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獸醫學的定義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10
這是一節校際之間的交流課,執教者是許老師,觀察和評課的是耿老師和潘老師。上的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質量守恒定律》。對于《質量守恒定律》,我們會經??吹筋愃七@樣的教材分析:它是在學生已基本具備對宏觀的化學反應的基本認識及建立對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的基本了解后的知識進一步拓展,也就是解決了化學反應的實質及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質量的關系,同時,質量守恒定律,在本單元也起到了知識銜接的橋梁作用,它為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及化學定量計算鋪平了道路;應該說,這節課的內容對于本章教材及整個化學的學習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那么,我們對此課的理解是否只能限于此呢?新課程標準中,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列為化學課程的三維目標,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在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尋找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用化學知識和方法認識世界,并結合化學教材提供的豐富素材,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仔細研究初中化學教材尤其是新課標下的人教版、滬教版等教材,都很好地體現出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如果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挖掘化學教材中的哲學思想素材,理解好這些哲學思想素材,不僅有利于學生辯證地看待自然世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運用化學知識和解決化學問題。從探究《質量守恒定律》的哲學思想出發,我們對該課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發現《質量守恒定律》確實包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
【片段1】引入:早期的哲學家們曾提出物質不滅的理論,他們認為世間萬物的變化只是原子的組合發生變化,物質只是由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的導言中最后一段話表述了這樣一種哲學信仰:“物質雖然在某個時候一定以鐵的必然性毀滅,……,而在另外的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一定又以同樣的鐵的必然性把它重新產生出來?!?/p>
哲學的思想是博大而精深的,上面介紹的這些思想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科學道理,這一科學道理是什么呢?學完本節課,同學們就會明白了。
【片段2】為節約時間,教師采用了分組同步實驗,一半同學做硫酸銅與鐵反應,另一半做磷的燃燒實驗。學生測量出反應前后的質量,比較,發現反應前后質量一樣。交流后得出結論。
【片段3】老師安排另外兩個實驗,碳酸鈉與鹽酸反應,鎂的燃燒。依然采用分組同步實驗。一半同學做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實驗,另一半做鎂條燃燒實驗。學生在完成鎂的燃燒實驗時,相當部分學生對白煙忽略了。實驗后,有些殘留物掉在桌子上,學生很細心的用夾子夾住放在石棉網上。發現天平的左邊托盤下沉,老師問怎么解釋,學生說:有誤差。
另外一個組的實驗是碳酸鈣與鹽酸的反應。學生發現反應后的質量明顯減小了。與此同時,有學生發現杯中“有氣泡”。老師問:你們的實驗是成功還是失敗。回答說:失敗。為什么?說:跟質量守恒定律矛盾了。
【對話】
許老師:課堂一開始,我用多媒體展示了一段哲學小資料。向學生傳遞了物質不滅這樣一種樸素的哲學思想,這時全班悄無聲息,我感覺到同學們被偉大的哲學思想所感染了!當我提出問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知識就能幫助我們去正確理解這一哲學思想時,立刻引起了全班的高度興趣,也成為本節課要解決的主題。
耿老師:這就對了,什么是真正的興趣?杜威認為“學生真正的興趣,應該不是來自于外來的刺激,這只是膚淺的誘惑,并不能真正持久。真正的興趣,應該來自知識本身的吸引力?!蔽龑W生的,并不是你出示的那段資料,而是資料后面的哲學意蘊。
許老師:學生實驗時,我巡視到“鎂的燃燒”這一組時,明明“一股白煙上青天”,學生卻視而不見??赡苓€缺少一種對細節的關注。
潘老師:我們需要一些引導與培養,實在來不及就課前想辦法鋪墊吧。
許老師:實驗后,有些殘留物掉在桌子上,學生還是很細心的用夾子夾住放在石棉網上。發現天平左邊托盤下沉,右邊的砝碼學生沒有移走,只要驗證等還是不等,所以,不移走砝碼倒是要方便些。但是我問怎么解釋時,學生說:有誤差。
觀察“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時,學生發現反應后的質量明顯減小了。與此同時,有學生發現杯中“有氣泡”。可惜,他們沒有獨立的往下尋找原因。我問:你們的實驗是成功還是失敗。學生回答說失敗。為什么?說:跟質量守恒定律矛盾了。我說,會不會是定律本身有問題呢?學生笑而不答。看來,他們是沒有自信去懷疑“真理”。不懷疑定律本身,那就要去尋找問題呀,這方面學生比較被動。他們等著老師的解釋。
耿老師:這里有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依照建構主義理論來看,我們對世界會有一個自己的看法,叫心智模型;然后與別人交流分享,這樣的叫概念模型;最后達成符合客觀的叫科學模型。他們是循環的,科學模型建立后要經歷考驗,經過放棄、修正、堅持的思考歷程后,才會成為人的穩定的心智模型。并再次主導人的思維。
猜想表達的就是心智模型,是他對他的經驗的積累的表達;然后,交流形成概念模型;實驗,第一次做實驗,分析后得出結論,這是科學模型。然后,經歷考驗,在實踐中的運用,才會轉化為可以支配我們思維的一種自覺遵守的規律或者信仰――更高層次的心智模型。教材是這樣編寫的(我以為),教者也是這樣設計的。所以,后面的實驗,提供了這樣的“磨練”。當實驗的數據不支持“質量守恒定律”的時候,你的態度是什么?你是懷疑質量守恒定律本身嗎?(這個科學模型真的正確嗎?)還是你認為我們的實驗錯誤了或者有漏洞?質量少了?怎么會少了?跑了?如果明明我們的數據不支持質量守恒定律,我們在不思考我們數據的問題的前提下就毫不懷疑或者懶得懷疑質量守恒定律,或者出于考試的需要我們無用懷疑,那這個時候的科學模型就退化為“功利模型”了――一種為考試需要而存在的模型,等到考試完了,分數到手了,它就壽終正寢了,不會再去支配我們的思維。因為,沒有經受檢驗,也就沒有“融化為我們血液或意識的一部分”。
潘老師:在課前創造一種氣氛,來喚醒學生的質疑精神,增強學生的證據意識,讓用數據來說話成為一種課堂的主流生活;要喚醒化學嗅覺,如“跑了氣體是有質量的”,“反應物生成物是什么狀態”,還要考慮細節,測量的細微等等。這些科學素養或者習慣的喚醒,將決定課堂的進程,也將影響課堂的品質。
每個組織都是由不同的職位、等級或階層排列所組成,每個人都隸屬于其中的某個等級。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斯?彼得在研究了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后,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于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的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員浪費、效率低下、發展緩慢。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人在某個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揮其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是抹殺了他發揮自身才能的機會,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2. 酒與污水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勺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而把一勺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有幾個特殊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不及時處理就會迅速傳染,把其他的蘋果也變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正在于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干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則能很快使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破壞總是比建設更容易。一個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頭驢子用一秒鐘就能將它弄碎。如果你的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3. 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是講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面臨著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木桶定律和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一個部分,只不過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于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么程度,如果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你就不得不有所動作。
4. 馬太效應
《新約?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1錠銀子,吩咐他們拿去做生意。國王回來后,第一個仆人用1錠銀子賺回了10錠,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用1錠銀子賺回了5錠,國王獎勵給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卻因怕丟失,一直將那1錠銀子包在手帕里,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并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反應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5. 零和游戲原理
零和游戲是指一項游戲中,游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零和游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游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后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20世紀,零和游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但從零和游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面都具備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并且遵守游戲規則。
6. 華盛頓合作規律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人與人的合作,并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其中還摻雜了許多微妙與復雜的成分。在這種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么,10個人的合作結果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卻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物,而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相互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我們傳統的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并不多,目前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做得更好,而是避免內耗過多。
7. 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時間了。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手表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
8. 不值得定律
此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不值得定律反映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覺得有成就感。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斗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后為之奮斗。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征,合理分配工作。比如:讓成功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讓依附性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協同工作中;讓權力欲較強的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管理職務。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
9. 蘑菇管理
這是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初學者被置于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地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有這樣的經歷不一定是壞事,尤其是當一切剛開始的時候,當幾天蘑菇,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看問題也更加實際。一個組織,一般對新進的人員都是一視同仁,從起薪到工作都不會有大的差別。無論你是多么優秀的人才,在剛開始的時候,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過生命的這一段歷程,從中盡可能汲取經驗,迅速成熟起來,并樹立良好的值得信賴的個人形象,是每個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10. 奧卡姆剃刀定律
結核病是一種嚴重影響著人類生命質量和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開展有關肺結核病的臨床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臨床意義。瘦素(leptin)是瘦素基因即肥胖基因的產物,具有降低脂肪沉積和調節能量代謝的作用,可作用于胰島β細胞,抑制胰島素的分泌,作用脂肪組織,調節物質代謝等[1]。近期的研究發現,瘦素與呼吸疾病有關[2]。我們利用放射免疫法、電化學發光法、酶聯終點比色法和免疫比濁法對151例男性血清瘦素、INS、ALB、GLU、TC、TG進行了檢測,從側面探討其與肺結核病的嚴重程度及肺結核患者營養狀況的關系,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 對照組:于東營地區不同區域的人群中選取68例正常非肥胖(18.5 kg/m2<BMI<25.0 kg/m2)的男性健康查體人員,年齡32~58歲,經檢查均無心、肝、腎等急性或慢性疾病。
1.1.2 觀察組:為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經臨床、影像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的男性肺結核病人83例,年齡31~61歲,參照美國肺結核的分類方法,根據病灶范圍及病損程度將其分為輕度肺結核37例,中度肺結核25例,重度肺結核21例,其中在83例肺結核中伴有不同并發癥者49例。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受檢者均于早晨7:00—8:00時,取空腹靜脈血3~4 ml,分離血清,-20℃保存待測。
1.2.2 方法
1.2.2.1 體重指數的測定:受試者脫鞋、免冠、僅穿內衣,空腹測身高、體重,分別以千克(kg)、厘米(cm)為單位記錄,精確度接近0.1 kg和0.1 cm;體重指數計算:BMI=體重(kg)/[身高(m)]2。
1.2.2.2 瘦素的測定:放射免疫分析法,試劑盒由美國Linco Research公司提供,按說明書操作。
1.2.2.3 胰島素的測定: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進行測定,試劑盒由瑞士羅氏生物技術診斷有限公司生產提供,按說明書操作。
1.2.2.4 其它指標的測定:采用酶聯比色和免疫比濁法。試劑盒由溫州東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按說明書操作,檢測結果由儀器自動處理。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軟件處理。
2 結果
2.1 為了觀察leptin、INS等指標在肺結核疾病中的含量變化,我們對68例正常對照和83例肺結核患者血清leptin、INS及ALB、GLU、TC、TG含量進行了測定對比分析,其結果見表1和表2。肺結核患者血清leptin、ALB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重度肺結核患者血清BMI、leptin、INS、ALB較輕度和中度肺結核患者有顯著差異(P<0.05或0.01),而GLU、TC、TG含量與其它兩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
表1正常對照與肺結核患者血清leptin及其它檢測指標的比較(略)
表2 不同程度肺結核患者血清leptin及其它檢測指標的比較(略)
注:* 表示與輕度組比較P<0.05,#表示與中度組比較P<0.01
2.2 為了觀察有無并發癥肺結核患者血清各頂指標的含量變化,對34例無并發癥和49例有并發癥的肺結核患者血清含量進行了比較,其結果見表3。49例伴有并發癥肺結核患者的BMI、leptin、ALB、GLU較無并發癥者有顯著差異,而INS、TC、TG的差異無顯著意義。
表3有無并癥患者血清leptin及其它檢測指標的比較(略)
2.3 為了觀察肺結核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各項指標的含量變化,對83例肺結核患者中的64例肺結核,于正規治療1~2個月后再次取血進行了血清leptin及其它指標的對比分析,其結果見表4。64例肺結核患者治療后的BMI、leptin、ALB較治療前有顯著升高,而INS、GLU、TC、TG雖有升高但無統計學意義。
表464例肺結核患者治療前后血清leptin及其它檢測指標的比較(略)
2.4 為了探討leptin與其它受檢指標間的相關性,對151例受檢者血清leptin與其它受檢指標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其相關性見表5。
表5 151例受檢者血清leptin與其它受檢指標的相關性比較(略)
3 討論
本資料中68例正常男性受檢者血清leptin水平在1.68~15.1 μg/L之間,其中多數低于5.64 μg/L,平均濃度為(3.06±1.96)μg/L,百分位數法估計雙側90%健康正常非肥胖男性leptin濃度在1.87~5.49 μg/L之間,與陳樹等報道相近[3]。通過對本資料中檢測結果的分析也可得出,leptin濃度隨著BMI和INS的升高而增加,與其呈顯著的正相關(P<0.001),并且與其它指標也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P<0.05或0.01),從而進一步說明leptin在脂肪沉積、能量代謝和脂肪代謝中的廣泛應用。肺結核患者leptin濃度與正常人比較有顯著差異,特別是重癥肺結核組的血清leptin顯著低于正常組(P<0.01)。
肺結核患者血清leptin、ALB含量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其降低程度與肺結核的輕重程度呈正相關,即肺結核的病損程度越重,病變范圍越大,其血清中leptin和ALB的水平越低,并且在肺結核伴有并發癥時,血清中leptin和ALB明顯低于無并發癥者,另外,BMI也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且其降低程度與肺結核的輕重程度也呈正相關,所以,測定肺結核患者BMI及血清中leptin、ALB濃度,可用于判斷肺結核病的嚴重程度。肺結核患者經過1~2個月的正規治療后,BMI及血清中leptin和ALB濃度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另外,根據治療前肺結核患者血清leptin和ALB含量,可適當調整病人的膳食結構,給予合理的營養治療,從而加速病灶的恢復,提高治愈率。因此,動態觀察肺結核患者血清leptin和ALB含量,可協助判定肺結核患者的療效和預后。本文通過對肺結核患者血清中leptin濃度的測定,及與其它指標的比較,初步揭示了leptin在不同程度肺結核病中的變化規律,為進一步探討瘦素在肺結核中的發生、發展作用及其機制起到了一個開端引續的作用,同時,為臨床早期治療、減少并發癥發生及臨床藥用價值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效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Zhang Y,Proenca R,Maffei M,et al.Positional cloning of the mouse obese gene and its human homologue[J].Nature,1994,372:42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