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貯藏技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介紹了雜交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及大豆種子的貯藏特性和貯藏方法。
種子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業增產的內因,是各項技術措施的載體。種子貯藏是種子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環節,也是救災備荒的重要措施。如果管理不善,會使害蟲危害嚴重,導致種子的生活力降低,數量減少,嚴重的會使種子霉爛,使農業生產受到很大損失。不同的作物種子,采取相應的科學管理措施,可保持種子生活力,提高種植收益。
1雜交水稻
1.1貯藏特性雜交水稻種子在貯藏方面相對常規水稻所不同:①種子保護性能比常規稻種子差。雜交水稻種子米粒組織疏松,閉穎較差,而穎殼閉合差,使種子保護性能降低,易受外界因素影響,不利于貯藏。②耐熱性差。干燥或曝曬溫度控制不當,均能增加爆腰率,引起種子變色,降低發芽率。③休眠期短,易穗萌。雜交水稻種子生產過程中需使用赤霉素,高劑量赤霉素的使用可打破雜交水稻種子的休眠期,使種子易在母株萌動。④雜交水稻種子生理代謝強,呼吸強度比常規稻大,貯藏穩定性差。
1.2貯藏方法對于雜交水稻越夏貯藏關鍵是控制種子的水分和貯藏的溫度。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2.1降低水分,清選種子。首先準確測定種子水分。種子水分在12.0%以下,可以不作翻曬處理,采用密閉貯藏,但必須對進庫種子進行清選,提高種子貯藏穩定性,提供通風換氣的能力,為降溫降濕打下基礎。
1.2.2密閉貯藏。種子含水量在12.5%以下時,可采用密閉貯藏,但對高水分種子,應進行翻曬,如無機會翻曬,安裝除濕機吸濕,隨著含水量的降低而逐步轉入密閉貯藏。
1.2.3控制溫濕度。外界溫濕度可直接影響種堆的溫濕度和種子含水量。長期處于高溫高濕季節,往往造成倉內溫濕度上升。如果水分較低,溫度變幅稍大,對種子貯藏影響不大。但水分過高,則必須在適當低溫下貯藏。
1.2.4低溫庫貯藏。低溫庫貯藏,可以較好地保持種子的生活力。在低溫庫條件下(15℃以下)種子的水分控制在13%以下,可以安全度夏。
2油菜
2.1貯藏特性①吸濕性強。油菜種子種皮脆薄,組織疏松,且子粒細小。油菜收獲正近梅雨季節,很容易吸濕回潮,但是遇到干燥氣候也容易釋放水分。②通氣性差,容易發熱。油菜種子近似圓形,密度較大,一般在60%以上,不易向外散發熱量。然而油菜種子的代謝作用又旺盛,放出的熱量較多。經發熱的種子不僅失去發芽率,同時含油量也迅速降低。③含油分多,易酸敗。油菜種子的脂肪含量較高,一般在36%~42%。在貯藏過程中,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會自動氧化成醛、酮等物質,發生酸敗。
2.2貯藏方法
2.2.1適時收獲,及時干燥。油菜種子收獲以在花薹上角果有70%~80%呈現黃色時為宜。脫粒后要及時干燥,攤晾冷卻才可進倉,以防種子堆內部溫度過高,發生干熱現象。
2.2.2清除泥沙雜質。油菜種子入庫前,應進行風選1次,以清除灰塵雜質及病菌之類,可增強貯藏期間的穩定性。
2.2.3嚴格控制入庫水分。油菜種子水分控制在9%~10%,可保證安全,但如果當地特別高溫多濕以及倉庫條件較差,最好能將水分控制在9%以內。
2.2.4低溫貯藏。貯藏期間除水分須加控制外,種溫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必須按季節嚴加控制,在夏季一般不宜超過28~30℃,春秋季不宜超過13~15℃,冬季不宜超過6~8℃,種溫與倉溫相差如超過3~5℃就應采取措施,進行通風降溫。
2.2.5合理堆放。油菜種子散裝的高度應隨水分多少而增減,堆高不高于2m,油菜種子如采用袋裝貯藏法應盡可能堆成各種形式的通風樁,如“工”字形,“井”字形等。
2.2.6加強管理勤檢查。油菜種子進倉時即使水分低,雜質少,倉庫條件合乎要求,在貯藏期間仍須遵守一定的嚴格檢查制度。
3棉花
3.1貯藏特性棉籽種皮厚,一般在種皮表面附有短絨,導熱性很差,在低溫干燥條件下貯藏,壽命可達10年以上。但如果水分和溫度較高,就很容易變質,生活力在幾個月內完全喪失。①耐藏性好。成熟后的棉籽,種皮結構致密而堅硬,外有蠟質層可防外界溫、濕度的影響。但是未成熟種子則種皮疏松皺縮,抵御外界溫、濕度的影響能力較差,壽命也較短。②通氣性差。軋花之后仍留在棉籽上的部分棉絨稱為短絨,它的導熱性較差,具有很好的保溫能力,不易受外界溫、濕度的影響。短絨在潮濕條件下易孽生霉菌,放出大量熱量,積累在棉籽堆內而不能散發引起發熱,干燥的棉籽很容易燃燒。③含油分多,易酸敗。棉籽的脂肪含量較高,約在20%左右,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較高,易受高溫、高濕的影響使脂肪酸敗。棉籽入庫后的主要害蟲是棉紅鈴蟲,幼蟲由田間帶入,可在倉內繼續蛀食棉籽,危害較大。
3.2貯藏方法
3.2.1合理堆放。棉籽可采用包裝和散裝。散裝一般只可裝滿倉庫容量的50%左右,最多不能超過70%,以便通風換氣。棉籽最好在冬季低溫階段冷籽入庫,可延長低溫時間。但堆內溫度較高時,則應倒倉或低堆再插入用竹篾編成的通氣簍,以利通風散熱。
3.2.2嚴格控制水分和溫度。華中、華南地區,水分要達11%以下,堆放時不宜壓實,倉內須有通風降溫設備,在貯藏期間,保持種溫不超過15℃。長期貯藏的棉籽水分必須控制在10%以下。
3.2.3檢查管理。在9~10月份,溫度檢查應每天1次。入冬以后,水分在11%以下,每隔5~10d檢查1次,12%以下則應每天檢查。棉籽入庫前如發現有蟲,可在軋花后進行高溫曝曬。棉籽有短絨,本身含油量又高,遇到火種則易燃,且不易察覺,一旦被發覺,已釀成火災,應予充分重視。
3.2.4脫絨棉籽的保管。脫絨棉籽種皮一般都受到機械磨損或腐蝕,不耐貯藏。對脫絨棉籽應加強管理多檢查,在堆法上應采用包裝通風垛或圍囤低堆等通風形式。
4玉米
4.1貯藏特性①種胚大、呼吸旺盛、易發熱。玉米胚部占種子體積的1/3,且胚部組織疏松,含有較多的親水基,貯藏期間也較其他禾谷類種子易發熱。②胚部含脂肪多。其中胚部脂肪含量占全粒的77%~89%。種胚因脂肪含量高,易氧化酸敗。③胚部帶菌量大,容易霉變。玉米胚部營養豐富,易滋生霉菌,發生霉變。④種子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勻。新收獲的玉米種子水分一般為20%~35%。玉米種子的成熟度往往也很不均勻,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頂部和基部授粉時間不同而致。⑤在一般貯藏條件下壽命短。4.2貯藏方法玉米種子安全貯藏的關鍵是提高入庫質量,降低種子水分。玉米種子貯藏有穗藏法和粒藏法兩種,可根據各地氣候條件、倉房條件和種子質量選擇采用。相對濕度低于80%的地區以穗藏為宜,超過80%的地區,則以粒藏為宜。
4.2.1粒藏法。即脫粒玉米入倉貯藏。此法倉容利用率高,要求嚴控種子入庫水分,入庫后嚴防種子吸溫回潮,在一般倉庫,種子含水量不能超過13%;低溫密閉,含水降至安全標準以內的玉米種子,在冷天入倉或冷天通風降溫后,堆面蓋席或麻袋,再覆蓋干凈無蟲的大豆稈、麥糠、干沙、棉毯等密閉貯藏,可使種子長期地處低溫狀態,減少蟲霉危害。
4.2.2穗藏法。一般相對濕度低于80%的地區以穗藏為宜,新收獲的玉米果穗,穗軸內的營養物質可繼續運送到子粒內,使種子達到充分成熟,且可在穗上繼續進行后熟;穗與穗間孔隙度大,便于空氣流通,堆內濕氣較易散發,高水分玉米有干燥不及,經冬季自然通氣,可將水分降至安全水分內,至第2年春季即可脫粒,再進行密閉貯藏。
5大豆
5.1貯藏特性①吸濕性強。大豆的種皮較薄,種孔較大,對大氣中水分子的吸附作用很強。所以大豆曬干以后,須在相對濕度70%以下的條件下貯藏。②易喪失生活力。大豆水分雖保持在9%~10%的水平,如果種溫達25℃,仍很容易喪失生活力。種皮色澤也對大豆生活力產生影響,種皮色澤越深,其生活力越長久。③破損粒易生霉變質。大豆種子皮薄、粒大,干燥不當易損傷破碎。大豆在田間易受蟲害和早霜影響,這些蟲蝕粒、凍傷粒以及機械破損粒容易吸濕,引起大量的生霉變質。④導熱性差。大豆含油較多,高溫干燥或烈日曝曬,易影響生活力。⑤蛋白質易變性。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質,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很容易老化變性。
5.2貯藏方法
5.2.1充分干燥。長期安全貯藏的大豆水分須在12%以下,如超過13%,就有霉變的危險。大豆干燥以帶莢為宜,收割后攤在曬場上鋪曬2~3d,莢殼干透有部分爆裂,再行脫粒,這樣可防止種皮裂開和皺縮。大豆入庫后,如水分過高仍須進一步曝曬。在曝曬過程中,以不超過44~46℃為宜,而在較低溫度下晾曬,更為安全穩妥;曬干后,應先攤開冷卻,再分批入庫。
5.2.2低溫密閉。大豆由于導熱性不良,在高溫情況下又易引起紅變,所以應低溫密閉貯藏。一般可趁寒冬季節將大豆轉倉或出倉冷凍,使種溫充分下降后,再進倉密閉貯藏,最好表面加一層壓蓋物。有條件可將種子存入低溫庫。
5.2.3及時倒倉過風散濕。新收獲的大豆正值秋末冬初季節,氣溫逐步下降,大豆入庫后,還需進行后熟作用,放出大量的濕熱,如不及時散發,就會引起發熱霉變。大豆入庫3~4周后,應及時進行倒倉過風散濕,并結合過篩除雜,以防止出汗發熱、霉變、紅變等異常現象。
參考文獻
關鍵詞:馬鈴薯;貯藏;管理
一、貯藏前的準備工作
1.1貯藏庫的建設
建設具有通風、調溫、調濕等設備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大型現代化貯藏庫。庫房分成左右兩部分,中間為走廊,庫門和走廊寬度為2~4m,能通車,庫門與走廊相通。設雙重庫門,以起到緩沖作用,防止寒風直接吹入庫內引起庫溫激變。
1.2預貯
剛收獲的塊莖尚處于后熟階段,呼吸十分旺盛,分解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分和熱量,不能立即入庫,而應放在15~20℃、氧氣充足、有散射光或黑暗條件下,經5~7d,塊莖保護部位形成木栓保護層,以阻止氧氣進入和病菌侵入。切勿堆放在烈日下曝曬,以免薯皮變綠、茄素增加,影響品質。
1.3藥劑處理
為了防止貯藏期病菌侵入,可將百菌清或農用鏈霉素均勻噴灑于塊莖表面并晾干。另外,在收獲前10d割秧曬地,以免病菌侵染塊莖。
1.4裝袋定包
為方便運輸、貯藏,避免碰傷、擦傷,一般30~35kg/袋,大小薯分開裝袋。裝袋前應嚴格剔除病薯、爛薯、破損薯、畸形薯、青頭薯。
1.5運輸
盡量減少運轉次數和運轉環節,避免機械損傷。選擇裝卸方便、經濟耐用的包裝材料,保護塊莖在運輸時不受損傷。
二、貯藏
2.1及時入庫
將貯藏庫清理干凈后,用百菌清煙劑封閉熏蒸48h。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及時入庫,以防薯皮見光變綠,影響原料薯品質。另外,要防止天氣驟變和氣溫突變而凍傷薯塊。
2.2適宜的存貯量
貯藏庫存貯量與貯藏庫容積成正比,一般存貯量以貯藏庫總容積的1/2為宜,最多不超過2/3。如果按1m3種薯重約600kg計算,那么貯藏庫的最大存貯量(kg)=貯藏庫的總容積(m3)×2/3×600(kg)。試驗表明,在較好的貯藏條件下,貯藏200d的塊莖淀粉平均損失7.9%左右,如存貯量過大,薯塊呼吸釋放的熱量水分和二氧化碳等不能及時散發出去,就會影響薯塊正常呼吸,引起塊莖發芽和腐爛,還原糖升高,從而降低原料薯的品質。
2.3貯藏方法
2.3.1按休眠期不同分開貯藏。馬鈴薯品種不同,休眠期不同;同一品種成熟度不同,休眠期也不同。休眠期較長的馬鈴薯與休眠期較短的馬鈴薯貯藏在一塊,其休眠期會縮短,所以應按品種、成熟度不同分開貯藏。
2.3.2按薯塊大小分開貯藏。薯塊大小不同,薯塊間隙不同,通氣性不同,而且休眠期也不盡相同。故也應分開堆放,裝大薯的袋子堆放得高一些,裝小薯的袋子適當低一些。
2.3.3堆放方法。在走廊兩側按垛、組、排堆碼,即每層6(2×3)袋,5層為1垛,垛與垛之間留1小通風道;3垛為1組,組與組之間留1條稍大的通風道;10~15組1排,排與排之間留1條走道。根據貯藏量大小適當調整垛、組、排的大小,和通風道、走道的數量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
三、貯藏過程中的管理
3.1殺菌消毒
入窖后,每120m3用500g高錳酸鉀對700g甲醛溶液進行熏蒸消毒殺菌,每月1次,可防止塊莖腐爛和病害蔓延。:
3.2溫、濕度控制
原料薯剛入庫時應迅速把溫度降到10~13℃,并維持15~20d,使薯皮盡快木栓化,形成保護層。之后窖溫應逐漸降至1~4℃,轉入正常貯藏(溫度在8~10℃時薯塊呼吸強烈,菌類繁衍,薯塊易腐爛;溫度在0~1℃時薯塊中的淀粉開始轉化為糖分,食味變甜)。在此期間要保持溫度相對穩定;濕度必須保持在85%~93%之間。在這樣的范圍內,塊莖不會因失水太多而萎蔫,也不會因濕度太大而腐爛。
3.3二氧化碳控制
如果通風不良,庫內積累的大量二氧化碳會影響塊莖的正常呼吸,進而影響庫內溫度和濕度。所以應定期打開頂蓋或用風機換氣,降低庫內二氧化碳濃度。
3.4忌頻繁出入
盡量減少出入次數,減少光線進入,以避免薯皮變綠、茄素增加、食味變麻,降低品質。另外,庫內外有溫度差,頻繁出入,會造成庫內溫度波動。
關鍵詞:種子;貯藏;特性
種子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業增產的內因,是各項技術措施的載體。種子貯藏是種子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環節,也是救災備荒的重要措施。如果管理不善,會使害蟲危害嚴重,導致種子的生活力降低,數量減少,嚴重的會使種子霉爛,使農業生產受到很大損失。不同的作物種子,采取相應的科學管理措施,可保持種子生活力,提高種植收益。
1雜交水稻
1.1貯藏特性雜交水稻種子在貯藏方面相對常規水稻所不同:①種子保護性能比常規稻種子差。雜交水稻種子米粒組織疏松,閉穎較差,而穎殼閉合差,使種子保護性能降低,易受外界因素影響,不利于貯藏。②耐熱性差。干燥或曝曬溫度控制不當,均能增加爆腰率,引起種子變色,降低發芽率。③休眠期短,易穗萌。雜交水稻種子生產過程中需使用赤霉素,高劑量赤霉素的使用可打破雜交水稻種子的休眠期,使種子易在母株萌動。④雜交水稻種子生理代謝強,呼吸強度比常規稻大,貯藏穩定性差。
1.2貯藏方法對于雜交水稻越夏貯藏關鍵是控制種子的水分和貯藏的溫度。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2.1降低水分,清選種子。首先準確測定種子水分。種子水分在12.0%以下,可以不作翻曬處理,采用密閉貯藏,但必須對進庫種子進行清選,提高種子貯藏穩定性,提供通風換氣的能力,為降溫降濕打下基礎。
1.2.2密閉貯藏。種子含水量在12.5%以下時,可采用密閉貯藏,但對高水分種子,應進行翻曬,如無機會翻曬,安裝除濕機吸濕,隨著含水量的降低而逐步轉入密閉貯藏。
1.2.3控制溫濕度。外界溫濕度可直接影響種堆的溫濕度和種子含水量。長期處于高溫高濕季節,往往造成倉內溫濕度上升。如果水分較低,溫度變幅稍大,對種子貯藏影響不大。但水分過高,則必須在適當低溫下貯藏。
1.2.4低溫庫貯藏。低溫庫貯藏,可以較好地保持種子的生活力。在低溫庫條件下(15℃以下)種子的水分控制在13%以下,可以安全度夏。
2油菜
2.1貯藏特性①吸濕性強。油菜種子種皮脆薄,組織疏松,且子粒細小。油菜收獲正近梅雨季節,很容易吸濕回潮,但是遇到干燥氣候也容易釋放水分。②通氣性差,容易發熱。油菜種子近似圓形,密度較大,一般在60%以上,不易向外散發熱量。然而油菜種子的代謝作用又旺盛,放出的熱量較多。經發熱的種子不僅失去發芽率,同時含油量也迅速降低。③含油分多,易酸敗。油菜種子的脂肪含量較高,一般在36%~42%。在貯藏過程中,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會自動氧化成醛、酮等物質,發生酸敗。
2.2貯藏方法
2.2.1適時收獲,及時干燥。油菜種子收獲以在花薹上角果有70%~80%呈現黃色時為宜。脫粒后要及時干燥,攤晾冷卻才可進倉,以防種子堆內部溫度過高,發生干熱現象。
2.2.2清除泥沙雜質。油菜種子入庫前,應進行風選1次,以清除灰塵雜質及病菌之類,可增強貯藏期間的穩定性。
2.2.3嚴格控制入庫水分。油菜種子水分控制在9%~10%,可保證安全,但如果當地特別高溫多濕以及倉庫條件較差,最好能將水分控制在9%以內。
2.2.4低溫貯藏。貯藏期間除水分須加控制外,種溫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必須按季節嚴加控制,在夏季一般不宜超過28~30℃,春秋季不宜超過13~15℃,冬季不宜超過6~8℃,種溫與倉溫相差如超過3~5℃就應采取措施,進行通風降溫。
2.2.5合理堆放。油菜種子散裝的高度應隨水分多少而增減,堆高不高于2m,油菜種子如采用袋裝貯藏法應盡可能堆成各種形式的通風樁,如“工”字形,“井”字形等。
2.2.6加強管理勤檢查。油菜種子進倉時即使水分低,雜質少,倉庫條件合乎要求,在貯藏期間仍須遵守一定的嚴格檢查制度。
3棉花
3.1貯藏特性棉籽種皮厚,一般在種皮表面附有短絨,導熱性很差,在低溫干燥條件下貯藏,壽命可達10年以上。但如果水分和溫度較高,就很容易變質,生活力在幾個月內完全喪失。①耐藏性好。成熟后的棉籽,種皮結構致密而堅硬,外有蠟質層可防外界溫、濕度的影響。但是未成熟種子則種皮疏松皺縮,抵御外界溫、濕度的影響能力較差,壽命也較短。②通氣性差。軋花之后仍留在棉籽上的部分棉絨稱為短絨,它的導熱性較差,具有很好的保溫能力,不易受外界溫、濕度的影響。短絨在潮濕條件下易孽生霉菌,放出大量熱量,積累在棉籽堆內而不能散發引起發熱,干燥的棉籽很容易燃燒。③含油分多,易酸敗。棉籽的脂肪含量較高,約在20%左右,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較高,易受高溫、高濕的影響使脂肪酸敗。棉籽入庫后的主要害蟲是棉紅鈴蟲,幼蟲由田間帶入,可在倉內繼續蛀食棉籽,危害較大。
3.2貯藏方法
3.2.1合理堆放。棉籽可采用包裝和散裝。散裝一般只可裝滿倉庫容量的50%左右,最多不能超過70%,以便通風換氣。棉籽最好在冬季低溫階段冷籽入庫,可延長低溫時間。但堆內溫度較高時,則應倒倉或低堆再插入用竹篾編成的通氣簍,以利通風散熱。
3.2.2嚴格控制水分和溫度。華中、華南地區,水分要達11%以下,堆放時不宜壓實,倉內須有通風降溫設備,在貯藏期間,保持種溫不超過15℃。長期貯藏的棉籽水分必須控制在10%以下。
3.2.3檢查管理。在9~10月份,溫度檢查應每天1次。入冬以后,水分在11%以下,每隔5~10d檢查1次,12%以下則應每天檢查。棉籽入庫前如發現有蟲,可在軋花后進行高溫曝曬。棉籽有短絨,本身含油量又高,遇到火種則易燃,且不易察覺,一旦被發覺,已釀成火災,應予充分重視。
3.2.4脫絨棉籽的保管。脫絨棉籽種皮一般都受到機械磨損或腐蝕,不耐貯藏。對脫絨棉籽應加強管理多檢查,在堆法上應采用包裝通風垛或圍囤低堆等通風形式。
4玉米
4.1貯藏特性①種胚大、呼吸旺盛、易發熱。玉米胚部占種子體積的1/3,且胚部組織疏松,含有較多的親水基,貯藏期間也較其他禾谷類種子易發熱。②胚部含脂肪多。其中胚部脂肪含量占全粒的77%~89%。種胚因脂肪含量高,易氧化酸敗。③胚部帶菌量大,容易霉變。玉米胚部營養豐富,易滋生霉菌,發生霉變。④種子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勻。新收獲的玉米種子水分一般為20%~35%。玉米種子的成熟度往往也很不均勻,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頂部和基部授粉時間不同而致。⑤在一般貯藏條件下壽命短。
4.2貯藏方法玉米種子安全貯藏的關鍵是提高入庫質量,降低種子水分。玉米種子貯藏有穗藏法和粒藏法兩種,可根據各地氣候條件、倉房條件和種子質量選擇采用。相對濕度低于80%的地區以穗藏為宜,超過80%的地區,則以粒藏為宜。
4.2.1粒藏法。即脫粒玉米入倉貯藏。此法倉容利用率高,要求嚴控種子入庫水分,入庫后嚴防種子吸溫回潮,在一般倉庫,種子含水量不能超過13%;低溫密閉,含水降至安全標準以內的玉米種子,在冷天入倉或冷天通風降溫后,堆面蓋席或麻袋,再覆蓋干凈無蟲的大豆稈、麥糠、干沙、棉毯等密閉貯藏,可使種子長期地處低溫狀態,減少蟲霉危害。
4.2.2穗藏法。一般相對濕度低于80%的地區以穗藏為宜,新收獲的玉米果穗,穗軸內的營養物質可繼續運送到子粒內,使種子達到充分成熟,且可在穗上繼續進行后熟;穗與穗間孔隙度大,便于空氣流通,堆內濕氣較易散發,高水分玉米有干燥不及,經冬季自然通氣,可將水分降至安全水分內,至第2年春季即可脫粒,再進行密閉貯藏。
5大豆
5.1貯藏特性①吸濕性強。大豆的種皮較薄,種孔較大,對大氣中水分子的吸附作用很強。所以大豆曬干以后,須在相對濕度70%以下的條件下貯藏。②易喪失生活力。大豆水分雖保持在9%~10%的水平,如果種溫達25℃,仍很容易喪失生活力。種皮色澤也對大豆生活力產生影響,種皮色澤越深,其生活力越長久。③破損粒易生霉變質。大豆種子皮薄、粒大,干燥不當易損傷破碎。大豆在田間易受蟲害和早霜影響,這些蟲蝕粒、凍傷粒以及機械破損粒容易吸濕,引起大量的生霉變質。④導熱性差。大豆含油較多,高溫干燥或烈日曝曬,易影響生活力。⑤蛋白質易變性。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質,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很容易老化變性。
5.2貯藏方法
5.2.1充分干燥。長期安全貯藏的大豆水分須在12%以下,如超過13%,就有霉變的危險。大豆干燥以帶莢為宜,收割后攤在曬場上鋪曬2~3d,莢殼干透有部分爆裂,再行脫粒,這樣可防止種皮裂開和皺縮。大豆入庫后,如水分過高仍須進一步曝曬。在曝曬過程中,以不超過44~46℃為宜,而在較低溫度下晾曬,更為安全穩妥;曬干后,應先攤開冷卻,再分批入庫。
5.2.2低溫密閉。大豆由于導熱性不良,在高溫情況下又易引起紅變,所以應低溫密閉貯藏。一般可趁寒冬季節將大豆轉倉或出倉冷凍,使種溫充分下降后,再進倉密閉貯藏,最好表面加一層壓蓋物。有條件可將種子存入低溫庫。
5.2.3及時倒倉過風散濕。新收獲的大豆正值秋末冬初季節,氣溫逐步下降,大豆入庫后,還需進行后熟作用,放出大量的濕熱,如不及時散發,就會引起發熱霉變。大豆入庫3~4周后,應及時進行倒倉過風散濕,并結合過篩除雜,以防止出汗發熱、霉變、紅變等異常現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