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俄經貿合作園區監測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工業園區建設呈現以下五方面的特點
1、園區雛形基本形成,特色優勢日漸明顯。自三縣一區工業園區設立以來,各級政府圍繞實施工業強區發展戰略,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采取激勵政策和措施吸引企業入駐,編制了園區發展總體規劃,明確了園區功能定位,理清了發展思路,拓展了工業發展空間,工業園區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園區得到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享受省級開發區待遇。各縣(區)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優勢產業,積極培育特色產業集群,鼓勵和引導同類企業、相關行業、關聯產業向園區集聚,初步形成了主導產業突出、特色優勢明顯的發展格局。
加區的礦產冶煉加工業初具規模;塔河資源加工型產業逐步壯大;漠河形成了飲品、木材深加工為主的產業格局;呼瑪重點打造農產品加工為原料的輕工產業。三縣一區工業園區已逐漸成為大興安嶺地區工業強區的基地、招商引資的平臺、工業經濟發展的集聚區。
2、基礎設施繼續加強,園區功能不斷完善。園區建設以突出區域特色、明確功能定位、合理產業布局為目標,以“七通一平”建設為重點,按照立足當前、適度超前、分期推進、滾動開發的思路,地、縣兩級人民政府在財力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加強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四年來,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2676.9萬元,縣區不斷加大道路、給排水、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園區面貌得到改善,承載功能明顯增強。至2009年底,全區工業園區規劃面積達到636.54萬平方米,實際征用和購置土地面積89.23萬平方米,占規劃面積的14.0%。硬化道路24738米,架設供電線路20483米,鋪設供水、排水管道51742米,基本實現了道路暢通、通訊便捷、供電保障的目標,園區功能日臻完善,為項目建設和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了良好平臺。
3、入園企業逐年增加,經濟效益持續提升。各園區依托資源、區位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加大協調服務力度,積極吸引各類企業入駐園區開發建設,入園企業逐年增加,經濟總量不斷擴大。2009年,園區入駐各類企業由2006年的11戶增加到22戶,工業園區實現產值31122.46萬元,比2008年和2007年分別增加了28089.16萬元和30159.46萬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了8.8倍和27.4倍;工業增加值實現11514.6萬元,比2008年和2007年分別增加了10307.6萬元和11162.6萬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了8.1倍和27.7倍;完成利稅4119.74萬元,比2008年和2007年增加了3972.34萬元和4041.74萬元,增長了26.9倍和51.8倍;安置就業人員1316人,比2008年和2007年分別增加了440人和969人。工業園區正逐步成為大興安嶺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增長點。
4、園區作用逐步顯現,發展合力基本形成。各工業園區充分發揮優勢,圍繞挖潛改造和產業升級,制定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積極搭建招商引資平臺,引進科技實力強和經濟實力強的企業,實現了園區建設與招商引資同步發展、良性互動。截止2009年底,大興安嶺地區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0.6億元,同比增長43.8%。在2009年第二十屆哈洽會上取得豐碩的招商成果,共簽約經貿合作項目30項,簽約總額35.25億元,比上屆增加6.03億元,占全年簽約總額的91.0%。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園區發展雖然步伐矯健、初具規模,在支撐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仍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制約了園區的進一步發展。一是入園企業規模小,整體素質低。多數園區引進的項目質量不高,呈現“三多三少”局面,即小項目多、大項目少,勞動密集型多、資本技術密集型少,傳統產業項目多、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少,以至沒有形成產業集群,產業集聚效應難以顯現。某些產業還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企業、產業之間無序、盲目競爭,生產能力無法保障,企業沒有競爭優勢。二是建設速度緩慢,產業規模優勢尚未形成。至2009年底,大興安嶺地區4個園區進駐的22戶工業企業,有8戶仍在建設之中。特別是投資較大的項目,大部分分期建設,進展緩慢。已建成項目中,產值上千萬元的只有5戶,大部分規模偏小,實力較弱,制約了產業鏈的形成和產業的聚集,優勢產業難以形成,園區整體競爭力不強。三是管理體制不順,協調服務水平相對較低。各園區主管部門不統一,發改、經委、招商局等部門不同程度地參與園區管理。地區園區管委會雖已成立,但各縣區園區還存在人員缺少、經費缺乏、辦公條件較差等問題,協調工作難度較大,管理服務水平較低,影響園區建設進程和效果。
三、建議和措施
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立足基礎,挖掘優勢,規劃引導,突出特色,促進園區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升園區綜合服務功能、聚集功能、輻射帶動功能和產業承載功能。著力培育礦產化工、有色冶煉、林產工業、農副產品加工四大產業集群。力爭經過幾年的建設與發展,使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特色產業更加突出,要素聚集功能得到加強,企業規模不斷壯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1、繼續解放思想,形成加快園區發展的合力。在廣泛學習發達地區經驗的基礎上,樹立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觀念,多方位探尋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新思路、新辦法。切實克服“等、靠、要”思想,不斷強化市場意識,提高市場化運作能力。整合各種資源和資金,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集全區之力加快工業園區建設。
2、突出特色優勢,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和企業集群。樹立全區“一盤棋”的思想,以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目標,適度整合跨行政區域的產業布局,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互補,做優主導產業,提升園區的整體競爭能力。著力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引導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向園區集中,形成符合發展實際、布局比較合理、體現集聚效應的工業園區發展格局。
3、重視環保工作,促進園區又好又快發展。對所有入園項目,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加強入園企業工業廢水、廢氣、噪聲污染治理。對不符合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宏觀調控政策、產業政策的項目,堅決禁止入園建設。引導企業按照“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廢物高效回收”的發展模式,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使入園企業共享較為完善的環保設施,降低企業污染治理成本,解決企業后顧之憂。
4、完善優惠政策,加大園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力度,縣(區)安排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工業園區道路、供排水、綠化美化、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工業園區增強“造血”功能。大力爭取國家和省政策支持,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大向中央和省爭取項目和資金的力度,使更多的資金注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5、理順管理機制,營造良好的園區發展環境。進一步明確園區主管部門職能,具體抓好園區規劃審批和統籌協調工作。根據各縣(區)實際,加強園區管委會力量,明確職能,明確編制,明確責任,落實人員,落實待遇,落實經費。確保園區各項管理權限落實到位,推動工業園區快速健康發展。經過幾年的建設,大興安嶺地區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為推動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在地委、行署的堅強領導下,全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突出重點、扎實工作,努力推動園區建設上檔次、上規模、上水平,力爭早日實現“工業富區”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