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建筑設計思維及展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生態建筑的探索之路及當代生態大師的作品淺述
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方向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理想的狀態是使她能普及到跟日常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用建筑,并且形成一種設計意識。以下筆者試圖通過幾位當代有名的生態建筑師的作品來簡單地剖析一下生態建筑的理念:
1.1著名馬來西亞建筑師———楊經文的探索之路
(1)楊經文,1948年出生于馬來西亞檳榔嶼,曾在英國格洛斯特郡的切爾滕納姆大學學習,而后到劍橋進修。1975年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他對熱帶城市建筑可持續性的研究和成果,真正反映出當代建筑師對城市類型建筑生態問題的理性思考。他在場所設計和建筑設計中運用的生物氣候優先和低能源耗費原則,用最大程度的手法去處理城市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并盡可能地減少了建成環境對周邊生態要素產生的不利影響。這一努力為其所在區域.甚至整個城市環境的協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盡管他的方法和具體的建筑設計原則有特定的地域性,是特別針對當地所處的濕熱氣候提出的,但是他的建筑可持續性思想卻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2)其典型的設計運用的典型手法具體有:楊經文的建筑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給綠色纏繞的建筑。這個是他的建筑表面綠化的一個特征,通過建筑陽臺板上設計植物種植槽,各層的植物種植槽通過層間斜向連接一直到屋頂,形成連續的立體綠化系統并一直延伸到建筑的屋頂,與屋頂花園的綠化空間連成一體。綠化帶的設計,豐富了建筑表面的顏色和建筑表面的肌理,使建筑與自然有一個融洽的過度;植物吸收部分太陽熱能、吸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釋放氧氣,有效調節建筑周邊的小氣候,減少周邊的熱島效應。建筑設置不同凹進的過度空間,形成大型的綠化空中平臺。塑造建筑的陰影空間,降低日曬升溫的影響;建筑的陰影區更是提供了建筑物開窗的可能性,使人們可以更多、更方便的接觸室外環境(哪怕是在城市中的高層建筑也能感受大自然給予的恩賜),創造更多的自然通風的條件。這種立體綠化的設計手法幾乎貫穿在楊先生的每一個建筑,并且與其它的生態措施共同運作,有效的減少能耗,提高資源的重復利用。
1.2托馬斯•赫爾佐格———德味原創生態建筑
(1)托馬斯•赫爾佐格(ThomasHerzog,1941-)德國著名的建筑師和建筑學教授。羅馬大學博士,德國注冊建筑師,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筑系教授、系主任。他以其關注技術、注重生態的建筑設計享譽世界。托馬斯•赫爾佐格先生所設計的作品,無論是小型住宅還是大型展廳,都出色地體現了生態理念。他在太陽能應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專家及同行的高度評價(圖3為世博會大屋頂)。在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關注焦點的今天,他的研究及設計作品尤其顯示出其遠見卓識。(2)其典型的設計運用的典型手法具體有:托馬斯•赫爾佐格作品給人印象是:結構、形式與調節室內氣候這三者之間非常直接地配合,不論從概念的還是物質的角度來看,投資和使用都是非常經濟的;而小尺度清晰重復的細節所產生的活潑又避免了過分的簡單化。他的作品被譽為跨專業的結晶,橫跨建筑學與物理學、醫學、材料學、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復雜而精密,吸收了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使建筑產生了遠遠超出憑感覺設計所能達到的生態效益。
1.3諾曼•福斯特———貼合自然的生態建筑
(1)諾曼•福斯特,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會員,國際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師之一,被譽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屆普利茲克建筑大獎得主。諾曼•福斯特特別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觸,強調要從過去的文化形態中吸取教訓,提倡那些適合人類生活形態需要的建筑方式。一生的榮譽很多,作品很多。(2)其典型的設計運用的典型手法具體有:作品給人印象是:建筑應該給人一種強調的感覺,一種戲劇性的效果,給人帶來寧靜。他的代表作中:施坦斯德機場(見圖4),你肯定會享受到自然光的趣味,會看到清晰的屋頂結構形式,你就像回到了過去的那種擋雨采光的老式機場。許東西都是仿照這種形式,它重新評價了建筑的自然性,凌亂的管道、線路和照明裝置以及懸掛天花板的問題,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結構形式的清晰和天然光的趣味。屋頂實際上是一個照明屏,同時使室內免受外界天氣的影響。同時這體現一種精神。
2結語
全球生態建筑發展動向:目前,生態建筑在各地方發展都處于起步階段。總的來說,各國建筑師都在潛心研究生態建筑的技術和設計方法,從建筑設計上看,主要有兩種傾向:①將建筑融入自然。就是在設計過程中,充分尊重當地自然環境,把環境因素放在最大化的程度上考慮,使建筑物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利用周邊環境的因素,把建筑融入自然生態循環之中通過高技術實現能量循環利用,從而減輕對生態的破環,達到最有效地使用資源。②將自然引入建筑,運用高科技知識,促進生態建筑化,人工環境自然化。目前我國已在大力推薦綠色建筑設計,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亦已制定了《綠色建筑工程咨詢工作指南》希望能在建筑領域上帶動生態發展的潮流和方向。
作者:陳穎君單位: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