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心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對高等教育的認知經歷了最初的懷疑、猶豫、接受和踐行等幾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開始起步,進入新千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貴州高等教育國際化同樣取得較大的發展,以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為代表的省內高校也在教育國際化方面做出了探索,在提高自身的辦學能力、提升學校的知名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7年建立畢節試驗區以來,畢節地區(市)的高等教育取得了矚目成就,但與省內其他高校和省外高校相比,在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方面差距仍然較大,原因之一在于觀念認知上的差異,即對高等教育國際化方向和趨勢把握不準,對國際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改革開放之初,圍繞高等教育是否有必要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國內曾經發生了一場長期的爭論。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有自己的特質,與西方的高等教育有著極大的差異,中國沒有必要盲目地啟動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而應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保持中國的特色。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全球化已經成為未來世界發展趨勢的大背景下,中國不能關起門來發展高等教育,而要學習和借鑒國外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縮小中國高等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差距。1997年,國務院出臺文件,提出中國的高校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走出國門,加大同外國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在人才培養、教師培訓、科研合作及聯合辦學方面學習國外高校的經驗,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在國際化方面進行探索。至此,有關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爭議畫上了一個句號。
由于諸多因素,畢節試驗區的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緩慢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觀念和意識淡泊,更遑論實質性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踐。1997年,國務院對中國高等教育是否要國際化作出指導性的政策。進入21世紀后,甚至在今天,對畢節試驗區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仍有存在爭議。持反對意見的人之中既有普通民眾,也有部分上層人士,他們認為,在畢節試驗區基礎教育發展滯后的條件下,高等教育沒必要把資源投入到所謂的國際化實踐中去。顯然,這一觀點無視高等教育正發生著巨大的變革這一客觀現實,也對國際化的必然趨勢熟視無睹,在看似合理的觀點后面,透露出某種無知和狹隘。畢節學院(前身為畢節師專和畢節教育學院)是試驗區唯一的普通高等院校,長期以來國際化發展進程比較滯后,原因固然有很多,但觀念和認識上的落后和錯位是主要原因。慶幸的是,隨著2005年畢節學院正式建立后,學校領導班子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認識更加到位,在年度工作計劃和總結中,都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對辦學的重要促進作用。學校的“十二五”規劃更是對學校國際化的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盡管如此,仍有少數人對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全面的認識,有人甚至認為所謂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不過就是招收留學生而已。由此可見,人們對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及其本質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因此有必要厘清相關問題。
二、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全球化和網絡社會的興起,知識經濟的縱深發展,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高等教育國際化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劉道玉先生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在質量上,強調各國要提高大學的水準,使各國大學教育的水平有可比性;在空間上,強調大學的開放性,各國都要開放教育市場,既要到國外辦學,也要接納外國在本國辦學;在資源上,強調資源的共享性,各國要廣泛地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做到揚長避短、互通有無;在理念上,要不斷改革創新,更新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大學教育不僅滿足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需要,而且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焙翢o疑問,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中國高等教育整體的國際化具有很多的共性。同時,畢節試驗區特殊的區情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階段和水平決定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有著自身的特點。
一是國際化理念的前瞻性。全球化背景意味著我們必須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化,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謀求發展。當前,地方高校國際化程度普遍不高,對國際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國際合作意愿不強,在對外開放上存在著等待、觀望和畏難情緒。因此,如果在國際化浪潮蓄勢待發之際,搶抓國際化機遇,便具有了辦學理念上的前瞻性。以畢節學院和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試驗區高等教育院校由于國際化程度較低,整體意識滯后,更需要強調國際化理念、超越現狀和一般的前瞻性理念,才有可能在國際化方面實現超常規發展。
二是國際化進程的長期性。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一種發展過程和趨勢,它可以有起點,卻沒有終點。在這種意義上說,國際化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永遠處于一種動態的演變之中,并在不同的階段被賦予階段性的內涵和特點,帶有深刻的時代性。就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而言,由于起步晚、起點低、程度低,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極有可能始終處于追趕走在前列的重點高校的狀態,更有甚者,這種追趕可能由最初的主動追趕演變為被動的追趕,最終導致差距越來越大。換句話說,試驗區的高校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面臨著縮短國際化差距的歷史性機會,但從現實來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處于被動追趕的階段。要擺脫其內在的弱質性束縛,變被動為主動,縮小差異,甚至實現一定程度的趕超,必定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三是國際化途徑的高效性。由于先天性的不足和發展的現實差距,有人認為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在國際化方面全面追趕國內和國際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經驗已經證明,只要高等教育機構選擇合適的領域,充分利用自身排他性的教育資源,整合特色教育要素,在特定領域追趕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是完全可能實現的。因此,如何選擇合適的國際化路徑非常重要。從理論上說,試驗區高等院校是有可能通過國際合作實現在特定專業領域和學科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國際合作是世界學術界的共同目標,而且還是確保高等教育機構的工作性質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條件。①
世界各國都將實施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作為新世紀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通過諸如師生互換、學者互訪、學位等值、國際合作辦學、國際合作研究、參加和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國際間教育資源的互補及援助等渠道,試驗區高校視野可以直接跟蹤國際前沿領域,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低的物質成本快速提升辦學實力,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學生的競爭力和學校的科研實力。因此,國際化是畢節試驗區高校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具有較高的成本收益比。
三、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及國際化現狀
畢節試驗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目前,試驗區共有兩所高等院校:畢節學院和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盡管畢節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1938年,但真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發軔于20世紀80年初,以1981年7月教育部下文批準正式建立畢節師范??茖W校為標識,從此畢節試驗區擁有自己的高校,并開始了在欠發達地區發展高等教育的探索之路。1988年,在貴州省委書記同志的倡導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獲國務院批準設立,為畢節試驗區的全方位的發展帶來了極其難得的歷史機遇。進入21世紀后,畢節試驗區的決策者把握中國高等教育升級調整的機會,充分利用畢節試驗區的政治及其他資源,成功合并畢節師專和畢節教育學院并整合兩校的辦學資源,組建畢節學院,至此新組建的畢節學院經教育部批準成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層次的高校。由此,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新時期的快車道。
為了更好地適應畢節試驗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2008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畢節學院職業技術學院被整體剝離組建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至此,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兩校格局基本形成。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滯后決定了其國際化水平和程度都處于較低的階段。從其國際化的縱向來看,試驗區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起步于上個世紀中后期。1987年9月在國家外專局、省教育主管部門的幫助和引導下,原畢節師范專科學校開始聘請英國海外志愿服務社(VoluntaryServiceOverseas,簡稱VSO)志愿者擔任教職,開啟了畢節高等教育引進海外智力、促進發展的先河。進入21世紀后,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的發展獲得了較大的發展。首先在海外智力資源的引進規模上有所增大。2006年下半年,畢節學院引入美中友好志愿者項目(TheChina-USFriendshipVolun-teers),該組織定期向畢節學院派遣志愿者教師從事英語語言教學,每年志愿者數量穩定在2名,同一時期,畢節學院的外籍教師數量曾達到3人。但是,這樣境況并沒有維持太久,隨著VSO從中國大陸的整體撤離,畢節學院的外籍教師數量由此降低為2人??上驳氖牵?012年,畢節職業技術學院也成為美中友好志愿者項目院校,聘請該組織的1名志愿者校任教。20世紀80年代,畢節試驗區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基本上還是簡單地等同于聘請外籍教師,這一局面在進入21世紀才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近年來,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呈現出多元的良好發展勢頭。進入新世紀后,畢節學院的教師和管理人員逐步走出國門,前往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法國、韓國、日本、俄羅斯、匈牙利、古巴等國家和地區從事短期或長期的學習培訓、參觀考察和學術交流。國際化的內容和形式更加多樣化。同時,在國際校際合作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2004年,在貴州省教育廳和畢節市教育局的支持下,畢節學院成功與美國奧克蘭大學建立起較為穩定的合作關系,雙方同年起聯合舉辦年度性的畢節中學英語教師暑期學校(SummerInstitute),到2012暑假共培訓英語教師400多名。聘請外籍教師任教和聯合舉辦中小學英語暑期學校為畢節地區培養了數量可觀的英語人才和中小學英語師資,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證明了在畢節這樣欠發達的革命老區實施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價值和收益。
近年來,畢節學院加快了國際化進程,先后與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匈牙利等國家的相關高校和機構簽訂了校際合作框架協議,特別是在2012年的第五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上,經過充分的交流,畢節學院與6所國外高校簽署合作協議,為進一步的合作奠定了框架性基礎,成為此次活動上簽約最多的中方高校之一。
通過縱向比較,我們注意到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國際化內容和形式從單一到多元,國際化成效日益明顯的整體發展脈絡,但橫向的比較卻反映出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滯后。作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畢節學院和國內重點大學在國際化方面的差異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如果把畢節學院和國內新建本科院校,特別是省內的同類地方院校相比較的話,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差距是明顯的。例如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凱里學院等貴州省新建本科院校國際化進程起點與畢節學院大致相同,但他們在國際化的內容和實踐方面領先畢節學院很多。黔南師院早在20世紀90年初就開始招收留學生,留學生規模曾一度近20人;凱里學院近年來招收留學生的規模雖然很小,但維持了相對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與畢節職業技術學院類似的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在招收留學生方面也突飛猛進,2012年在校留學生達159人。整體上看,貴州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與國內其他省市的差距明顯,而從貴州省內高校的國際化進程來看,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水平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也存在差距拉大的趨勢。
四、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制約因素
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進展緩慢的原因很多,除了諸如經驗缺失、地理區位不明顯、學科特色不強、國際化觀念淡泊、國際化家底薄、管理團隊開拓不力等問題外,還受到以下不利因素的制約。首先,學校管理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理解比較狹隘,甚至誤解。在全球化時代,高等學校國際交流工作已涵蓋引進管理優秀外國智力資源、留學生教育、教師出國訪問與研修、參加或承辦國際會議、中外合作辦學、合作研究等方面,如果仍然將國際交流與合作界定在外教引進和管理以及迎來送往的接待性事務工作,必將阻礙學校國際化發展進程。
其次,高等教育國際化管理工作體制滯后。畢節試驗區的高校長期以來一直沿用舊體制下的管理模式,統一由校級管理部門包攬,沒有院系及教職部工廣泛積極參與,管理團隊和廣大師生的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當然這里有一定的客觀原因。近年來,畢節學院在爭取到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出國留學項目給予政策傾斜后,在校內進行報考或外派動員時,師生反映冷談,部分二級學院甚至出現不同意本部門職工申報,或申報后不同意放人等情況。事實上,院系是校內教學科研的一線,是開展國際交流工作的主體。脫離了院系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國際交流工作就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也無法促進學校國際化進程。
第三,高等教育國際化管理隊伍建設有待加強。高等學校國際交流工作的開展,需要有一支踏實肯干、業務精通、視野寬廣、持久穩定的高素質隊伍。在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日益加強的背景下,畢節試驗區相關高校的涉外專業人才顯得嚴重不足,有的院校甚至沒有獨立涉外職能機構,有的雖然設立了獨立機構,但是人員偏少,專業性不強,不能創造性地有效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
第四,學生缺乏全球視野,也缺乏國際化的自信。畢節試驗區幾所高校生源質量整體而言不是很理想,學生受制于經濟、家庭和周邊大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對當今教育發展國際化的態勢不了解,基本上沒有國際化的意識。即使少部分學生意識到國際化的重要,也因為缺乏自信而主動放棄了參與國際化的機會,覺得出國留學、交流等是極其遙遠的事兒。
第五,高等教育機構在國際化方面的投入不足,國際化的基礎設施亟需改善。做任何事都需要原始的投入,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撐。由于畢節試驗區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盡管政府已經盡可能地加大對區內高等教育的投入,但政府沒有設立專門的高校國際化支持經費,僅個別高校近年來自籌少量資本進行投入,國際化所需的經費來源單一,總量狹小,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進程。另外,畢節試驗區的兩所主要高校均處于大規模的軟件建設階段,國際化所需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設施欠缺嚴重。
五、結語
在全球化時代,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盡管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發展相對滯后,面臨起步晚、起點低、基礎差等不利因素,但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縱向發展以及省內其他地區高校國際化的成功經驗表明,即使在現有條件下,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依然是可能的、必須的。作為試驗區兩所主要的高等院校,畢節學院和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特別是前者,如何破解試驗區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種種不利因素的制約,充分挖掘和建設特色化的國際化資源,最終實現利用國際化的歷史機遇,在提高辦學質量的同時,增強全球意識,實現畢節試驗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成為畢節試驗區的教育精英界和普通民眾、學生共同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問題。
作者:池涌唐綱單位:畢節學院外國語學院畢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