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委生態文明建立行動計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全會精神,大力弘揚生態文明,扎實推進生態文化建設,根據《中共市委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現就推進“十二五”時期我市生態文化建設制定如下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富饒、秀美、宜居、樂活”的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的奮斗目標,大力加強生態文化研究,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和生態知識普及,積極引導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增強生態意識、參與生態建設、弘揚生態文明,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努力構建主題突出、內容豐富、貼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態文化體系,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二、目標任務
推進生態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要動員全市上下共同奮斗,努力使我市生態文化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是:
1.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到2015年,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體系和科普體系;生態文化研究和生態文明實踐經驗不斷深化,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企業清潔生產的意識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素質不斷提高。
2.生態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生態市創建取得階段性成果,建成一批示范作用明顯的省級生態鄉鎮、生態村;群眾性綠色系列創建活動全面開展,生態文明行為方式和生態文明道德規范滲透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和每個公民。
3.生態生活方式逐步養成。鼓勵低碳消費的政策措施和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廣泛推行,在全社會形成注重節約、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綠色消費成為廣大市民的共識。
三、重點工作
1.深化生態文化研究,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支撐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實踐的研究。每年安排一批研究項目,組織開展理論研討活動,總結提煉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經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規劃、制度機制、對策舉措等應用性研究,形成一批生態文明研究成果。(責任部門:市社科聯、社科院、環保局等)
——加強生態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的研究。深入挖掘絲綢文化、湖筆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蠶桑文化、稻作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中的生態元素和生態思想,形成一批地方特色鮮明的生態文化精品。(責任部門:市社科聯、社科院等)
——加強生態文化傳播普及的研究。適應大眾需求,研究并推出一批知識讀本、鄉土教材、宣傳手冊等生態文明普及讀物。(責任部門:市委宣傳部、社科聯、社科院等)
2.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養
——實施分層分類的教育活動。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黨校和行政學院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每年聘請專家舉辦不同類型的生態文明講座,定期組織人員到生態建設先進地區參觀學習,不斷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生態文明教育。在全市中小學開設生態文明課,每學年不低于4課時,每年組織1-2次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主題的實踐活動,不斷深化“小手牽大手”活動,扎實開展對青少年的生態科學教育。依托“基層黨校、成人學校、市民學校、文明學校、家長學校”五校平臺,廣泛開展面向廣大基層黨員群眾的生態文化教育和知識培訓。(責任部門:市委宣傳部、黨校、團市委、教育局等)
——組織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組織各級各類新聞媒體,深入開展新聞實踐基層行活動,切實辦好專版、專刊、專欄和專題。充分利用網絡等新興媒體,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充分利用電子屏、宣傳欄、黑板報、墻報等傳統載體,加強社會環境宣傳。大力挖掘、培育和樹立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積極創作一批生態題材的文藝作品,充分發揮典型和文藝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作用。(責任部門:市委宣傳部、文廣新局、日報報業集團、廣電傳媒集團等)
——開展生動活潑的生態科普活動。結合“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時”、“中國水周”、“全國土地日”、“中國植樹節”、“生態日”等重要主題紀念宣傳日,組織開展理論研討、展覽展示、文藝演出、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動,廣泛開展生態科普。(責任部門:市委宣傳部、機關工委、社科聯、環保局、國土資源局、水利局、林業局等)
3.推進生態創建活動,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拓展精神文明創建內涵。將生態文化建設內容和要求納入各類精神文明創建考核指標體系,大力推動生態市、生態縣區、生態鄉鎮、生態村(社區)建設。(責任部門:市文明辦、環保局等)
——廣泛開展“綠色系列”創建活動。在原有綠色飯店、綠色家庭、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綠色醫院、綠色學校、綠色礦山等創建基礎上,開展綠色機關創建,不斷拓展創建內涵,擴大創建覆蓋面。到2015年,各類綠色創建比例均達到30%以上。(責任部門:市經信委、旅游局、環保局、教育局、衛生局等)
——廣泛開展生態文明“五進”活動。以綠色創建為載體,以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為抓手,推動生態文明進單位、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以農民素質提升工程為抓手,推動生態文明進鄉村。(責任部門:市文明辦、農辦、婦聯、教育局等)
4.實施生態實踐行動,推行環保清潔的生產方式和健康生態的生活方式
——深入開展“低碳辦公行動”。發揮黨政機關帶頭示范作用,在辦公場所開展“無成本節約活動”,全面推行節水、節電、節油以及無紙化辦公。(責任部門:市直機關工委、機關事務管理局等)
——積極開展“清潔生產行動”。積極倡導清潔生產理念,引導企業自覺履行清潔生產義務,進一步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提高環保治理水平;鼓勵飯店、賓館、商場等服務性企業采用節能、節水等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技術設備,減少使用或不使用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消費品。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職工開展定期教育培訓,創建一批清潔生產和低碳制造示范企業。(責任部門:市經信委、貿糧局、旅游局、環保局、工商局等)
——大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提倡使用清潔能源、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提倡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的二次使用。設立“公共交通日”,提倡徒步或使用環保型交通工具。提倡生活垃圾分級分類處理,減少塑料袋使用。提倡綠色消費,抵制高能耗、高排放產品和過度包裝商品。提倡理性消費,杜絕鋪張浪費。(責任部門:市經信委、環保局、建設局、交通運輸局、工商局等)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全市生態文化建設工作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市直機關工委、市環保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建設局等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做好相關工作。各相關部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根據職責分工,明確目標,加強配合,完善措施,全力抓好落實。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生態文化建設的領導,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建設任務,切實抓好各項工作的協調和督促,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全社會合力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
2.強化隊伍建設。著力強化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隊伍建設,以市、縣區、鄉鎮、村(社區)四級理論政策宣講員為基礎組建生態文明講師團,開展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示范作用,帶動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基層,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加強環保志愿者隊伍建設,推進志愿者隊伍服務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著力構建全覆蓋多層次的志愿者組織網絡。健全志愿者表彰激勵機制,定期開展“環保公益民間使者”、“綠色年度人物”等評選活動。注重環保志愿者的培訓,在業務上加強指導,在活動資金上加大支持力度。
3.完善陣地設施。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強生態文化陣地和載體建設,確保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有基地、弘揚生態文化有陣地、承載生態文化建設有平臺。加強生態科普教育基地、生態文化知識教育基地和生態文化展覽館的建設,命名一批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積極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水鄉古鎮、古村落、古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強化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和遺址公園的建設和管理,使其成為承載生態文化的重要平臺。加強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的建設和管理,進一步拓展功能,充分發揮這些場館在傳播生態文化方面的作用。
4.營造濃厚氛圍。各級各類新聞媒體要加大對各地各部門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的宣傳報道力度,統籌安排、集中報道、形成聲勢,在全社會營造人人講環保、處處見生態的濃厚氛圍。通過開辟生態建設的宣傳專題,設置專家學者解讀建設生態文明的講座專欄,組織社論、評論、言論等形式,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倍受矚目的焦點。充分發揮文化宣傳平臺作用,利用演前、映前的時機,以宣講、播放宣傳片、有獎問答等多種形式,開展建設生態文化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