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類舉動與低碳經濟的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中,人類行為具有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兩大特征,前者使人類決策中偏重于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后者使人類行為以個體利益為中心而損害他人利益或集體利益,均不可避免地導致行為的非可持續化,在經濟發展模式上就體現為經濟發展高碳化。從人類行為來看,一是人類不能認識到或傾向于忽略低排放對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二是即使認識到低碳經濟模式的必要性,但在現有技術條件和制度環境下難以扭轉高碳短期行為。工業化過程中,我們的制度安排并沒有考慮碳排放的問題,這是由人類的認知能力決定的。現在我們開始認識到溫室氣體的排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選擇。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從高碳發展向低碳發展轉變。這其中,認知和觀念的轉變非常重要。人類發展低碳經濟的認知的形成是基于氣候變化方面的知識的增長。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4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2007)認為,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生產中燃燒化石燃料導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創紀錄地升高,這些活動造成全球氣候逐漸變暖的可能性超過90%。專家認為,全球變暖主要原因是“人禍”,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難辭其咎。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長期無約束地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從18世紀西方工業革命到1950年,在人類燃燒化石燃料釋放的二氧化碳總量中,發達國家的排放占95%。從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發達國家的排放量仍占總排放量的77%。目前占世界人口約22%的發達國家仍消耗著全球70%以上的能源,排放50%以上的溫室氣體。多數發達國家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①。人類的高碳經濟行為與技術、制度是什么關系?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人類為什么選擇了高碳經濟?這主要是由技術決定的。在當時的選擇過程中,高排放及高碳行為是成本最低的,所以,現在要由高碳經濟行為轉變為低碳經濟行為,關鍵也是由技術決定的,我們必須創新相關的低碳技術來替代高碳技術。在這個過程中,制度安排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社會過程的舞臺上,制度與人類行為互補與對比,永遠相互塑造。”②青木昌彥特別強調認知能力有限的個體與制度之間的正負反饋機制:制度為個體行為提供信息,同時又對個人的行動決策施加“人為約束”;參與人相互作用共同再生和印證著制度,或在外部沖擊和內部累積性影響下調整主觀認知尋求新的行動可能性,使原有制度陷入危機,從而產生制度變遷和新的制度均衡③。在歷史上,高碳經濟形成的過程中人類行為與制度是這種關系,那么,低碳經濟形成的過程中人類行為與制度的互動關系也是這樣的。人類行為與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制度塑造個人,并能擴展人的有限理性;個人也能塑造制度,人性的演變影響制度變遷的方向。
目前不完善的低碳經濟制度制約著人類低碳經濟行為的形成。所以,創立發展低碳經濟的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及其實施機制在發展低碳經濟中極其重要。低碳經濟、低碳意識等如何轉變為制度安排?在青木昌彥、格雷夫等人看來,制度對人類行為影響的機制是這樣的:參與人的偏好是外生于制度的,制度通過協助與制約的方式影響參與人的行為,從而實現其外生偏好。在這里,我們可以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外生偏好,制度的作用表現為兩個方面:(1)制度幫助參與人節約決策所需的信息加工成本;(2)制度協調參與人的信念,并控制參與人的行為決策規則。低碳發展的共有信念引導著參與人朝著某一特定的方向行動。在這個過程中,“規則”提供共享信息并協調行為,“信念”和“規范”提供遵循規則的激勵,“組織”產生并傳播規則④。由于低碳經濟提出的時間還不長,低碳的“信念”還沒有植根于大多數人的思想中,低碳經濟的規范也不健全,所以建立及完善發展低碳經濟制度(正式的、非正式的及其實施機制)在形成低碳經濟行為方面越來越重要。換言之,低碳經濟的運行及績效是正式約束、非正式約束及實施機制綜合作用的結果。把發展低碳經濟變成人們自我實施的行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制度具有塑造個人的功能,人類行為在本質上可以用兩種方式來規范:一是直接憑借外部權威,它靠指示和指令來計劃和建立秩序以實現一個共同目標(組織秩序或計劃秩序);二是間接地以自發自愿的方式進行,因各種主體都服從共同承認的制度(自發秩序或非計劃秩序)⑤。以1983年英國強制實行汽車安全帶法律為例,在此法律生效以前,大批司機不系安全帶;法律實施后,只有極少數司機不系安全帶。引起這種行為變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法律本身對駕駛者有一種強有力的合法化影響,使他們的目標和偏好傾向于更安全的行為模式。法律權威的影響力不僅在于通過施加懲罰,使人們了解代價與收益從而改變行為決策;而且還改變了那些人本身,“系帶”24的實踐變成了一種習慣,由于人們普遍相信它對于減少傷亡的作用而被廣泛接受⑥。低碳經濟制度在演化中先后采用了這兩種方式來規范人類的行為:一是較早采用的“命令-控制型”的方式,如數量控制、行政管制等;二是基于市場的政策工具及自愿協議的方式發展低碳經濟。通過制度、激勵機制及經濟手段等使發展碳經濟成為有利的行為。人類行為與交易成本會決定制度及其選擇,如果實行低碳經濟的交易成本太高,那么人們還會習慣于高碳經濟。為什么“命令—控制型”的制度安排效率遞減?這是因為采用這種制度安排的成本上升(交易成本),所以這種制度安排難以讓人們形成低碳經濟行為。人類行為在從高碳到低碳的轉變過程中面臨著長期的高碳經濟使人們產生了習慣及路徑依賴、從高碳行為轉變到低碳行為的成本如何降低等問題,而基于市場的政策工具及自愿協議的方式發展低碳經濟則是自我實施的,它更有利于把發展低碳經濟與經濟主體的利益聯系起來,既有利于降低成本,又有利于政策和規則的實施。低碳經濟具有不確定性、時空的特殊性及跨際問題等,制度的存在構成了不確定世界中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制度可以減少個人面臨的不確定性,這是因為制度限制了人們選擇的范圍并使行為成為可預測的,沒有制度就沒有秩序和組織。概言之,制度有助于約束人類某些有礙于合作的本性,有助于增進可預見性,有利于緩解人類知識的不足,從而擴展人的有限理性。制度具有傳遞性,它減少了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學習的成本。如家庭中的個人消費方式是通過一套以前形成的慣例而保持下來的,它會受社會文化以及有關人員的性格的影響。制度能將外部性(正、負外部性)內在化,使他人的行為變得更可預見,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從而擴展人的有限理性,為社會交往提供一種確定的結構⑦。通過制度安排來改變人類行為的關鍵是要把低碳發展作為制度安排的目標和政策的導向。首先要改變我們原有制度安排中支持高碳行為的內容,這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及其實施機制。如我們原有的對石化能源的補貼要逐步減少直至取消。還有我們不少工業化時代及市場經濟中形成的規則都是建立在有利于高碳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受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行為傾向的影響,人類行為出現搭便車、外部性等系統性偏差,導致經濟發展軌跡高碳化,造成廢氣污染、光化學煙霧、水污染和酸雨等危害加劇,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所帶來的全球氣候變暖等嚴重后果。這些經濟發展中的外部性人們并不能直接感受到,或者能感受到也認為與自己無關。
用市場機制發展低碳經濟是否能改變人們的高碳行為
對能源和稀缺資源的更合理定價可以引導個體遠離碳密集型生產和消費,但是,個人消費的動機超越了價格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價格并不是影響人們行為的唯一因素。如低碳技術沒有得到有效的運用,無悔投資也很少。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人們關注氣候變化及發展低碳經濟,但是人們的行動卻較少呢?總的來看,這是因為關注不等于理解,理解不一定會導致行動。這說明讓人們形成低碳消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們需要從認知科學的角度研究低碳經濟規則與人類行為的關系。關注不等于理解表明人們的認識與行動是脫節的,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并不一定表示我們理解了它的內在機制。調查顯示公眾承認他們對氣候變化的原因和解決辦法仍然感到困惑。強調減排和適應能力的多方參與性質也會告訴人們,問題的解決不取決于單個個體,從而導致公眾的無助感和無力感。在這巨大的工程面前人們感覺自己很渺小,要想人們行動,認識需要建立在來源可靠的確切的信息之上。但是我們在氣候變化和人類行動的關系上還存在諸多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如“全球變暖說”是確定還是不確定;全球變暖的始作俑者是自然還是人類;人類如何面對全球變暖是適應還是減緩;面對跨期選擇是積極還是消極。這是人們有認識但不行動的重要根源。從關注轉向理解還與我們思維認識問題的方式有關。如個人處理多原因問題的能力不足,低碳經濟是一個多因素的問題;影響我們反應能力的滯后效應可能與對存量-流量關系的有限理解相關,這種關系描繪了溫室氣體的積累、減少和穩定。即使排放量以最大幅度減少,全球進一步變暖也不會停止,短期和中期的適應需求也不會消失。從理解并不一定導致行動來看,知識通過價值系統傳播,而價值系統由社會、文化、經濟及制度因素型塑,這些因素決定我們是否采取行動。從認知科學來講,人們對威脅能做出優先反應,即能夠對有確定的、有形的、直接的沖出做出反應。而氣候變化的緩慢速度及其風險的被延緩、無形和統計上的性質無法打動我們。人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特點限制了我們自然的適應本能,我們容易低估累積的可能性。我們更關注現在,對未來事件的重要性大打折扣和優先考慮在空間和時間上更接近自己的問題。調查表明個人將氣候變化問題排在其他更貼近家庭生活的環境問題之后。同時人們的“有限理性”可能阻礙他們根據已有的信息采取行動,在他們決策和理性選擇中會優先考慮安全、居所、當前的生活等人的基本需求。因為路徑依賴,人們自然地抵制和否認與他們的文化價值觀或意識形態相反的信息,這就是為什么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會隨財富增加而提高,但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卻不然的原因所在。如收入越高的個人(國家)可能會漠視全球變暖以避免降低消費水平和改變生活方式導致的潛在成本。人們還會建構和重構信息來減少信息帶給人們的不安全感覺,這導致了社會組織性的否認策略,也不利于發展低碳經濟。如面臨減排的責任分擔問題,決策者強調國家排放量而不是人均排放量可以導致生活在非排放大國的人將他們的責任減到最小并以此解釋他們的不作為。如何改變人類行為?這既要求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又要提高制度安排的有效性。發展低碳經濟涉及到大量的信息,提高低碳經濟信息傳遞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在傳遞氣候變化的信息時,信息驅動的途徑必須轉變為以公眾為中心的途徑。個人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問題起因和解決方案的積極參與者。信息透明和公開也十分重要。研究表明,信息對重要措施取得公眾支持具有關鍵作用。在美國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導致公眾對總量管制和碳交易計劃負面認識的一個主要因素并不是擔心額外費用,而是對它們有效性的有限理解,這降低了公眾對它們的信任。同樣,一旦公眾完全理解環境稅并不單為籌款而是改變行為的方式,他們對環境稅的反對就會減少。丹麥的減排量為什么絕對地減少?這是因為其環境稅都主要用于環境保護及其相關減排行為。根據低碳經濟的特點,提高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必須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制度安排應該降低個人決定的交易成本,并加強現有信息的所有權。實現適應規劃和減排的參與者自我評價制度化可能十分有用。第二,制度安排要注意限制個人輕視未來價值的傾向。個人輕視未來價值的傾向可以通過制度安排和外部壓力而改變,也可以通過為企業或個人提供長期政策導向發揮作用。2007年一項針對商業領導者的國際調查發現81%的受訪人認為政府需要提供清晰的長期政策信號以幫助企業發現改變和計劃投資的動力。第三,制度安排要注意個人只注重短期利益結果的傾向。無論是減排還是適應都不可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公眾可能會認為這些收益很遙遠而不確定,制度的作用就是明確傳遞適應和減排的直接收益和共同收益,尤其是要強調涉及人類健康的收益。如從礦物燃料轉向可再生資源可以創造工作機會,碳稅的專款專用可以提高減排收益的可見度。第四,制度安排要注重社會規范建設。社會規范是大部分人認可的行為模式,是人們用于衡量自己行為是否恰當的參照系。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人們希望自己的行為為社會所接受而且傾向于效仿人數量眾多的行為。這樣,社會規范可以通過塑造人們的行為來取得社會所需要的結果,而且這樣的過程通常成本較低。
如何化解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人與作為社會公民的人之間的矛盾
人類行為從高碳行為向低碳行為轉變面臨另一個深層次問題: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人與作為社會公民的人既統一又矛盾。同樣一個人,在這里只是身份的不同而已。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重身份的,但是主流經濟學把人的多重身份是分開的,如作為生產者與作為消費者,分別有生產者行為和消費者行為研究,而且對于作為社會公民的人我們經濟學還不研究。這是政治學和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這樣,同一個人的多重身份被多個學科在研究。從經濟學上講,對生產者和消費者行動的研究已經相當多了,我們相關的經濟制度是相當完善的,但是作為社會公民的人,我們的制度還不完善,或者說有些制度還難以實施。對作為社會公民的人,我們的說教、自律、道德約束多一些。從人們的習慣、成本等方面來考慮,作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人還是選擇在高碳經濟里生產、交換與消費。而作為社會公民的人,人們已經認知到低碳經濟的重要性。作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制度與作為社會公民的制度并不一致,在缺乏社會治理的情況下,這種矛盾更加突出。在現代經濟中,低成本還是生產者競爭的重要優勢,低碳經濟如果沒有成本優勢就很難替代高碳經濟。而作為社會的人,許多規則對人們的約束還是軟的,更多的還是非正式約束(如公德、價值觀等),制度的不一致及人們身份的多重性影響著人們從高碳行為到低碳行為的轉變。要推進制度創新,改變作為消費者的人的行為,這是從高碳經濟轉為低碳經濟的基礎。高碳經濟時代的人類偏好與低碳經濟時代的人類偏好是不一樣的,在高碳經濟時代,我們的經濟理念是多比少好,根本沒有考慮資源和環境的約束,GDP越多越好,離開環境約束追求所謂高生活質量。但并不是高能耗就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也并不是能源消費得越多就越幸福。理查德•海因貝格根據《世界價值調查》的一些問卷調查結果得出結論,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受訪者的幸福感比美國人要高約20%,其人均能耗卻只有美國的25%至35%。他指出,如果充裕和健康生活的必要消費得到滿足,額外的消費并不會使人們的幸福感增加⑧。從人類行為角度來講,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著生產者(投資者)、消費者與作為社會公民之間的矛盾。人們對自我或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會影響到我們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行為。自門格爾以來,個人主義方法論對經濟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至于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不承認人們會為了他們國家的利益、階級的利益、社會團體的利益,甚至人類的利益而行動。這一假設認為,只有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一致的時候,人們才會采取有利于集體的行動。經濟學關于同質的人的假設是不利于我們分析低碳經濟的⑨。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個人理性不等于集體理性的事比比皆是。如作為消費者,人們不斷地追求效應(滿足)最大化,但這種最大化對環境是不利的。而作為社會公民,人們知道環境保護很重要,作為社會公民也應該好好地保護環境。這就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根源于個人利益(生產者和消費者)與社會利益(社會公民)的矛盾。人類社會在保障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方面要完善得多,而在保障社會利益方面,我們的制度還不完善,即使存在的一些制度實施起來也相當難。從體制上看,市場機制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實現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平臺和保障,但是作為社會公民目標實現的非市場機制(如民主體制)并不盡人意⑩。況且,消費者的私人欲望與公民的共同理想之間存在著差異。大多數消費者都希望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2002年開展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大約50%的消費者表示希望環境得到有效保護,但那是公司的責任,不是他們的義務。研究表明,只有當環保產品的售價不高于一般產品、質量和性能至少處在同一水平、來自他們了解并且信賴的品牌、可以在他們平日光顧的商店里買到并且使用習慣不需要很大的改變時,消費者才會去購買不污染環境的商品輯訛輥。消費者總是說自己關心社會責任,但是在生活中卻很少有人愿意為此多花錢。2004年,在歐洲進行的一次調查發現,在參與測驗的消費者中,有3/4表示他們愿意因為公司在社會或環境上的良好記錄而改變他們的購買決策,但是僅有3%的人承認他們真正這樣做了輰訛輥。如何解決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人與作為社會公民的人之間的矛盾?一是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自己的消費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包括采取經濟手段(如價格)和宣傳教育的手段。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的消費行為會對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因此是否選擇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顯然也是一個宣傳教育的問題。人人都知道白熾燈泡是一個高能耗產品,但是等離子顯示屏呢?高能耗恐怕只停留在專家這一階層。每年12月份,都有從智利空運到歐洲的櫻桃上市,這已經不再是什么秘密;牛奶制成的奶酪是一個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這個消息是最近幾年才通過媒體傳播開來的;還有一次性照相機、易碎玩具———人們不需要刻意提醒也知道,這些產品背后的制造工藝并不簡單,但是卻似乎太不經用了點兒輱訛輥。為什么人類在生產和消費產品時追求低成本、高效應,而不能做到環保和低碳呢?這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沒有通過制度、政策把環保和低碳納入到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之中。人類的制度也是“分裂”的,在生產和消費領域,我們的制度安排引導人們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而在社會領域和公共領域我們的制度安排則要求人們環保和低碳,所以要發展低碳經濟就必須在生產領域、消費領域和社會領域實現“統一”的制度安排,讓人們的行為從生產、消費領域就開始環保和低碳,要讓環保和低碳成為約束人們生產和消費的條件。只有通過制度安排讓環保和低碳成為約束人們的條件,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模型的構造有四大要素:(節能、環保)意識、法律法規、激勵機制、競爭輲訛輥。為什么在日本節約能源的效率要遠遠高于所有其他國家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廣泛采用環保措施和能源節約措施的日本民眾。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不僅僅日本政府感覺到了恐慌,日本民眾也感覺到了事情的緊迫性,于是能源節約措施開始被政府和人民同時選用。在那之后,日本企業十分注重能源節約型設備的開發,同時日本消費者也優先選用能源節約型產品來響應。為低碳經濟開發技術是可行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創造一種機制將這種先進的技術銷售到市場中。這需要市場中的普通消費者都有強烈的節能意識,而不是普通的自由競爭市場。日本與其他國家能源效率不同的原因不僅僅在技術上,還在于能源意識的不同,因此,在市場上購買節能型設備和產品的第一個要素則是普通消費者強烈的節能意識。能源意識、低碳意識在發展低碳經濟中至關重要,有了這些意識,既有利于低碳技術的發展及相應的制度安排,也有利于低碳技術的應用和制度的實施。
二是改變人們的消費偏好和生活方式,要通過多種方式讓低碳進入人們的生活模式和消費模式。在人類不創造新消費形式的前提下,20年后人類的能源消耗將比現在增加30-40%。隨著城市化進展,人類對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經濟越發達,資源的需求量就越大,因此,破壞環境的真正推手是“人類不加限制的消費欲望”。通過消費結構改革和綠色科技創新,構建起政府、市場、社會三元合作的政策網絡,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輳輥訛。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在不降低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情況下,如何通過低碳技術、低碳生產方式、低碳生活方式及相應的制度安排來讓人們參與應對全球變暖的動議,從而發展低碳經濟。其實人類發展低碳經濟的潛力很大,首先是如何通過觀念的改變、生活方式的改變來發展低碳經濟。現在的政策和制度更多地是從供給方面來發展低碳經濟,這種忽視需求的偏差不利于發展低碳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消費者對“低碳”的偏好和對低碳產品的需求將決定著生產者對低碳產品的生產與供給,需求與供給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發展低碳經濟。我們既要有從供給方面發展低碳經濟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也要有從需求方面發展低碳經濟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
三是完善社會治理來緩解這種矛盾。社會問題需要社會管理機制的創新來解決,但我國社會管理相對滯后,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中國正在經歷的轉型不僅是經濟本身的巨大變化,更是在認知層面上理性的社會建構方面發生的深刻轉變。中國不僅是政治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而且社會管理也滯后于經濟管理。人們開始認識到經濟的確是鑲嵌在社會結構之中的,要注重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在分析經濟現象時必須引入社會的變量。歷史與現實表明,社會治理和社會管理有利于環境保護運動的形成,包括發展低碳經濟。為了解決發展低碳經濟中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人與作為社會公民的人的矛盾,我們需要加強社會管理、完善社會治理。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社會運動促使政府出臺應對環境問題政策措施的案例。這些運動往往是由技術系統的擴張導致環境惡化而引起的。例如,19世紀末,美國出現的資源保護運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國西部的鐵路鋪設加劇森林的采伐引起的。類似的,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興起更多的環境保護運動,是由工業的擴張和污染引起的。通過這樣的社會運動,環境保護進入公眾討論的范圍,并且最后被納入了制度框架中。強化社會公民的人可以減少作為生產者和作為消費者的人對環境的影響,從而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奠定微觀基礎,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管理創新越來越重要,要構建公眾參與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平臺,僅有市場機制,僅有政府政策干預是不夠的,讓更多的民眾參與進來,才是實現發展低碳經濟目標的關鍵所在。
作者:盧現祥李程宇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