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學校家庭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調查方法采用自編問卷進行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家長的文化程度、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心理健康、行為習慣以及親情缺失6個方面21個項目。本調查由具有一定經驗的心理學教師主持,按照統一指導語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目的及具體做法,問卷為不記名形式,以消除他們的顧慮,力求調查結果的真實性。發放并收回有效問卷46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2結果
調查結果表明:在中職學校中,家庭教育不良率觀察組為71.1%,對照組為36.4%,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主要表現為:
(1)家長文化程度不高;
(2)家長教育觀念不正;
(3)家長教育方式不當;
(4)家長心理健康狀況欠佳;
(5)家長的行為習慣不好;
(6)親情缺失。除家長的文化程度外,觀察組在其他5個方面均比對照組差(P<0.01)。
3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筆者訪談部分學校的政教處(學生科)和團委負責人、心理輔導員、班主任、個別學生及家長等,了解了違紀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分析學生違紀大致與下列因素有關。
3.1家長的文化素質、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是影響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基礎
調查結果表明:86.6%的違紀生父母文化程度偏低;57.3%的違紀生家長認為“讀書無用”、“到學校就是混日子”“、不要求學習多好”等;有85.3%的違紀生家長常采用溺愛型、過分保護型、放任型和否定型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很少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長由于文化素質低、教育能力差,過分依賴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缺乏責任意識,認為孩子在校的一些違紀行為都是些小問題,不能給予及時糾正,放任和縱容孩子。
3.2家長的心理健康狀況和行為習慣是影響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直接因素
調查結果表明:有67.2%的違紀生家長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72.0%的違紀生家長行為習慣不好,表現為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經常發生違背社會公德的不文明行為等。有些家長自身有不良嗜好和習慣,崇尚金錢,熱衷于玩樂和享受,對孩子缺乏正確的引導,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形成了貪圖享樂的不良行為。
3.3親情缺失是造成孩子行為習慣不良的主要因素
調查結果表明:58.2%的違紀生來自留守家庭或單親離異家庭,有些是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在金錢上一味滿足孩子,這類學生常常帶著一幫人吃喝玩樂,以此滿足他們在家庭中缺失的重視和關愛。有相當多的家庭因婚姻變故或家庭不和諧,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家庭溫暖和關愛,導致他們經常出現違紀現象。
4對策
筆者從事中職班主任和心理咨詢工作20多年,接觸了不少的違紀生,結合本次違紀生家庭教育的調查和訪談,從學校和家長的角度對中職違紀生的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議。
4.1構建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實現家校有效合作
作為學校,應建立由校領導、學生科等科室負責人及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組成的違紀生家庭教育指導團隊,采用個別指導、集體指導和通訊網絡指導三位一體的指導形式,對家長進行定人、定期的指導,構建違紀生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實現家校有效合作。對外地中職生,具體可采用家庭訪問、在校接待、個別或集體咨詢的方式,除定期開辦違紀生家庭教育指導班外,還可以利用QQ群、電話等對家長進行現代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的指導,使家長懂得科學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對孩子實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從而成為學校教育有力的支持力量。對于缺乏教育能力的家長,還可結合家庭教育案例,運用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個別指導,以提升其實際教育能力。
4.2自我反思家庭教育,建立新型親子關系
作為家長,針對孩子出現的違紀行為,必須進行自我反思,改變自己原有的不良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積極配合學校,把孩子的不良行為及時糾正過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不斷學習,甚至可以向孩子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在平等的基礎上多去發現和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孩子積極主動地朝好的方向發展,建立新型親子關系。
4.3正確認識夫妻離異的現實,確保孩子健康成長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要想讓家長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就得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學理念和教育形式。為了促進學校各項教育工作的開展,就要邀請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學校在學期開始,可以通過各班主任把學校的有關規定、班級教學計劃及學校的活動安排通過網絡或書面材料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征求家長的意見,這樣不僅可以使家長對學校的教育活動有所了解,還可以抽出時間協助和參與學校的教育工作。學校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時,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召開家長會、主題教育活動、親子活動,也可定期組織家長參加學校、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參與學生特長展示評比活動等。這樣不僅使家長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還可以使家長們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受家校教育的協作力量,多數家長都會樂于參加。通過這種教育活動,家長們會認識到,孩子的成長是學校、家庭、教師、家長共同的責任,只有在思想觀念上與學校保持一致,在行動上支持和配合學校開展各項教育活動,孩子才會有全面的發展。
二、建立家長學校,形成正確的育人觀念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也會通過書籍、網絡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理論。因此,學校可以建立家長學校,請專家來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形成正確的育人觀念。
(一)營造和諧的家庭關系
要有好的家庭教育,就要營造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一個完美的家庭,一種和睦的家庭氣氛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條件。父母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尊重,對孩子要有思想上和生活上的關懷,每天抽出時間與孩子進行交流,有利于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如家長和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樣將自己的工作趣事和學習經驗與孩子交流,加以正確引導,可以達到激勵的目的;同時也可以引導孩子談談自己在學習上的成功和困惑,相互鼓勵,得到孩子的理解、信任與配合,讓他們感到心理上的滿足,從而使他們健康成長。社會生活需要新一代人具有民主平等、自立自強的意識,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二)要有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是家庭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家長既要為孩子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質條件,為孩子創造良好家庭環境,又得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如有的家長熱情好客,興趣廣泛,經常請朋友在家中小聚,但為了孩子,應適量為孩子著想,安排次數不應太密或換一個場所,時間不宜過久,特別是有的家長經常和朋友聚在家中打牌、打麻將,對孩子的學習影響特別大,此類家長應注意留給孩子一些學習、休息的時間和空間。再有父母是孩子最為依賴、最為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之間經常吵架不和,勢必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和影響;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把握正確的教育觀點和策略
除了黃磊,在這五位爸爸中,還有一位的教育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吳鎮宇。吳鎮宇的教育方式在五位爸爸中可以說是最嚴格的,他對教育的理解就是:愛與教育要并存。而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在外面受了傷,不要怕被罵,要第一時間回家。吳鎮宇的孩子費曼是個內向、不愛說話、內心卻十分堅強的孩子。有一次在船上玩,不小心落水導致眼角受傷,他害怕被爸爸責罵,于是不敢回家。而此時的吳鎮宇卻在一旁偷偷地看,他想借此機會告訴他的孩子:受了傷,不要害怕,要學會回家尋求幫助。看到這,我不禁想到,在學校里,我們的孩子不也應該學會向老師尋求幫助嗎?記得不久前,班上的小林和小程發生了一些小摩擦,動起了手,經過我的詢問才知道,原來是小林嘲笑小程考試成績不好,于是小程氣不過,就打了小林一下,于是兩人發生了矛盾。當時,我是這樣教育小程的,如果你剛才沒有動手,而是來告訴我,那么這件事就是小林的錯,可是你沒有告訴我,而是動手了,那么即使你受到了傷害,你也變成了有錯的一方。我之所以這么說,就是想讓他們明白,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學會尋求幫助,而不是草率行事。遇到事情,要學會第一時間告訴老師,這樣老師才能幫助他們,教會他們一些做事的方法。當然,走出了學校,也要學會向第三方尋求幫助。就像如果與人發生嚴重的爭執或摩擦,要學會向警察尋求幫助,而不是大打出手,因為在這個和平年代,暴力永遠不能解決任何事情。因此,我們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有這樣的意識,學會向他人尋求幫助,學會利用規則來保護自己,更重要的是,學會感受這個世界的愛與秩序。
二、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最后,在這六個孩子中,我還想來說說楊陽洋。楊陽洋是奧運冠軍楊威的孩子,作為世界冠軍的孩子,我們能夠感受到楊陽洋小小的身上背負著的那種對勝利的渴望。為什么要說“背負”,因為我覺得,對于一個這么小的孩子來說,這是個不小的包袱。好多次,楊威在游戲中表現不佳,楊陽洋會有點不高興,特別是在楊陽洋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時,他更是會嘟起小嘴,跟自己較勁。其實我們都明白,他太要強了,而在我看來,他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一個5歲的孩子,本該是自由嬉戲、玩耍的年紀,而他對于勝利的執著,讓他少了不少的歡樂。在我看來,童年是一個人一生最美好的時光,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段時光,在這段時光里做最真的自己,做最快樂的自己。我們一直說,要讓孩子在活動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可是真正能夠做到的又有多少?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社會、家長追求更多的是分數,是名次。雖然已明令禁止將學生的成績進行排名,可是在家長的心里,早已默默地有了一張名次表。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這無可厚非,可是如果僅僅看分數,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樣,無疑會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負擔,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這就像是壓在心頭的一個包袱,讓他們喘不過氣來。當然,除了家長,一些教師為了追求成績,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是想盡辦法,卻忘記了教育的初衷。就這樣,在本該歡笑的年齡,我們的孩子活得有點累,他們太辛苦了。有不少像楊陽洋那樣要強的孩子,他們承受的壓力可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所以,楊威教育兒子,游戲的勝負并不那么重要。而作為教師,我們要教育我們的孩子,成績有時也并不那么重要。在小學階段,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對學習的興趣,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并不是掌握越多的知識越好。知識是永遠也學不完的,而只有掌握了獲得知識的方法,我們才有可能探索出更多的知識。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