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禪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佛教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的,禪宗卻是佛教完全中國化的產物。因為主張修行者修習禪定,故名禪宗,是漢傳佛教的最主要的派別之一。禪宗相傳由菩提達摩傳入中國,在六祖惠能時期趨于成熟,至中晚唐開始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形式。漢傳佛教的宗派大多來源于印度佛教,禪宗、天臺宗與華嚴宗,卻是在中國本土獨立發展并壯大起來的三個宗派。禪宗以及天臺宗、凈土宗的創立,改變了漢傳佛教由外來僧人主宰的局面,標志著中國佛教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武術活動在中國有著非常古老悠久的歷史。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記載,當時人們比試武藝就已經有很多技巧,比如拳術打法中就包括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技術動作。所以,中國武術的產生要遠遠早于少林寺的創建甚至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但是,少林武術根植于少林寺的佛教文化之中,隨著禪宗思想在中國的普及興盛,少林武術與禪宗文化相互交融。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中說,禪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其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這就造成了少林功夫和其他門派的不同———講究“禪武合一”。少林武術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斷吸取民間的武術精華,習武者在修行的過程中不斷地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和啟示,并且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對原有的武術形式進行改造,出現了“武以寺名,寺以武顯”的獨特現象,也開創了中華武術的新局面。
二、少林武術中“禪”文化與“武”文化的契合
少林寺位于少室山的五乳峰之下,創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我國傳統的武術技藝從此便深植于有著“禪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稱的少林寺之中,并成為寺院僧眾經常演練的修行內容。唐武德四年,少林寺曇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則,奪取轅州城,歸順當時的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曇宗被封為大將軍僧,自此,少林寺以武功俠義名揚四海,少林僧眾習武之風代代相傳,盛行不衰。到了宋代,少林拳術增至一百七十余套,同時,少林武術的形式和內容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在明代,少林武僧們對內保邦定國維護國家穩定,對外共御外侮同仇敵愾。明代后期,少林武術被冠以“今之武藝,天下莫不讓少林”的美譽。
(一)少林武術中“禪武合一”的精神實質
少林武術不同于其他武術門派的獨特的文化內涵是禪武同源,禪拳歸一。這也就意味著“禪為武之主,武為禪之用”。武術是禪修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是禪生命的有形化;禪修是武術的精神本質,武學之道也就是禪道。以禪入武,禪武合一,身神兼修才可以達到武術最高境界。
1.禪悟與武悟的升華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禪宗區別于其他宗教派別的最獨特的宗旨和內涵。悟是禪的生命,悟可以解釋為對事物本性的一種直覺觀照。禪宗在自身的中國化發展過程中逐漸淡化了以往佛教經典中晦澀難懂,一般的修行者不易領會的經典理論,而由修禪者自身的頓悟、感受和判斷所產生的思想火花來體會領悟世間萬物以及宇宙永恒。這樣的依靠修行者自身的悟道來修煉的方式與少林武術的練習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禪宗講究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一些令我們很容易忽視的日常行為,對于修禪者來說很可能會起到當頭棒喝的效果。所以在禪宗中出現過很多修行者通過一句偈語,一聲呵斥,一個無聲的動作,甚至是一頓拳腳而悟禪得道的公案。換句話說,禪宗修行大都要靠自身的感悟來體驗禪的精髓?!岸U”可以說是一種修養素質方面的修煉,而少林武術的表現形式雖以身體活動為主,但本質也強調要動靜相濟、內外兼修。要想達到修禪與習武的至臻境界,都需要通過“悟”這個關鍵環節的完成才能達到,“悟”是二者修煉的必要方式。自古以來,習武的特點是口傳身授,武術的固定招式可以拆解教授,示范講解,但是武術的最高境界并不僅僅注重外在形式,而是隨心所欲,無招勝有招。這些卻是“可以傳而不可以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需要練習者自身日復一日的學習、苦練、體驗、領悟,最后把所學所悟全部融會貫通才能夠實現。所以拳諺有云:拳打萬遍,其理自現。少林僧眾在練習武術的過程中不是單純重復地練習各個技術動作,而是在寺院文化浸染的這一獨特環境下從武學技擊招式中感悟出少林武術和修禪的精髓與真諦,再通過修禪得出的禪理來指導武術練習,使“禪”與“武”在共同的練習與悟道的過程中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二為一”。
2.禪戒與武戒的合一
武術與生俱來就帶有技擊搏殺的性質,而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不妄語,不飲酒)中的第一戒就是殺生戒,要求信眾不但不要殺人,也不能殺害包括蛇蟲鼠蟻在內的一切有生命之物。于寺廟文化中所孕育出來的少林武術非常自然地受到佛家慈悲為懷,戒斗戒殺思想的影響,把強身健體、益智益德、自衛御敵作為練武的首要目的,一再要求僧眾不可以恃藝妄用,逞兇肆惡,一味地好勇斗狠,于是少林寺僧對武術有著明確的戒約及道德規范。早在12世紀,為訓練僧眾習武,少林僧人覺遠就制定了名為“十禁”的習武戒約,即,禁判師,禁異思,禁妄言,禁浮藝,禁盜劫,禁狂斗,禁違戒,禁抗詔,禁欺弱,禁酒。所有少林僧眾都不得違反,否則,“犯者輕罰百尺,重者驅之”。從佛教的五戒到少林武術的“十禁”,從根本上約束了歷代少林武僧們的言行,使武僧們只有在鋤強扶弱為國為民時,才可拔拳相向甚至是大開殺戒。比如: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助唐王李世民,助明政府抗擊倭寇等重大歷史事件中少林武僧都立下了汗馬功勞。這與少林武術把暴力因素和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禪宗理念融為一體,并且嚴格遵守禪戒與武戒的教條有很大關系。
(二)少林武術中“禪武合一”的技術內涵
1.修禪與修武的合一
禪宗的修行方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修禪的伊始階段,也就是“看山是山”,“譬如“念佛、拜佛、持咒或打坐,從妄念紛飛到集中于一”。在這個階段中,習武者練習的是武術的入門功夫,要對腰、腿、樁等基本功和基本套路進行訓練,即一拳一腿地練習。少林武僧們開始把全身游走不定的散亂之氣逐漸聚集于丹田,經過本過程的努力研習,練武之人就會去拙力,增剛勁,身手變得矯健,面目也相應威猛起來。禪宗修行的第二階段是“看山不是山”。這個階段是修行者達到一定境界后,能夠不為肉眼所迷惑,可以看透事物的表象和本質。也就是產生疑團再破疑團,即從一到無。少林武術在這個階段中,剛猛之勁變弱,柔和之力逐漸充實。這一階段注重“氣”的修煉,要求練氣的時候,要求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心如明鏡,以氣催力,以意領氣。還要注重調息、調心。少林拳譜中說:耳與心合多益精,目與心合多益明,口與心合多益勇,鼻與心合多益力,手與心合更疾快……心不動,氣自固。經過這一階段的修煉,修習者調整了氣息,磨煉了心意,從而對武術的見解更為深遠,遇敵沉著冷靜,步伐穩健,精神倍增。禪宗修行的第三階段是“看山還是山”。即不執著“一”“多”,更把“無”也放下,回歸于滾滾紅塵之中,在塵世中以智慧心、清凈心廣度眾生。這個階段的少林武術在技擊動作上除卻所有繁雜的招式,達到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的境界。此時,習武者領悟無我的境界,在武術練習中心內有禪,以禪入心,用超脫外物的境界,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這也是練武之人“練時有招,用時無招”“無拳有拳,有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最高追求。
2.禪宗思想與武術技擊動作的合一
少林武術的技術動作、招式套路等都是少林武術文化的最終表達形式。少林武術的文化價值、本質、內涵通過這一特殊的文化符號真實徹底地反映出來。以大洪拳為例,其中一個具有有典型性的招式被命名為小烈馬,具體的動作為左掌平放于腰際,右掌置于胸前做拜佛狀。從這個武術動作中不難看出,即使是在千鈞一發的技擊搏斗過程中,少林僧人們仍然表達出一種一心拜佛、恭敬謙和、慈悲為懷的禪宗思想。禪宗始祖達摩說過,“安心無為,形隨運轉”;六祖惠能也說過,“但行直心,不著法相”。二者都闡明了修禪之人的一切行動坐臥、言語舉止皆出自自然和本性。這種樸實無華的思想在少林武術中表現為套路結構緊湊,動作樸實自然,反應敏捷,攻防嚴密,注重武術的實用性,不擺花架子。在技術動作風格方面,由于禪宗對僧人們的言行舉止有所約束,長期生活在佛教戒律中的少林弟子們在演練功夫時,也必然會受到《少林習武戒約十條》的制約,這種制約也直接影響了少林武術動作風格的形成。少林武術只防守,不攻擊,風格含蓄,講究內力,時時處處表現出謙和恭讓、后發制人的特點就是其最直接的體現。少林武術的許多技術動作在命名上也同樣體現出了禪宗思想在意識層面上對于少林武術的啟發。少林武術的很多招式都是以佛教的著名人物或經典公案命名的,如:達摩鏟、達摩杖、羅漢拳、拈花指等。這樣的命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少林武術的技擊動作與禪宗思想的完美結合。
(三)少林武術中“禪武合一”的養生觀念
少林禪學之中,參禪是為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打坐的目的則是清心靜慮,萬念歸一。在長期參禪禮佛的過程中,禪修的僧人固然可以達到“化境”的精神高度,但不可否認的是,打坐時間太長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氣血不暢,從而引起肌肉退化,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要擺脫這樣的弊病,就需要通過一定幅度的肢體活動來進行改善。而習武的僧眾,為了不墮入恃藝逞強的魔道,同時也為了緩解身體的疲勞,也需要通過修禪這一形式去靜養。就這樣,表象以靜為主的參禪與以動為主的習武活動,兩個看似矛盾的文化現象在禪宗祖庭少林寺這一特定的載體中融合碰撞后,擦出了新的火花。禪宗主張靜坐修身、安定養性,倡導“頓悟成佛”,主張通過調身、理氣、息心、靜坐等方式來完成“身”的修行,進而用“心”來體會和感悟亂花迷眼的宇宙本質,強調身心和諧,天人合一。禪宗重視人的主體性,追求一種徹底的不拘于外物的心靈上的解放。少林武僧創造性地將禪宗“靜坐入定”的修行方式和對內在修為的重視融入少林功夫之中,在修煉少林武術時區別于其他武術門派的爭勇斗狠,注重完善自我,領悟禪學的真諦,而無勝敗之心。少林武術也特別重視內在的本質修煉,強調武功“要以氣功為始終之則”。氣功的修煉包括養氣、煉氣等內容。修煉內功時要注意姿勢、調息和運氣的變化。少林派所練習的內功分為下乘、中乘、上乘三個層次。下乘的內功以祛病強身健體為目的。修煉時會將“神”“氣”在身體內部匯聚運行,可以調息內臟血脈經絡,使修煉者能夠盡快沉靜下來,神氣相隨,動氣于內臟。修習中乘的內功則可以增強練習者拳腳的攻擊力度和速度。這個層次是以剛柔并濟、動靜結合、補氣相凝為特征。上乘的修煉是少林內功的最高境界,以剛柔、動靜達到隨意轉化為特征,招由心生,排除外物,最終達到隨心所欲、天人合一。少林武術區別于其他武術流派的特質就是將佛教修行的“靜”與中國武術修煉的“動”互為交融。在少林寺發展強大的過程中,因為政治的需要、少林寺自身的影響等原因,少林寺的政治地位和經濟條件在各個歷史時期相對穩定。這種難得的穩定為少林武術的騰飛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少林武術就在這樣獨特的環境中萌芽、發展、壯大,并合理地融攝、吸收禪宗的養生保健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標志性的少林武術技術體系,豐富和延展了少林武術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推動了少林武術的整體發展。同時,少林武術的修煉也推動了禪宗的發展,大量的禪修實踐和經典證明:優質的生命形式需要內外兼修,動靜結合。參禪打坐可以使僧眾的身體得到適度放松。在練習完高強度的少林功夫之后,將修禪作為一種調節身心,緩解身體疲勞的方式,是武術鍛煉的實踐功能的體現,也對禪宗的發展起到身體保障的作用。
三、結語
自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禪”便與中國的文化藝術交織在一起。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用象征性的表達方法,將求福納祥、趨吉避兇的愿望,通過各種藝術手法化作各種圖形,通過圖案的視覺語言表達心物統一、意象契合、情景交融,產生“境生象外”的美感,這與禪宗文化的追求是相契合的。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對于禪宗文化的借鑒主要表現在對生活的理解、感悟上,設計師創作的作品與自然渾如一體,透露出內心的感悟等。禪宗文化與中國傳統藝術形式是相輔相成的,禪宗文化在發展與傳承中不斷與人們的生活和藝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具有密切聯系。
二、禪宗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風格的影響
中國現代服裝設計中一些質樸、簡約的設計元素在作品中的體現,就是受到了禪宗文化的影響。在現代語境下,服裝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征,人們對于它的感受和追求越發多樣化,中國風格的設計莫過于它所表現的東方傳統,而強調內心靈性的禪宗文化,正是這一特點的表現。受多種文化的影響,中國現代服裝設計風格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禪宗文化作為一種古老的精神文化,將其融入服裝設計,能夠給人以獨特的視覺感受,也反映出設計師本真的內心世界。服裝設計師馬可說:“我喜歡質樸、大氣、簡單的東西。女性,我欣賞那種有力量的女性,這種力量是更多的來自于內在,是一種精神上的獨立自信。作為一個設計師,我應該能夠提供一種最適合她們的服裝,不取悅于男性,充分體現自我和她們的個性?!狈鸾坛Uf見性可指本心,馬可正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這樣的思想與感悟,其設計正是貫徹了一言一行皆為“禪”的設計理念。在服裝設計領域,越來越多的服裝設計思想、藝術語言、創作意境等開始受到禪宗文化的影響。禪宗文化給人提供的是一種高遠的人生境界和審美的生活態度,它將設計理念上升到哲學的高度,讓我們審視自己的行為,平復日益浮躁的內心世界?,F代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禪宗思想崇尚自然之美,倡導寧靜、悠遠、質樸的生活。它反對人工矯揉的雕飾和裝飾,強調運用最純粹、最簡單的材料,一切以心表意,這就是以禪宗文化為基礎的服裝設計風格。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含蓄之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道、釋三者相互交融滲透,形成了中國服飾上獨特的審美體系。禪宗文化對于緩解人們由于現代社會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有著積極的意義,也讓人們在細微處感受到禪宗文化的力量。一切設計都需要以文化為基礎,而禪宗文化則為中國現代服裝設計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文化支點,對今后的中國服裝設計風格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結語
我國的標志設計有著久遠的歷史,其與人有著密切關系。遠古時期,人們為了方便記錄、記憶,常用畫圖、文字等作記號,用以增強事物的識別性。人們最初只是用簡單的文字圖形表達某種意義,經歷長時間的演變和完善后,形成以象征圖形為主的具有多種復合寓意的視覺傳達形式,即標志。例如,太極八卦圖、個人印章、商鋪標識等。北京同仁堂標志,模仿漢朝瓦當造型,圓形里面中間是“同仁堂”仨字,左右是兩條對稱的“龍”的樣子。同仁堂標志外形是圓形,是中藥劑型藥—“丸”的象征,兩條龍為草葉形,創意來自中藥里下藥的蛤蠣形象,意味“中藥和龍都是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有著重要價值。“同仁堂”字體上面有一個圓形,代表著珠子,寓意同仁堂是中國醫藥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從整體上看,象征“二龍戲珠”,是“吉祥安泰”、“祝頌平安與長壽”之禪意。這樣的圖形標志賦予了同仁堂豐富的文化內涵,寓意深廣,成了中國老字號商標之一。從上述內容不難看出,禪宗文化圖形應用于標志設計領域,早已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禪宗文化圖形不斷被應用與創新,形成了特有的表現特色,即注重“形”的提取、“意”的沿用、“神”的延伸,講究的是“形意神”合一。
1、“形”的提取
現代圖形標志設計長期以來一直強調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在禪宗文化圖形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既能表現深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又能形成具有新穎創意和全新寓意的圖形標志。很多標志將禪宗文化圖形和現代設計元素結合起來,提取了禪宗文化圖形表現形式中最精華的部分并加以整理運用,搭配現代設計元素,形成了具有全新寓意和創意新穎的圖形標志。例如《禪意東方》雜志,其內容主要是描述各種高端設計的居住空間風格,收錄了很多極具東方文化特色的居住空間設計,與更多人分享東方文化的精粹。其標志設計創意來自古典的“印章”+“祥云”,印章是中國常見的標志,祥云是禪宗文化圖形的一種形式,它波濤洶涌,喻意興旺發達。“禪”字更是禪宗文化圖形的直接表現,代表著東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印章、祥云、“禪”字,勾勒出了一個極具喻意、博大豁度的圖形標志,為雜志塑造了一個文化深厚且豐富的形象。加之,主色調為古典紅,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代表了熱情、奔放、激情,具有易識別、醒目的特點,極具中國風特色。再如,陳幼堅設計公司(AlanChanDesignCompany)標識,運用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四喜娃”圖形。四喜娃圖案是一對胖墩墩的小男孩,穿著肚兜、光著屁股,活潑可愛。但仔細看的話,實則是四個娃娃巧妙的連在一起,兩個彎曲身子,側臥在床,兩個直立身子,狀似行走,喻意吉祥如意,表達人生美好的愿望。這是中國人比較喜愛的常見的禪宗文化圖形。設計公司借用“四喜娃”圖形,搭配漸變的黃色,用黑色做底色,既保持了原圖形,又增強了現代感,借用其寓意表達祝公司發展順利、興旺發達的美好愿景。
2、“意”的沿用
在現代圖形標志設計中,更注重“意”的沿用,也就是傳統圖形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文化的傳播。例如,上文提到的《禪意東方》雜志標志、設計公司標志,都是既提取了禪宗文化圖形中精粹,又沿用了圖形的寓意,希望借其寓意為自身樹立一個嶄新且符合戰略目標的形象。除了寓意沿用外,更為重要的是傳播其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例如,深圳水上樂園標志,借用了“太極圖”圖形,但又不完全是“太極圖”,好似翻騰的水文圖案,配上“彩虹色”,十分符合水上樂園玩樂的主題。同時兩個不同顏色、有差異的水文圖案蘊含著變化統一的哲學理念,傳遞著禪宗文化中的“動靜觀”、“生生不息”的傳統思想。再如,曼妮芬•龍鳳系列的標志,引用了“龍”字的型,鳳凰的外觀,彰顯了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氣質。而這一系列產品采用了龍鳳刺繡、中國紅,將中華民族優秀的錦繡圖騰及民族文化特色展現地淋漓盡致。
3、“神”的延伸
受中國傳統審美取向的影響,我國現代圖形標志設計不注重寫實,側重于傳達企業或產品理念。所以,禪宗文化圖形在圖形標志設計中的應用更強調“神”的延伸,使產品與標志形神合一。例如,陳幼堅先生設計的“MrChan”陳茶館機構形象標志中“佛手輕拈一片茶葉”,與禪宗起源的“拈花微笑”典故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喝茶也蘊藏著許多禪機,故有“禪茶文化”。設計師用此標志,將企業理念及品牌內涵形神兼備的表達出來,對“茶”產品的闡釋準確到位,這異曲同工、以心傳心的方式便是禪宗文化的宗旨。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