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SWOT下旅游經濟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鄂西北旅游經濟發展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
1.旅游資源豐富。
鄂西北地區地處秦嶺余脈,漢水腹地,千百年來孕育和造化了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長江最大支流漢江貫穿全境,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神農架林區具有完整的北亞熱帶原始森林生態系統、恢弘氣勢種類繁多的地質地貌景觀、豐富多樣的珍奇物種和自然和諧共存的古老山林生態文化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和生物圈計劃”保護區網成員和“世界地質公園”,是國家5A級風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當山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時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的發源地,被譽為“皇室家廟”“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鄖縣國家地質公園以珍貴的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地質遺跡資源為依托,形成了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園區、梅鎮猿人洞地質遺跡保護點、龍吟峽-九龍瀑喀斯特洞穴峽谷群園區等九大景區。古城襄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她是荊楚文化發祥地,三國文化之源和漢水文化核心區,素有華夏第一城池之稱,具有極其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成為鄂西北地區發展旅游經濟的先天優勢。
2.經濟基礎和社會文化環境。
鄂西北地區工業基礎較好,襄陽市是中央、省屬三線軍工企事業集中的城市,全國十大工業明星城市之一,工業總產值僅次于武漢市,201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2814.0億元,居湖北省第二位。十堰市是第二汽車制造廠的故鄉,享譽世界的“汽車城”“卡車之都”,被稱為“東方底特律”,汽車工業占地區產值80%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千億以上,旅游、生物醫藥、物流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地區有普通高校10所,擁有三級甲等醫院7所,是鄂豫陜渝毗鄰地區的教育和醫療保障中心。十堰市先后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等稱號。襄陽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三國文化之鄉,曾兩度獲“中國魅力城市”稱號。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文化環境為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二)劣勢(Weakness)
1.交通運輸欠發達。
旅游資源稟賦、交通可達性和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中國旅游經濟區域差異空間格局的主要因素。鄂西北地區地處秦巴,多山地、丘陵、河谷和湖泊,交通運輸條件落后。主要表現在:交通運輸的基礎設施總量、運輸能力不足,主干交通骨架尚未形成,公路等級低、旅游公路的進入性、通達性較差,交通管理和運行機制有待完善。目前,鄂西北地區境內主要有襄渝、漢丹、焦枝三條鐵路線和一條漢十高速(2006年)公路。交通運輸干線主要集中在襄陽地區,而旅游資源相對豐富的十堰(武當山、丹江口水庫)和神農架地區的交通運輸條件比較落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成為影響鄂西北地區旅游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2.經濟發展不均衡。
鄂西北地區襄陽、十堰和神農架三個地區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巨大差異。神農架是自然保護區,主要以林牧業、水電礦產開發為主,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僅為14.5億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十堰地區以汽車工業為主,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落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明顯。襄陽經濟發展相對較好,主要表現在農業和工業基礎較好,而第三產業發展不足。從區域范圍看,十堰和神農架旅游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較弱,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經濟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潛力。
3.旅游市場化程度較低。
旅游產業結構是影響區域旅游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是區域旅游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志。鄂西北地區擁有神農架、武當山、襄陽城等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旅游文化資源,但對旅游資源的開發不足。表現在旅游產品規模較小,發展方式粗放,管理與服務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與所擁有的旅游資源等級不相適應。主要在于旅游市場化程度較低,旅游發展的行政區劃割裂了旅游資源抱團發展的內在聯系,政府多頭管理的效率低下,影響旅游市場化發展的速度。所謂的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繁榮場面尚未形成。
(三)機遇(Opportunities)
1.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帶來的機遇
自然資源是天賜稟賦,經濟發展是動力引擎、政策環境是孵化器,三者辯證統一才能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當前,國家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生態經濟、綠色GDP、均衡發展是當今國家經濟發展的主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鄂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的機遇。據統計,鄂西地區擁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1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9個國家自然保護區、35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及3個國家地質公園,而資源相對集中在鄂西北地區。該地區旅游業、生態農業、文化產業、生物醫藥等綠色產業發展具有巨大發展潛力,與國家經濟發展方向高度一致。
2.政策疊加帶來的機遇
西部大開發是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國家發展戰略,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鄂西北地區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2009年湖北省確立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就是以后現論為指導,依據鄂西地區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優勢,破解交通、體制機制障礙,發展生態旅游經濟,借助于旅游產業發展平臺,發揮特色資源的綜合效益,打造“生態文化旅游資源—產品—產業—營銷—消費—效益”的鄂西圈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統籌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發展。此外,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地區,國家一系列優惠政策的疊加都為鄂西北地區旅游經濟發展帶來了發展機遇。
(四)挑戰(Threats)
1.生態環境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生態經濟的發展涉及到社會和自然兩大系統的和諧發展,由于自然環境生物更新能力低下,生態環境修復慢,一些自然和人文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使生態系統顯得十分脆弱。發展生態經濟必須考慮環境的容量和生態效益,沒有經驗可循,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2.經濟轉型的風險。
發展旅游業附加值高,但投入大,產出慢,投入產出周期長。其中,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投入大,管理體制機制建設涉及范圍廣,層次多,關系復雜,旅游品牌的形成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工業經濟發展向生態經濟模式轉變,使工業反哺農業和第三產業勢必要經歷漫長的過程,風險未知。
3.行業發展的威脅。
旅游競爭力包括政策背景、環境可持續性、安全、健康與水環境、旅游業的優先權、基礎設施、旅游設施、通信設施、價格競爭力、人力資源、旅游業開放性、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等14大類共73個指標。鄂西北雖然旅游資源豐富,但接待游客總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占全省比重偏低,就鄂西地區來說,2007年兩項指標僅占全省的43%和36%。從全國來看,其旅游業與發達地區及周邊地區也有很大差距。以景區來比較,2007年,武當山接待游客僅102萬人次,與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風景區的地位極不相稱,大大低于同類景區:峨眉山256.8萬人次、樂山大佛276.7萬人次、少林寺突破400萬人次;神農架接待游客約90萬人次,而同為生態旅游景區的四川九寨溝為252萬人次、湖南張家界各景點為178萬人次。因此,可以看出,鄂西北旅游業發展步伐相對較慢,與同行業相比存在較大壓力。
二、旅游經濟發展的戰略分析
(一)戰略方向。
優勢與劣勢、機會與挑戰并存的戰略發展研究,一般有SO、WO、ST、WT四個戰略發展方向。其中,SO是增長型戰略,WO是扭轉型戰略,ST是靈活型戰略,WT防御型戰略。根據SWOT分析,鄂西北旅游經濟發展戰略主要有:(1)SO戰略:搶抓歷史機遇,充分挖掘區域旅游資源,以旅游品牌建設為抓手,擴大對旅游市場的投資,建立區域旅游聯合發展模式,提高旅游知名度,發展旅游經濟;(2)WO戰略:以生態經濟發展為目標,加強對交通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因地制宜發展地方旅游經濟,統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3)ST戰略:建立生態經濟發展長期目標和規劃措施,靈活發展旅游經濟,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作用,加強市場監管,增強旅游市場的核心競爭力;(4)WT戰略:建立健全旅游市場管理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管理和服務職能,以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為目標,加強市場監督和管理,盤活旅游市場。
(二)層次分析。
根據鄂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SO、WO、ST、WT四個戰略發展方向對于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和經驗評判法,將四個戰略方向的定性化問題進行定量化分析,有助于問題的理解。層次分析法是美國運籌學家托馬斯•薩蒂教授創立的一種多準則決策方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基本思路是:根據鄂西北地區實際,綜合重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對SO、WO、ST、WT四個戰略發展方向進行兩兩比較,得出兩兩比較的定量值,然后進行綜合判斷,確定評價對象相對重要性的總排序。運用YAAHP分析軟件,代入數值分析,結果如表所示。經檢驗,一致性比率CR=0.0083<0.1,說明該分析符合邏輯,可信。
(三)戰略選擇。
根據SWOT和AHP分析結果,SO和WO發展方向具有較高的權重值,說明基于機會的鄂西北旅游經濟發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其中,SO方向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WO方向是更加注重現實層面發展的戰略選擇。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資源優勢的發揮,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體制機制的創新,是鄂西北地區旅游發展的關鍵所在。
三、結論
通過對鄂西北地區SWOT各因素的綜合分析,該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機遇,優勢突出,但劣勢也十分明顯。如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人文旅游資源開發不足、管理服務水平和旅游品牌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等。但總體機會和優勢大于劣勢和挑戰。鄂西北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需要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歷史機遇,做好頂層設計,擴大基礎性投資和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資源,盤活市場,創建品牌,以扭轉型戰略發展為基礎逐漸向增長型戰略發展轉變。
作者:梁紅霞王哲單位:湖北醫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湖北醫藥學院體育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