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林農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海林農場作為黑龍江省重點打造的12個“旅游名鎮”之一,在農場旅游資源的發展上相對靠前,是旅游資源豐富的中小型農場,直屬于黑龍江省農墾牡丹江管理局,其地理位置優越,向南靠近美麗的鏡泊湖,向北臨近“中國雪鄉”—雙峰林場,一直有“林海雪原”之美譽。基于自身優勢,海林農場修建了新海林公園、創新廣場、三島湖和綠色長廊和一系列集發展、科研和旅游一體化的景點設施,如糖甙廠、圣澳牛場、農業科技園、畜牧觀光園、種子試驗園、林海植物園和山水園林式度假山莊、新型的“北歐”園林式小城鎮等景觀。經過海林人的不斷努力,海林農場的旅游資源不斷豐富,成為游客眼中的“世外桃源”。如今,海林農場已經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但是海林農場并未因此而止步,為了邁向更高的臺階,其依托天然美麗的田園風光不斷進行合理的科學規劃設計,開創了特色的園林式建筑;加強基礎設施及綠化建設,綠化覆蓋率達42%;建設綠源沼氣站,創造了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宜居城鎮內在品位。被國家旅游景區評審委員會評為“AAA級北大荒度假村”,被國家環保部授予“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被建設部等單位授予“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榮譽稱號。近年來,海林農場的接待能力在不斷提升,來訪游客也在不斷增多,2009年游客數量便增長到近3萬人次。與此同時,海林農場正在開發新的農業旅游景觀,計劃到2018年,海林農場將建成國際會議中心,與海南博鰲齊名,并建成美麗的北歐園林城鎮,實現跨越發展,躋身于國際化行列。2011年8月25日~26日,中央黨校關于“創新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暨‘海林模式’高層研討會”就是在海林農場召開的。
通過對600人進行調查,總結其幾大優勢包括:一是農業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海林農場農業生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由于地處北方,季節變化大,氣候類型多種多樣,觀光景觀類型各異,加之地處雙峰林場,原始森林廣泛分布。海林農場還擁有獨特的現代化大型農業機械、高科技農產品栽培等先進的農業生產設備,農業生產規模較大,農業生態旅游開發市場極其廣闊。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備。海林農場在擴大農業生態旅游規模的同時,不斷完善農業生態旅游相關配套設施。已建成多棟別墅及別墅級旅館、15棟農家住宅樓和10戶家庭式賓館。同時,山上還在修建賓館以及多條通向各景區的公路。這些基礎設施為海林農場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三是優先發展低碳產業,循環經濟突出。海林農場在經濟發展上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循環經濟的發展處于同行業的領先地位。農場率先打響了開發寒地沼氣的第一槍,勇于嘗試將牛場的牛糞尿和工廠污水用于生產沼氣和有機肥,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央視新聞曾對海林農場在低碳經濟和循環發展中取得的良好的生態效益和效果進行報道,為其他農場或企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四是創建自有品牌,明確景區分類,提升接待能力。海林農場自2007年起就將旅游產業作為其今后的主導產業來發展,并且把“北大荒北歐度假村”作為主打品牌。作為黑龍江省單體最大的進口奶牛生產繁育基地的圣澳合作牛場,僅奶牛存欄的數量就有3500余頭,不僅生產能力有余,其作為旅游觀光的潛在能力也是圣澳一筆不小的資產。因此,農場的景區發展劃分應該在注重規模的基礎上設立以“觀賞奶牛”為主題的現代畜牧業觀光區、在有機作物多種化的基礎上設立以“感受有機農業”為主題的有機作物采摘區、在保存自然景物適當人工雕琢的基礎上設立以“領略自然風光”為主題的雙峰山莊休閑和會議區、在倡導綠色循環經濟的目的下設立以“鑒賞綠色環保”為主題的循環經濟展示區、在體驗風俗風情發展旅游的基礎上設立以“體驗北歐風情”為主題的歐式新農村度假區、利用電影電視的呼應效應設立以“參觀《闖關東(2)》主場景”為主題的影視觀賞區六大景區。
二、海林農場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所面臨的問題
相對于世界發達國家對農場資源的開況而言,海林農場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仍然起步較晚,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并沒有充分得到開發。農場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季節差異變化大,旅游開發難度增加
海林農場地處北緯44°15′~44°25′之間,為中高緯度,季節差異變化較為明顯,旅游開發的難度增加。冬春季節冷而干燥,夏秋季節暖而濕潤。多數游客都喜愛在氣候相對怡人的夏秋季節旅游,冬春季節游客較少,這就使得許多旅游資源會閑置,得不到很好地開發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二)知名度不高,宣傳力度有待加強
海林農場農業生態旅游的知名度主要局限在牡丹江及其周圍地區,是由于沒有做好相關的宣傳,導致旅游資源的開發規模與游客數量不成比例。
(三)對外交通不便,不利于游客前來旅游參觀
鐵路是目前我國游客外出旅游大眾化的交通方式,而黑龍江省的鐵路主要以哈大齊工業走廊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其他城市以哈爾濱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其車程根據距離的遠近從1小時到10幾個小時不等。對于黑龍江省眾多的農場而言,前往還需進行轉車,而海林農場即是如此。雖然海林農場內部經過快速發展,交通運輸已經有所改善,但只是局限在內部的公路上,鐵路的運輸狀況還是不容樂觀,依然遠遠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需求。
三、海林農場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對策
面對海林農場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問題,主要的對策和建議包括以下幾點:
(一)多元開發,發展四季旅游
由于四季分明,季節變化明顯,海林農場應根據季節變化適時開發。如利用春季溫和的特點增加對林木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等觀賞項目的開發;根據夏季高溫炎熱的特點,大力開發沖涼、河流漂流、浴場洗浴、休閑垂釣等項目;利用秋季溫涼收獲的特點,主營有機采摘、農家收割體驗、古樹名木等項目;利用冬季嚴寒、氣溫低等特點,大力開發滑雪、樹掛、冰雕等具有北國風光的項目,最大限度合理配置現有資源,建設“四季農業生態旅游示范基地”。
(二)重視宣傳,提高海林農場知名度
海林農場應重視廣告和新聞媒體的傳播作用,尤其是海林農場的網站及其宣傳畫冊來加大宣傳,大力開發新的旅游產品,培育新的旅游看點,更好地吸引游客。同時,增加與周邊其他旅游城鎮交流合作,整體規劃并整合旅游資源,增加旅游線路的開通,不斷提高海林知名度,向東三省甚至全國推介和展示海林農業生態旅游的整體形象。
(三)加大品牌的開發建設
海林農場應該在大力發展“北大荒北歐度假村”作為主打品牌的基礎上,打破品牌單一化的不足,加大品牌多元化建設,而且還有避免旅游產品的雷同和重復建設。因此,要充分利用當地城鎮風情,如銅管樂隊、老年民族樂隊、秧歌隊、門球隊和每逢七一、十一、元旦等重大節日而舉辦的專場文藝演出以及每年冬季舉行的冰雪文化展、冰上運動會、大型焰火晚會和秧歌表演等來提升文化品牌建設。通過開發現代化機械農業觀光景觀等來加大特色農業品牌建設,將現代農牧業與特色加工業和休閑娛樂業等有機結合,增加品牌項目的開發建設。
(四)克服鐵路限制,發展快速公路
渾源縣是晉北地區的一個農業大縣。改革開放之前,平川區大部分村子都建有一小塊果園,品種以國光蘋果、蘋果梨、土杏、李等為主。但由于自然氣候限制,加上經營粗放,科技落后,大部分果園產量低下。只有李峪村、凌云口村和王莊堡鎮這3個地方因為有特殊的小氣候環境和水源,果園產量較高。1980年,全縣經濟林收入24萬元,全縣人均0.8元。總體特征是分布零散,不成規模,效益低下。實行土地承包后,一部分村子的果園因為經濟效益低下被改造為農田。20世紀90年代,渾源縣縣委、政府為了使廣大農民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針對全縣實際,審時度勢,大力發展以仁用杏為主的干果經濟林,并作為北部丘陵坡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綠色扶貧項目去抓,取得了較好成效,促進了縣域經濟增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991年,吳城鄉在干旱坡地發展種植仁用杏面積333.33hm2,5a后逐漸掛果,1998年,個別林農仁用杏杏核年收入達到3000元。比往年種糧收入提高了3.4倍。且投入大大減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這些林農的激勵下,吳城鄉、蔡村鎮、下韓鄉農民紛紛效仿,主動買苗栽植。縣、鄉兩級政府因勢利導,加大投入資金規模。逐漸掀起了栽植以仁用杏為主的干果經濟林建設。截止2013底,全縣共有仁用杏栽植面積0.92萬hm2,占全縣經濟林的91%,主要分布在縣城北部的黃土丘陵區,尤其以吳城、蔡村、下韓、南榆林、西留、沙圪坨等鄉鎮為主。主要品種有:優一、龍王帽、一窩蜂、大扁、京杏等。
2干果經濟林帶來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
2.1干果經濟林逐步成為北坡區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目前,以仁用杏為主的經濟林建設得到了大力發展,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仁用杏已成為全縣五大支柱性產業項目之一。去年仁用杏掛果面積0.25萬hm2,仁用杏鮮果產量385萬kg,產杏核128.6萬kg,杏仁42.8萬kg,干果總收入2057萬元,占全縣農業總收入的7.9%。全縣林農今年人均收入165元,最好的吳城鄉生態經濟林項目區人均收入可達700元。全部進入盛果期后,全縣林農人均收入將達到1500元。
2.2初步形成了以仁用杏栽培、加工、銷售為紐帶的產業鏈2005年以前,渾源縣的仁用杏由于面積規模小、總產量低,一直以出售杏核、杏仁這一初產品為主,沒有加工企業,產品的附加值低。隨著仁用杏面積的迅速擴大和產量的提高,從2005年開始,在吳城鄉域內建起了兩個仁用杏加工企業,即北岳仁用杏綜合加工廠和吳城仁用杏加工廠。北岳仁用杏綜合加工廠已于2005年建成投產,是一個深加工企業,可加工杏油等高精產品,同時可將加工余料深入加工利用;吳城仁用杏加工廠于2006年建成投產,是粗放加工型企業,加工產品為果脯、杏仁。2013年,兩個加工廠共加工果產品150萬kg,產值2200萬元。這兩個加工廠也解決了一部分人員的就業。2008年,還成立了2個果林產業協會,即仝漢果林協會與吳城仁用杏協會,都為民營性質,現有成員13人。兩個協會已覆蓋全縣仁用杏管理,前者側重城西,后者側重城東,進行仁用杏鮮果、杏核以及加工產品的收購、銷售。這樣以仁用杏栽培、加工和銷售為紐帶的產業鏈初步形成,對渾源縣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3干果經濟林改善了生態,促進了渾源縣旅游業的發展干果經濟林的大力發展使北坡區吳城、蔡村、下韓、南榆林、西留、沙圪坨等6個鄉鎮的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有效地減輕了北坡區沙化土地的土壤風蝕和水土流失。每年春季,北坡區杏花盛開,一片雪白,成了杏花的世界,杏花的海洋;到了夏秋季節,則是綠樹成蔭,紅杏滿枝,蔚為壯觀。不僅改善了全縣的生態環境,也促進了恒山旅游業的發展和壯大。
3現有干果經濟林存在的問題
3.1發展不平衡,缺乏科學規劃①目前,全縣的干果經濟林主要集中在縣城北部附近的6個鄉鎮,尚不能有效覆蓋全縣,像駝峰、西坊城、裴村、東坊城、王莊堡等鄉鎮還有大面積的退耕坡地適宜發展仁用杏,但還沒有規劃實施。②2000年以前栽植的部分樹種長勢不太好,其中:大扁占38%,京杏占60%,出現了部分地塊產量低的現象。
3.2經營較粗放,科技含量低,單產和優質果品率較低大部分林農還是采取較粗放的經營管理,不注重修剪、防蟲、鋤草、澆水、覆蓋、施肥投入少。對一些科技產品如生長調節劑等的應用不愿嘗試。單產低而不穩定,有時甚至絕收。使用化肥和農藥控制不嚴格按技術要求進行,使一些經濟林果品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品質下降。就連吳城生態經濟林主產區的優質果品率都不到果品總量的70%。
3.3難以有效預防凍花、凍果由渾源縣的氣候特點,加上仁用杏面積較大,難以有效管理,個別年份易出現凍花、凍果現象,造成產量大幅度下降。
3.4服務體系不健全①目前,全縣現有的加工企業產能有限,還不能完全解決全部的林產品加工;②產品銷售網絡建設不完善,包裝落后不精,產品儲運能力差,易出現流通渠道不暢,產品積壓。
4今后的發展對策
4.1科學規劃,均衡發展十二五期間,對全縣干果經濟林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地全面規劃,對現有宜林地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果則果,按比例有步驟地發展。逐步改變現在的不平衡狀況。逐步改造那些產量低下的老品種。
4.2以科技為先導多地山坡區經濟林發展的實踐證明:科技投入是見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投入。①從傳統的品種中“優中選優”,不斷優選適合本地資源條件的優質品種,同時要引進新的優質品種,提高產量和質量,增強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②對林農進行大力培訓,提高林農的科技意識和管理水平,逐步實現科學管理、豐產高效。③請求省林科院的技術專家合作研究有效的防凍花、凍果技術措施。
4.3政府要加大投資、開發力度要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綠化意識,進一步激發廣大群眾的栽樹熱情,把發展仁用杏產業作為坡區、丘陵區農民致富達小康的主導產業來抓。同時,要結合產量擴大果品加工的規模,提高加工檔次質量,挖掘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2008年,北斗鄉發展核桃16.7萬畝,其中種植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大戶有2戶、500畝~1000畝的有4戶、100畝~500畝的有300多戶,戶均占有核桃56.3畝563株。僅核桃一項,人均收入就超過1800元。核桃成為富民興鄉的重要支柱產業,成為北斗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頂梁柱”和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明晰產權筑牢產業發展基礎
林業產權是森林經營管理和林業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只有產權明晰,林農真正成為森林的主人,他們才會珍惜并用心經營管理森林,不僅讓森林茂盛生長,而且還會想方設法讓森林成為他們的生存與致富之本。這是北斗鄉人的林改感悟。
過去,由于林業產權機制不活,北斗鄉與其他集體林區一樣,也存在著產權不清、經營主體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林業產業發展受到制約,林農的利益難以兌現。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林產業在山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廣大農戶“靠山吃山、靠山養山和靠山發展”的意識不斷增強。然而,由于權屬不清,加之很多林農都抱有“與其等樹林成材后再賣,不如現在就攥著鈔票踏實”的心理,森林管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山是大家的,遇到亂砍濫伐不好管、不愿管,出現“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現象,就像村民對巡山護林員說的那樣:“那么多的山你們巡得過來嗎?管得住嗎?”
2006年4月,北斗鄉作為林權制度的先行者之一,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林改探索。變集體林權“公有”為“私有”的改革,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擁護。通過改革,全鄉明晰產權的林地面積達56.43萬畝,發放林權證3588本,確權率和發證率分別達99.9%。產權明晰后,廣大林農把“樹林子”當成“菜園子”自覺管護,造林、護林、用林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北斗鄉北斗村核桃種植大戶常永祥感慨:“以前不敢大膽發展核桃,因為權屬不清,萬一發展了今后又不是自己的怎么辦?現在,山林權屬明晰了,我們拿到了林權證,吃下了‘定心丸’,我們發展核桃產業的信心也足了。我還想在核桃深加工上做文章,聯合核桃種植戶,建立加工企業和銷售體系,形成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經濟聯合體。”去年,常永祥僅僅核桃一項的收入就超過了40萬元,成為當地最負盛名的泡核桃種植大戶。
規劃先行拓寬產業發展路子
產權明晰了,產業怎樣做大并保持持續發展的潛力?只有科學規劃,才能整合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拓展發展空間。
北斗鄉黨委、政府立足北斗實際,按照“全國核桃林業標準化示范區”的要求,圍繞科學規劃、集中連片、規模種植的發展思路,以適宜村為主體,實行集中連片種植,將全鄉核桃基地建設規劃為“兩帶三區”,即新村-黃連-梅花-北斗為第一產業帶,六米-黑豆場-雙河-栗樹坪第二產業帶;以順濞河流域為主的17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區為山核桃種植區,1700米-2200米的中海拔地區為本地優質核桃種植片區,2200米以上高海拔冷涼地區為新疆核桃種植片區;同時,制定了詳細的年度發展規劃。
截至2008年底,北斗鄉的核桃面積達到16.7萬畝。從2009年開始,該鄉每年還將種植核桃2萬畝,到2012年時有望發展到24萬畝。該鄉還明確提出核桃發展的四個轉變,即:種植地點選擇從在荒山荒坡、田邊地角等傳統種植地點向平坦肥沃的常耕地發展轉變;從原來核桃收入作為家庭收入的補充轉變為家庭收入以核桃收入為主轉變;核桃的發展方式從零星種植、粗放管理向規范化、規模化、科學化、基地化發展和集約化、企業化管理轉變;從數量型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型轉變。
大戶帶動提升科學發展水平
過去在北斗鄉,很多人將核桃看做是“懶莊稼”,只注重產出而不重視投入,由于不懂科學種植,核桃樹長成了“小老頭樹”。如何幫農民算好生態賬和經濟賬?如何加強管理和壯大產業?如何提質增效實現科學發展?北斗鄉黨委、政府探索出一條“大戶示范帶動”、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他們引進大理建標公司,在新村村委會分期發展山核桃,既發展了核桃產業也解決了當地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扶植好本地大戶,為林農發展核桃產業樹立了典范。農民陳學賢投資8萬多元,種植美國山核桃134畝,2008年核桃產量達到1170公斤,產值達16萬多元。陳學賢還為當地群眾對美國山核桃的撫育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在他的帶動下,新村村委會家家戶戶爭先種植美國山核桃,形成了搶著干、爭著種、主動栽、加強管護的良好氛圍。
核桃產業發展了,北斗鄉黨委、政府又引導林農成立了新村村委會林產品經營協會等一批專業協會,讓林產品與市場有效對接,解決了林農由于市場信息不靈帶來的林產品賤賣等方面的問題。
返鄉創業產業發展增添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