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經濟與傳統工業提升的關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對“新經濟”內涵的分析,揭示出新經濟的發展必須立足于傳統產業的升級。新經濟的發展為中國傳統產業的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傳統產業的升級又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新經濟與傳統產業升級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一、新經濟涵蓋傳統產業升級
“新經濟”的概念是在1996年12月30日美國的《商業周刊》上首次提出的。當前,關于新經濟一詞眾說紛紜,如有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智能(力)經濟、后工業經濟等稱謂。當然,這些稱謂都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反映了新經濟的顯著特征。但是,筆者認為,新經濟主要是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的,它是一個相對的動態概念。因為任何經濟在本質上仍然是人類創造財富的一種經濟活動,仍然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全部過程。新經濟在本質上與傳統經濟有著同一性。新經濟是信息推動或知識推動的經濟,與傳統的土地、勞力和資本經濟相比,有著很大的差別。新經濟與傳統經濟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
新經濟正在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新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不會取代傳統的經濟活動,因為軟件不能替代食品、服裝和住房。與歷次產業革命一樣,這場以信息技術發展為核心的產業革命;推動著傳統產業部門的技術變革,它使傳統產業的主導技術逐步被高新技術所取代,從而使產業結構的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經濟里某些資源經過整合、優化,而轉化為新經濟的因素。在新經濟活動中,新經濟必然涵蓋傳統產業的升級。傳統產業升級具體包括高新技術應用于傳統產業而引起的技術結構升級、組織結構升級和管理水平升級等。
信息技術產業和其他高新技術產業在新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并不意味著傳統產業就不重要了,兩者只有同時推進,互相促進,才能推動新經濟的良性發展。首先,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迫切要求傳統產業用高新技術對自身進行改造。舊的產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是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一方面,高新技術產業的研制、開發和產業化需要傳統產業提供高性能的生產裝備,如電腦芯片的生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升級為信息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更加廣闊的市場。例如,信息電子技術及其產業向汽車的產業的滲透,使每輛汽車的電子裝置從1990年的1383美元上升到2000美元,汽車電子部件市場的火爆為整個汽車電子業帶來數千億美元的產值[2]”。其次,傳統產業只有注入新技術,才能提高競爭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從而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實現自我的升級.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可以催生出“新產業”,如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光學電子產業、汽車電子產業等。“WTO前總干事魯杰羅指出,現在的汽車工業已不像是傳統制造業,更像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工業,電子系統現在占到一輛高級轎車總成本的70%、普通汽車的1/3”[2]。在新經濟形勢下,由于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高度融合,產業結構升級淘汰的不再是所謂的夕陽產業,而只是夕陽技術。總之,一個國家能否成功地完成產業革命,取決于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企業結合的緊密程度,
新經濟是在傳統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個國家傳統經濟的基礎不同,新經濟的起點就不同。因而各國新經濟的內涵是有其特殊性的。在確定發展新經濟的具體產業結構模式和產業發展戰略時,必須充分考慮這種差別性和特殊性。例如,中國作為尚未完成傳統產業革命的發展中國家,其“新經濟”必然有自己的特點。中國式的新經濟發展戰略,雖然也要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甚至不排斥在某些有基礎的高新技術領域實施趕超戰略,但其著力點應該是:通過把高新技術引入傳統的生產模式,使傳統產業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形成與發展。在中國,傳統產業內部的升級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必要性。第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大規模發展依賴于傳統產業升級。首先,中國沒有足夠的資金迅速把傳統產業轉變為高新技術產業。新經濟中的代表產業如IT產業等都屬于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市場壁壘較高,它的啟動和生存必須建立在一定資金量的基礎之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所需要的巨額資金要靠傳統產業創造的利潤來提供;從另一個角度講,傳統產業的升級過程就是中國式新經濟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其次,高新技術的研制、開發和產業化需要傳統產業提供能滿足其性能需要的生產裝備。而中國裝備工作的綜合實力只相當于美國50年代初、日本60年代初的水平,僅處于以機械化為主、單機自動化,剛性自動化階段,數控機床擁有量僅占機床總量的0.7%,產品技術平均落后15—20年[2]。高新技術發展已經受到了傳統產業這方面的極大制約,不突破這種制約,它就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另外,中國人口多,勞動力數量大,而勞動者素質較低,只有繼續保留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部門才能解決就業難題。否則,失業率過高必然會影響國民經濟全局的穩定,也勢必威脅到處于萌芽狀態的高新技術產業。傳統產業的升級與發展可以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第二,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和國際分工規律,一國所具有的安全性的產業結構,是那種沒有偏離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一個國家只有按照國家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來確定經濟發展戰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強產業或部門的國際競爭力,提高本國經濟的安全度,勞動力豐富、資本相對稀缺是目前和今后較長時間內中國資源稟賦的基本特征。從總體上看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優勢產業是勞動密集型、勞動資金雙密集型、勞動技術雙密集型的傳統產業,而不是技術資金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激烈的競爭,中國應通過傳統產業升級來鞏固傳統產業的優勢,以此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對優勢產業的把握及其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產業結構與國家經濟安全之間的關系[3],當引以為鑒,第三,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對中國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提出了新的挑戰,這是因為,傳統產業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傳統產業經過技術改造,可以演變為新型的現代化產業。如果中國不加快傳統產業內部的技術結構升級和組織結構升級,勢必在質量、規模、效率和核心技術方面與跨國公司、發達國家進一步拉大差距,失去原有的比較優勢,同時,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迅速發展對中國也形成新的挑戰。惟有技術升級可以確保原有的比較優勢并可能增加新的比較優勢。所以,立足于傳統產業內部的升級不是對傳統經濟的消極維持,而是對新經濟的積極促進。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勞動資金雙密集型產業是中國新經濟的主要內涵。
新經濟與傳統經濟在本質上具有同一性,新經濟不可能消除傳統經濟活動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在新經濟形勢下,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主導技術、組織結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它不會消失。新經濟的先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相輔相成,具有不斷融合的趨勢,它們共同促進著新經濟的發展。因此,發展新經濟既要促進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又要立足于傳統產業升級。以高新技術產業化為重要標志的新經濟涵蓋了傳統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