所作的一種“聯合行動”。但這一行動透露出的信息是,市場規律要求出版業實力壯大,呼喚出版組織與機構整合優化。
第二階段:以行政區劃為基礎,由地方政府批準成立出版集團。1992年4月,新聞出版有關部門提出加強出版行業的聯合,進行出版、印刷、發行企業集團的試點。此后一批省級試點出版集團誕生,例如山東出版集團總社、廣州新華書店總社等。出版業的集團化建設被提上日程,全國部分省市進行了試點集團的運行。這一階段,出版集團主要是依靠行政隸屬關系組建,但同時也開始逐步探索企業集團運營機制的一些深層次問題。1996年3月,在全國新聞出版工作局長會議上,國家體改委有關人士作了《推動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兩個根本轉變》的報告,介紹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走勢,報告涉及到出版業的結構調整和集團經營化的問題。代表們經過討論,認為出版業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思路組建出版集團。但要積極審慎,大力推行。1997年,和新聞出版署根據黨的“十五大”精神,綜合考慮了全國各地出版市場的環境、出版單位的實力等情況,確定推廣出版集團試點工作,并確定將組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等五家出版集團的思路。
第三階段:由中央政府批準成立以資產為紐帶的國家試點集團。1998年2月,新聞出版署了我國《新聞出版業2000年及2010年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指出:“要扶持有影響的黨報實施兼并、重組,建立起以黨報為龍頭的報業集團……到2010年,報業集團要有較大的發展,經營規模上億元的報社要達到總數的10%。”1999年2月24日,我國第一個國家試點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掛牌成立。此后,北京出版集團、廣東出版集團、遼寧出版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等紛紛亮相。在出版集團中,有的是以出版業為主業的專業出版集團,如北京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有的則是編、印、發一條龍,以出版為主業,科工貿一體化的綜合性出版集團,如遼寧出版集團、山東出版集團等。此外,中央部委與地方政府批準的一些出版集團也不斷組建亮相,集團化建設一時成為我國出版界的熱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