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玉米增產探出新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江蘇農村經濟雜志》2014年第六期
選用耐密高產品種。經過協作組5年的努力,淮北特別是豐縣玉米品種得到全面更新,由耐密高產的蘇玉20、中單909、鄭單958等逐步替代了豫玉22、農大108等稀植大棵品種,目前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這些品種具有適應性廣、綜合抗性好、耐密性強、花后群體光合峰值持續時間長、產量潛力大等突出優點,有利于解決密度過低和品種潛力不大的問題。近5年豐縣玉米種植平均密度已達4500株以上,這是該縣增產的重要原因之一。適當推遲夏玉米播期。自進入本世紀以來,受飛虱傳播病毒,粗縮病已迅速上升為淮北地區夏玉米主要病害,嚴重威脅本地夏玉米生產。在尚無抗源基因的前提下,最有效的預防辦法就是適當推遲夏玉米播種時間,使玉米出苗避開麥田一代灰飛虱成蟲遷飛高峰,從時間上切斷灰飛虱傳播病毒的途徑,從而達到避蟲防病的目的。經過多年多點的播期試驗,探明本地區夏玉米播種的最佳時期,是在6月15日至7月初,此間擇機進行機械化集中播種,既可有效避免灰飛虱、玉米粗縮病的危害,又收到搶時播種的效果,是個花錢少、效果好、節能環保的最佳辦法。板茬帶肥機械播種。過去夏玉米播種都是在清出麥草后旋耕滅茬再進行人工點播,這種播種方式已在淮北地區沿襲了數十年。其缺點是:費工耗時強度大,費種草多成本高,出苗不齊倒伏重,由于表土層旋耕而松軟,后期遇大風大雨氣生根支撐不住而倒折。板茬免耕機械播種則可以避免耕翻土地跑滳誤農時,保持原有溝系,防止旱澇對玉米出苗的影響。采用條播機,在留茬20-25cm的麥茬地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一次完成多項作業,該技術解決了玉米播種質量不高、出苗整齊度不好和密度不足的問題,并且帶 種肥可以起到促根、壯苗、健株的效果,為后期的產量形成奠定了扎實基礎。
測土配方平衡施肥。以往人工施肥,不僅肥效低,浪費多污染環境,還受施肥方法和天氣狀況影響肥水藥的科學施用。就施肥來說,根據試驗結果,我們對傳統方法進行了調整,改過去單純使用氮肥和“一炮轟”施肥法為“一帶兩追”施肥運籌。即通過機械帶種肥,追施苗肥和穗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滿足玉米吸肥需要。一般播種時施總氮量的30%和全部磷鉀肥、微肥,施在行內種間促根壯苗,在玉米小喇叭口期(拔節期)追施總氮量的60%,以促進大穗壯桿,開花期施總氮量的10%,防早衰增粒重。根據產量和地力進行配方施肥。一般按每100kg籽粒產量需施N3kg,P2O51kg,K2O2kg計算施肥量,并加1kg硫酸鋅,做到平衡施肥。適期機械晚收與秸稈全量還田。以往收果穗、處理秸稈等都是人工作業,耗時費力,往往為不誤下茬播種,在玉米苞葉剛發黃就開始提前收獲,影響了籽粒產量。研究表明,適當延遲收獲可顯著增加玉米產量,增加籽粒容重,提高品質。隨著氣候變暖以及騰地和播種采用機械使耗時縮短,適當推遲夏玉米收獲對后茬小麥產量無不利影響。本省淮北地區可將玉米收獲期推遲至9月底或10月上旬,在籽粒乳線基本消失、基部黑層出現時收獲,使玉米籽粒充分成熟,含水率降低,百粒重增加。協作組大力推行機械化適期晚收和秸稈全量還田技術,既提高了成熟度節省了工時,又培肥了土壤減少了環境污染。此外,在植保管理方面,我們還引進、試驗、示范了彌霧機和電動噴霧器,全面取代了手動噴霧器等傳統藥械,基本實現了夏玉米生產的全程機械化。
二、江蘇玉米增產的組織保障措施
豐縣大面積玉米5年增產近100kg/畝的實踐顯示,新技術的突破,必需跟進新型組織方式作為保障,科技成果才能及時轉化。我們主要是按照“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要求,創新了“三個結合”、“四大體系”和“五個統一”的新型技術推廣機制。“三個結合”。一是行政與技術結合,著力構建政技結合的組織領導和技術指導體系。豐縣分別成立了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建立健全了“組織管理行政領導、任務分工目標考核、技術示范首席專家”三項責任制,為確保事事有人抓、件件落到實處提供了保證。二是科研與推廣結合,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協作組由江蘇省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徐州市農委、豐縣農技推廣中心、省農科院糧食所、相關種業企業及核心區重點大戶等單位的有關人員組成、在項目區建立了“行政單位+科研單位+推廣單位+種子企業+核心農戶”齊抓共管的組織模式。三是專家與農民結合,暢通技術傳輸渠道。借助高產創建的專家團隊及科技入戶技術指導員的共同作用,與項目區農民建立緊密的聯系,努力把技術送入千家萬戶,把專家的技術變成農民增產增收的成果。
“四大服務體系”。一是技術培訓體系。依托該縣現有教育培訓資源,邀請有關專家和縣、鎮農技人員形成遍及項目區每個鎮、村的培訓隊伍,通過多種形式重點培訓三類人才,即縣級專業技術指導人員、鄉鎮技術骨干和科技示范戶,形成以戶帶組、以組帶村、以村帶鎮的新格局。二是輻射帶動體系。通過主導培訓、以點帶面、層層帶動、逐步擴大,將主推品種與技術由“超高產攻關方→核心試驗區→重點示范區→大面積輻射區”進行輻射。三是現代推廣技術應用體系。通過聲光電等現代推廣技術的應用,做到“四個結合、四個到位”。即實現學訓結合,理性認識到位;音像結合,感性認識到位;資料農事結合、質量標準到位;現場示范與演示結合,技術措施到位。四是新型現代農技服務體系。圍繞各種專業化服務的組織與開展,成立各種生產服務專業合作社,建立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等。“五個統一”。一是統一供應品種。借助江蘇徐州大華種業有限公司等一批實力強、信譽好的大型種子企業,通過良種補貼等方式,統一供種到片和村組。杜絕了分戶備種的現象,既保證了品種純度,又實現了規模化連片種植。二是統一帶肥機播。通過成立各種類型的農機服務組織,為項目區農戶實行統一機械化作業,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保證質量。三是統一測土配方施肥。首先由縣土肥站和鎮級農服中心一起對項目區土壤進行系統地養分測定,摸清各種養分的豐缺狀況;其次,根據測定結果,按照目標產量800公斤/畝的水平,由技術專家組研究制定統一的肥料配方和精確施肥量,指導創建項目區農民科學用肥。四是統一植保服務。由縣植保站根據測報結果統一制定主要病蟲防治方案,由各鎮農服中心指導各類植保專業服務組織,按照“統一藥劑配方、統一防治時間、統一組織貨源、集中噴藥防治”的要求,統一開展植保服務。既確保了總體防效,又降低了成本,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五是統一適期晚收。以鎮村為單位,組織區域內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在縣鎮農業推廣部門的技術指導下,統一適期機械收獲,同時進行秸稈粉碎還田。
三、江蘇玉米穩步增產的對策建議
抓好玉米生產,對于增加糧食產能,優化糧食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意義重大。為此,建議今后一段時期全省玉米工作要點是:制定一個規劃,強化兩個體系,抓好三項建設。制定江蘇玉米近中期發展規劃。江蘇玉米生產之所以出現多年徘徊的局面,就是缺乏一個具體規劃的指導和引導,造成認識不到位,投入不足。好的規劃能夠成就一段玉米輝煌。目前,全省實際種植玉米面積在800萬畝左右,規劃可以考慮分時分類制定,即將基礎較好的500萬畝集中產區劃分成一類,目前單產水平在380-400kg/畝,爭取到2017年單產達到450kg/畝左右,到2020年單產達到500kg/畝左右。另一類分散種植和鮮食玉米約300萬畝,目前單產水平在300-330kg/畝,爭取到2017年達到400kg/畝,到2020年達到450kg/畝左。計算下來,全省到2017年玉米可增產11億斤;到2020年可以增產19億斤,約占全省糧食增產指標43億斤的45%。由此可見,抓好玉米可以有效地緩解全省糧食增產的壓力。強化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這幾年,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和高產增效創建專家組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專家組在豐縣等地創造了很多的高產典型,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但總體上來看,與山東等玉米主產省相比,江蘇玉米科技支撐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即使與本省的水稻、小麥相比,玉米專家數量、基層技術人員力量等也比較薄弱。因此,必須繼續強化產業體系建設,培育一批玉米生產技術人才,加強科技攻關與技術集成創新,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在強化專家隊伍建設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服務保障體系的建設,圍繞玉米整地、機播、機收、病蟲防治等關鍵環節,大力推進不同形式的專業化服務,轉變玉米生產方式,扶持發展種植大戶、合作社和玉米生產加工企業,大力推進玉米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種植,充分挖掘玉米高產潛力。
抓好玉米萬畝高產創建、千斤鄉鎮和麥玉噸半糧模式攻關。2009年以來,中央和江蘇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增效創建活動,構建了糧食增產的新平臺。玉米高產增效創建力度逐年加大,部級示范片從最初的19個增加到2013年的39個,省里也從2012年開始安排資金用于玉米高產增效創建,扶持了16個萬畝示范片,2013年增加到21個,每個片扶持資金20萬元。通過幾年的努力,高產增效創建在提高玉米生產水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省出現了一批800公斤的百畝方,600公斤的萬畝片。現在高產創建工作正向縱深推進,由點向面擴展,玉米上已經選擇了4個鄉鎮作為整體推進試點,力爭經3-4年的努力,建成一批玉米千斤鄉鎮,以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產。小面積上開始進行周年超高產模式攻關,麥—玉周年力爭達噸半糧指標(小麥550kg/畝,玉米950kg/畝),為高產更高產,探索規律,積累經驗,做好技術儲備。建議各地以萬畝示范片創建為重點,集聚各類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加大農田節水灌溉建設力度,加強地力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玉米更高產創建良好的條件。
作者:紀從亮單位:江蘇省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