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美術教學設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初中美術是義務教育中必修的藝術課程,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初中生在美術了解方面需要更多的是繪畫的技巧和方法,了解更多的畫家作品,老師通過了解不同的美術作品向學生傳授更多美術技能和知識,從而完善對學生美的教育,激發學生對各種美術的熱愛之情,可以激勵和帶動學生發展。
一、改變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發展
有效的美術教學課堂不僅需要老師富有感情的教學方式,還需要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學生有了興趣才能更好地學習美術課。以往的教學中美術課不作為考試重點,常常被其他科目占用,尤其是在初三階段,為了備考,美術課很少能夠真正走進學生課堂。想要讓美術教育體現它真正的價值,不僅要從課程上得到體現,而且要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美術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促進學生在美術實踐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教學方面,教師要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樹立正確的教學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
在美術課堂上,教師要真正做到關心學生發展,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美術具有較強的人文性,關注學生發展,不僅要關心學生在美術知識領域方面的構建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在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方面的發展。在這方面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關注學生發展,活躍課堂氣氛,培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通過課堂上的主動探索獲得更好的發展,從而上好美術課。
二、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美術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安排與對策,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學習,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才能上好美術課。課堂上活躍的氣氛和積極的學習態度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老師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課堂環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例如在講解初一《在校園中健康成長》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初中了解到題材繪畫創作方法和人物情節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熱愛校園和對校園事物的觀察力。讓學生選擇一些生活題材,選擇一組校園活動場景照片,學生通過回憶和互相交流在校園里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并把它作為繪畫創作的主題加以表現出來。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表現自己的構思,獨立思考問題,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的目的就是在于啟發創作靈感,教師再加以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描繪出更美好的畫面。
激發興趣是完善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改變傳統的模仿教學,使用現代化的、具有時代氣息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實踐和思考過程中感受美、欣賞美,在課堂上讓學生開展剪紙和折紙,動手做一些貼畫之類的活動,提高學生想象力和動手能力。
三、啟發學生想象,滲透美術課堂
初中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他們心中的世界是無限絢麗多彩的,所以教師要利用學生的這個優點挖掘學生潛在能力。美術課堂上欣賞是最重要的,美的欣賞讓學生能夠產生無限遐想,美的欣賞讓學生能夠進入一個美輪美奐的世界,把學生帶進一個美的意境中,使審美和豐富的想象力結合在一起。例如在講解美術課七年級下冊《校園的春天》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方式向學生播放關于春天信息的畫面,結合校園里春天都有什么樣的景色,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共同設計以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邊欣賞邊提問,讓學生走進校園里尋找春天校園都有什么變化?“柳樹發芽了,小草綠了”,學生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老師在此基礎上提出:絢麗多彩的春天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通過多種畫面讓學生聯想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通過自己的構思和想象把它描繪出來。讓學生在愉悅中進行藝術的創造,盡情地創作自己眼中的藝術。
初中美術課需要學生不斷創造和想象,大膽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想象力。這個過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初中美術課堂如同一棵小樹苗,它需要的不僅是肥沃的土地,還需要不斷的汗水和科學的方法,經過一系列的澆水、施肥、耕耘、萌芽才能長出一棵參天大樹。因此教學設計對美術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美術課程與其他課程資源的結合,使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初中美術 教學設計 適宜性
初中美術課程中教學設計要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按照教材的基本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審美實際,做到貼近教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審美,在具體教學設計中把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審美的提升作為目標,切忌教學時過多信息、過大跨度、過高要求,超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基本能力。筆者結合所教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實際教學案例中探究教學設計的適宜性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案例:《美麗的書》是一堂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手工課。通過以上兩次單獨的手工制作課,基本了解每個班的制作水平和制作高手。在《美麗的書》這節課上,書籍設計是一種立體的思考行為,從書籍封面、封底和書脊,再到內頁,如果單獨看都是平面的,但隨著人們的翻閱、視覺的流動,這些平面則組合成一本立體的書籍,帶給人美的感受。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書籍設計,融入到書的豐富多彩的美妙世界之中,形成“形式和內容高度統一”的設計思想,提高創意能力和動手能力。根據學生個體及材料準備,可分層要求完成書籍的創意設計、制作,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設計意識,以及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書籍設計不僅是為書裝扮一件漂亮的外衣,而且能在制作過程中讓每一位學生都體驗到制作的樂趣。
圖(一)學生作品展示 圖(二)學生作品展示
以上圖片是學生利用兩節課時間制作的屬于自己的《美麗的書》。當學生呈現作品,我頓生一種想法,如果我是他們,希望在我交給老師的一瞬間,老師是什么樣的表現呢?其實在我們這樣一個江南小鎮上的農村中學,初中學生是由本地的農村孩子和來這里務工的外地孩子組成的,相比于城市的孩子多了幾分靦腆和憨厚,又多了一點淘氣。在課堂上老師為了維持課堂秩序,總是刻意收起笑容,我有時有這樣一種想法,我要做一個微笑的美術老師。我也這樣嘗試了,我給每個學生做了作品檔案袋,把他們在課堂上的精彩瞬間用相機記錄下來。我有時和學生開玩笑說,等若干年后,你再來看美術老師,我能翻出你學生時代上美術課的照片,那時你會有什么感受呢?看著學生燦爛的笑容,我心里想孩子們現在可能還不知道什么是成長、不知道什么值得珍惜,可是老師知道在你們學習成長經歷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美好的記憶。
圖(三)《美麗的書》學生作品 圖(四)《美麗的書》作品
通過以上案例,我對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學設計的適宜性有了一些想法,與同仁一起探究。
一、美術教學中教學設計的適宜性應該聯系學生實際而展開。
如地處江南小鎮的農村中學,結合現在的教學條件,制定適合學生的課程是很重要的,如果老師要求過于浮夸,讓學生有種遙不可及的感覺,那么這樣的教學設計注定是失敗的,是沒有響應者的,也會給那些比較調皮的同學可趁之機,這將是從教的小學老師最頭疼的上課紀律問題。記得這屆初二學生不是我從初一開始帶起的,在初二時才接手,接手時,我就制訂了計劃,第一個星期不急于上新課,我準備把這個星期定為互相熟悉周,讓學生了解我的教學風格,同時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每個班的具體情況,尤其重要“軍情”(班中的皮大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的設計適宜了你的學生嗎?好比你做好了自認為很可口的飯菜,可是客人不喜歡吃,你就是白忙活。記得上課時總會碰到幾個調皮搗蛋的小家伙。有時我會想他們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實每個小家伙的動機是不同的,拋開學習成績這件外衣不看,老師真正用心觀察過學生嗎?傳統意義上認為學習不佳的學生的情感往往是最豐富的,大部分人很希望甚至更強烈地期望得到老師的贊許和肯定。在設計教學中千萬不能忽略這些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學習能力,如果兼顧到這些同學并使他們從學習中得到肯定,你的課堂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美術教學中教學設計的適宜性應該聯系環境而展開。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先體會課程的可行性,有時我是這樣想的,把學生想象成孩子,如果我的孩子在上初中美術課,教師要求帶的美術用品是我能夠準備的而且樂于準備的,那么我就會對這樣的美術老師很敬佩,反之,準備了一大堆,又花了很多錢,心里肯定不舒服。我在讀研時,聽錢初熹老師的課,大受啟發,在日本很多美術作品都是用家中不起眼的廢舊用品制作完成的,有一種變廢為寶的神奇魅力。而且能鍛煉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一點我覺得很重要。
三、美術教學中教學設計的適宜性應該充分考慮課程的成效性。
【關鍵詞】設計 美術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131-02
美術課堂教學設計是指教師為達到一定的目標,對教學要素及其活動進行的系統規劃、安排與決策。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必須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動情,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才能完成教學任務。而且美術課堂教學還是對學生進行感知美、認識美、了解美、鑒賞美的創造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教學設計階段,教師必須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充分發展教材,激發學生的強烈興趣,同時不斷積累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業務能力。本文就如何設計好美術課的教學進行淺談。
一 課堂教學的基礎設計
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的依據,明確目標,教學設計才能有的放矢。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材料,明確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是教學設計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以新的教學觀念為指導,深入鉆研教材,明確目的、任務、重點、難點,了解學生的知識現狀與認知心理,按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規律全面考慮,才能找到適合于本節課堂教學的最佳方案。
二 激發興趣,活躍課堂教學
有人說:“魂在藝存,魂喪藝亡。”作為一節課,課堂氣氛的失色等同于藝術的“喪魂失魄”。教師善于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是形成活躍氣氛的重要一環。課堂教學,本身是一種注重人的興趣、情感、精神、活力得以提升和釋放的整體行為過程,而興趣無疑是課堂教學得以成功的搖籃。既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那么,如何讓學生學得主動?
首先,激發興趣是引入課堂的有效途徑。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美術課堂中尤為重視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三課《向日葵》一課時,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通過演變成一朵向日葵,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再次演變,自由組合,想象添加,學生們用學過的知識大膽創新,有的“向日葵像地球”,也有“冷色調的向日葵”……真是千奇百怪、新穎別致,一個個稚氣、巧妙的造型充滿著靈氣。
其次,激發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剪、拼、撕、貼等制作方式,加強學生動手與動腦的協調功能,改變單純的傳授與模仿教學,運用具有時代氣息,新穎有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實踐觀察、思考、想象,從而達到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目的。例如:開展《雞蛋殼貼畫》《折紙》《剪紙》《拓印》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逐步掌握創作的方法,達到審美和創新雙管齊下。
三 引導學生“進入角色”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作為“主角”的介入,不但對學生興趣的產生、學生積極性的提高起催化作用,而且對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精神的形成乃至積極情感的形成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實踐證明,當學生“進入角色”時,其理解概念,發現問題,計劃步驟或作出完善答案的能力,以及評述實踐與評價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是因為,在教師們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在主動的參與活動中,往往對問題更具敏感性,對創造性的成功更有信心。
例如,在“我的故事”教學中,我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生活中一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那么你們最喜歡用什么形式來畫呢?同學們會邊想邊回答:“漫畫”、“卡通”、“素描”……然后我再提出問題:“故事中的人物通常會有哪些表情?”回答:“哭、嚎哭、微笑、大笑、狂笑……喜、怒、哀、樂的表情。”從中可見,學生在教師設置的情境中已探索性地學會了思考問題的方法,并從中明白了一些道理,達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同時學生也真正體會到了做學習主人的快樂。接著,我提議讓幾個同學上講臺為大家表演常見的“喜、怒、哀、樂”等表情。在表演過程中,臺上臺下氣氛熱烈,笑聲一片。在笑聲中,學生之間相互完善各種表情特征,會發現面部的眉、眼、嘴對表情的變化至關重要。當然,目的不是要學生表演,而是描畫表情,并從中找出各種表情的規律性特征,然后,將各自歸納的規律表情在黑板上進行擺置演示。這樣,就可能使學生都能進入角色,從自己的切身體會進行創作,主角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四 啟發想象,滲透課堂教學
學生心中的世界綺麗而又怪誕,他們表現的常常是心中所想,而并非所見,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抓住這一特點。美術課堂教學離不開隨堂欣賞,美的欣賞給想象扎上了翅膀。作品的本身形象不是意境,它只不過是想象的觸發劑,想象的母體。司空圖所謂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即講此。如果說課堂的整體設計來源于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那學生的創造力則是情趣,審美素質和豐富想象力的結合。如教學初一年級上學期《和平鴿》一課時,課堂設計的大骨架是通過直觀的欣賞和藝術思維,歸納出招貼畫的設計原則,由設計原則展開創造性想象,進行構思、表述、動手的創作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面對制作的《維護和平,反對戰爭》掛圖,由色彩、構思、構圖形成的強化、簡化、美化畫面,使學生耳目一新,由教師引導欣賞提出問題,使欣賞深度向理性化發展。提問:“圖中畫的是什么?它象征著什么?”因為畫中有鴿子,學生聯想到和平,所以回答比較完美。和平鴿是世界和平標志的象征,表達人類對和平發展的美好愿望。在設計步驟時,首先要引導學生了解主題進行構思主意,然后口述根據確定的主題構圖、構思、色彩,學生形成意象畫面,并讓學生加題目,并通過語言表述出來。最后是動手,即完成作業。“教”不一定只靠教師“講”,“學”不一定只是學生“聽”。“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實踐。”因此,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美術知識和技法,在愉悅中去進行藝術創造,可使作業的表現程度和藝術創造的水平遠遠超出自己原有的水平。
創作活動中的構思、口述、動手,旨在有意識地加大加深形象思維,進行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由易到難的思維與想象過程,必然以學生固有的雙基知識作基礎,長此下去,必有碩果。
課堂如同一片沃土,置身于它上面,需要的不僅是汗水,還有科學和嚴謹。盼望收獲是欣喜的,那耕耘、澆水、施肥帶來的萌動、抽芽、長葉到茁壯,也不失是一種。學無涯、教無涯。世上無現成之路,需要人們去探索、去創造。新的曙光,總是在開拓者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