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產業集聚區的經濟效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企業自發選擇和政府引導是我國產業集聚的兩個動因。產業集聚的動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認人為安排,一般情況下是政府和國家依據自身發展需要對產業進行安排和選擇,確定發展的重點和支柱,表現出來的是在政府的規劃下一種引導;
2.自發形成,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經濟人尋求進行資源、技術、人才等共享而產生的一種選擇性傾向;
3.人為引導和自發形成的結合,我國的產業集聚就體現了政府引導和經紀人尋求利益最大化的結合。進一步對我國產業集聚區產業集聚的經濟與社會效應進行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十一個方面。
(1)有利于專業化分工帶來的規模經濟和分工細化。在我國,生產環節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個企業內部,然而產業集聚促使專業化分工,各個生產環節分布在不同的企業里,每個企業專業化的只做一個產品的幾個部件,甚至一個部件,企業分工自然有序。技術含量較高、價值較大的產品,不是一個企業生產的,其配套的零件供應商也不是同一個企業,企業的分工使得一個零部件生產商可以同時給不同的企業供應產品,從而就能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降低了生產成本;反過來說,生產技術含量高、價值較大產品的企業可以有多個供應商供其選擇,有利于通過競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工廠或企業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勞動力和資本性設備的專業化機會越多,相關的收益就增加。產量增加可以使企業招聘具有專業技術的員工,也為采用專用設備提供了可能性,并且為相關的垂直聯系的企業提供了專業化機會,由此也帶來了效率的提高。
(2)有利于產業縱向關聯的上、中、下游工業在空間上的聚集,加快工業化進程。波特指出:“產業集群只所以依地理集中,原因是彼此臨近有助于生產力和創新,讓產業集群獲得好處,交易成本下降,信息的創造和流動得到改善,本地機構更能隨時回應產業集群的專業化需求,也更容易感受到同行壓力和競爭壓力。”熊波特認為,“工業變動是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由于增長的非周期性要素,以及由于創新的結果”。由此可以看出,企業的集聚,可以讓企業在有限的空間里交流、學習、開展競爭,從而加快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有利于企業的深度發展和改善產業結構。
(3)利于降低運輸費用,降低產品成本。企業集中在一起,企業之間互為市場,彼此提供原材料、生產設備和產品。不僅生產協作方便,供銷關系固定,而且距離縮短,運輸費用降低,銷售費用縮減,從而有利于降低產品成本和銷售價格。在我國,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尤其是在招商引資方面,東部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明顯大于中西部地區。東部與中西部地區除了開發時期、思想觀念等有所差異之外,地理位置決定的運輸條件和運輸費用不同也是影響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發展出口加型工產業的重要因素之一。韋伯等學者的產業區位學說對于工業發展受運費的影響,有著許多精辟的論述。
(4)擴大市場規模。同一區位點上生產或銷售同類產品企業的集中,以及由此帶來人口聚集與第三產業分布之間的高度正相關性,將會促進企業的生產和市場上的消費,形成專業化市場,有助于較大規模的市場經濟的實現。在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各種資源條件更加優越,就會更加適合企業進行生產經營的發展,有利于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
(5)有利于技術、管理知識的交流和人力資源的培養與利用。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導致高素質勞動力、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幾種,如果區域內的一家企業采用的新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他相近企業就可以進行模仿。專業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離開一家企業自后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余地,人才就不會流失。在這種大的環境下,企業就更容易引進企業發展所需的各種專業人才,從而能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對此,馬歇爾認為這是導致產業集聚的重要原因之一。
(6)有利于專業性外部服務業和配套設施的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的建立、發展和充分利用。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就需要相應配套的基礎設施來支持企業的發展。集中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將大大的節約成本,基礎設施建成后,會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就可以產生更大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7)有利于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借助產業集聚區產業鏈,可以集聚大量中小企業,它們之間在技術上既替代又配套,在市場上既競爭又結盟,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和專業化市場的形成。中小企業發展的先天不足是企業規模小、市場接近難、市場勢力弱、融資渠道少、人才儲備不足、信息資源欠缺,等等,而產業集聚區產業集群的網絡化正是把大小不等的各廠商和各類機構聯成一個有效的網絡,彌補了中小企業的不足。產業集聚區有著良好的創業和創新的生產科研環境,有著許多優惠的自主政策和便利的政務服務,一些產業集聚區建立了科技創業“孵化器”、“科技創業中心”、“留學人員創業園區”、設立了科技風險基金等,以扶持中小企業的高新技術項目開發和研究。同時,集聚在產業集聚區內的大企業大項目催生了一大批中小企業的創新創業,也為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上下游兩頭延伸發展帶來了商機。產業分工的專業化,以及地理的接近性、社會關系的依賴性、外部經濟資源的共享性等因素極大地增強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促使中小企業做專做精。這樣就可以與大企業實現共同發展。
(8)有利于提高城鄉人口的就業水平。產業集聚區內大量的企業以及企業所延伸的更多配套服務業可以提高大量的就業崗位,有利于解決當地人員的就業問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很多產業集聚區引進了眾多的中外企業,其中居多數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就為社會提供了更多適宜的工作機會,而且產業集聚區的企業往往融合在一個強大的產業鏈中,具有較強的產業競爭力,其提供的工作機會比較穩定,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社會經濟矛盾。
(9)有利于城市規劃的城鎮化建設。集聚經濟是各種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產生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也是導致城市形成和不斷擴大的基本因素,如英國的曼徹斯特原來就是個偏僻小鎮,中國的深圳原來就是個漁村。根據城市功能學說,城市形態功能是關于城市地域空間和硬件設施的布局,也是城市社會經濟功能賴以發揮的基礎和載體,而城市的社會經濟功能又將帶動城市空間和硬件設施的建設,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城市功能的歷史發展看,沒有城市空間就沒有城市功能;城市不同的空間布局,又會形成不同的城市功能。我國各地產業集聚區的建設,從城市規劃角度看就是一種產業布局的調整,是對各個產業部門在空間上的再安排,也是城市功能的再塑造。上海、天津等一些老工業城市之所以能夠迅速改變城市面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產業集聚區的建設,同樣,昆山、東莞這些新興城鎮的崛起,也同樣得益于產業集聚區的建設。
(10)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集聚區以較小的成本為企業集中供熱供氣,集中進行廢水廢氣等工業污染物的處理,大力實施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廣泛開展創建園林綠化和生態示范區活動,提供了生物醫藥、芯片制造等高科技產業所需要的特殊生產環境,使產業集聚區與企業共贏,人與自然和諧,保障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1)有利于推動經濟以較快的速度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之中。產業集聚區內集聚的企業有許多是來自各國各地區的廠商,這些在華投資的外商、我國香港臺灣地區廠商將其供銷渠道、制造技術、科研開發、市場、信貸關系等經濟聯系帶進內地,內地企業則通過合資合作的方式,加深了我國區域經濟與國際經濟的融合,在與國際競爭和國際接的過程中增強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力,為我國區域經濟走向國際化和專業化奠定了穩步的基礎,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作者:陳佳麗單位:河南省工程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