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對經濟發展采取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政府計劃不僅大包大攬,管得太細、太多、太死,而且忽視勞動者的物質利益,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勞動者個人在生產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勞動生產率十分低下,經濟發展失去了活力和動力。在農業方面,自20上世紀年代末起,前蘇聯過早推行了全盤農業集體化.這不但妨礙了農村經濟的正常發展,而且極大地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在集體農莊內,實行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人們干好干壞一個樣,結果導致集體農莊的農民毫無干勁、消極怠工、紀律渙散。蘇聯官方對此也不得不承認:“集體農莊的勞動還組織得不好,勞動紀律松弛”;“常有這樣的時候,懶漢竟比埋頭苦干不?;^的莊員分的糧食還多。……莊員們對工作的切身利害感降低了,許多人甚至在大忙季節也不出工,一部分集體農莊莊稼直到下雪時還沒有收割,并且收也收得不細,糟蹋得厲害。”[6]工業生產部門的情況也大致如此。由于管得太死,一切指標措施都由指令性計劃規定,加上生產過程中缺乏激勵機制,勞動與報酬脫鉤,因此企業中勞動者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1938年聯共(布)中央通過的整頓勞動紀律的決議指出:“企業中不安心工作者、懶漢、曠工者和貪圖私利的人……給工業、運輸業和整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他們常常只工作4~5小時,白白浪費其余2~3小時的工作時間,國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損失幾百萬個工作日和幾十億盧布?!盵5](405)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嚴重束縛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不利于新科技在生產中的應用。國營企業的產品不進入市場,沒有競爭壓力,因而企業不會為降低生產成本或提高生產率而冒采用新技術的風險,產品規格幾十年如一日,造成技術水平長期落后。無論在工業還是在農業方面,前蘇聯的勞動生產率都遠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前蘇聯與美國比較,工業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25%,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9%。
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極端缺乏后勁和活力,導致嚴重的后果。撇開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不說(這方面問題更大),單看增長速度,上世紀70年代末之后,前蘇聯經濟的增長速度開始急劇下降,1976—1980年間降為3.7%;1981—1985年間持平;1986—1990年間為2.5%,1990年首次為−2%。[8]這樣,計劃經濟體制粗放的增長方式唯一的“優勢”——高速度增長也維持不住了。由于這種體制嚴重窒息了勞動者的主體性或主人翁責任感,動力不斷遞減,所以經濟增長不斷減速是必然的。根據唯物史觀,勞動者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是經濟發展的首要要素,勞動者的主體性、積極性、活力被窒息了,生產力和經濟發展也就失去了源頭活水。這是前蘇聯計劃體制后來日益走下坡路乃至蘇聯巨變和解體的一個根本原因。前蘇聯計劃體制越到后來弊端越明顯:經濟體制高度集中,排斥市場經濟,妨礙了人們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以及競爭意識、開放意識、現代民主法制意識的形成和增強。政治上存在一個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形成了整個社會對政治權力的金字塔式的依附,個人崇拜之風盛行。人們崇拜“救世主”的封建主義思想意識繼續蔓延,不僅導致了斯大林嚴重踐踏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悲劇,而且在整個社會的政治文化、政治心理中,封建主義政治影響得不到有效消除,成為人們產生、形成現代民主法制意識的嚴重深層障礙??傊?,在前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個人和民眾的主體地位被剝奪,其主體性、積極性也被嚴重窒息,因而導致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衰減,停滯不前、乃至倒退。
二、前蘇聯教科書哲學的缺陷:忽視和貶抑人的主體性
人民主體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物質生產對于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起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而物質生產的主體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才能促進人類物質生產的發展,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相反,如果壓抑甚至窒息人民群眾的主體性,物質生產就會停滯甚至倒退,從而人類社會就會停滯甚至倒退。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9]。列寧認為,決定歷史結局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新社會是人民群眾創造的。[10]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鄧小平總結改改的經驗:“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睔v史唯物主義將社會發展的主體性和客觀制約性有機統一起來,既高揚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能動性和主體性,又堅持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制約性,是由歷史地肯定人民群眾主體性作用的歷史辯證法與堅持從現實物質生產出發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完整統一,把人們既當成他們本身的歷史的“劇中的人物”,也當成其中的“劇作者”。
但為了破除統治人類幾千年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加之為了論戰的需要②,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理論闡述的側重點放在社會發展的客觀制約性和規律性方面。這完全是必要的。遺憾的是,在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馬克思哲學往往遭到扭曲,其理論的完整性多次遭到割裂。突出的表現是,用歷史發展的客觀制約性和規律性去否定或貶低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和作用,致使馬克思哲學歷史主體性思想被遮蔽,人在社會發展中“劇作者”地位被忽視甚至取消,人民群眾的主體性遭到忽視和貶抑,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論思想常常被嚴重遮蔽。前蘇聯教科書哲學的一個根本缺陷就是如此③。前蘇聯教科書哲學的一大功能是為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服務,或者說前者是為后者辯護的④。它以斯大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為主導,以教科書的形式系統化,并加以推廣普及的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又稱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由于前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領導地位,這種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亦十分巨大,對中國的影響同樣十分巨大。前蘇聯教科書哲學片面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維度,在相當程度上忽略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體性維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般唯物主義的本質差別缺乏深刻認識。它不是從現實的人的實際生活出發,不是從“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出發來理解人和人類歷史,而是著重強調物質本體論,從“世界統一于物質”這一基本命題出發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在這種客觀主義的理解模式中,強調的是人與其他存在物的共性——物質性或客觀性。人和社會無外乎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形式,現實的活生生的人隱而不彰,“人類歷史在實際上被解釋成一種幾乎與歷史的真實主體(人)無緣的東西。”
翻開傳統教科書隨處可以發現,喋喋不休地論證和強調物質性、客觀性、規律性,把人及其社會與一般的物質的差別磨平。為了反對唯心主義,反復強調的是人、社會與無生命的物質世界的共同點或共性——物質性、客觀性,并牢牢抓住這個共性大做文章,大肆演繹——由這一共性出發構建了教科書哲學的邏輯框架和理論大廈。這種哲學消磨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給人的感受是灰色陰暗、死氣沉沉。這與叔本華、尼采等人反對的黑格爾哲學殊途同歸——打壓人的主體性,貶抑人的尊嚴和價值。這種機械唯物主義哲學與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同樣走上了“殺人”的道路!張一兵教授對前蘇聯哲學教科書的特點作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在這種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框架中,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被解釋成一種幾乎與歷史真實主體(人)無關的東西。無限豐富的人類社會存在,在這一解釋體系中變成了三種物質實體的簡單相加:與人無關的地理環境,被視為自然數量的人口,加上似乎與人無關的物質生產方式。社會運動中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及其“辯證運動”,也仿佛是離開人而運轉的客體過程??梢哉f,蘇聯哲學教科書為了堅持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唯物主義原則,為了突出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特征,為了徹底革除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根源,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社會發展的主體性維度被取消了。馬克思的“歷史什么也沒做”,人類主體實踐歷史地、具體地、現實地創造著人類社會歷史,從低級走向高級,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等人文思想,都被有意忽略了。于是,社會歷史中的人的主體能動性僅僅停留在社會意識的反作用上,類似于物體機械的作用和反作用原理,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逐漸萎縮、枯干。最后的結果是,馬克思歷史觀又退化成了對“歷史是在人之外”發生的客觀進程之黑格爾式的論說。[14]魯品越教授在《生產關系理論的主體性復歸》一文中深刻地分析了前蘇聯教科書哲學體系的生產關系理論的缺陷。那就是,它忽視了生產關系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人的主體作用和價值,對馬克思的生產關系理論進行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曲解。前蘇聯教科書哲學對生產關系的定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原理等,做了一種機械論式的理解和闡釋。在前蘇聯教科書哲學視野里,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似乎是與人、人的價值、人的需要、人的欲望、人的能動性無關的純粹自然事物的、純粹機械性的運動。歸結起來看,根據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論,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及為其辯護的教科書哲學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忽視乃至否定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性,滑向了機械唯物主義、機械決定論;二是把社會發展交給了少數計劃制定者,普通個人和民眾是被動的、消極的,只是計劃的服從者。這兩種錯誤實質上是藐視人民群眾力量的歷史觀的變種。
三、中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
由上文分析可見,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及為其辯護的教科書哲學,嚴重忽視乃至貶抑和窒息了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如果壓制和窒息人民群眾的主體性,那么結果一定是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枯竭和動力的衰減,社會發展必然停滯不前。這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之一。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經濟體制具有與前蘇聯相似的特點和缺點。幸運的是,我們在上世紀70年代末著手改革自己的經濟體制,重新煥發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活力。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吸取了自己和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深刻教訓。從哲學上看,改革的根本措施就是逐步建立了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弘揚人民群眾主體性的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制,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偫砘貞涀约寒斈暝谵r村做基層干部的經歷,生動說明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和體制改革帶來的活力。他說:“……30多年前,我在農村作村干部,那時候起早貪黑,恨不得把每個勞動力當天干什么都給定下來,結果呢?到頭來就是吃不飽肚子。后來搞承包制,放開搞活,農民自己決定干什么、怎么種,幾年時間溫飽問題就解決了。”
計劃體制下,計劃制定者或干部大包大攬,群眾沒有自主性、主體性和積極性,導致生產力停滯甚至倒退。改革計劃經濟體制,簡政放權,實質就是恢復民眾的主人翁地位,調動他們的主動性、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經濟社會發展獲得了無盡的動力,富有無窮的活力。學者們在探討改革開放以后沒有資源優勢的浙江創造經濟奇跡的原因時發現,浙江經濟奇跡的秘訣是民辦、民營經濟發達,其實質是民本經濟發達,千千萬萬老百姓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經營的主體、創業的主體、產權的主體、創造財富的主體。人民群眾積極興業創業,每個社會成員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都充分地調動起來了,自主自覺自律地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其動力和活力是習慣于躺在國家懷抱里的老工業基地集中的地區無法比擬的。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就是還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主體地位,從而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國企改革就是把企業由政府的附屬物或“算盤珠子”變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從而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和主體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其實質就是要充分調動各階層和方面分人民群眾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盡力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促進中國的發展。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新論斷可以概括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同時有效發揮政府的必要作用?!笆袌鲈谫Y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實質是什么?就是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相信和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這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市場經濟就是民眾經濟,經濟生活就是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他們在市場機制的指引下,根據市場價格、供求的變化,自主決策,自動調整和協調自己的經濟活動,使千千萬萬種產品的生產和供給不斷趨近于符合市場需求,避免過剩與不足,這是任何計劃官員都無法勝任的。同時,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進行公平競爭,優勝劣汰,自主、自動地分配和協調利益。馬克思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讓眾多市場主體或人民群眾在價值規律支配下展開公平、平等的競爭,這是市場經濟活力的源泉??梢哉f,“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實現形式或表現形式。那么,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呢?政府作用的本質就是服務。鄧小平曾經深刻地指出:“什么叫領導?領導就是服務?!?/p>
如果從廣義上理解,他所說的“領導”就是政府的職能和作用。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務,即為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主體性創造良好的環境,而不要“越俎代庖”。因此,應該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推進發展方式轉型和政府職能轉變,從政府驅動型和主導型的發展方式向市場驅動和民眾主導型的發展方式轉變。這種改革和轉型的措施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縮減和規范政府權力,明確權力的邊界,還權于民,還權于社會,改變政府主導的發展方式,構建市場主導的發展方式,從而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無論理論分析還是過去的經驗教訓都說明,政府權力過大的全能政府會削弱民眾的主體地位、會越俎代庖壓制民眾的主體性、會導致經濟社會的發展失去源頭活水。第二,發揮政府的必要作用。市場經濟不是要取消政府,如在彌補市場失靈、制定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規則、提供公共產品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發揮作用。但對政府這一作用要有準確的定位,那就是要保證市場機制有效發揮作用而不是取代市場機制。如前所述,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質上就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性。因此,也可以說,政府的作用就是服務——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創造條件、提供服務,其本質就是為人民群眾發揮主體性創造條件、提供服務。這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自己的宗旨、貫徹人民主體論和群眾路線的新方式??傊?,我國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改革服務;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質上就是要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經濟建設和發展中的主體性作用。
作者:詹宏偉單位:重慶三峽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