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獸醫學的概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根據初中物理課程所涉及的探究性課題的內容特點,可以把探究性教學分為:建立某種概念和規律的探究活動,觀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尋求內部結構和模型的探究活動,技術設計與創新的探究活動,與社會問題相聯系的探究活動(包括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熱點問題及科學技術史中的問題)等.
筆者結合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速度”一節的課堂教學設計案例,談談如何運用探究性的教學模式,“以問題為中心”從相互依存的物理量中構建新的物理概念.
2“速度”新授課教學設計案例
2.1教學分析
“速度”這個詞在小學數學和科學課中就已經遇到過,但是當時比較關注速度的數值,對其單位未作要求.到了初中,以蘇科版物理教材的編排體系為例,在學習物體的運動之前,學生就已經接觸了聲音的傳播速度和光的傳播速度,但仍然是關注速度的數值,對其單位也沒有特別要求.總體來講,學生在學習這節內容之前對速度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對速度并不陌生,但是僅僅局限于速度的大小,對為什么要用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又是怎樣來的并不清楚.
2.2教學目標
2.2.1知識與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了解常見物體的速度和測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2.2.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2)通過速度概念的建立,讓學生了解研究問題和定義物理量的一種方法.
2.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養成主動探究問題、積極主動尋求解決方法的良好習慣.
(2)在探究過程中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2.3教學過程
2.3.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運用多媒體展示如下情景:(1)獵豹追捕野鹿;(2)緩慢爬行的蝸牛.問題1: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如何比較它們的快慢呢? 2.3.2合作學習,探索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方案1:相同的時間,比較物體運動的路程.
方案2:相同的路程,比較物體運動的時間.
問題2:生活中什么時候運用了方案1的方法?
賽跑、游泳比賽過程中,觀眾評判運動員運動快慢的方法.
問題3:生活中什么時候運用了方案2的方法?
賽跑、游泳比賽結束后,裁判員評判運動成績好壞的方法.
小結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時間比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較時間.
2.3.3活動探究,強化認知
活動1:比較紙錐下落的快慢
如圖1所示,剪裁兩個等大的圓紙片,其中一個圓紙片裁去的扇形的圓心角比另一個大,再分別將它們粘貼成兩個錐角不等的紙錐.
問題4:將兩個紙錐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哪一個紙錐下落的快?
問題5:你是怎樣比較紙錐運動快慢的?
相同的路程,比較紙錐下落時間的長短.
問題6:有沒有其他比較紙錐運動快慢的方法?
相同的時間,比較紙錐下落路程的長短.
2.3.4認知沖突,深化探究
問題7:如果將兩個紙錐從不同的高度釋放,又該如何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
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并提出解決新問題的方案.
2.3.5建立概念,化解沖突
當紙錐運動的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時,我們運用“小結1”中的兩種方法都無法比較紙錐下落的快慢,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也就是比較路程和時間的比值,即比較單位時間內紙錐運動的路程.我們把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若用符號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則速度公式可寫成: v=s/t.
2.3.6沖突再起,再次攻堅
問題8:用速度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實際上是比較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通過的路程,本質上是用了“小結一”中的第一種方法.有的學生提出能否用第二種方法,比如都取相同的距離1 m,看誰通過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時間短,也就是用t/s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嘗試解決新的問題.
2.3.7教師引導,重視生成
當學生解決上述問題有較大困難時,教師應當適時點撥,提醒學生如果用這種方法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比值越小運動越快,不如用單位時間運動的路程來定義速度更容易被人們理解.
2.3.8動手實踐,學以致用
活動2:測量紙錐下落的速度
問題9:要測量紙錐下落的速度,你認為要測量哪些物理量?
問題10:你選用的實驗器材有哪些?
問題11:實驗數據的記錄表該如何設計?
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自己設計的表格中,并計算紙錐下落一段距離對應的速度(在學習下一節“變速直線運動”相關內容時,再指出該活動測量的實質是平均速度).
3關于概念新授課教學模式的探討
3.1案例評析
本節課教學設計堅持“以問題為中心”的原則.首先,從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切入課題,并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再討論,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接下來,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對學生提出的具體方案加以演練,強化已有的認知.緊接著,教師有意識地給學生制造認知沖突,將問題探究引向深入,為速度這一新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礎.伴隨著學生的思考、討論,從而水到渠成地建立起速度這一新的物理概念來解決新的問題.然而,課堂教學并沒有到此為止,由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好奇心的緣故,又提出了新的問題.課堂教學又以新問題為新起點,將教學引向更高更深層次.
正是在學生認知矛盾的發生和解決、再發生和再解決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地灌輸和接受.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在探究中建立概念解決問題,學生參與到物理概念建立的全過程,真正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編劇”、是“策劃”、又是“導演”,是教學的主導.
3.2“以問題為中心”的概念新授課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與速度類似的概念還有功率、密度、熱值、電阻、比熱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從兩個物理量的依存關系中構建另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它所反映的本質與這兩個物理量都沒有關系.這種“以問題為中心”、從相互依存的物理量中構建新概念的探究性教學模式,整體的教學思路是從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在實施這種教學模式時,我們首先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創設合適的問題情景,圍繞問題展開探究.實驗后,應引導學生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幫助學生提取本質因素、澄清錯誤觀念、形成對概念的正確認識和真正理解,并選擇新的情景讓學生應用概念,以實現及時反饋而達到鞏固的目的.
關鍵詞:中獸醫學;實踐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137-03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大潮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由過去的精英教育,步入了“大眾化、素質化”教育,高校教育質量日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獸醫臨床教學,包括中獸醫學出現了因學時被壓縮而形成的教學內容多與學時少的矛盾;出現了理論與實踐脫節、臨床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等現象。如何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中獸醫人才,能夠繼承和發揚中獸醫學的優勢和特色,具有獨立分析和解決畜、禽病證防治問題的能力,能應用中獸醫理論和病證防治技術,開展相應的畜牧生產服務和科研活動,發揮中獸醫學的實踐醫學特點,是臨床獸醫學及中獸醫學教學改革的重點。通過我們不斷實踐和探索,以期達到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的統一。
一、明確教學目標,更新教育觀念
中獸醫學是動物醫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臨床課,實踐性、應用性很強。課程要求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特點的理、法、方、藥俱全的中獸醫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技能,并初步具備獨立分析及診治動物疾病的能力[1]。我校作為應用性的本科院校,教學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素質。因此,中獸醫學教學目標是:學生具備一定的中獸醫學基本理論及專業知識和診療規律及基本技能,便于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開展中西獸醫診療的配合,為在獸醫臨床工作中更好地適應獸醫職業發揮作用。中獸醫與西獸醫是屬于兩套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不能用現代獸醫學的理論和觀念去理解中獸醫學中的概念和理論。系統學習過西獸醫理論的學生,習慣現代獸醫學的理論和觀念,容易對中獸醫學產生概念抽象、內容繁雜的感覺,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會有非常大的難度。筆者認為,若能把相對枯燥的中獸醫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將臨床實例引入教學、帶入課堂,會有力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抽象的中獸醫學概念不再感到抽象,理論教學也會由枯燥變得生動、有趣。中獸醫學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服務于獸醫臨床,并植根于臨床實踐之中。作為一門實踐醫學,從前期的基礎理論課教學起就要引入臨床意識,讓學生及早地形成中獸醫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觀念,明確學習目的和方法,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出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二、優化教學模式,重視實踐教學
受到中獸醫學總學時的限制,實踐教學的學時不足是個現實問題。為了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我們在理論和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上進行了調整和改進。課堂講述時使用多媒體教學,盡量做到圖文并茂;在中藥材的識別上,采取開放中藥標本室,將中草藥在野外的生長形態制成系列圖片等,供學生學習和鑒賞;對中藥的炮制、有效成分提取等單個驗證性實驗的過程,采取播放錄像、教學片等多種形式配合教學,讓學生能以很少的時間就能掌握這些實驗的基本原理和標準的操作規程。幾年的實踐表明這些方法行之有效,教學效率高、成效顯著,有效彌補了總學時的不足,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在臨床教學方面,通過積極探索、拓寬思路,加強實踐、促進教學,利用我校獸醫院的有利條件,理論聯系實際,充分發揮出我校的資源優勢:一是結合理論課教學,有針對、有選擇地把校附屬獸醫院的門診病歷介紹給學生,并且多渠道、多形式地讓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到診療現場觀摩、病歷回訪。讓學生通過親身觀察和體會去驗證課堂學習的理論,再把臨床中的現象和疑問帶進課堂。二是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對獸醫臨床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不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培養學生的臨床意識和積極的探索精神。歷經幾屆,學生反映樂于接受這種現身說教的教學方式,認為理論聯系實際更具有說服力,可增強記憶、拓展思路,有效提高對中獸醫學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增強了中獸醫學能夠服務于臨床、服務于生產的信心。
三、實踐中實事求是,施教時有的放矢
中獸醫學的醫學體系具有鮮明的實踐特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于獸醫臨床。中獸醫的診斷治療除講究科學性外,還具有高度的經驗性、靈活性和技巧性。中獸醫實踐教學的重點是臨床,不僅要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更要注重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此有人提出:臨床實踐與中獸醫理論相結合、臨床實踐和臨床思維相結合、臨床實踐和科研訓練相結合、臨床實踐和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2]。運用中獸醫從事臨床需要具備一定的中獸醫理論、臨床經驗和操作技能,在理論指導下進行處方用藥。在開展中、西獸醫配合時更需要兩種醫學知識的兼備,只有在中獸醫水平和西獸醫水平都很好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其各自所長、優勢互補,取得理想的配合效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西醫配合。有些人也曾學習過一些中獸醫理論,臨床上卻不會用,不按中獸醫原理進行思維,只對中草藥的化學成分和某些特殊的生物學功效感興趣。如在治療病毒性疾病時習慣于把幾種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藥合用或在使用西獸藥的同時配合使用些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中草藥提取物,誤認為這就是中獸醫,就是中西獸醫結合。究其原因可能存在很多因素,但主要還是中獸醫學的學習過程中缺少了臨床實踐的環節,或是這一環節教學過程草率、缺乏實效,未能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臨床實踐教學中還需要理清中獸醫與西獸醫的關系,充分發揮中獸醫學的優勢,否則也會影響教學效果。
1.中獸醫與西獸醫的關系。中獸醫與西獸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各自的發展歷程。臨床上兩種醫學均能通過診療有效地為動物防病治病,顯示兩種醫學理論體系所具有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兩者各具特色,共同成為現代獸醫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獸醫的臨床實踐教學主要是依靠中獸醫的理、法、方、藥進行教學,臨床上診治動物疾病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西獸醫在臨床上具有很多先進的檢測手段,為臨床診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這些也可以作為輔例證為中獸醫的診斷、推理和臨床效果提供驗證,有助于中獸醫的臨床教學。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中、西獸醫屬于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中獸醫所闡述的觀點、概念以及解決獸醫臨床問題時的思路和方法,遵循著自身理論體系的連續性、系統性。因此不需要處處得到西獸醫的驗證和解釋,否則會對中獸醫教學產生負面影響。
2.獸醫臨床與中獸醫教學。中獸醫臨床實踐教學是一個理論用于實際的學習和訓練的學習過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針對具體病畜和動物疫情,運用中獸醫的理論和技法分析疾病、防治疾病,培養學生用中獸醫解決臨床問題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獸醫臨床實踐教學要注重實效,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指導教師的臨床水平應有適當考慮,病例的選取上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病例選取得比較典型、得當且適合于中獸醫技術的運用和發揮,教學過程就會變得順暢,容易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中由于指導教師自身中獸醫臨床水平的限制,臨床上有些問題還不能很好地運用中獸醫知識進行有效處理和解釋,應當主動放棄,實事求是,不能勉強,以免影響正常教學。
綜上所述,中獸醫實踐教學是中獸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課程目標的最終實現。優化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思路,重在保障質量、提高教學效果。中獸醫臨床實踐教學形式特殊,任務重、難度大,對指導教師也提出了特別要求:除具備中獸醫理論教學能力外,還需具備豐富的中獸醫臨床經驗和能力。實現中獸醫實踐教學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更應重視中獸醫學教師自身的實踐能提升。
參考文獻:
[1]劉鐘杰,許劍琴.中獸醫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2]葛銘,于文會,王海彬.中獸醫臨床實踐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探討[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0,8(2):68-69.
[關鍵詞]野生動物醫學 野生動物保護 獸醫學 疫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1-0129-02
野生動物醫學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它是獸醫學和野生動物保護學的一個交叉學科,以野生動物為研究對象,以野生動物疾病防治為研究內容。野生動物醫學在我國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其研究生的培養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立體系,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學科目錄中還沒有野生動物醫學這個學科。野生動物醫學研究生的招生培養需要借助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生物學等學科平臺進行。
一、野生動物醫學方向的研究生將成為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動物救護領域的研究型或者綜合型人才
野生動物醫學的研究生教育是對動物醫學、野生動物保護專業的本科生在野生動物疾病研究基礎上作更高層次的培養。動物醫學本科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主要學習的是動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基礎知識及其在動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初步應用,對于野生動物保護相關的知識內容學習得并不深入。野生動物保護本科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主要學習野生動物保護、自然保護區管理方面的一些基礎知識,對野生動物疾病方面的知識只作一個大概的了解。而野生動物醫學的研究生就在要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將這兩個不同專業體系的知識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培養既熟悉動物疫病防治理論又掌握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的跨學科體系的研究型或者綜合型人才。
研究型野生動物醫學研究生側重對野生動物疫病發生發展規律的研究,在對病原體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后,結合發病野生動物的行為特征,提出疫情、疫病防控的綜合措施。該類型的研究生要重點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為將來野生動物疫病防治領域基礎研究做人才儲備。野生動物醫學研究型研究生可按照科學碩士進行招生培養,鼓勵他們繼續進行博士學習,并最終將野生動物疫病研究作為其終生的職業。
綜合型野生動物醫學研究生要以野生動物保護具體工作單位或者特種經濟動物養殖行業的需要為培養出發點,通過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提高基層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或者特種經濟動物養殖者的業務水平,提升動物疫病防控和野生動物救護能力。該類型的研究生要重點培養其組織協調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野生動物醫學綜合型研究生可按照專業學位碩士進行招生培養,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多與相關生產實踐單位接觸,了解相關生產實踐單位在動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動物中遇到的問題,有目的開展相應的研究試驗,以便將來在工作中解決這些問題。
二、野生動物醫學研究生人才的培養
(一)對于研究生的培養,不再以教師傳授基本的學科知識為首要任務。研究生授課體系應該具有培養學生的專業理念素養、自主獲取知識的功能。對于野生動物醫學研究生,應將科學的野生動物保護觀根植于心,熟悉國際、國內野生動物保護行業的現狀,使學生明白其從事的科學研究工作是服務于野生動物保護、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這個根本的大局,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人文意義。
(二)野生動物行業有其特殊性,在進行野生動物相關工作的時候會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作為野生動物高級人才,野生動物醫學的研究生一定要熟悉與野生動物相關的國際、國內法律法規。適用我國野生動物和利用的法律法規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有重要經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物一類、二類傳染病》《進境動物和動物產品風險分析管理規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三)野生動物醫學研究生需要結合獸醫學和野生動物保護學兩個學科體系的知識進行培養,需要建立跨學科的課程體系。在培養野生動物醫學研究生的過程中,課程體系應該圍繞“野生動物疾病防治”這個核心點,建立“獸醫學”和“野生動物保護”這兩個課程模塊供學生選擇。本科為動物醫學背景的同學應該選擇“野生動物保護”這個模塊中設立的課程,本科為野生動物保護背景的同學應該選擇“獸醫學”這個模塊中設立的課程。但無論是“獸醫學”還是“野生動物保護”模塊中的課程體系,都不能簡單的照搬各自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模式,也不能采用本科階段的授課方式。
研究生要重點培養其自學能力,在課程設置和授課過程中不需要全面系統的講述,只需要給學生點出各種課程核心內容即可,按照“師傅領進門,學藝靠個人”的觀念進行授課。“獸醫學”模塊體系,可借鑒獸醫學一級學科的分類法,分為基礎獸醫學、預防獸醫學、臨床獸醫學三大綜合課程。“野生動物保護”模塊設置野生動物管理學、生態學、動物學這三大綜合課程。
基礎獸醫學重點講述怎樣應用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知識闡述發病機制,診斷具體疾病,指導用藥施治,通過例證法使學生掌握這幾門課程的用途即可,而這幾門課程系統的理論和概念,包括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可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學。
預防獸醫學重點講述病原體(微生物、寄生蟲)在傳染性疾病發生過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可通過幾個重要的疾病如禽流感、血吸蟲病對野生動物及人類自身的影響來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