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站建設地質災害評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地質環境條件
1.1地形地貌
本區為吉林省東部山地的南崗山與盤嶺部位的低山丘陵區,地勢呈西南高,北東低,海蘭河蜿蜒曲折總體呈北東向發育,河谷多呈深切的“V”型峽谷,水面寬度一般20~80m,谷坡30°~50°。沿江兩岸有三級階地,呈不對稱、零星狀分布。其中Ⅲ級階地為侵蝕階地,高出江水位15~30m;II級階地為侵蝕堆積階地,高出江水位8~10m,階面較平坦,發育有次生林;I級階地為堆積階地,沿河流呈狹窄條形和月牙形,階面完整,高出江水位3~8m。工程區按地形形態和成因類型,結合本次工作內容,地貌類型主要為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和河流侵蝕堆積的漫灘及階地等兩類三種。
1.2地層巖性
本區地層劃屬松花江區,吉林省延邊分區,延邊小區。出露地層有:二疊系、侏羅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區內侵入巖為華力西晚期花崗巖,大面積分布在壩址區及其周圍,后期脈巖也較發育。對水庫電站有影響地層主要有:侏羅系火山巖組和華力西晚期花崗巖及第四系松散層。
1.4地質構造與地震
工程區所處區域大地構造單元為吉黑褶皺系(Ⅲ)、延邊優地槽褶皺帶(Ⅲ3)、延邊復向斜(Ⅲ13)、春化—四道溝中間凸起(Ⅲ1-13)。按地質力學觀點,本區位于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二隆起帶。陰山—天山巨型緯向構造帶東延部分與北東向新華夏構造體系長白山隆起帶的復合部位。測區內主要發育北西向和近東西向斷裂構造。兩組延展規模均較大,在地貌上常形成較寬闊的河谷,區內海蘭河河谷及其支流河谷的發育形狀是受其控制的。據GB18306—2001《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本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相應地震基本烈度為VI度區。據航衛片解譯,水庫區及其附近發育有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四組斷裂。其中東西向斷裂比較發育,呈斷續帶狀展布,發育于小營—山城里—芝歌洞、河龍一隊—三洞四隊、山東屯—石井—風道嶺一帶,控制河流走向,水庫區解譯有一條。北東向斷裂是區內的主要斷裂構造之一,多發育于雞林屯—芝歌洞一帶,水庫區解譯有四條,具扭、壓扭性特征,往往截斷、切割東西向斷裂構造。北西向斷裂區內發育,呈帶狀分布延伸較遠,以風道嶺—九龍—小營一隊最為發育,水庫區解譯有七條。南北向斷裂區內不發育,僅分布在芝歌洞一帶。據河龍水庫電站初設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壩址花崗巖巖體斷裂構造規模不大,僅見有一條斷層,走向NE20°,傾向NW,傾角38°~52°,破碎帶寬度0.3~1m,由斷層角礫巖夾斷層泥組成,角礫巖成分為閃長玢巖。壩址見有八條后期侵入的閃長玢巖脈,NW走向、傾向SW為多見,與圍巖呈熔融接觸。節理不發育,走向以NW310°為主,次為NE10°~40°。
1.3水文地質條件
本區地下水按含水介質和埋藏條件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兩大類,均為大氣降水補給,向河流排泄。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賦存于河床兩岸漫灘及階地底部砂礫層中,由于含水層上覆有粘土和壤土等弱透水層,地下水位高于弱透水層底面,因而松散巖類孔隙水具承壓性質。孔隙水在漫灘內埋藏深1.0~2.03m,階地內埋藏深>5.0m,含水層砂卵石滲透系數k=80~100m/d,屬強透水層?;鶐r裂隙水分為風化帶網狀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風化帶網狀裂隙水賦存于黑云母花崗巖風化帶中,據鉆孔壓水試驗資料,巖體滲透系數k=0.01~0.1m/d,屬弱透水層;構造裂隙水沿大斷裂帶呈帶狀分布,水量豐富,水質好。據水質分析資料,本區地下水屬重碳酸鈣鎂型水,對混凝土不具腐蝕性。
1.4巖土工程地質特征
評估區基巖為安山巖、黑云母花崗巖以及后期侵入的閃長斑巖、花崗斑巖等脈巖,其中花崗巖分布面積最廣。據河龍水庫電站初設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壩址花崗巖巖體為硬質巖石,其風化帶厚度見表1,巖石主要力學指標見表2。設計壩基座在弱風化巖體上,承載能力滿足要求[1]。評估區的土體主要為壤土、粘土及砂卵石。其中壤土層、粘土層為微弱—不透水層;砂卵石為強透水層,允許滲透比降為0.25,天然坡角水上34°、水下32°,天然容重為1.95g/cm3;強風化花崗巖允許承載力為500kPa。1.7人為活動影響本工程為擬在東部低山丘陵區修建的一座中型水庫,在壩址區和絕大部分庫區均為無人區,僅在庫尾有一自然村,人為工程活動因素較小,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一般。
2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2.1地質災害類型分析河龍水庫工程區地處長白山脈東翼低山丘陵區,屬山地型地質災害區。從地質環境來看,現狀條件下本工程建設遭受斜坡巖體運動災害———如泥石流、崩塌、滑坡[2]。
2.2.1崩塌崩塌是吉林省東部山區較典型的地質災害之一。水庫區兩岸均為巖質岸坡,按水庫回水長度11.07km考慮,兩庫岸長度可達26km,未見貫穿山體的緩傾角順坡軟弱結構面,山體總體穩定,絕大多數庫岸現狀處于穩定狀態。局部地段有規模不等的陡坡5處(表3),累計長度1.45km(占庫岸總長度的5.58%),存在風化、松動巖塊(體)剝落和少量崩塌現象,雖崩塌體底部高于正常高水位182.00m,但對位于其下部的交通有不利影響。
2.2.2泥石流在短時期內如有特大暴雨形成充分的降水時,沖溝有可能形成含少量土石的小型稀性泥石流(<1萬m3),是水庫固體徑流的來源之一。由于距壩較遠,對樞紐建筑物無大的危害。據訪問,2000年9月17-18日為工程區特大洪水年,在溝1-溝4中有不同程度的泥石流發生,而根據實地調查,在溝口并未發現明顯的堆積物,據此推斷該區泥石流規模較小,危害輕微。
3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3.1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種類河龍水庫電站工程在人類活動及工程作用下,可能誘發、加劇的地質災害有崩塌和滑坡等。
3.2地質災害預測評估
3.2.1崩塌與滑坡樞紐區左岸壩肩開挖,雖屬于巖質邊坡,巖性為黑云母花崗巖,但后期侵入的閃長斑巖巖脈較發育,影響了巖體的完整性;右壩肩開挖形成8~30m不等的人工邊坡,這些邊坡一旦失穩,將危及建筑物的正常運營。據施工地質測繪,這些邊坡均未見較大規模的不利結構面組合,邊坡整體是穩定的。由于采石、開挖、基巖裂隙水凍脹及地表降水諸因素影響,存在突發性造成小型邊坡失穩—塌落、崩塌、滑坡現象的可能性。
3.2.2泥石流工程建設過程中加劇、誘發泥石流的因素有限,因此形成泥石流的可能性較小。
4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及防治措施
現狀評估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為少量崩塌和小型泥石流;預測評估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加劇的地質災害有滑坡與崩塌;綜合評估本工程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規模不大,損失與危害有限,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崩塌:對壩址區危及交通安全的不穩定巖塊予以撬除或錨固;庫區有5處陡坡,局部存在風化、松動巖塊(體)剝落和少量崩塌現象,蓄水后在坡角處不宜修建建筑物。泥石流:對在特大暴雨條件下可能發生小型泥石流的沖溝(溝1-溝4),采取森林保護措施,嚴禁破壞植被。
5結語
根據地質災害綜合分析,河龍水庫電站建設用地是適宜的,項目建設是可行的。在建設及運行過程中,建設單位要根據上述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努力防止遭受地質災害。
作者:譚冬杰孫小利單位:吉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