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審計方向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釋義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突出“風險”二字,要求內審人員在整個審計過程中都要以降低風險為導向,在審計項目計劃制定階段對被審計機構進行風險分析,確定審計范圍和審計重點;在審計項目實施階段,以降低風險為導向實施各類審計程序,對企業各類業務和控制實施獨立評價,并針對發現的重大風險和內控缺陷提出審計建議。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與企業內控體系建設相伴相生,它以風險管理為基本理念,既是基于降低審計風險,又是為了降低企業的經營管理風險,是企業總體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歸納而言,風險導向內部審計主要有以下特點:
(1)風險導向審計的首要目標是評估與改善風險,不僅關注風險管理,同時也是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試圖通過風險規避、風險轉移、風險控制等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來提高組織整體的效率和效果。
(2)風險導向審計的視野較為寬闊,從被審計機構經營風險分析入手,全面剖析被審計對象的風險水平、經營環境和誠信程度等,審計范圍、深度和廣度都大大擴展。
(3)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重心前移,把審計起點設為風險評估,并將風險評估作為重心工作,全面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及面臨的經營環境。
(4)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要求更高的審計技術,引入風險管理工具和最先進的審計技術,并要求在審計程序和方法上與特定審計環境相適應,針對不同的風險領域和業務環節以及特定的審計目標實施個性化的審計程序。
(二)企業風險管理與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關系
風險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企業內外部經營環境千變萬化,業務流程和經營管理錯綜復雜,任何偏離預期的變化都會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失敗。而企業風險管理,正是根據決策管理層的風險偏好,結合風險承受度及風險預警能力,對企業內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和分析,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以最大限度為企業提供安全保障的一種管理方法。那么,企業風險管理的效果如何呢?這就需要專業的監督、評價與改進。現代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承擔了這一職責,其實質就是在企業風險管理基礎之上的再監督,其目的是強化并促進企業風險管理更加規范有效。可以說,風險導向審計與企業風險管理是相輔相成的,風險導向審計是企業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評價和發現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促其有效整改,進一步促進風險管理的規范和發展;反之,風險管理內容的不斷豐富和風險管理手段的不斷創新,也推動著現代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和手段的提升與發展。根據英國與愛爾蘭內部審計協會頒布的“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立場公告(PositionStatement),在風險管理水平的較低級別,如未采取任何正式風險管理方法的風險暴露階段,內部審計只能以協助采用風險管理方法為目標,并在審計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開展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融合的較高階段,內部審計完全可以將風險管理過程作為審計對象,在管理層對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內部審計。可見,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應該結合企業的經營特點和風險管理水平,合理確定具體的審計目標和方法,從而更有效地發揮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方面的作用。
二、實證分析: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在保險公司證券投資審計中的應用
(一)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風險特點與分析
1.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面臨的內外部風險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對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進行內部審計,首先就是要確定其面臨的內外部風險,并逐一進行評價與分析。從保險公司面臨的外部環境看,證券投資業務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政治風險、市場風險、行業政策風險及信用風險等;從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的內部環境來看,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資產風險、戰略風險、操作風險、聲譽風險及流動性風險等。
2.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風險的具體評估在分析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可能面臨的主要風險后,還應對其業務運行與管理過程的潛在控制點和風險點進行識別與分析,并考慮風險的重大性和可能性。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面臨的最重要、最具有投資業務典型性的重要風險領域及其主要風險因素。在識別風險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分析判斷各類風險發生可能性的大小、發生的條件、對實現工作目標的影響程度等,以綜合確定風險等級。風險評價可以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定量方法如可對風險程度進行1、2、3之類的評分,定性方法一般指文字描述。
(二)以風險為導向實施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審計的關鍵點
近年來,保監會、證監會等監管機關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對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合規管理及保險投資業務的具體操作要求進行了規范。這標志著保險企業進入全面風險管理和合規經營階段,保險企業對于風險管理的認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國內大多數保險公司在外部合規監管部門的要求以及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下,搭建了全面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設置了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投資風險控制制度、業務管理規則等,逐步形成了事前風險控制、事中風險控制防線與事后風險控制相結合的全面風險管理架構,內部審計也具備了充分發揮第三道防線作用的必要條件。具體而言,以風險為導向對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實施內部審計重點應關注以下內容:
1.以風險為導向制定審計計劃,明確審計項目和審計范圍。審計部門在制定審計計劃時,應圍繞保險投資發展戰略,結合監管要點,重點關注董事會和公司管理層關注的流程和控制點,并對保險投資面臨的主要風險進行初步識別和綜合評估,充分考慮組織風險、管理需要和審計資源等因素,在此基礎上制定證券投資業務審計規劃和計劃。
2.以風險為導向編制審計方案,明確審計方向和審計內容。在制定證券投資審計方案時,應對保險公司證券投資的相關風險要素進行全面系統評估,了解證券投資的業務流程及其內外部環境,評估各流程、各環節風險點,據此確定重點審計內容。
3.以風險為導向執行審計程序。在執行審計項目過程中,審計人員應將風險導向理念滲透于審計實施的全過程,增強風險審計意識,把風險管理意識和方法融入到審計實施全過程中。在審計方案的引領下,審計人員可以將時間和精力集中于風險較大或可能存在重大問題的證券投資領域,嚴格執行審計程序,以風險識別為基礎,通過風險評估、分析性復核、控制測試、實質性測試等方法,發現證券投資過程中的風險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環節,以便將審計風險控制在既定范圍內。
4.以風險為導向編制審計報告。應對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狀況進行總體評價,對發現的具體問題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評估和分析,指出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對策和建議。
三、審計實務探討: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內部審計實施要點
根據保險公司證券投資業務重要風險領域及其風險特征,與前文第三部分風險分析所列五大內容相對應,內部審計應著重關注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財務會計控制目標與審計重點
1.是否建立并實施規范的會計核算流程,及時、準確、完整編制財務報表,確保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和對外披露的準確性。
2.是否建立嚴格的審批制度和預算控制制度,明確預算的編制、執行、分析、考核,及時分析和控制預算差異,控制費用支出,確保預算的執行。
3.是否妥善保管公司各類資產,及時登記,定期盤點,及時對帳,確保各項資產的安全和完整。
4.是否對資金運用專戶進行統一管理和運作,專戶的設立符合資產委托方的要求,及時掌握資金頭寸的變化,資金劃撥是否符合專戶資金運用的要求和具體投資業務的要求。
(二)投資決策控制目標與審計重點
1.是否建立完善的投資決策組織架構,制定透明、規范的投資決策程序和議事規則,投資決策流程是否包括研究、論證、決策、實施和報告等內容。
2.是否建立健全相對集中、分級管理、權責統一的投資決策授權制度,對授權情況進行檢查和逐級問責。
3.投資決策是否嚴格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和公司的規章制度,符合保險資金運用的投資范圍、投資限制等要求。公司投資決策是否有充分的依據及書面記錄,有關責任人是否在記錄上簽字,重要投資決策是否有詳細的研究報告;投資品種的選擇標準是否合理并定期評估調整。
4.是否兼顧資產與負債的匹配。
5.是否建立了相關的監督機制,保證投資的安全性與投資渠道、投資比例的合法合規性。
(三)投資操作控制目標與審計重點
1.是否建立獨立的交易部門和規范的投資操作流程。所有投資指令是否都經交易部門審核,確認其合法合規后予以執行。
2.是否對業務經辦人員建立了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談判、詢價應與交易執行相分離,密切監控交易過程中的談判、詢價和簽訂等關鍵環節。
3.是否建立交易監測系統、預警系統和反饋系統,嚴格控制投資過程中各種交易風險,確保投資交易的順利進行。
4.是否建立并有效執行嚴格的公平交易制度,確保不同性質或來源的保險資金的利益能夠得到公平對待。
5.是否建立完善的交易記錄制度,每日的交易記錄應及時核對并存檔。
6.場內投資(股票、基金、債券)是否實現投資與交易職能相互分離,是否建立并實行集中交易制度,是否建立對日常投資比例的監控機制,保證投資比例符合相關監管部門和公司的規定。
關鍵詞:二十世紀西方文學 神學傾向 中世紀神學傳統 東西方哲學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7-0397-01
相對于古老的宗教發展而言,二十世紀西方國家在經濟、政治等方面都已經完成了深入骨髓的蛻變。然而,對于任何一個民族和身處民族中每個個體而言,那種宗教意識及其帶來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等的影響卻不會從此消亡。基督教神學的發展歷程實際上從顯性過渡到了隱性,它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典籍似的存在,而是變成了更加強大的整個民族的文化方式、價值觀念等內容,甚至融入到一個民族集體無意識的組成之中。也正因此,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作品中的神學傾向成為一個表現突出,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一、基督教神學對于二十世紀西方文學創作的兩個重要影響方面
從基督教神學在內容層面的發展和完善程度來看,基督教神學實際上是對西方兩大文化源泉的吸收和借鑒,分別是希臘文化傳統和希伯來文化傳統。在經歷了漫長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思想的融入,宗教改革時期的神學思想的進一步完善之后,其逐漸將基督教神學思想確立在兩個息息相關,互成犄角,循環往復的觀念之上:原罪和救贖。
原罪觀念和救贖觀念也成為基督教神學對西方文明影響最為巨大的兩個方面。這兩個觀念經過基督教義的宣揚和闡釋之后,逐漸成為當前西方社會思想意識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核心支撐部分,并深刻地影響著西方文學創作的全過程。對于文學創作而言,這兩個核心觀念雖然沒有涉及到任何具體的創作思想、主題、文體等,但卻是直接觸及到了西方國家和民族對于人的起源、人類產生的本質、生命的根本目的和過程以及人類最原始的出發點和最終的歸宿等終極命題。這些命題的提出和解答無疑使得基督教神學在文學作品的思想設計和主題確立等工作中居于頂層定位,發揮著最根本也最徹底的指導作用。
二、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作品中神學傾向的具體體現
從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作品從文學創作的意圖和文學創作主題的設定以及相關作品結構的設計等方面都程度不一地表現出神學的色彩和傾向,當前較為主流的幾種神學傾向的具體體現有以下三個方面。
1.文學作品中的“雙重選擇”
基督教教義在基礎的設定上就十分重視對人性本質的雙面界定。首先它確定了人性本質的惡的方面,認為人生來有罪,有著不潔的貪欲、等自然本性層面的內容。其次,它在原罪的對立面上又確定了贖罪的概念,為生來本惡的人的發展開辟出了一條充滿荊棘而希望甚微的救贖之路。然而在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作品中,神學色彩的表現遠不止這么簡單和直接,它在這種看似自然而然的選擇中看出了背離和裂縫:既然人人本惡,貪欲、、物欲等自然本性人皆有之,那么這種人皆有之的罪惡本身是尤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的。這是人性的第一層內容。那么,人性的深刻內涵在于即使自然本性被證實合理,它還是謀求更大程度的解放和永恒的價值。這也就是《復活》、《罪與罰》等小說中所體現出的主人公精神深處潛藏的那種分裂的因素和激烈的糾葛。
2.文學作品中“由物及我”的潛在模式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作品中“由物及我”的潛在模式不同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格物致知”,后者代表的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思考的一種范式。而前者則是一種肇始于古希臘思辨哲學的思維和研究分支。它的價值觀的最終指向是宇宙天體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存在被認為是客觀的,所需要人力來完成的是人必須按照這種由物及我的去生活,才能獲得對這種關系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也被稱為是“本源”的內容。因此,在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作品中,就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無論小說中人物通過怎樣的理性活動去尋求自己的解脫和自身命運狀態的根本性變革,然而在涉及到人與自然或者人與宇宙之間的關系的時候就會表現的十分不理性,理智的力量在這里被最大限度地限制,只能通過具體的經歷和與外界事物的接觸才能實現頓悟和改變。《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臥軌”現象就是鮮明的例子。
3.更加懷疑理性的力量
從根本上說,理性力量的獲得是人類開始自省,進而開始自為的典型表現和重要信號。從近代以來的基督教教義來看,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思想的淬煉之后,基督教教義十分重視人在獲得解放過程中的主體性力量的發揮,也就是理性的獲得和使用。從基督教教義的基本闡釋過程就可以看出,由于基督教的宗教典籍《圣經》是神對于民眾的最重要的勸誡,所以它是超越一切的,唯一的存在。然而對這種唯一的超越一切的存在的經典闡釋權卻掌握在人的手中,這無疑從側面加強了人性的力量和理性的重要性。然而這種發展趨勢到了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發展階段卻戛然而止,叔本華、尼采、帕格森等哲學家們的思考莊嚴宣告了“上帝死了”,這種顛覆性的認識帶來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中化不開的悲哀的氣氛和陰影。然而,正如魯迅所說,反抗傳統的人反而更加在乎傳統。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的這種悲傷正是對基督教神學戀戀不舍的最佳證明。正如評論家在評書尼采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時所言的:“它表現了一種末世的情緒,但是不可能附會出什么具體的宗教內容”,這里的神學傾向色彩可見一斑。
三、結語
毋庸置疑,西方社會有著悠久而完善的宗教傳統,宗教的發展也帶來西方文明的高度繁榮和進步,孕育了西方社會的思想價值觀體系。單從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作品的創作而言,此時期的文學創作延續了基督教教義對原罪和贖罪的深沉思考,在雙重選擇、由物及我以及對理性力量的懷疑等方面表現出鮮明的神學趨向。
參考文獻
[1]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81 年版,第 103、133 頁。
[2]弗萊:《同一的寓言》,轉引自張隆溪:《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三聯書店 1986 年版,第 62 頁。
[3]洛克爾:《六人》,三聯書店1985年版。
[4]P.蒂利希:《基督教思想史》英文版98頁。
【關鍵詞】公允價值;審計;風險導向模式
2006年2月公允價值的引入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的決心,有利于我國企業的國際化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但是,公允價值計量的主觀性和復雜性,導致其在應用過程中出現了頗多爭議,包括公允價值的取得,公允價值的后續計量等問題,其中公允價值審計的問題對傳統審計方法造成了沖擊,也對審計工作提出更多要求。
一、實施公允價值審計面臨的問題
眾所周知,完備健全的會計準則是審計的需要。但是06年頒布的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使用的規定分散于各個具體會計準則中,而沒有專門的針對公允價值的具體會計準則,這容易導致企業鉆準則的漏洞,增大企業舞弊的機會和可能性。此外,公允價值的應用使管理層舞弊的可能性加大。以《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為例,執行新會計準則后,對于債權人來說,在以資產或股權清償債務方式進行債務重組時,抵債資產的公允價值會影響到債權人資產的入賬價值及債務重組損失的金額,所以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間。公允價值的應用還增大了注冊會計師獲取審計證據的難度。在傳統會計計量模式下,審計人員有大量的原始憑證和相關資料可供使用。但是在公允價值模式下,由于價值的確定過程涉及過多假設、主觀判斷因素以及大量的評估技術和專業判斷,導致審計證據的獲取過程會涉及更加復雜的情況、需要更多關聯方的配合,這無形中就加大了審計證據獲取的難度。
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相關審計風險的防范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業務流程主要包括風險評估程序、必要時的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為公允價值的審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注冊會計師在對公允價值業務進行審計時,應“自上而下”、“由表及里”,在加深對被審計單位認識的過程中發現可疑之處,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
(一)風險評估和控制測試階段的公允價值審計
首先,應當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環境及其目標戰略,加強對被審計單位的誠信度、能力和態度的分析。被審計單位所處的行業狀況、法律環境、監管環境都會對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活動以及財務報告產生重大影響。注冊會計師要通過以上方面的分析,了解被審計單位取得相關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的難易程度,知道被審計單位舞弊的難易程度和可能性,并通過企業歷史表現判斷企業的誠信度,以此作為判斷公允價值合理性和可信性的基礎。其次,要全面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情況。以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違規進行原油期貨交易事件為例,內部控制的嚴重問題,讓陳久霖賭性重、盲目最大的個人缺點影響到整個公司的發展,導致其在原油期貨交易中一睹再賭,最終巨額虧損,資不抵債。所以,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要特別考察是否有串通舞弊和管理層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的情況。
(二)實質性程序階段的公允價值審計
1、審查公允價值有關會計處理的正確性。首先,確定被審計單位各類用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是否滿足準則規定的特征。例如準則規定,企業采用公允價值進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必須滿足商業實質、公允價值可以取得等要求。其次,審查被審計單位各類資產、負債價值的確定是否正確。例如,各項以公允價值計量交易的損益確定是否合理,如在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而在資產負債表日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是需要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在投資性房地產中,如果企業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余額的差額要增加或者減少當期損益。最后,注冊會計師還要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披露是否充分、合理進行審查。
2、審查公允價值計量相關業務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首先,要將被審計單位與公允價值相關的業務與其業務能力和所處行業狀況進行比較。企業的業務成果通常很大程度上受其業務能力和行業狀況的影響,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如果發現相關業務處理或經營成果與其行業狀況、歷史經營業績嚴重不符,應對此種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并尋求被審計單位的解釋,并對此項業務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部分列為重點審計的對象。其次,審查交易雙方是否存在特殊關系,即是否為關聯方交易。注冊會計師應核查被審計單位提供的所有關聯方信息,還可通過詢問企業不同管理人員和咨詢前任注冊會計師了解更多關聯方的情況,如果一項業務有可能涉及關聯方而被審計單位并沒有對此作出說明,則其相關處理的公允性便值得懷疑。第三,注冊會計師要審查公允價值交易中的授權文件、交易憑證等相關資料,以確定雙方交易是否符合公平性、公允性和合法性。
3、與公允價值確認相關的審計證據的獲取。審計證據的獲取是審計過程的關鍵環節,能否獲得充分的審計證據,決定了注冊會計師最終的審計結果及審計質量。耿建新教授將與公允價值相關的審計證據分為以下幾種:有直接證明力的審計證據、需要進行評價和計算的審計證據、需要進行比較和綜合的審計證據、需要專門確定的審計證據和起佐證作用的審計證據。有直接證明力的審計證據包括從企業開戶銀行、證券公司和企業內部取得的文件、票據等,對于這些證據,注冊會計師要確保其數據的準確無誤,對其書面文件的格式、簽名蓋章等必要程序要進行嚴格審查。對于其他的審計證據,注冊會計師要進行橫向和縱向的綜合分析,以特定公允價值的取得過程為指引,獲取企業內部和外部、企業過去和當前的相關資料并進行比較分析。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企業的歷史數據、企業目前經營狀況的相關資料、相關市場調研結果、專家論證、法律法規文件等。注冊會計師要在相關審計證據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根據自身職業判斷,確定相關業務的公允性。
(三)其他配套措施
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和道德素質是決定審計質量、規避審計風險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加強對審計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審計人員及時學習和更新有關公允價值的會計和審計知識,熟悉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及掌握相關的估值方法,以提升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在業務培訓過程中要傳授更多的資產評估、金融、資本市場、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審計人才。另外,完善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這是提高公允價值審計質量、規避審計風險的基礎。目前,我國急需一個《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來規范企業的公允價值計量。對此,我們應借鑒國外的相關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應用條件、初始計量、后續計量以及披露等進行詳細的規定,從而壓縮企業利潤操縱的空間。
總而言之,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發展都需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期間經過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才能使之趨于成熟,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不斷完善相關的審計理論和實踐,使之走向成熟并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審計工作。
參考文獻:
[1]柴芳云.公允價值審計初探[J].財會通訊,2009,22.
[2]謝詩芬,胡振國.公允價值審計的國際研究與發展[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5,5.
[3]吳可夫.公允價值內部審計機制初探[J].湖南商學院學報,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