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大學生快餐食品消費行為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大學生快餐食品消費行為現狀,為有效開展大學生飲食行為健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方法方便抽取某醫科大學一至四年級400名大學生,采用自編問卷進行快餐食品消費行為現況調查。結果大學生過去1周外賣食品消費、打包帶飯和在街頭小吃或快餐店就餐的報告率分別為34.8%,62.8%和40.5%。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家庭居住在城鎮(OR=3.04,95%CI=1.72~5.37)和高中在學校寄宿(OR=1.66,95%CI=1.04~2.67)的大學生外賣食品消費頻次更高;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大學生更可能選擇打包帶飯(OR=2.08,95%CI=1.36~3.18)。此外,女生(OR=2.03,95%CI=1.33~3.09)和高中寄宿學校(OR=0.55,95%CI=0.36~0.83)是大學生在街邊小吃或快餐店就餐的影響因素。結論大學生快餐食品消費行為報告率較高。應加強健康教育,減少快餐食品的攝入。
【關鍵詞】飲食習慣;健康教育;回歸分析;學生
隨著餐飲服務的網絡化發展,外賣食品因方便快捷、選擇多樣化等特點備受大學生歡迎。然而,外賣食品經營方式復雜多樣,包裝盒材料良莠不齊,食品衛生監管難度較大,由此可能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目前,關于大學生食品安全、飲食行為的研究已有相關報道[1-3]。本研究對大學生快餐食品消費行為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為有效開展大學生飲食行為健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于2018年4月在某醫科大學抽取一至四年級在校大學生各100名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400份,有效率為100.0%。大學生平均年齡(20.52±1.65)歲;男生169名(42.3%),女生231名(57.8%);臨床醫學專業296名(74.0%),非臨床醫學專業104名(26.0%)。
1.2方法
采用自編問卷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三餐就餐情況、外賣食品消費情況、打包帶飯情況、街頭小吃及快餐消費情況。問卷由學生自填,完成后立即收回,并及時核查問卷。調查獲得大學生的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EpiData3.0軟件建立數據庫,數據雙錄后進行邏輯核查和一致性檢驗。采用SPSS19.0軟件統計分析,包括χ2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果
大學生過去1周外賣食品消費、打包帶飯和在街頭小吃或快餐店就餐的報告率分別為34.8%,62.8%和40.5%,餐盒材料主要是塑料和紙質。選擇外賣食品的主要原因中,38.1%的學生不想出門,25.2%的學生認為外賣方便快捷,50.6%表示打包帶飯可以在寢室邊吃飯邊看電影、上網,19.1%認為打包帶飯方便快捷、節省時間。有51.0%學生最關心外賣食品的食品衛生,34.5%最關心食品原材料,10.8%為選用健康環保餐具而接受過額外收費。
2.2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大學生快餐食品消費行為比較
男生打包帶飯和在街頭小吃或快餐店就餐行為報告率均高于女生,城鎮學生外賣食品消費率高于農村大學生,經濟狀況較好的大學生打包帶飯行為報告率更高,不同年級大學生打包帶飯行為報告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2.3大學生快餐食品消費影響因素分析
以是否消費外賣食品、是否打包帶飯、是否在小吃或快餐店就餐為因變量,以人口學變量等為自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居住在城鎮和高中寄宿學校的學生更可能消費外賣食品;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打包帶飯;女生、高中非寄宿學校的大學生更愿意選擇在街邊小吃或快餐店就餐。見表2。
3討論
本次調查顯示,大學生外賣食品、打包帶飯、街頭小吃或快餐店就餐等飲食行為的報告率較高,高于吳銘等[4]的報告結果,低于楊華鳳等[5]調查結果。同時,大學生經常存在消費快餐、飲料、甜點等不良飲食行為,與何彬洪等[6]研究結果一致。從選擇快餐食品的主要原因來看,大多數學生因不想出門或方便快捷而選擇外賣食品,而打包帶飯的學生則多數因為想在寢室邊吃飯邊看視頻、上網。一定程度也反映大學生久坐時間過長的不良行為。Pearson等[7]研究顯示,青少年久坐行為,如屏幕時間(看電視、使用計算機和手機)與不良飲食行為關聯。從食品的安全性上看,外賣或打包食品、小吃或快餐店用餐的餐盒多以塑料和紙質材料為主,大多數大學生會關心快餐食品的衛生狀況和原材料安全,但對于快餐食品包裝材料的安全性關注較少,僅有10.8%的學生會額外付費選用健康環保餐具。提示高校在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教的同時,應注重食品包裝、健康飲食行為等方面的健康教育。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家庭居住在城鎮的大學生外賣食品消費的可能性更大,可能是城鎮的學生更易獲取外賣食品的渠道和信息,可選擇的餐飲方式更多。高中寄宿的學生外賣食品的比例較高,可能是寄宿學校的學生因學校的外出限制而通過選擇外賣食品來改變餐飲,長期形成飲食習慣。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更容易選擇打包帶飯,可能是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消費水平較高、飲食消費方式更自由。此外,女生選擇在小吃或快餐店就餐比例較高,可能與女生愛吃各類小吃有關[8]。高中非寄宿的學生更愿意選擇在街邊小吃或快餐店就餐,可能的原因是非寄宿學生是走讀制,在上下學路上容易受到街頭小吃和快餐店的誘惑而經常消費,也可能是一種高中時期形成的飲食習慣,很難改變。快餐食品消費對人體的健康具有潛在的危害,首先,衛生消毒、食物原材料、配送條件等環節都存在較大的食品安全隱患。其次,快餐食物的脂肪、鹽等含量較高,長期大量攝入危害健康。特別是部分快餐盒的材料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包裝材料中的高分子化學物(如雙酚A、鄰苯二甲酸脂類等)容易遷移到食物中[9-10]。這些化學物具有內分泌干擾功能,長期、大量攝入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11-13]。綜上所述,大學生快餐食品消費行為應引起高度的重視。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學生食品安全教育,單純地禁止外賣食品是不可行的,應創新食品安全教育理念,引導學生主動關注食品安全,提升自我管理能力[14]。
參考文獻
[1]陳莉莉,李荔群,張勵倩,等.塑料瓶裝飲料中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含量及其對大學生的潛在暴露風險[J].環境與職業醫學,2012,29(9):543-547.
[4]吳銘,阮望舒,鄭慧婧.大學生網絡訂外賣現象及影響因素[J].當代青年研究,2016(5):100-104.
[5]楊華鳳,袁元,王志勇,等.南京市青少年飲食行為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2):2246-2247.
[6]何彬洪,楊陳佳,陳夏威,等.中山市在校青少年飲食相關行為調查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18,44(2):111-115.
[8]劉偉,林蓉,張維蔚,等.廣州市青少年飲食行為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7):783-785.
[14]李妞妞,趙怡然,張美娜,等.北京大學醫學部學生對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的認知及行為調查[J].職業與健康,2017,33(20):2795-2799.
作者:吳迪 伍曉艷 徐洪呂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