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南北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南方 北方 南北差異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道:“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在文化初期,第一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蔽覈蟛糠值貐^處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帶,生活資料的空間配置和組合十分優越,因此世界上最古老的幾大文明之國都出現在這一代。地理環境?,是指能夠為人類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質資源和活動場所的系統。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產生的基礎。幾千年來中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地理環境?,它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生具有廣泛的影響。如果單純的從地理上劃分中國的南方和北方,一般都是以秦嶺――淮河為界。秦嶺淮河以南被稱之為南方,以北則稱之為北方。然而文化上的南方和北方的劃分一般則是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南稱之為南方文化,以北稱之為北方文化。羅家倫先生曾在《歷史的先見》中寫到:“中國的氣候是溫帶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黃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長江流域。溫帶的氣候,沒有酷熱嚴寒,因此養成趨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發達?!彼哉f,中庸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然而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南方和北方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這兩種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南北文化上的差異總的來說表現在性格差異、飲食差異、藝術差異、方言差異以及建筑差異等方面。
首先是南方人和北方人性格上的差異。北方的自然條件相對惡劣,造成北方人的生活條件較差,人們的心思大多會被用于和自然斗爭,和生存斗爭。因此北方人的思想比較單一,直率,質樸,甚至可以說是純真的傻,在思維上善于走直線,不喜歡拐彎抹角。因為在強大的大自然面前,人們顯得非常渺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于是北方人習慣于過這種簡單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他們身材高大,粗獷彪悍,性格暴躁好斗,思想上則比較保守,進步雖遲卻得寸守寸,敗之不易。相比較北方南方則生活條件良好,人們的心思在滿足生活所需的同時還會有大量的剩余,他們就可以對自身和大自然進行冥思,于是文學,藝術,人際關系,社會關系在南方就得到了迅速發展,他們逐漸養成了曲線思維的習慣,做事比較含蓄委婉,在考慮自己的情況同時還會考慮別人怎么想,因此處事靈活,頭腦發達。相對北方人的好斗直爽,南方人則習慣于安逸委婉,勤于休養,身體柔脆退化,性格溫婉喜和,比較開放,但感官敏銳,害怕死亡。
其次北方人與南方人性格上的迥異造就出南北方飲食文化差異。北方人愛吃面,南方人喜吃米;北方人喜歡大塊吃肉,南方人則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的爛爛的,炒的嫩嫩的;北人喜歡大碗喝酒,甚至在冰冷的冬天也喝冰啤酒,南方人則喜歡把酒燙的溫溫的,甚至是煮出來的“黃酒”;南人喜歡吃青葉子菜,幾天不吃就不能如廁,北人就無所謂,即使只吃肉也不影響;北方人愛吃餃子,尤其是過年或者團圓的時候最不能缺的就是餃子,在北方人看來餃子意味著團圓。南方人喜歡吃混沌,北方的餃子用醋蘸蘸就吃了,一口一個,而餛燉則要湯碗、調料齊全,一口只咬半個,這也就體現了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考究;在調味料方面:南方人喜歡吃蔥,北方人喜歡吃蒜,南人喜歡吃泡菜,而北方人愛吃咸菜;由于南北方地理環境的差異,南方人吃辣椒是為了祛濕,北方人吃辣椒則是為了驅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則多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讀成“癡”,癡癡地只管吃,不包括其他,南方人喜歡把吃叫做“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夾”,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喜歡吃各種各樣的茶,細細品味每一種茶的味道。北方人大多只喝花茶就夠了,他們覺得花茶既香且濃,卻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北方人不懂品賞真正的茶中精品,比如龍井、碧螺春,因為這些茶大多味道太淡,所以要細細品慢慢嚼才有那么點味,不適合牛飲,這正如南北方人的性格,北方人直爽而南方人則感情細膩。
此外南北方的差異還表現在藝術的差異上:比如北方唱戲熱鬧喧天,甚至有些劇種干脆就是“吼”出來的,如秦腔。而南方唱戲則抑揚頓挫、一唱三嘆,許多劇種近似于民間的小調,如黃梅戲、花鼓戲。北方劇講究的是真功夫,適合演帝王將相,演繹歷史劇。南方劇則是玩弄小情調,更適合才子佳人,民間傳奇。北方劇藝術的代表就是京劇,其特點是男人妝扮女人。南方劇藝術的代表則是越劇,其特點是女人妝扮男人。北方的女人唱京韻大鼓,也能夠唱出一股子英雄豪氣。南方的男人唱評彈,咿咿呀呀的仿佛是小鳥依人,所謂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具有男子氣概,除了吃出來,還有很大一部分程度都是唱出來的。北方人唱歌是燕趙悲歌,悲壯、蒼涼、激越、凝重、悠遠,南方人唱歌則是輕快、婉轉、玲瓏、親切、凄涼。中國人可以根據不同的情緒來分量唱南戲或北戲,唱南歌或北歌,哼南方調或北方調。
另外,南北文化的差異在語言方面則表現在方言上,比如罵人,南方人喜歡罵人是癟三,沖子,十三點,二百五,一般事從經濟收入題,原因是南方人多少受到徽商文化的影響,因為窮人受教育程度不如富人高,而且罵得很委婉,充分表達了對你的蔑視,很符合南方人的思維習慣;北方人罵人罵得很干脆直接,比如下三濫,彪等,一般是從道德品質入題,這主要是受了北方晉商文化的影響,就事論事,從不指桑罵槐。在稱謂上,北方男人稱朋友父母為咱爸咱媽,偏重于自己與朋友的關系;南方男人則稱朋友的父母為張叔李姨,偏重于雙方父母的關系。北方女人稱公公為爸爸,是順著丈夫叫,南方女人稱公公為爺爺,是順著兒子叫。
最后南北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建筑風格上:南北方在建筑上風格明顯,各成系統,一提起南方的建筑,很多人立刻就會想到那小橋流水的美麗畫卷,江南的一些舊式的保留著原始氣味的小鎮,比如烏鎮,它們大多是一條小河流過,兩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順的馬頭墻,青灰瓦,安安靜靜的。由于南方緯度低氣溫高,多陰雨潮濕,所以南方的建筑屋頂大多是高而尖,且建筑的窗戶較大,這樣是為了利于通風散熱,及時排水。北方維度較高,氣溫低陰雨少,所以北方的建筑屋頂大多數是平的,建筑的窗戶較小,這樣利于太陽直射取暖,且可以收集雨水,增加資源的利用,緩解干旱。在園林的設計上南北方也各自不同。南方園林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且層次分明典型代表就是蘇州園林;北方園林建筑的設計大多平緩嚴謹,粗壯質樸,內外空間界限嚴格分明,典型代表就是皇家園林。中國著名的園林學家陳從周總結中國園林特點:南方為相間,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
總的說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南北差異的特點,我們要充分利用南北文化的特點來實現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使中華民族幾千的文化更加輝煌燦。
參考文獻:
[1]張九辰.中國近代對地理與文化關系的討論及其影響[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6).
[2]李中華.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4.
[3]王坤紅.原始之鏡:怒江大峽谷筆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一、主題的虛假
在主題上,《南京!南京!》有一個統一的中心思想:人性。有些人是惡的,如日本人;有些人是善的,如中國人以及幫助中國人的外國人;惡人也有善的一面,日本兵雖然戰時燒殺奸搶、無惡不作,但閑暇時,也能唱唱歌、跳跳舞、思念思念家鄉、懷念懷念母親;而且即使在作惡時。也會良心發現。日軍軍官伊田放走拉貝時,主動提議放走唐先生和他的妻子,頗有成人之美的善心,他槍殺了唐先生時也受到良心的譴責,非常難受;善人也有惡的一面,唐先生為了保全自己一家人,出賣了安全區內受傷的中國士兵。但最終人性的善會戰勝人性的惡,唐先生決定把生路給別人自己留了下來,這是對他所做惡事的贖罪,而角川的自殺更是他體內善戰勝惡的結果。
影片確實起到了促使人去反思人性的效果,使人得出“善惡相爭善者勝”的結論。片尾長達3分鐘的畫面所展現的作惡者良心發現后的自殺,和小豆子死里逃生后的輕松愉快的笑,就是這一主題的集中表現。但我們必須明白這是敘事文本的主題,而絕不是歷史的主題。歷史從來沒有什么統一的主題,歷史是原生態的、多元的。主題是歷史文本化后被強加其上的東西。《南京!南京!》是對“”那段歷史的文本化,“人性本善”是《南京!南京!》的主題,但絕不是“”的主題。難道日本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來中國攻城略地殺人放火就是為了證明“人之初,性本善”嗎?而從影片的接受效果來看,大多數觀眾未能明確意識到這一區別,對于不了解更多史實的人來說,影片的主題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歷史的主題,誤認為敘事就是歷史。從追求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真實性的標準來看,《南京!南京!》不是一個呈現“”的好文本。
二、情節的歪曲
情節是敘事的核心要素,任何敘事文本都要呈現一定的情節變化,遵循“開始――中間――結尾”的發展過程。但是情節只能是一種藝術化的存在,真實的歷史是沒有情節的。歷史只是發生的,不是情節化的,歷史中沒有情節,但歷史轉化為敘事文本后就有了情節。它們之間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 情節服從于目的論預設。情節的發展要指向某個終點,服從于既定的目的。亞里士多德在《詩學》里主張“復雜化的情節”(complicaced plot),即情節要有“突轉”和“發現”等轉折。這樣才能引起人的“恐懼”和“憐憫”,從而達到“凈化”人的目的。目的論的預設還是選擇材料和組織情節的依據?!赌暇?南京!》也有一個明顯的目的論預設:表現戰爭中的人性,這也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影片的主題。影片的情節設置都是為了凸顯這一主題。在敘事化的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些經過精心篩選、剪切的情節。角川進城、殺人、妓,一直受到良心的譴責,最后“殺身成仁”。這樣的情節安排倒像是一部“基督徒受難記”,歷經磨難而最終修成圣徒,他的一切磨難都是為了最后的升華做準備的。小豆子的情節則帶有更加明顯的目的性。他作為一個娃娃兵參戰,竟然能在大部隊潰逃后與幾個老弱殘兵一起堅守陣地,戰敗被俘。在“偉大”的戰友陸劍雄的保護下,奇跡般地在第一次大屠殺中死里逃生,不幸再次被捕,但又由于“仁慈”的角川的善良本性,得以再逃一劫。為了證明人性本善的力量和希望,陸川精心篩選和組織了“角川受難記”和“小豆子歷險記”兩條情節線索。但是這樣的目的論預設對于歷史來說是虛假的,難道為了表達人性,竟然需要實行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嗎?真實的的動機只有一個,那就是日本企圖以殘酷的屠殺來擊潰中國人民的斗志,迫使中國投降。然而當歷史被文本化后,虛假的預先設定的目的掩蓋了歷史真實,而服從于這一預設目的的一系列情節,又以其逼真性給人以錯覺,強化了這一虛假的目的論主題,達到以假亂真、以假代真的效果。
2 情節受到原型情節的影響。不同的敘事文本中常常存在共通的敘事模式,在敘事學理論中被稱為“原型情節”(master plot),移用原型情節能達到使敘事精煉、準確、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效果。有時候這種移用并非是刻意的,而是無意中進行的,是人們集體無意識心理作用的結果?!赌暇?南京!》中至少存在兩處對原型情節的移用。
一是“光明結尾”的使用。影片絕大部分畫面都充滿著殘忍的血腥和令人窒息的恐怖,但在片末長達3分鐘的時間里呈現的卻是輕松、光明、充滿希望的畫面。小豆子他們死里逃生,由驚恐到懷疑再到確定逃出厄運后的大笑,繼而摘起蒲公英天真地吹起來,他在原野上笑著、跑著。這與前面陰沉恐怖的畫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長時間的黑暗續上光明的結尾,給人以希望的力量。光明結尾式的情節早已存在,如我們所熟悉的魯迅先生的《藥》,魯迅說給革命者夏瑜的墳頭加上本不應有的花圈就是為了留下革命的希望。陸川在接受采訪時也說“我就覺得這個孩子應該活下去,這孩子變成陸劍雄、角川、姜淑云,他們就像傳火炬一樣把這孩子一棒一棒往下傳,最后就把孩子傳出去了。我覺得這是老天爺給我的一份禮物。”但是不要忘了。《南京!南京!》不是在簡單地講一個悲劇故事,臨結尾給人留下一點溫暖的希望,而是在對一段真實歷史進行敘述,對它的要求是必須接近歷史真實。然而對“光明結尾”式情節模式的移用顯然歪曲了歷史,給那段陰暗血腥的歷史生硬地涂上了本來沒有的暖色。
另一個是對“善惡同體”模式的移用,這是角川角色的原型情節。史帝文森1886出版的《化身博士》,創造了善惡同體的敘事模式?!痘聿┦俊穼懙氖且粋€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醫生基爾,他發明了一種藥水,可以把自己變身為尋歡作樂、無惡不作的海德。他晚上變成惡人海德,白天又變回受人尊敬的基爾。然而善惡之間的斗爭越來越超出他的控制,最后基爾在變身海德之前開槍自殺,人性中的善最終戰勝了惡。這一故事先后三次被搬上好萊塢的銀幕,并有許多模仿的作品,產生巨大的影響?!赌暇?南京!》中的角川顯然是套用了這一敘事模式。角川也是個兼善惡于一身的雙面人。他殺人、搶掠、妓,是其惡的一面,但他也思念家鄉、幻想愛情、感受到良心的譴責,有善的一面。他在善惡之間掙扎,最終他放走了小豆子他們, 開槍自殺。善的一面勝利了。
從榮格的心理學理論來看,原型情節屬于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人們在敘述某些事情時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通用的模式來改造他的敘述對象。如果僅僅是虛構一個故事,這是允許的,甚至是高明的,但如果敘述的對象是歷史,而且是大屠殺這樣沉重的歷史,任何敘事模式所帶來的改變都是不能讓人接受的,因為這等于在篡改歷史。
三、視角的誤導
敘述一件事總是耍通過一定的角度來進行的。不存在完全中立或客觀的敘述,因而一個敘事文本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傾向性。《南京!南京!》中很有特色的一點是大量采用角川這一人物的視角來展開敘述,通過他的眼睛來展示南京城里大屠殺的境況,通過他的心理來感受大屠殺。觀眾被他的視角牽引著,在敘述的過程中感受到善與惡的雙重煎熬,在敘述的終點得出結論:善的力量是偉大的,是充滿希望的。這樣的視角設置與以前的影片將日本人做簡單的平面化處理相比,的確藝術多了,豐滿多了,也更具有觀賞性。
視角一方面具有聚焦的功能,它能使特定的對象得到強化,加深印象,但同時它也有遮蔽的作用,因為它過濾掉了許多其他的信息。在影片中,角川畢竟只是成千上萬日本兵中的一個,他的視角所呈現的只是他的所見所想,并不具有代表性。他的良心發現并不能說明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有良心的。但影片過于依賴角川視角的敘述,很容易使人誤以為大部分日本人都和他一樣,這顯然是不符合史實的,如果真是那樣,就不會發生了。另一方面,與角川大量的視角畫面相比,中國人的視角顯得分量少,而且單薄。影片中沒有多少畫面來表達中國人心中的感受,這兩種視角顯得很不平衡。敘事學理論告訴我們,在作品中哪個人物的視角采用的最多,哪個人物的內心獲得最多的展示,他就最容易引起讀者的同情,讀者的判斷會不知不覺地偏向這個人物的立場,盡管有時顯得不合常理?!赌暇?南京!》中對角川正雄善良一面的過多展示,顯然會誘導觀眾站到他的立場去思考,對他產生同情,從而得出他也是受害者甚至日本人也是受害者這樣嚴重違背事實的結論。這種歪曲史實的做法很隱蔽,極難察覺和駁斥。對于中國人來說,由于中國人自身的立場和對歷史的了解不會輕易接受這樣的結論,但對于立場不同的日本人,或不知情也無利害關系的其他國家觀眾來說,這一結論就很容易被接受。歷史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間被篡改了。
四、歷史文本化的悖論
(一)地域氣候差異與地區建筑形式差異從建筑地域學角度分析,適應氣候的建筑更能適應它的環境和文脈,更具有地域特性。我國各民族地區由于所處的氣候環境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房屋的外形與結構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我國北方平原面積大,年降水量不大,冬季寒冷,保暖性是民居建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所以,民居多為土墻、泥頂,壘磚筑墻,墻體厚實。房頂坡度很小,幾乎為平頂,既可以節省建筑材料,又可以用來做曬場。房屋不高,空間緊湊,窗戶小,而且只有前窗。北方民居的外觀看起來端莊厚重。房屋內則設有火炕,炕與灶相連,爐灶一般建在房屋中間,便于保溫取暖。例如,我國陜西地區流行房屋半邊蓋的民居建筑形式,即后墻高大密實而無窗,這與西北地區的嚴寒氣候是相適應的。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干燥少雨,黃土厚積堅固,故其居室掘穴為窯,成排的窯洞與漫漫的黃土融為一體,蒼茫而古樸。[6]8-11南方夏季氣候炎熱且多雨,民居建筑的墻多用較薄的磚砌成,屋頂則用茅草或瓦蓋成,坡度大,房檐較寬,這樣可以防止雨水滲漏,減輕太陽曝曬。房屋高度大,門窗大,而且多有后窗,有利于通風、散熱。江南水鄉地區,湖泊縱橫,星羅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橋流水,恬靜柔美。南方冬季沒有北方寒冷,但較潮濕。民居室內用床不用炕,這樣可以達到防潮的目的。
(二)地域日照差異與地區建筑布局差異我國南北日照差異較大,不同地區人們為了適應當地氣候,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布局特征。南方一般日照充分,氣候炎熱多雨。為了通風,南方建筑總是選擇最有利于通風的建筑布局形式。如我國西南彝族、傣族的民居多采用單元結構的民居組合形式。單元式結構的房屋就是住房、倉庫、畜圈等連在一起的一棟房子。一層建筑通常是長條形,一端住人,另一端安置牲畜等。兩層建筑一般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或儲存谷物等。三層建筑一般底層用作廚房、畜圈,二層為儲存室,三層住人。單元結構的民居多為獨家居住,但也有多家居住的。我國福建地區的客家人,將許多單元式結構的房子建在一起形成圓形土樓,以達到增進團結,共同防衛的目的。我國北方日照較弱,為了充分吸收太陽的熱能,總是盡可能選擇將房屋平鋪式的布置在平面上。北方的四合院就是這種建筑布局的典型。四合院采用院落式民居組合形式,其形式一般為住房、倉庫、畜圈等彼此分離而相距不遠,周圍用圍墻相接,形成獨家獨戶的民居建筑。北方四合院一般正房朝南,東西兩邊為廂房,門向院內開,南面是墻。四合院的轉角互不相連,廂房不遮正房,以便盡可能地獲得太陽照射。四合院中的支隔窗、簾架門、天棚、火灶等都可適應我國北方夏熱冬寒的氣候。另外,受中國人含蓄內向的性格特征的影響,院落式民居建筑一般回廊相連,圍墻環抱,圍墻成為主要景觀。如北方四合院,進門便是影壁,可擋住行人的視線,過了影壁還有二門,既垂花門。垂花門之后才是四合院的核心——內院。
二、南北差異視閥下的中國傳統建筑類型
(一)地域地勢差異與地區民居建筑差異特定地域的自然條件與人文環境對民居建筑的影響相對明顯,反映出不同地區的風土與文化。民居建筑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往往在建造過程中因地制宜、因材取材,建造過程中總是盡量從本地條件出發,努力與本地的日照、氣溫、地勢、物產乃至當地民風民俗相適應,因此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我國南北地域文化差異對南北方民居建筑的影響深遠,南北民居建筑具有顯著差異。北方地勢平坦開闊,但日照較弱,受這一地勢影響,北方民居一般坐北朝南,以抵御風寒。如北京的四合院多為坐北朝南,且大門多處于東南角,有紫氣東來、壽比南山之隱喻。宅院中軸線以倒座、垂花門、正房、后罩房組成南北主軸,正房以坐北向南為貴,長輩住上房,兒孫輩依輩分不同而住不同的房,形成明顯的上下、長幼的倫常秩序,暗合北京作為的天地君親師的宗法觀念。我國南方山地丘陵起伏,地勢不如北方平坦開闊,但日照充分。受這一地勢影響,南方山地民居往往依山而建,山脈逶迤而房屋朝向亦變,不限于坐北朝南,方位觀相對較弱。如云南大理地處由南向北的橫斷山脈,西靠蒼山,東鄰洱海,常年主導風向是西南風,因此居住在大理的白族人民,其房屋朝向一般為坐西向東。這樣的住所有比較開闊的視野,但也能達到風不進門的目的。江南民居其平面尺度一般較縱向尺度小,頂部僅留小尺度的天井口,這樣就可以在庭院及建筑內部留下較多陰涼。
(二)地域宏觀背景差異與地區園林建筑差異我國園林建筑按區域可分為北方園林和南方園林,南、北園林在建筑形式、植被、要素、社會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與我國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社會背景、氣候特征、植被特色有著密切關系。首先,從社會背景角度看,建筑是“石頭的史書”、“凝固的歷史”,特定時代的建筑總是在敘述時代的歷史與文化內涵,詮釋著那個時代的政治、社會、風俗民情等。我國古代王朝的都城多在北方,因此北方多富麗堂皇、氣勢恢宏的皇家園林?;始覉@林具有多重功能,可供皇帝和貴族居住、游玩,也可進行各種政務、宗教活動。園內多建有神仙島和瓊樓玉宇,以求國泰民安和長生不老。在南方,園林多為文人出身的士大夫所造的私家園林。造園的立意構思多出于詩文,再配以寓意高雅的楹聯和匾額,透溢出濃厚的書卷氣息和文人情趣。建筑物大都臨水或迎面敞開,以供飲娛樂,以便潛讀欣賞。其次,從氣候特征上看,我國北方園林嚴實、封閉,少空透,多單元開窗,以保持室內溫暖,抵御嚴寒。而南方園林建筑則層次分明,內外貫通,多敞口,可使空氣流通順暢。最后,從植被特征上看,由于北方全年獲得的太陽輻射少于南方,樹木花草的凋零時間長于南方,所以園林植被多選常青的松柏,再配以紅柱、牡丹、海棠等花卉,色彩對比鮮明,顯得絢麗奪目。而南方園林則草木種類豐富,四季繁花似錦,描繪出一片姹紫嫣紅的繽紛景象。
(三)地域資源差異與地區佛教建筑差異佛教建筑是我國建筑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佛教建筑呈現出南方多佛寺,北方多石窟的差異。這種差異也是與我國南北地域資源差異相適應。我國南方土壤深厚,植被茂盛,不便開鑿,因此多建佛寺于南方。另外,受佛教文化中“無我”和“超脫”的出世觀的支配,佛寺大多建在山水幽美的風景勝地。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中的三座都在南方。除了因為我國唐宋以后文化重心南移外,還因為南方氣候溫暖濕潤,風景勝于北方?!吧叫斜緹o雨,空翠濕人衣”的感覺只有在四川盆地的峨眉山才能體驗到?!疤旌訏炀G水,秀出九芙蓉”的美景只有在九華山才能觀賞到。古木參天,海天一體的玄奧氛圍只有在普陀山才能感受到。我國北方多晴朗天氣,山體風化層薄,植被稀疏,巖石,便于開鑿,所以佛教建筑多為石窟寺。石窟寺工程浩大,需要巨額的建筑資金。北方地區靠近首都,易于獲取皇室贊助,有利于石窟寺的建造和普及。大同云岡和洛陽龍門兩大石窟的建造都直接受惠于北魏皇室的支持。北魏皇室的都城先在大同,后遷至洛陽。石窟寺的出現地區與我國佛教文化的傳播路線是一致的,即沿著絲綢之路,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石窟寺的建造適應了佛教在我國傳播和發展的需要。我國南北佛教建筑的差異也適應了我國佛理的發展。北方佛學“重禪法,尚修行”,因此不惜工本,開窟造佛。南方佛學重視探究義理,所以構建木結構的佛寺,用以開壇講經。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