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保生態經濟增長方式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西藏環境保護新形勢下發展生態經濟模式成為必然趨勢
1.跨越式發展背景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
西藏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堅持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并舉,在發展中重保護,在保護中求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帶領全區各族人民扎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基礎性工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出臺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的意見》。開展了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生態功能區劃等生態環境保護基礎性工作,形成了《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報告》和《西藏自治區生態功能區劃報告》,并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實施;制定了《西藏自治區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實施方案》,部署了全區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二是整體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突出西藏高原的全球生態戰略地位,貫徹落實“構建西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的要求,整體推進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形成有效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合力。三是加大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截止目前,全區共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其中,國家級9個、自治區級14個、地縣級24個),保護區面積達到40.37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34.47%,有效保護了西藏的重要生態區域和生物多樣性。①四是對重要生態功能區實施搶救性保護。為有效保護江河源頭區、水源涵養區、防風固沙區等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區域,西藏自治區積極開展了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截止目前,全區共建立了22個生態功能保護區(國家級1個)、8個國家森林公園、4個地質公園(國家級2個),16個風景名勝區(國家級3個)。②五是加大對資源開發區的強制性保護力度。六是穩步推進生態補償研究和試點工作。完成了國家重點公益林和其它公益林的界定,啟動了第一批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形成了《西藏生態補償研究報告》,落實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試點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政策,2011年度落實資金規模達到了349114萬元。
2.資源產業發展初見成效
發揮比較優勢,科學合理地加快資源開發利用的步伐,特別是優勢資源,是實現西藏經濟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青藏高原具有利用水能、太陽能等資源優勢,而這些正是資源產業用武之地。西藏太陽能的應用研究成果在全國尤為突出,在世界上也具一定影響。西藏太陽能研究示范中心的科研項目:“西藏太陽能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已獲得國家星火二等獎;“太陽能金屬相變蓄熱爐”又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通過太陽能開發利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西藏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2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1.4億千瓦。目前,全區形成了覆蓋拉薩、山南、日喀則、那曲、林芝5個地(市)的西藏中部電網和昌都、阿里2個地區獨立電網,以及農村小水電供電的眾多獨立小電網和分散的戶用系統,構成了大電網供電和分散獨立電源供電相結合,多能互補的供電格局。在開發水能資源的過程中,正確處理了西藏水電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落實好了“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的指導方針,并把水電開發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降到了最低程度。
以上西藏環境保護與資源產業發展的實踐結果表明,生態經濟其實離我們的生產生活并不遙遠,筆者認為經濟發展也是生態發展的一部分。西藏“十二五”規劃中環境保護依然是重要部分,依托現有資源,合理安排利用,做到資源利用最優化,節能減排等成為西藏環保工作者肩負的光榮使命,為更進一步達到新形勢下中央關于西藏環境保護的新要求,結合西藏自身發展實際條件,在現有成績基礎上豐富、發展資源產業內涵,提升生態經濟總效益成為機遇和挑戰。
西藏生態經濟模式構建探析
1.資源、生態與經濟的關系分析
西藏資源、生態與經濟的三者關系在結構中可以引入生態觀概念,生態觀即生態哲學,是人類、社會、自然全面關系的一種理論認識,尤其是人類及其生態關系的綜合認識,包括了生態倫理(又稱“環境倫理”)、生態神學等內容。由于人類似乎永無極限的發展與追逐眼前利益的最大化,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力量,影響了自然與生態。因此,生態觀關注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惡化,由片面發展而致人類與社會關系的異化,以及片面發展而導致三者關系的畸形化、分裂化。它認為,人類社會的有序發展應建立于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上,人類、社會、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應是互相依賴、聯系和作用的,人類、社會的發展依賴于自然,自然是人類社會存在和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并反作用于人類、社會的發展,保持三者之間的平衡、和諧十分重要。
①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助于促進經濟健康、快速、和諧地發展。人類的生活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活動要從環境中索取利益,獲取資源。人類的經濟活動必然要影響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反過來又必然對人類經濟活動產生影響,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互相促進、互相依存、互相制約而又統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兩者關系處理得當,將能夠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共同協調發展;反之,如果二者的關系處理不當,結果會導致互相制約,互相抵觸,產生惡性循環,后果不堪設想。西藏經濟發展也不例外,實踐證明,發展循環的生態經濟勢在必行。
②和諧持續的經濟發展能夠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加強,將會使經濟健康、和諧發展,經濟良好發展,就可以投入更多資金用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就可以為改善環境提供先進的技術、設備、人才和物資;如果沒有經濟的發展,就沒有足夠的資金保障,生態環境的改善僅僅成為一句空話。因此,生態環境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內在動力,而經濟的和諧、快速發展是維持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物質條件。所以,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既能在保護好生態環境良好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經濟,又能創造進行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物質條件,才能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2.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設計范疇
①更新經濟發展觀點。筆者認為,20世紀90年代部分學者提出的西藏經濟發展應走工業化的道路的觀點與新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已產生偏離,以犧牲農牧業支持工業化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實際上是早已經被發展中國家及中國工業化的歷史經驗所證明是并不明智的,筆者認為新形勢下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走國家提倡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西藏要實現現代化,同時又避免走通過高能耗、過度資源浪費來追求經濟數量的增長,以及先污染環境再尋求治理等的彎路,就必須走一條既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又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的道路,這條道路是“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滿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③,這條道路就是生態經濟(Eco-economy)發展模式。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建立的前提是必須符合生態系統的內在要求,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即有利于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對立、分裂,同時又符合人類的本性和人類內在的自然目的。這一發展模式建立于生態觀與經濟學聯姻的重要范疇—生態經濟,有其合理的哲學、發展理論、經濟學基礎。
②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不符合相關規劃、產業政策、清潔生產、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功能區劃及總量控制要求的建設項目應嚴格審批,提高建設項目準入“門檻”,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產生。③促進產業升級,走集約化發展道路。目前,西藏區域內企業規模小、分散廣,應加大礦產、建材、藏藥等資源開發行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的行業整合力度。推動以核心企業為主導、以產業配套為方向、以集群發展為目標的工業園區建設,提高生產要素聚集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出效益,發展新型工業,突出產業特色和核心競爭力,實現資源綜合利用、能源統一配置、污染集中治理。
④大力發展西藏區域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西藏特色優勢產業對打造“西藏品牌”、提升區內經濟“造血”功能、解決就業、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主要是圍繞清潔無污染的生態環境資源、農畜土特產品資源、高原特色動植物資源及傳統民族文化資源,充分結合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發揮其傳統文化技術優勢、民族特色產品優勢,重點發展具有高原特色的農牧業及其相關的特色農畜產品加工工業、傳統民族手工業、民族醫藥加工業、民族文化產業、民族旅游業以及商貿、通訊、信息、服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是充分發揮西藏氣候獨特,生物多樣性優勢,積極推進高原生物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種植業、養殖業、農畜產品加工業,推進農牧業產業化;二是發揮好西藏在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方面的獨特優勢,進一步壯大特色旅游業,形成生態旅游格局,豐富西藏旅游內涵,全方位將西藏打造成世界旅游目的地;三是利用西藏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結合獨特的文化要素,打造生態文化,培育文化產業,大力加強西藏文化知識產業的創造與保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功夫熊貓》這部影片實際就是文化元素的現實價值體現,是抽象概念轉化為票房現金收入的最直接案例。西藏生態文化發展元素多,魅力大,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應深入開發;四是大力發展藏藥業,把藏藥傳統優勢與現代科學技術、生產工藝結合起來,把藏藥業做大做強、規模化、品牌化,著力挖掘、推向區外市場,使西藏成為全國的藏醫藏藥科研、生產中心;五是在合理的產業格局、市場競爭前提下,扶持、拓展礦泉水、啤酒等市場,開發、推廣具有西藏特色的系列綠色飲料產品;六是在政策允許條件下重點有序地開發市場前景好的礦產資源,規范管理、科學開發,使西藏的礦產業走集約型、集團化發展道路。
總結
生態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有利于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諧,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是解決經濟發展中各種問題的有效手段,是區域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全面推進生態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式發展模式是一項大系統工程。要有全面的、綜合的、系統的發展與建設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西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順利進行,需要得到政府、社會、企業、個人等諸多方面的支持和協助。除了要在認識上統一思想、步驟上配合、行動上協調、措施上配套外,還要運用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等各種手段和措施,以循環經濟建設帶動生態環境建設,以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循環經濟建設,建立循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式發展的長效機制,使西部地區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長足發展,真正意義上實現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西藏新形勢下選擇發展生態經濟是實施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大有作為的。
作者:高小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