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及思路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農村經濟;現狀;制約因素;建議;寧夏西吉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7-0300-01
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任務。西吉縣作為寧夏南部山區貧困縣,經濟基礎差,底子薄,發展農村經濟工作任務艱巨。近年來,西吉縣委、縣政府針對該縣工作實際,分析當前農村經濟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和問題,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使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筆者作為一名農村經濟工作者,對西吉縣發展現代農業及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就如何做好今后的農村經濟工作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議和意見。
1 西吉縣農村經濟工作發展現狀
西吉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地處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干旱丘陵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1 688~2 633 m,縣域總面積3 144 km2。主要地貌類型有葫蘆河川道平原區、西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和東北部土石山區3個地貌類型。年平均氣溫為5.3 ℃,年平均降水量427.9 mm。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自然災害較為頻繁,尤以干旱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較為貧乏。全縣轄3個鎮16個鄉,4個居委會,306個行政村,1 909個村民小組??側丝?1萬人,其中回族占52%,農業人口占94%,是全區人口第一大縣、少數民族聚居縣和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縣。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西吉縣各族人民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經濟快速發展,事業繁榮進步,民族團結和睦,社會和諧穩定。形成了馬鈴薯、草畜、勞務、西芹等優勢主導產業,農村經濟發展迅速。2012年,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 658元,先后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普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2 農村經濟發展制約因素
寧夏南部的西吉縣,地域偏僻,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生產受地理地質氣候的影響十分強烈,農業生產的效率相對較低。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是農民群眾長期以來的生產生活模式。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貧困地區的財力、物力投入不斷加大,縣域經濟有了明顯的好轉,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但是農村經濟發展還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2.1 傳統的思想觀念落后
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及農戶“重生產、輕銷售”的觀念和做法制約著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影響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2.2 文化、科技素質低
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較低制約著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1-2]。40歲以上的男女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數比例高,并且大部分青壯年多以外出務工為主要生活支撐。在廣大農村,留在家里的人均為“6789”部隊(即兒童、婦女和老弱病殘)。這些因素都嚴重制約著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2.3 農業生產化程度低
缺乏規模較大的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的帶動示范作用,農民靠單打獨斗,使農業生產和市場聯系不密切,農業生產達不到規模,農村經濟發展缺乏后勁。
2.4 農業科技水平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生產經營粗放,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裝備難以推廣,機械化普及推廣率不高。過去建設的一些水利設施老化失修,新的設施增加很少,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很少且呈減少趨勢,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
2.5 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村債務多
盡管近年來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效益有所提高,農民得到了實惠,但與工業、商業、服務業等產業相比,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仍然較低[3]。農村債務現象普遍存在,影響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3 建議
3.1 加大對農村的項目和科技投入
一方面要加大新農村建設的項目和資金投入,向貧困地區傾斜,用于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村的科技投入[4],加大對農業科技隊伍及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和管理。
3.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加大水利等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改變農民靠天收成的狀況,使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潛力、拓寬增收渠道、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3.3 大力發展優勢農業、特色農業,確保農民增收
改變傳統養殖種植觀念,樹立科學發展觀,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突出一村一品。不斷引進新品種,有專業、有規?;a,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以特色主導產業的壯大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農村經濟收入。
3.4 大力培育農村實用型人才隊伍
培養農村亟需的實用型人才,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培養一批懂生產、懂市場的社會主義新農民,一方面是“請進來”,根據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聘請省、市有關專家到田間地頭針對生產實際舉辦講座,不斷更新農民的知識,避免生產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利用淡季或農閑時間,組織有專長、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村實用型人才到農業發達地區進行學習并參加培訓,學習外地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不斷提高實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質,培訓農業生產亟需的實用人才隊伍[5]。
3.5 積極做好村集體債務消化工作
當前村級負債面廣、量大,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消化村級債務。
4 參考文獻
[1] 于武盛,楊培奇,崔煥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8(5):69-74.
[2] 顏立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加快發展的思路建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11):64-65.
[3] 張秀生,陳先勇,王軍民.中國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 農村經濟;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0-179-1
隨著農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農業也進入一個發展與挑戰并存的歷史時刻。近年來,我國城鄉收人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民增收困難,影響農民增收的一些長期性、根本性原因并未消除。因此,中國的農村經濟仍然是值得關注的大問題。雖然中國政府已采取諸多措施推動農村經濟邁出了新的一步,但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仍面臨著很多問題。
一、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基礎薄弱。農業基礎薄弱,尤其是農業基礎設施差,阻礙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差,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差、農業機械化程度低、抗災能力低。若遇到天災,就會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從而影響農民收益。工業化建設的發展導致農村耕地逐漸減少,以及水資源的短缺,都嚴重影響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二)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利因素,導致農民實際收入不高。雖然取消了農業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但隨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種糧成本不斷加大,糧食價格并沒有隨著成本提高而提高,導致農業生產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直接影響農業效益。
(三)農村整體文化素質低。農村基礎落后,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利政策,導致廣大農村整體素質不高,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其主要表現在農民思想滯后,科技創新意識不強,市場競爭意識差,對現代農業認識不足,按原來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導致產量低,經濟效益差。一些發達地區的農民的素質和意識相對高,容易接受新知識、新理念和思路,加大生產資料投入,依靠科技來推動農村產業發展。
(四)鄉鎮企業發展不成熟。鄉鎮企業的發展是鄉鎮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繁榮的地區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事業都比其他地區發展的好。目前,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邊遠的山區,鄉鎮企業的數量非常少。
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重點是農業生產,關鍵是發展路徑創新。我們要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加強國家對農村農業發展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國家的支持和扶助是外因,農村經濟探尋自我發展道路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證農村經濟快速、健康、有序的發展,需要創新發展路徑。
首先,農村經濟發展創新路徑選擇和實踐的基本原則是提高農民收入。農民收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農民收入低下,則整個農村地區消費能力就會下降,從而造成農村經濟生產能力的下降。這是一個邏輯過程,最終表現為農村經濟生產和消費的嚴重不足。
其次,提高農業產業化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基本路徑之一。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不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業生產的效益低下,農民很難從農業生產和銷售中得到更多的經濟效益。農業生產必須向專業化、科學化、優質化和集中化方向發展,要大力鼓勵有能力的個人投資農業;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優質化生產和專業化生產,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建立農產品技術檢測體系,生產出既符合我國市場需要又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競爭能力,對農業生產要實行區域化布局,大力發展優勢化作物的生產能力,從而使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轉變,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由此可見,農業產業化可以使得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農業產業化可以將農副產品的價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滿足市場需求。
第三,政府牽頭,對內加大農村農業發展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對外加大技術和資金的引進工作,全面促進農村經濟向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轉變。政府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政府在兩個層面作出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技術和資金支持,特別是對農業生產的扶持。政府要完善農村農業專項資金的使用;要在科研機構特別是農業高校和農業生產之間架構順暢的橋梁,保證農業生產技術能夠有效地運用到農業生產上。此外,政府還要努力引進農業生產資金和技術,加快發展農村的社會事業。
第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會直接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業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會給農業生產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資金的問題,更是規劃的問題。政府要站在全面發展的角度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生產設施。這樣才能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證外面的資金和技術向農村地區轉移。
最后,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和教育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源泉。生產力中最活躍的是人的因素,馬克思強調離開人的生產力是死的生產力。因此,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和素質是發展農村經濟非常關鍵的一個方面。通過普及農村職業教育,建立農民以及農民工培訓體系是當前政府需要大力解決的問題。只有勞動者具備較高的素質才能把科技轉換成生產力。只有農村生產力顯著提高,農村經濟才能得到大力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忠喜,陳國才,李仲培.高寒貧困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01) .
>> 西吉縣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對西吉縣林下經濟發展的思考 西吉縣退耕還林區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 西吉縣退耕還林地林下經濟發展探討 西吉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其作用 西吉縣農業和水利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的必要性 西吉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存在的問題及防治對策 西吉縣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西吉縣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西吉縣小雜糧產業發展優勢及對策 西吉縣現代化國有林場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西吉縣實施生態移民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西吉縣黃岔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做法及存在的問題 西吉縣水利投資建設項目存在問題及建議 西吉縣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存在問題及建議 西吉縣節水灌溉項目建設成效及存在問題探討 西吉縣農村經濟工作發展現狀及建議 西吉縣水保壩在管護中常見問題及對策措施 淺論安陽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臺前縣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鄭文廣.淺談如何發展林下經濟[J].農民致富之友,2011(15):72.
[3] 王首道.固原市原州區林下經濟發展問題與建議[J].甘肅農業,2013(20):71-72.
[4] 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加快推進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的通知[J].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2013(3):31-39.
[5] 周學軍,馬廷貴,唐建寧.寧夏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寧夏農林科技,2011(5):15-16.
[6] 趙萍.固原市原州區林下經濟發展思路[J].現代農業科技,2013(19):214,216.
[7] 李雄光,陳波,王廷廷.云南省林下經濟發展存在問題與建議[J].中國林業經濟,2012(6):32-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