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爾薩斯主義與經濟學的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統計與咨詢雜志》2014年第四期
一、馬爾薩斯主義的作用
《人口論》的普遍影響,使得經濟學走向了資源稀缺性的分支。同時,也就改變了應有的價值判斷的理論。這種更加接近于現實生活和人們感受的理念,雖然正象馬爾薩斯所預料的那樣,會招致各方面的批判。但是,也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同,這正是馬爾薩斯所期望的。而這種深遠的影響至今還是相當普遍的主流思想,我們將這種影響定義為馬爾薩斯主義。因為主義就是一種傾向,它不需要理論或邏輯的論證,只是一種追求或者是普遍的認同。馬爾薩斯主義在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著各式各樣的體現,從家庭財產的積累與繼承,到世界大戰的形成,其背后的根源無一不是因為這一主義的推動。當今世界的各種不和諧的因素,追其背后原由也多出自于這一主義的作祟。在理論界以羅馬俱樂部為代表的《增長的極限》,發表于1974年(中譯本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他們從人口、資金、糧食、不可再生的資源、環境污染等全球性的重大因素出發,構建了全球性的計算模型,并預計到20世紀末將達到世界資源的極限。該學派雖然幾經修改他們的報告,但是其基本理念始終沒有脫離開馬爾薩斯主義的悲觀世界觀。所以人們將該學派及《增長的極限》看作是悲觀的馬爾薩斯主義的代表,然而馬爾薩斯寫作和研究人口原理的出發點和最終的結論,并不是悲觀的。他所開出的藥方實質上是倡導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這可能是人類獨有的,能夠自我完善和科學發展的能力。但是這種機制的創建,在馬爾薩斯的年代還不具備實現的條件,所以并沒有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這些建議和努力并沒有構成馬爾薩斯主義的內容,而恰恰是對自然選擇部分的實證,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共鳴,進而形成了馬爾薩斯主義的核心。且正因為如此,以馬爾薩斯主義為基本假設前提的各類著作,產生了更多的研究視角,使該主義的影響更為廣泛。
同樣,我們也要看到,由于這一主義的影響,激發了人類對有限資源替代的研發,從而催生了很多的科學發現及生產發明。然而,對這種現象的觀察也產生了另一種樂觀的理念,這一理念的代表著作就是朱莉安.林肯.西蒙于1981年發表的《最后的資源》一書(中譯簡本為《沒有極限的增長》198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西蒙在美國政府發表悲觀主義的《公元2000年世界情況報告》之后,與報告撰寫者的長期爭論,使樂觀主義的影響有了一定的擴大。但是相對于馬爾薩斯主義來說,這只是杯水車薪。西蒙在《最后的資源》中論證了馬爾薩斯主義的偽科學性。首先,從資源的不斷被探明和替代,到技術進步來論證了資源并非短缺的事實;從資源和經濟的預測技術不恰當性,及核能源的永不枯竭,到資源的前景預測和分類管理提出了獨到的建議。其次,他從人口的歷史觀察來否定馬爾薩斯所描繪的幾何基數說;并從歷史上的預測與現實的比較上否定了馬爾薩斯主義的說法,并批評了許多基于馬爾薩斯主義的有關人口強制控制的政策主張等做法。最后,從人口增長與經濟資源的促進關系上證明馬爾薩斯主義的錯誤性。
二、人類社會的基本問題不是極限而是協調
在悲觀主義者對20世紀末的增長極限的預測,甚至是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隨著時間的驗證已不攻自破了。但是他們對資源有限的認知卻未曾改變,還是經濟分析的主流。而對于樂觀主義者們,面臨今天的環境和氣候的惡化,也不是底氣實足,滿懷信心的面對未來了。那么當今世界什么才是解決問題的當務之急呢?個人認為社會協調機制的建立更為重要。經濟學的研究主體是人類自身的經濟行為,客體是進行社會交易的經濟產品,它們共同存在于地球這一載體之中。所以地球的環境、可供使用的經濟資源、及生存的人口就是經濟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而面對這些領域的孤立研究,往往都只能是片面的或不切實際的理論。隨著人類在地球上居住地的飽和,三個方面的協調問題就越發顯著了,而這種相互約束的問題,即不是無極限的增長,也不是增長的極限問題。而是一系列的協調發展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從主體上看,由于地球空間的限制,國家及人類的居住已經沒有了擴展的余地,所以人口的數量已經被限制住了。這一點似乎是與馬爾薩斯主義所預計的一樣,但是現代科技和人們對生活常識的掌握,已經基本解決了人類自身的數量和質量問題。這樣不論是從社會學的視角,還是從經濟學的視角,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問題也只是一個能夠自我調控的過程了。
從客體上看,由于地球上的資源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自然界可以任意使用的公共資源,如空氣等主要環境資源;另一類則是經濟資源,它是可以在市場上通過交換來獲得的私有資源。因此,做為主體人口對自然資源的作用,就構成了環境問題;對經濟資源的作用就構成經濟問題;這就必然涉及到三者的協調關系了。在環境方面,主要問題的產生和解決,都是需要人來決定的。當人類自身不愛惜環境,而肆意破壞它的時候,它就會給你霧霾、洪水、赤潮,甚至是疾病的流行。而人們能夠順應自然規律,珍惜環境時,它就會給你藍天、白云、清澈的江河湖海,甚至是風調雨順的和平盛世。在環境領域比較集中的問題,就是所謂的碳排放過大,而且隨著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加,碳的排放量將越來越大。這一問題的解決不是單方面的節能減排所能解決的,而是要利用系統的平衡來實現,即碳源與碳匯的平衡。碳源是人類大多數活動產生的大量的碳排放的過程;而碳匯是對碳的吸收和使用的問題,主要是植物生長中對碳的大量吸收。森林是凈化環境吸收碳和灰塵的主要載體,而人類的活動將森林破壞到了相當少的程度,這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沒有必要悲觀,只需要行動。
在經濟方面,經濟資源管理是應該由市場來實現的,而市場的失靈往往是人們選擇政府干預的原因,這也似乎是客觀的。但是政府機會主義的存在與治理,又是各國政府都很難解決的問題。其實這里也存在著一些錯誤的理解和治理的誤區,即在經濟學上已經證明的結論是:在信息對稱的條件下,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是帕累托最優的。所以很多學者一直以來都在主張完全的自由競爭,但是市場失靈的現實又使政府的干預成了順理成章的理由。其實市場失靈的根源不在于市場本身,而是市場信息的對稱程度。作為政府的主要職能,也不是直接的資源使用與配置,而的減少市場信息的不對稱程度。這是經濟學中最為關鍵的核心問題,是各國政府都應該解決的,卻是政府機會主義者最不愿意解決的問題。
作者:王濤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