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實現經濟增長轉化的認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指出:“必須更新發展思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全黨要提高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重大意義的認識”。
一、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制約了我國經濟健康持續地高速發展
1.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我國經濟發展效益不高。主要表現在:(1)我國勞動生產率絕對水平低,工業勞動生產率不足美國的十分之一和日本的十一分之一、(2)經濟增長主要靠資本投入,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到發達國家的二分之一;(3)單位產品物耗高,工資含量上升迅速;(4)產品質t差,工業品合格率不到80%;(5)工業企業資金利潤率下降,虧損面大;(6)荃本建設規模大,投資效益低.
2.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我國經濟發展急劇波動。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再也不能繼續下去.我國經濟發展60年代有2次波動,70年代有4次波動,80年代有2次波動,這些波動阻礙了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與國外相比較,我國經濟發展的波動也大得多。上表是12個國家195。年至1990年經濟增長過程波動的絕對系數和相對系數.
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源
1.歷史根源。經濟增長方式是與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的。在建國初期,我國經濟落后,現代化的大企業幾乎是空白,只能靠大量資金、物資、勞動的投入,建設新的項目,為工業化奠定基礎,當時是必要的,也是無法逾越的。
2.主觀意志違反客觀規律.50年代末、60年代、70年代的多次經濟大波動,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主觀意志違反客觀規律的結果.
3.盲目依賴“市場調節”.80年代的2次經濟大波動,則是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過分相信“市場調節”的力量造成的。一方面,由于當時我國的市場發育過程還很不健全,人們還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所需要的各種市場信號;另一方面,“市場調節”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解決一切問題.單靠“市場調節”,必然把資金投向建設周期短、見效快的加工工業,一方面造成加工工業大量設備閑置、利用率低,資料表明,我國棉毛紗綻利用率是71%,彩電、冰箱、洗衣機設備利用率分別為50%、29%和37.5%。另一方面造成農業和荃礎產業基礎設施投入不夠,削弱了經濟發展的支撐力.
4.走樣的“計劃調節”。改革開放以來,不能說完全沒有“計劃調節”,否則如此龐大的國民經濟怎能支撐發展到今夭。但在那些積極的“計劃調節”之外,還有一種走樣的“計劃調節”,即黨政首長主觀意志轉化形式的“計劃調節”。憑某位首長一個即興題詞,就可建立一個保稅區.在3。萬噸乙烯規模已嫌過小的情況下.還會批準建多個14萬噸乙烯項目.這種“首長工程”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不能不說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要的根譚.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是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保證說: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本要求是,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鋪靳攤子、追求數量,轉到主要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家質上來,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這一思想.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已明確提出,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總體效果還不明顯。其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問題.”可見,中央已經認識到.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要有體制上的保證.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什么至今得不到根本轉變.就是因為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目前我國經濟體制的現狀大體是,新舊體制并存,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突破,行政約束不太靈了,但還未退出歷史舞白,新的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形成.還不完善,缺乏經濟約束能力。這種新舊體制并存的格局說明,整個體制有擴張的功能,缺乏約束功能,這種體制缺陷,強化了舊體制的“投資饑渴癥”,帶有明顯的外延擴張沖動。為什么各地要爭項目、鋪攤子,擴大墓建規模呢?因為當今投資主體基本上還是各級政府,投資資金來諫還是單一的國家銀行,投資決策者仍不承擔投資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對各級黨政領導來說,多上新項目可以取得一舉多得之功.一是上產值以求政績;二是上利稅以求財政收入;三是上就業崗位以求地方穩定。何樂而不為呢?為什么企業對技術進步的要求不迫切呢?因為企業沒有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它何必面對投資改造的風險去爭取新技術帶來的效益呢?“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很形象地道出了個中奧妙。所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根本上來說要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盡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計劃調節(或稱國家調節)和市場調節兩種功能,利用計劃調節在宏觀經濟制衡、經濟結構協調、市場競爭保護、整體效益優化及公平分配維護等方面的長處和市場調節在微觀經濟均衡、資深短期配里、市場信號傳遞、科學技術創新及局部利益驅動等方面的長處,形成有利于節約資譚、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業經營機制.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有利于市場公平競爭和資深優化配!的經濟運行機制.
四、各層次面對的問題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并不只是企業的問題,各個層次都有自己面對的問題.國家首先應該把國土綜合開發規劃好,現在到處搞港口、機場、高速公路、地鐵、輕軌,造成很大浪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計劃調節應該在這里充分發揮作用.其次應該研究產業改革和產業發展方向,如何將幾萬億國有資產存t盤活,如何發揮行業的規模效應,這方面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效益將是不得了的.第三要加速社會主義經濟法制建設,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杜絕“首長工程”,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各經濟中心城市應該在怎徉降低企業交易成本上下功夫.國有大中型企業則應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加快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做到產權浦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使自己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加快技術改造,加速科技進步,加強管理,節能降耗,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以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公司經過股份制改組,原上海石化總廠組建為股份公司,已墓本上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已墓本做到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上正向科學目標前進.因此,從公司來講,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機制已初步形成,公司對重大投資項目都要再三論證,公司對各二級單位實施“模擬市場目標利潤貴任制考核”,正不斷向集約型經營邁進。另一方面,在公司內部,由于各二級單位不是獨立法人,公司除了對其實施“模擬市場目標利潤責任制考核”外,還缺乏其它制約辦法,所以.二級單位還普遍存在“投資饑渴癥”,爭投資,尤其爭與外資合資的項目,在大修理費用上也缺乏約束機制。這些方面,都有待公司拿出一套相應的機制來,使其從粗放型轉變到集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