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農村經濟發展分異及地域類型范文

農村經濟發展分異及地域類型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經濟發展分異及地域類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方法與數據

1.1研究區概況

江蘇省是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之一。2012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54058.22億元,占全國10.4%,省內經濟發展與我國東、中、西部經濟差異格局有著相似之處,大致呈現出“蘇南—蘇中—蘇北”的階梯狀發展態勢。截至2012年,全省共有13個地市、48個縣(市)和931個鄉鎮。農村人口2929.89萬人,其中,從業人口2620.82萬人;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2202元,其中,蘇北地區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為10502元,蘇中地區為12877元,蘇南地區為17160元。全省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0.37,農民生活水平處于我國上游水平。其中,蘇北農民生活恩格爾系數為0.40,這說明蘇北地區農民生活水平總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2數據來源與指標體系

1.2.1數據來源。本研究以江蘇省1∶50000地形圖為基礎圖形數據,屬性數據來自于《江蘇省統計年鑒(2001—2013)》、《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2001—2013)》。由于1990年代中期以來,江蘇省縣域行政區劃有過多次調整,為保持樣本的可比性,以2012年縣域行政區劃為標準,對相關年份的數據進行歸并處理,共有61個分析單元(包括13個地級市市區和48個縣市)。由于市轄區數據無法準確獲取,暫用各市平均數據代替。而事實上由于市轄區農村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故市轄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全市平均發展水平。經整理,以該省61個縣(市)的2000,2006和2012年3個時相的統計資料建立屬性數據庫。

1.2.2指標體系。農村經濟地域差異最集中表現在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上。因此,本研究遵循系統性、典型性、可得性和通用性等原則,建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由于農村的發展通常是以產業為載體,因此,可以采用產業發展來刻畫某一地域的農村發展狀態:通常情況下,如果某一縣市的一、二、三產業中某一產業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超過全體樣本的平均值與標準差之和,則該產業無疑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因而規定,如某一縣市其某項指標超出該指標的均值和標準差之和,即判定該縣域的農村發展狀態為某類指標因素所主導。據此,構建農村產業結構的評價指標。

1.3類型劃分的方法

由于農村始終處于動態性的演變過程之中,影響農村發展的各要素對農村發展的貢獻程度及其交互作用難以定量把握,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對農村發展的類型及其所處階段判斷的難度。模比系數法是一種較為簡便、直接的衡量經濟發展類型的方法,本研究采用模比系數來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從而進行經濟發展類型的劃分。江蘇南北跨度較大,各縣(市)的產業結構類型多樣。本研究選取“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的方法對江蘇61個縣(市)的經濟發展類型進行命名。(1)選取各產業結構總產值,通過確定某一縣市的一、二、三產業中某一產業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超過全體樣本的平均值與標準差之和來確定該縣(市)占據主導地位的產業。(2)利用模比系數,通過給所選取的指標賦予權重來評判某一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3)在產業結構的基礎之上劃分農村經濟發展類型。

2結果分析

2.1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分異及演化

基于農村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根據模比系數的測度值,采用自然間斷點分級法,可將3個時相的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分成5種類型:經濟發達型、經濟較發達型、經濟中度發達型、經濟欠發達型和經濟不發達型。

2.2農村產業結構的分異及演化

比較各縣市三次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與61個縣市的平均值、標準差之和,可將3個時相的江蘇省農村產業結構分成4種類型:農業主導型、工業主導型、第三產業主導型和均衡發展型。

2.3農村經濟發展動態分析

2000—2006年,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從農村經濟發展類型上來看,2006年農村經濟不發達和欠發達類型的縣(市)個數相對于2000年來說明顯減少,尤其是蘇北地區最為明顯。而經濟較發達的縣(市)不僅在數量上有所增加,在分布上也呈現出向北移動的趨勢,尤其以東部沿海地區為甚。從產業結構來看,農業主導型的縣(市)個數也有明顯減少,但仍集中分布在蘇北地區。而第三產業主導型地區的數量則有一定增加,且主要分布在蘇南廣大地區。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尤其是“十五”規劃以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政策發生了變革。農業生產目標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品質和效益;農村經濟結構也由過去的以農業為主轉向非農業為主,尤其是蘇南地區,鄉鎮企業快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充足利用,產業結構向多樣化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民生活得到了保障,從而帶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2006—2012年,江蘇省農村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經濟不發達型縣(市)的個數有了明顯減少,主要分布在蘇北內陸地區,蘇中和蘇南廣大農村地區則主要以經濟發達型和經濟較發達型為主。從產業結構來看,農業主導型地區主要集中分布在蘇北內陸西側和東部沿海等農村地區。而蘇南地區工業主導型縣(市)的個數則明顯減少,相反,第三產業主導型縣(市)的個數明顯增多。這主要由于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建設和發展的投入,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使得農民創收方式多樣性,從而促進了多種產業的發展。

2.4農村經濟發展的地域類型劃分

基于對各縣市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定量分析,選取2012年的評價結果,采用“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分類方法,最終可將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分成四大類、12小類。從圖中看出,農業主導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比較落后,其中不發達縣(市)的數量占了絕大部分;而工業主導型和第三產業主導型地區的經濟則處于發達和中度發達之間;均衡發展型地區所包含的縣(市)數量最多,其經濟發展水平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農業主導型縣(市)主要分布在江蘇的東北和西北地區;工業主導型和第三產業主導型縣(市)大多數分布在江蘇的南部和中部地區,很少或幾乎沒有分布在北部;均衡發展型的縣(市)在省內均勻地分布著,其經濟發展水平有差異。從圖中可知,宿遷、沭陽、淮安、阜寧、連云港、靖江等9個縣(市)屬于均衡發展經濟欠發達型,沛縣、徐州、邳州、贛榆、如皋、句容等14個縣(市)屬于均衡發展經濟中度發達型,建湖、鹽城、寶應、宜興屬于均衡發展經濟較發達型,大豐、如東、啟東、太倉4個縣(市)屬于均衡發展經濟發達型。從分布來看,均衡發展類型中,蘇南地區經濟發達的縣(市)的數量高于蘇北地區。據此得出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類型形成原因與發展對策。

3結論

(1)從經濟發展水平分異與演化來看,2000—2012年,江蘇省鄉村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產業結構類型出現多樣化的趨勢,產業布局也日漸合理。2000年,江蘇省鄉村模比系數均值為0.69,而到2012年,模比系數均值上升為1.42。2000年蘇南、蘇中、蘇北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已經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蘇南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高于蘇中、蘇北地區。蘇州、昆山、太倉、無錫和鹽城5個縣(市)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屬于發達類型;南京、常州、南通、徐州等10個縣(市)則屬于較發達型;宜興、常熟、丹陽、東臺等14個縣(市)屬于經濟中度發達型;相對于前3種經濟發展類型,剩余的32個縣(市)則分別屬于經濟欠發達和經濟不發達類型。到了2012年,蘇南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依然高于蘇北地區,但已有明顯減弱的趨勢,各類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呈現出“組團”的走勢。蘇州、昆山、太倉和常熟4個地區形成了“塊狀”分布的經濟發達區;豐縣、徐州、睢寧和泗洪則形成了“帶狀”分布的經濟不發達區;以宿遷、沭陽、漣水、淮安為中心的11個縣(市)則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經濟欠發達區;以南京、句容、鎮江、揚中、泰興和如皋為中心的9個縣(市)則形成了“東—西”走向橫穿蘇中地區的“條狀”分布的經濟中度發達地區;以高郵為代表的8個縣(市)和以金壇、宜興為代表的6個縣(市)則形成了兩個以“條狀”類型為分界線的經濟較發達區。在這些縣(市)中,高淳雖地處蘇南,但由于其落后的經濟基礎等原因,屬于欠發達型;而沛縣、邳州雖地處蘇北,卻屬于經濟中度發達地區。大豐、如東雖地處蘇中,卻因其沿海的有利區位轉入經濟發達類型之中。

(2)從產業結構來看,各地區產業結構有較大變化。其中,農業主導型縣(市)的數量在不斷較少,而二、三產業類型和均衡發展型不斷增多。特別是均衡發展型,已經覆蓋江蘇省大部分縣(市)。2000年江蘇省產業結構的分布具有較強的區域集聚特征。具體來說,農業主導型地區包括豐縣、邳州、睢寧、泗洪、盱眙和濱海等14個縣(市),主要分布在蘇北地區和蘇中地區的興化市。以宜興、蘇州、昆山和無錫為主的11個縣(市)則為工業主導型,這些地區主要分布在蘇南地區。而此時,全省只有南京市是第三產業主導型。均衡發展型則較為松散地分布在全省,但以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居多。到了2012年,全省產業結構有了較大的變化。均衡發展型的縣(市)個數明顯多于其他產業結構類型,且其分布地區縱跨江蘇省南北。農業主導型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北地區,而第三產業主導型和工業主導型地區則多分布于南部廣大地區。本研究運用模比系數法定量劃分了鄉村經濟發展類型,采用“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的命名方法,總結出12種鄉村經濟發展類型:農業主導經濟中度發達型、農業主導經濟欠發達型、農業主導經濟不發達型、工業主導經濟發達型、工業主導經濟較發達型、工業主導經濟中度發達型、第三產業主導經濟發達型、第三產業主導經濟中度發達型、均衡發展經濟發達型、均衡發展經濟較發達型、均衡發展經濟中度發達型、均衡發展經濟欠發達型,并分析了類型形成原因。為江蘇省分區分類制定鄉村經濟發展政策提供了研究依據。在今后的研究中,將對研究區域進行更細致的劃分,并進一步對農村經濟類型劃分的方法進行探討。(本文來自于《地域研究與開發》雜志。《地域研究與開發》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趙彤馬曉冬蔡韡宇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江蘇師范大學淮海發展研究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亚洲视频日韩视频| 久久久久黑人强伦姧人妻| 欧美日韩亚洲电影网在线观看| 国产剧果冻传媒星空在线|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免费| 女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专区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免费观看一区| 免费一级特黄特色大片在线| 美国特级成人毛片| 国产伦理一区二区|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视频观看无遮挡| 久久亚洲欧美国产精品| 正在播放高级会所丰满女技师| 午夜视频高清在线aaa| 花传媒季app| 国产黄色毛片视频|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毛茸茸|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泰国 | 日本一二线不卡在线观看 | 视频黄页在线观看| 国産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涩涩高清无乱码在线观看| 午夜三级国产精品理论三级| 久久五月激情婷婷日韩|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在线|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观看| 被夫上司持续入侵大桥未久|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免费| 黄网站色年片在线观看| 国模吧双双大尺度炮交g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