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物流經濟空間組織體制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背景與意義
1980年代以來,全球物流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各國產業發展的重點,我國各部門紛紛制定政策以加速發展物流經濟,各城市已把發展現代物流作為支柱產業,建設重點工程以拉動物流經濟發展。而在學術界,關于物流經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運輸和物資流通及商業領域,地理學的相關研究較少,韓增林、王成金(2001)分析了港口物流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同年在中國臺灣海峽兩岸地理學研討會上提出物流地理學[1];陳王景、楊開忠(2001年)研究了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物流業發展對策[2];韓增林、王成金(2002)分析了我國物流業布局的特點[3];韓增林等(2001—2002年)立項研究遼寧省物流產業的發展潛力與布局途徑。物流經濟作為新興經濟形式對區域經濟有重要的拉動作用,而區域要求對物流經濟進行合理組織以激活區域活力。地理學者陸大道一直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空間結構的演變,提出點軸系統理論進行要素的空間配置[4];陸玉麒在長期空間結構研究中提出了雙核結構理論[5];陳才論述了經濟地域的產業空間結構,并分析了經濟地域運動現象[6];董鎖成分析了經濟要素的地域運動規律[6]。物流經濟要素是基礎性的經濟要素,任何社會空間結構必須以物流經濟要素作為基礎,其空間配置成為空間結構形成的前提。本文試圖以物流經濟要素作為研究對象,就空間結構基礎性構成要素的空間組織進行探討。
2空間結構和空間組織
2.1空間結構
區域空間結構是社會經濟及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與影響的結果,其作用和影響以各種社會經濟和自然等客體形式出現,并投影于地域而產生空間形態,而各種客體的空間位置關系、集聚程度及相互作用的方向和強度等則形成空間結構[4]??臻g結構遵循一定的演變規律,原始均質和未開發地域內經濟要素活性強,其存在和運行必然與其他要素發生聯系和作用;并且社會經濟和自然等要素在某地域上集中,產生集聚和關聯等效益,形成各種社會經濟及自然客體;客體間相互作用的深化促使更多點或地域出現集聚現象,同時產生連接多個點或地域的線狀基礎設施,點、區域和線狀基礎設施形成區域最基本的空間結構;點逐漸發展為城市,線狀基礎設施發展為社會經濟和自然等要素及各種客體的集聚地帶,集聚規模的擴大和均質化促使其演化成社會經濟帶,城市與各種社會經濟帶綜合作用,空間結構日益復雜化。
2.2空間組織
合理的人為調控和組織可以有效促進空間結構的演化,即對空間結構可以實施合理的組織行為??臻g組織是根據空間作用法則,依據社會經濟和自然等要素的屬性及各種要素間的作用方式,對地域上各種要素的布局尤其經濟要素進行空間配置,從而優化空間結構,因此空間結構也是人類實施空間組織行為的結果[4,7,8]。
2.3理論依據
空間結構和空間組織的研究一直為地理學者所關注,赫格爾斯特蘭等理論地理學家在1960—1970年代證明了類似物體空間的相互作用,社會經濟客體存在空間擴散和集聚作用;法國經濟學家F•佩羅克斯在1950年代提出增長極理論,認為區域開發往往從一個或少數幾個企業所占據的點上開始,使增長極理論成為不平衡發展理論的依據;拉蘇恩(1971)、達溫特(1969)和尼科爾斯(1969)等從地理學角度對增長極重新加以概念化,著重強調產業空間集聚特征;H•H•科洛索夫斯基提出地域生產綜合體,認為根據地域條件合理安排生產單元可取得穩定經濟效果以形成生產單元間的經濟結合[4];陸大道(1984)提出點—軸系統,認為通過點軸系統安排社會經濟要素可以取得較好的空間效益[9];陸玉麒(1996)提出雙核結構,以實現區域中心城市的趨中性和港口城市的邊緣性在功能和區位的互補[5]。
3要素特性與運動規則
3.1物流經濟要素
物流是物體從供應者向需求者進行轉移的物理性過程,包括運輸、配送、倉儲、搬運裝卸、流通加工和包裝以及信息管理等環節,這些環節涉及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和銷售領域。眾環節是物流經濟活動的微觀單元,由更為具體的物流經濟要素所構成。物流經濟要素是一個由各種尺度的要素單元所組成的有機體系,微觀上包括運輸車輛、搬運裝卸工具和簡單的加工包裝工具以及現代化的信息管理設備,還包括專業人力資源,其中運輸工具是最為關鍵的物流經濟要素;宏觀上主要指物流活動的運作主體———物流企業[10]。空間經濟學認為空間結構是社會要素、經濟要素和自然要素等眾要素之間所形成相互作用形式和空間位置關系。其中經濟要素在眾要素中最為重要,而物流經濟要素是經濟要素中最為基礎性的要素之一,對于其他類型的經濟要素和社會要素以及自然要素具有很強的吸附性和親合性,并且在相互之間發生積極的聯系和作用,使要素屬性發生質變,影響區域的社會經濟空間結構,從而改變或重塑、優化區域空間結構[7]。
3.2要素特性
3.2.1流動性。流動性指部分要素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和活性,由于其基礎地位和作用,能激活其他經濟要素以及社會與自然要素,所以物流經濟要素較其他類型經濟要素容易在地域上發生位移,在地域間進行運動[7]。流動性是物流經濟要素的根本特性,也是其他特性的基礎。
3.2.2親合性。指物流經濟要素容易與其他經濟要素、社會要素以及自然要素發生相互作用與影響,并且進行交流和結合,產生復合效應。物流經濟要素的親合性不僅是指同質要素之間的結合與密切聯系,而且是指物流經濟要素與異質要素之間的聯系與結合[7]。
3.2.3吸附性。物流經濟要素作為基礎要素,不是單一的要素系統,其在地域上的流動容易吸引其他類型的經濟要素、社會要素及自然要素向以物流經濟要素為中心的方向集聚,并同其發生作用和結合,在物流經濟要素為主的基礎上形成復合型的社會—經濟—自然要素集聚體[7]。
3.3要素運動規則
3.3.1無序性。物流經濟要素地域行為最初表現為無目的的流動,即抵御行為表現為無序性,缺少一定規則,在區域內部呈現散狀分布,但這種散狀分布并不代表物流經濟要素在地域上流動表現為均質性。
3.3.2方向性。雖然物流經濟要素的流動表現為無序性,但這種無序不代表均質性。相反物流經濟要素在無序運動的同時往往集中在某個方向上進行無序運動,既物流經濟要素在進行散狀流動的同時進行某個方向上的集中運動。
3.4物流經濟要素的集聚
由于物流經濟要素的流動性比較強,而且有較強的吸附性和親合性,較其他類型的社會經濟要素易于在地域上集聚,其集聚方式表現為兩種:一種為點狀集聚,即物流經濟要素主要向某個點上集聚,集聚的結果是形成物流中心城市;另一種為帶狀集聚,即物流經濟要素在較大的地域范圍內,從周圍地區向線型地帶集聚,其集聚結果形成物流經濟帶。物流經濟要素的集聚是其他類型的社會經濟要素集聚的前提,只有首先產生物流經濟要素的集聚,才會在其各種特性作用下,與其他社會經濟要素進行結合,并激活自然要素,在物流經濟要素的引導下進行點狀和帶狀集聚,以形成區域發展的發展點和發展軸[4,6,8-10](圖2)。
3.5物流經濟要素的擴散
依據極化理論,物流經濟要素在聚集的同時伴隨著要素的擴散,初期物流經濟要素達到集聚門檻后,由于具有較強流動性和親合性,導致集聚同時伴隨著小規模的擴散;在物流經濟要素集聚達到區位承載限度后,擴散現象在流動性和親合性的作用下會逐漸擴大,但此時集聚尚未達到不經濟性;物流經濟要素的進一步集聚使其規模達到區位最大承載力,造成其向周圍區域流動,產生大規模擴散現象,從而體現物流中心城市與物流經濟帶的輻射作用[4,6,8-10]。依據集聚形式,物流經濟要素在擴散時呈現輻射狀、片帶狀和網絡式等形式。物流經濟要素的基本擴散方式是以點為核心向外呈輻射狀擴散;片帶狀擴散指物流經濟要素在帶狀集聚的基礎上所呈現的擴散方式,是若干點狀擴散相聯成線的結果;輻射狀和片帶狀擴散的銜接形成網絡狀擴散,這是現實經濟地域運動中較常見的擴散形式(圖3)。
4空間組織模式
4.1點—軸—網—面物流經濟空間的形成會直接影響區域空間結構,合理組織物流經濟要素的空間行為,有利于改善區域空間結構,因此物流經濟要素的空間配置與組織就成為物流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物流經濟發展時間短,水平低,且物流經濟的布局和發展呈現不平衡性。依據物流經濟要素的種類、特性、地域運動規則以及空間不平衡理論,認為目前我國物流經濟要素處于以集聚為主的階段,物流經濟空間組織應采取點—軸—網—面模式,即發展極—發展軸—網絡—域面,地域上表現為物流中心城市—物流經濟帶—物流網絡—物流圈。
4.2點:物流中心城市物流經濟要素的主要集聚方式是點狀集聚,擴散方式主要呈現輻射狀。物流活動包括配送、包裝、倉儲、流通加工、裝卸搬運和部分運輸及相關設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區域,使城市成為物流活動的集聚地域。微觀上物流經濟要素的空間配置應集中在少數城市地域內,以發揮物流經濟要素的集聚和擴散效應;宏觀上物流經濟發展重點應放在少數大城市,通過物流經濟集聚的規模效應以形成增長極,對腹地物流經濟活動產生輻射和歸納與吸收作用。
4.3軸:物流經濟帶物流經濟要素的集聚形式之一是帶狀集聚,相應地片帶狀輻射也成為主要擴散方式。物流經濟要素在地域上表現為眾多的方向中主要沿某一方向進行以形成一定的線狀地帶,并且物流經濟要素與周圍的其他社會經濟及自然要素融為一體,形成具有一定屬性的軸,此軸對周圍地區的物流經濟活動有輻射和集聚作用。物流經濟要素應集中在線狀地帶上,培育物流經濟的集聚和擴散的線狀地域,以帶動周圍地域的物流經濟和其他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
4.4網:物流網絡微觀上物流經濟要素的高級擴散是網絡式,網絡下其集聚具有點狀和帶狀的復合性,物流經濟要素在點和線狀地域上集聚規模的擴大和擴散作用的增強,造成其地域密度的增大和地域的均質化。宏觀上物流中心城市與物流經濟帶數量增多與規模擴大,并相互銜接以形成物流網絡。因此物流經濟要素的空間配置要選擇合理的地域,在現有運輸網絡和城市網絡的基礎上進行物流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實施網絡性的物流經濟活動的集聚和擴散。
4.5面:物流圈物流圈是物流經濟發展的面,是物流經濟空間結構的高級階段和物流經濟要素地域運動的高級形態,集各種集聚形式和擴散形式于一體,其運動趨于多方向性,使物流經濟要素在地域上均質化。宏觀上物流中心城市與物流經濟帶相互銜接使物流網絡日益完善,造成物流經濟活動向網絡內不發達地域進行集聚和擴散,從而形成物流圈。物流經濟要素的空間組織應在網絡的基礎上對不發達地域進行集聚與擴散,對地域物流經濟要素進行均質化配置。
5結論
物流中心城市、物流經濟帶、物流網絡、物流圈是物流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表現,也是物流經濟要素在空間上進行配置的一種模式。從微觀角度分析,由于物流經濟要素具有流動性、親和性和吸附性,同時地域運動具有方向性和無序性,導致物流經濟要素在地域上產生集聚與擴散,點狀和帶狀及網絡等形式是物流經濟要素集聚與擴散的主要形式;從宏觀角度看,依據空間產業布局的不平衡原理,由于物流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使運輸、配送、倉儲、搬運裝卸、流通加工等物流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少數城市和主要線狀地帶上,成為物流經濟的極化地域。物流經濟活動在地域上的空間配置應采取物流中心城市、物流經濟地帶、物流網絡和物流圈四種模式,以形成其集中地帶,充分發揮物流經濟要素的集聚和擴散作用,以形成物流經濟要素的空間結構,同時利用其各種特性同其他類型的社會經濟和自然要素進行作用、交流和結合,形成各種要素的復合體,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空間結構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