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四德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樹立正確觀念觀念是人們行動的基礎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樹立德育優先思想觀念十分必要。教師要提高對德育教育內涵的認識,將德育教育與生活結合到一起,提高德育教育的社會實踐性,促使德育教育能夠服務于學生生活。另外,高校要高度重視德育教育工作,將德育工作提到首要位置上,加強對德育教育的監督和管理,督促輔導員認真落實學生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除此之外,高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大學生,主要工作任務就是將學生作為德育主體,關心、理解學生,促使學生能夠積極發揮創造性、能動性,最終實現培養學生主體素質的目標。學校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待遇、政策等方面向德育教育隊伍傾斜,吸引更多人才參與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
2.構建良好的德育教育環境環境與學生息息相關
構建良好的德育環境是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要結合實際情況,優化大學生德育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氛圍,促使環境發揮優勢,為學生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保障,提高高校德育教育整體質量。另外,為了能夠有效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高校應積極推廣全面德育教育,將德育教育從課內發展到課外,從校內發展到校外,通過構建網絡,覆蓋整個校園。
3.建立高素質德育教育隊伍
教師是高校開展思想教育的重心和基礎,其綜合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德育教育的效果和質量。然而,目前,我國大學德育教育隊伍綜合素質并不高。因此,在“大思政”視野下,高校要加強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德育教育師資隊伍,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提高教師整治、思想等綜合素質,使其堅持與時俱進原則,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和疑惑,提高德育教育質量,從而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
4.進行全過程德育教育全過
程德育主要是指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滲透德育教育,它是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手段。由于學生不同時期的特點是具有差異的。因此,高校進行德育教育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將德育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例如:大四階段的學生即將參與社會工作,德育內容應轉向社會化,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實現自我價值。根據上文所述,德育教育作為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總結
當代大學生未經過艱苦斗爭的革命年代的洗禮,意識不到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而往往缺乏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居安思危的意識,自身承受力與意志力薄弱。不少學生習慣于“兩耳與不聞窗外事”,諸事由家長“包辦”“代辦”,忽視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和環境適應能力訓練,甚或出現家長到學校“陪讀”的現象。大學生在碰到困難挫折后垂頭喪氣、悲觀失望、無所適從,出現諸如失眠多夢、情緒低迷、精神不振等癥狀。這極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強化,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學習處事態度與堅強不屈、不畏艱難的生存勇氣。當代大學生德育觀上的種種不良表現,不僅影響我國的人才質量,而且影響國家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更影響“中國夢”的實現。因此,對大學生加強延安精神教育就不僅僅是個人成長成才的需要了。
二延安精神在當代大學生德育中應用的路徑
1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延安精神教育的有效銜接
對大學生加強延安精神教育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幫助大學生端正理想信念態度,以解決大學生道德失范的方向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是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宣傳和弘揚延安精神的主要陣地。進行德育教學時充分挖掘《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教材中的有關延安精神的素材資源,將偉人故事、英烈事跡、紅色經典歌曲、宣傳影片等關于延安精神的內容銜接到系列教學內容中,使延安精神入課本、進課堂,從而幫助大學生了解并領悟延安精神的深刻思想內涵。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時,一方面要打破已有的觀念,樹立符合時代需求的新觀念,不僅學習本專業的知識,而且要涉獵其他專業的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另一方面要以揚棄的態度對待新思想,吸收精華,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
2以榜樣示范拓展延安精神內涵
張力高校教師承擔著社會信息傳遞、知識傳播的重要任務,學校須以延安精神為指引抓師德師風建設,用更多的精力、更有力的舉措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始終把以學生為本、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貫徹到教育教學和管理各項工作中去。在滿足學生不斷提升的求知需求水平的同時,教師需努力提升自身治學能力,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用廣博的學識影響學生、用求是的作風感染學生、用扎實的基礎教育學生,達到榜樣示范的良好效果。因此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老師的個人修為對德育水平影響直接,對學生群體的影響作用至關重要。這要求從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結合時展現狀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修養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與疏漏,進行有針對性的全面分析與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結構完善、論證嚴密的理論成果與學術著作等,從而為延安精神不斷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3以艱苦奮斗精神培育
大學生民族復興使命感我們黨革命歷程走的就是基層群眾路線并靠艱苦奮斗取勝的,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也是靠全國廣大人民群眾不懈艱苦奮斗發展的。當代大學生身負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需摒棄“眼高手低”思想,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自力更生精神去奮斗發展。在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大背景下,大學生須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面向基層,服務鄉村,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奮斗之路。在進行德育教育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和黨員)在踐行延安精神活動中的模范帶頭作用,這不僅可以保持大學生干部和黨員道德思想的先進性、模范性,也借此能夠最大范圍、最廣程度地影響更廣大學生的思想水準、意志品質、道德修養、價值追求等精神層面。通過大學生的基層群眾路線教育使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根植與傳播,培育大學生的優良道德品行,并使之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去。
4開拓德育教育新載體
究其原因,在于老師沒有充分認識和掌握語文學科育德的特征。也許有教師會問,語文學科育德的特征到底有哪些呢?這個問題,專家學者們都很難形成一致的觀點,筆者從教學實踐中得出了四大主要特征的結論,雖然不很全面,用詞也不是很準確,但在這里提出來希望與各位一線教師共勉。
一、不失“語文性”
語文學科育德不失“語文性”就是指語文學科在育德時不要忘記自己的名字叫語文,要不失“語文味兒”。語文學科育德的“語文性”主要在于:
首先,應該體現語文作為最重要交際工具和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特點(情趣、意味等),這是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基礎是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
其次,語文學科的“語文性”既不是單一的人文性,又不是單一的工具性,而應是兩者的統一。“語文性”在具體操作時,要求語文教師應當牢牢把握語文自身的學科特點,采取詠誦、研讀、體味、揣摩等緊扣語文學科基本特點的方式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不能在教學過程中放大或縮小其中任何一個屬性,否則就喪失了“語文性”,沒有了“語文味兒”。
最后,“語文性”當然應有“語文味”,也就是應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讓學生覺得學習語文是美的,是有滋味的,既不是語言文字的死記硬背,也不是簡單、枯燥的德育說教。
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既要讓學生掌握語文雙基,掌握自學語文的方法,又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自然生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達到課程育德的目的。
二、“以生為本”性
語文學科育德的“以生為本”性是指語文學科在育德時要尊重學生個體及所處的環境,主張從學生成長、發展與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現狀、問題和需要出發,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要因人、因時、因文、因情、因境制宜,積極創造德育滲透的條件,做到讓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語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學科育德同樣要打破傳統的教師“包辦”、講授、“灌輸”,學生“收聽”、筆記的模式和方法,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下實施“育德”。學生生成的問題,學生生成的“思想情感”比教師講一萬遍,強調一萬遍都重要。
三、“大語文”性
語文學科育德的“大語文”性是指我們在利用語文課程育德時一定要打破以語文課堂為中心,以語文教科書為中心,以語文教師為中心的“三中心”舊教育觀念,同樣要“聯系社會生活,著眼整體教育,堅持完整結構,重視訓練效率”,提倡“大語文”教育觀。
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育德教育,要確認語文育德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和契合,要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語文育德不僅僅在課堂上,在學校里,還應走向課外,走向家庭和社會,逐步擴展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從封閉的教科書、封閉的課堂、封閉的校園擴展到所有對學生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和空間,千方百計、隨時隨處地為學生設置一個良好的語文育德環境。課外活動是課堂學習的延續和補充,是語文教學、語文育德的重要環節。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舞臺是更加廣闊的,語文學科教育、語文課程育德要樹立大語文觀,搭建大舞臺,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活動課,如參觀訪問、社區調查、旅游觀光、讀書競賽、演講比賽、板報比賽、詩歌朗誦比賽及作文競賽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個積極德育實踐的機會,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潛移默化”性
語文學科育德的“潛移默化”性是指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時,要有意識地滲透德育。這種德育滲透不是簡單的空洞說教,要快樂習得,情感體驗習得,要做到“潤物細無聲”,要無聲勝有聲,要潛移默化,真正讓語文育德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富有實效。
在當前的新課改下,語文課上的育德更要從潛移默化中入手。語文育德如果沒有了學生自主、合作、研究性的育德,而僅僅局限于思想品德意義的給予和簡單機械性獲得,那么語文課就不再是語文課。因為很多聽說讀寫行為都可以在文本中獲得意義。語文課要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在學習過程與方法的運用中,滲透在知識的掌握中,體現在師生的交流合作中,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在獲得知識與過程享受的同時,心靈受到滌蕩,境界獲得升華,從而順利有效地達到德育的目的。
當然,語文學科育德的特征還有很多,這里只是提出了四大主要的特征而已。語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學科,語文學科進行德育的條件是得天獨厚的,是德育的最佳載體,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教學更便于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因此作為一線語文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和掌握語文學科育德的特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在開展語文學科教學的同時,應抓好語文學科育德;在語文學科育德的同時,要把語文課上成“語文味”。這就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努力地、不斷地去嘗試,去探索,去改革,去創新,相信語文學科育德的春天一定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