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歐盟東擴對中國對外貿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在簡單介紹了歐盟歷史以及歐盟東擴的情況后,著重闡述了中國與歐盟長期以來良好的貿易關系、與東歐各國的良好經貿合作關系,以及歐盟東擴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利弊影響,并在最后提出了相關的應對措施與建議。關鍵詞:歐盟東擴;中國對外貿易;貿易合作關系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歐洲聯盟作為最有影響的集團組織,在全球經濟領域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歐盟的發展歷史以及歐盟東擴的背景(一)歐盟的發展歷史1951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巴黎簽訂了《巴黎條約》,“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1957年,上述六國又在羅馬簽訂了《羅馬條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成立。經過不斷發展,六國于1965年簽署了1967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布魯塞爾條約》,將三個共同體機構合并,統稱“歐洲共同體”(EuropeanCommunities),簡稱“歐共體”(EC)。1991年,歐共體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召開首腦會議,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11月1日條約生效,歐洲聯盟(EuropeanUnion)正式成立,簡稱“歐盟”,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組織。(二)歐盟東擴的政治、經濟原因東歐劇變后,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散,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呈現美國一方獨霸的局面。世界各國都希望能夠建立多極化的政治經濟新格局,在這種情況下,歐洲聯盟不斷發展壯大,力爭在經濟領域成為能夠與美國抗衡的經濟實體。1999年,歐元投入使用,經過幾年的發展,成為了金融領域能夠與美元相提并論的一種貨幣,歐洲經濟一體化日趨成熟。作為歐洲一部分的東歐諸國希望能夠通過加入歐盟而達到快速發展本國經濟的目的,而歐盟成員國則希望進一步擴大歐盟的規模,使之真正成為與美國抗衡的政治經濟組織。歐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壯大使其自身的人口、經濟實力等各方面均達到與美國持衡的狀態。二、中國與歐盟長期的良好關系以及中國與東歐各國的經濟交往自從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以來,中國與歐洲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歐盟成立后,與中國的關系更是日趨親密。此外,中國也與歐盟早起成員國以外的其他歐洲國家保持了良好的經濟交往,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一)中國與歐盟長期以來的良好關系1975年5月6日,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1983年11月1日,中國與歐共體實現全面建交。歐盟正式成立后,明確提出“歐洲和中國應建立一種長期的合作關系以保證實現雙方共同的目標”,強調歐盟對華關系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1998年,歐盟進一步采取了一些改善對華關系的措施:修改反傾銷規則,將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中刪除;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進入21世紀以來,中歐政治關系良好,高層互訪頻繁,各級政治磋商活躍。據我國海關統計,2003年中歐雙邊貿易額1252.2億美元,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在美國、日本之后,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自2004年,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發展至2008年,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雙邊貿易額仍然迅猛發展,達到4255.8億美元。(二)中國與新加入歐盟的12個東歐國家以往的經濟交往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與諸多歐洲國家保持了良好的經濟貿易往來關系。其中也包括最后加入歐盟的12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馬耳他。在這里,僅以波蘭和馬耳他為例,淺述中國與東歐諸國以往的經濟交往。中波及中馬經貿關系均始于20世紀50年代。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雙邊貿易額長足發展,逐年遞增。其中波蘭已成為我國在中東歐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而我國與馬耳他的貿易交往以我國出口增幅占主導地位。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波蘭在加入歐盟之前對汽車制造、冶金、石化等工業的進口產品征收較高關稅;對我國出口的自行車、打火機、鞋和電熨斗曾采取反傾銷調查、征收關稅附加稅等措施,以保護波蘭本國生產制造商。而馬耳他市場,所需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絕大部分均依賴進口,我國出口產品在該國適銷對路,價格和質量均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其次,馬耳他地處地中海中部,據南歐、北非和中東三地海上要沖,海上交通便利,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港口設施優勢是向周邊,尤其是北非國家發展轉口業務的有利條件。三、歐盟東擴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利弊2003年5月1日,東歐12國正式加入歐盟,從而形成一個規模與美國不相上下的統一大市場。東擴后的歐盟對中國對外貿易來講有利有弊。(一)歐盟東擴對中國對外貿易有利的因素東歐諸國加入歐盟后,對中國來講,有以下幾點優勢:1.更為廣闊的歐盟大市場。從總體和長遠來看,歐盟東擴之后對中歐經貿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隨著東歐諸國的加盟,新歐盟整體規模與美國不相上下。貨物、服務、資本和勞動力在各國內實現自由流通,如此規模的一個統一的大市場,是任何外部企業都無法忽視的。歐盟市場容量和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有利于我國優勢產品擴大對歐盟出口,帶動我國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2.普惠制待遇。歐盟的擴大,意味著中國可以從更多的國家獲得普惠制待遇。普惠制下的出口產品關稅平均要比最惠國稅率低約1/3左右。歐盟擴大后,所有新成員國都給予中國出口的制成品、半制成品普惠制待遇,這對中國企業享受關稅優待、擴大出口、提高出口效益有一定好處。3.統一關稅政策。歐盟作為歐洲經濟的統一體對外實行統一的稅率政策,歐盟擴大最直接的好處,便是這些新成員國關稅稅率的降低。新成員國的進口關稅較歐盟普遍偏高。例如,波蘭及匈牙利對非農產品實施的平均進口關稅,原為19.9%和9.8%,而歐盟的平均水平只有7.4%。關稅的降低,無疑有助于中國企業擴大出口。因入盟關系關稅調降而特別受惠的產品主要有鐘表、玩具、游戲、運動用品和人造首飾。4.技術標準統一,有利于中國企業占領歐洲市場。歐盟作為歐洲經濟的統一體,對外實行一致的政策標準。也就是說,只要根據歐盟標準獲得認證的中國產品,就會在所有成員國得到認可。舉例而言,歐盟東擴前,即使中國產品已通過歐盟認證,但如想出口到東歐國家,仍需獲得這些國家有關當局的特別審批;東擴后實施統一的技術標準,產品可以同時在西歐和東歐市場銷售而取得更大的規模效益。5.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擴大。根據世貿組織規則,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成員,對第三方實行的關稅與其他貿易法規,總體上不得高于或嚴于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前的水平,否則受害國有權要求補償。這就意味著,擴大后的歐盟,如果在關稅上對中國企業做出了有違世貿組織規定的行為,中國企業有權要求歐盟進行補償。(二)歐盟東擴對中國對外貿易不利的影響中歐經貿關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反傾銷調查、技術壁壘、數量限制等;還應注意到普惠制中的“畢業機制”,歐盟國家會利用這種機制削弱中國產品在歐盟市場的競爭能力以及紡織品雙邊配額管理等。1.反傾銷調查:歐盟是對華實施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地區。歐盟對我出口產品實施反傾銷措施累計百余起,還對我國多種產品實施了保障措施。這些反傾銷案例涉及我五礦、化工、紡織、機電、土畜等多行業的產品。新入盟的成員國,會逐步引入歐盟的反傾銷措施。2.歐盟統一的技術標準紛繁復雜:歐盟使用統一標準是一把雙刃劍,對中國企業有利亦有弊。由于中國產品的技術標準相對較低,原來我國可向東歐各國出口的產品,現在必須達到歐盟統一標準后才能進入。3.歐盟內部保護: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與中東歐國家比較接近,競爭性強。西歐國家為利用東歐廉價的勞動力、東西歐地理接近等優勢,大量到東歐國家投資設廠,更加劇了東歐國家在工業制成品方面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競爭。東歐諸國競爭力相對較弱,但會為了自身的利益,推動擴大后的歐盟對非成員國產品進口設置更多障礙。四、中國對外貿易應對利弊應采取的舉措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歐盟東擴給中國對外貿易帶來的有利因素,降低其不良影響,我國政府和企業應采取各種措施積極應對。(一)發揮各行業協會作用如前所述,根據世貿組織規則: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成員,對第三方實行的關稅與其他貿易法規,總體上不得高于或嚴于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前的水平。這也意味著,如果歐盟東擴對中國企業產生不利影響,中國有權要求歐盟進行補償。在歐美國家,行業協會在維護本行業利益,制定相關法規,影響政府決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中國目前的行業協會很多屬于準政府部門,并非企業自發自愿組成,能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此外,在反傾銷案應訴方面,我國也應該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積極應訴,避免我國眾多企業遭受經濟損失。(二)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企業競爭力為應對歐盟統一的、高標準的技術要求,我國企業應積極提高產品質量,以適應歐盟國家進口產品標準,爭取早日占據歐盟這個巨大的市場。誠然,提高產品質量、嚴格產品技術標準需要我國企業進行一定的資金投入,但從長遠角度來講,產品技術標準一旦符合歐盟成員國的要求,產品便能夠占據廣大的歐洲市場,利益是不容忽視的。(三)加強與歐盟各國的交往隨著歐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中國應當與歐盟加大交往力度,以增進彼此的了解;建立招商網絡,利用當地中介機構,利用使領館以及友好城市拓寬招商渠道;發展與歐盟有實力公司的戰略伙伴關系;充分利用中國自身的產業優勢,在新一輪的對外開放中增強競爭力。同時,我國有志于發展歐盟貿易的企業和個人也應主動“走出去”,了解歐盟各國,尤其是新成員國的政策,針對歐盟政策實施相應措施,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推進,以達到預期經濟目的。參考文獻[1]環球時報.2004年03月01日,第十七版.[2]周八駿.邁向新世紀的國際經濟一體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徐松.評自由貿易區對全球貿易體系的影響[J].國際貿易問題,2000,(12).[4]王林生.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對外貿易(二)[J].國際貿易問題,2003,(11).[5]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趨勢.中國網,2003年4月2日.[6]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統計信息.[7]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