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勞動教育內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提高農民素質,緩解中原經濟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壓力。當前,河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步伐加快,農業現代化程度提高,將有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據河南省人社廳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河南省有7000多萬農村人口,4700多萬農村勞動力,富余勞動力3200多萬人,數量龐大,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較低,農村勞動力轉移壓力巨大。如果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勞動力市場,由于他們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技能欠缺,就業能力差,無法與城市群體處于同一就業競爭地位,將長期處于隱性失業狀態,必將造成進城務工農民生活貧困,致使城鄉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阻礙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步伐。因此,應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作用,挖掘農村勞動者的潛力,增加其人力資本,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
2.有效提高農民收入,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舒爾茨通過對貧困國家經濟發展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結論,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貧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質卻是決定貧富的關鍵。他還指出,美國國民收入的五分之一來自物力資本即財產,而五分之四來自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高于物質資本的根本原因是教育,通過教育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形成和積累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起關鍵作用。勞動者勞動收益率與其受教育的性質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其中受過專業教育,尤其是受過職業教育(含培訓)的勞動者收益率更高,職業教育能夠促進進城務工農民人力資本化,使其增加技能,參與到產業集聚區建設中來,真正獲得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提高,將縮小城鄉差距,有效提升新型城鎮化的質量和內涵。
二、河南職業教育的現狀
1.職業教育規模逐漸擴大。近年來,政府對于職業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河南各類職業教育穩步發展,在辦學效益、學校數量、在校生人數等方面有較大提高。截至2011年年底,職業教育在校生突破200萬人,規模居全國第一。同時,河南省教育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積極整合教育資源,推動職業學校布局和結構的調整。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中職學校由1163所減至874所,校均在校生規模由1613人提高到2166人。同時,河南省新建了建筑、化工、機電、護理等一批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增至71所,在校生規模由44.73萬人增加到74.13萬人。
2.職業教育的專業特色逐步形成。河南省在全省職業教育發展規劃中,整體布局,對部分條件較好的中等職業學校進行重點建設,改善其辦學條件,培育具有特色的示范性職業教育。教育資源最為集中的鄭州市不斷整合已有資源,建立起以“旅游文化”、“制造業”、“經濟金融”、“現代農業深加工”為特色的四類職業教育中心。
3.職業教育水平逐漸提升。近年來,河南職業院校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實踐技能,職業教育水平逐漸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不斷上升。畢業生就業率是衡量職業學校辦學質量高低的重要內容。2011年,河南省首次建立了125名職業教育教學專家組成的師資團隊,加大對師資隊伍的培養力度。
三、當前河南職業教育在推進勞動力轉移過程中面臨的難題
1.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有待提升。河南是農業大省,教育資源較少,整體教育水平較低,職業教育發展也較緩慢。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主要在基層一線工作,人數眾多,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較低,社會普遍輕視職業教育,同時也質疑職業教育的實力和水平。地方政府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的巨大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沒有把職業教育當成所有受教育者尤其是農村勞動力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不重視對于職業教育的宣傳、規劃和引導,致使職業教育難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需求。
2.職業教育經費不足,對農村職業教育投入缺乏保障。融資問題是制約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對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且運用不合理,阻礙了職業教育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充分發揮作用。隨著學校招生數量的增加和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的校舍、硬件設施和辦學設備已跟不上教育教學的需求,嚴重阻礙了學校持續發展壯大。農村職業教育的經費來源主要是靠財政撥款和學校自籌,但目前財政撥款普遍不足,職業教育的學費水平也普遍偏低,許多農村貧困學生繳納學費也很困難,某些學校的學費還要上繳部分到財政進行統籌,使得學校的資金來源遠遠低于教育成本。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專項培訓經費,由于管理渠道不暢通,有些經費在下撥時,還存在一定程度的截留,使得這些經費往往不能真正用于職業學校,挫傷了學校的積極性。
3.職業教育定位缺乏特色,職業教育內容不適應當前農民需求。目前,河南職業教育普遍存在定位不明確的問題,開設的專業往往依托學校現有何種專業教師或是市場目前何種專業人才緊缺,而不是根據未來的市場需求。雖然職業學校在名稱上各有特色,但隨著社會對于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升,職業教育開設的專業越來越寬泛,專業口徑越來越擴大。往往是公共課、基礎課、通識教育比重過大,而專業的、能力性的、技術性的科目比重過小。一些職業院校受某些經濟利益的驅使,在專業設置上無論自身條件具備與否,對熱門專業一哄而上。由于學校沒有準確的方向定位,最后培養的學生找不準就業方向,學生似乎什么都懂,其實什么都不精。針對河南大規模的農村轉移勞動力現狀,職業教育培訓內容與農民需求未能充分契合。一方面,農民迫切需要提高駕馭現代農業的知識和技能,外出務工農民迫切需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大多職業學校“等米下鍋”,農林類的職業學校更是如此。職業學校教育內容脫離農民實際需求,難以為農村學員帶來很好的就業出路。
4.“雙師型”教師缺乏。在目前河南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學校與社會、教學與實踐、學習與技術分離的現象仍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職業院校在教師隊伍方面具有專長和實踐經驗的教師數量不足且比例失調,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較為緊缺。職業教育既然是為勞動力的職業發展進行職前教育或在崗培訓,那么,職業學校的專任教師就應當緊密聯系社會實際,能及時把行業企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規范、新工藝等引進課堂。但是當前職業學校教師由于時間、精力與條件等方面的制約,進入行業企業工作現場實地考察了解的機會相對較少,往往形成教學與專業實踐相脫離的局面,制約了學生專業學習的實踐性與職業性。而且職業院校教師的培訓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統內部,有時借助一些綜合性大學,很少有企業人士參與,難以體現職業教育重實踐、重職業性的特點,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進程與實效。
四、河南職業教育支撐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
1.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扶持力度。公共教育經費對于職業教育的更多投入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目前,河南中等職業教育財政預算內撥款比普通高中的預算內財政撥款低,高職教育的財政預算內投入也大大低于普通本科,而通常國際上的一貫標準是職業教育的成本比普通教育高3倍。從2012年起,河南省財政設立了獎勵引導專項資金,在全省重點支持100所左右示范職業院校和200所左右特色職業院校的建設。同時,對于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貢獻較大的一些辦學質量高、信譽好、有發展特色的職業院校,政府應給予更多資助或其他政策支持,可以運用貼息、補助等方式,引導社會、銀行、企業資金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投入,加強職業學校農民工培訓基地建設。對于職業教育支持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專項資金,政府應加強監管,保證資金落實到位。
2.職業院校應更新觀念,增強為農村勞動力服務的意識。首先,職業院校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到農村勞動力在河南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增強為農民工服務的意識,在思想上不僅要給農村勞動力以公平對待的態度,更應加大對農村勞動力教育精力的投入。其次,職業院校要以深化改革和提高教育質量為重點,強化市場競爭意識,創新辦學指導思想,從行政推動轉向市場拉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找準職業教育的定位與農村勞動力轉移之間的結合點,大力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制度創新。再次,職業院校應強化為河南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優勢,與企業、行業合作辦學,加強實踐環節,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發揮作用。
3.職業教育的定位和專業內容要符合農民工與企業的實際需要。職業院校應抓住中原經濟區建設面臨的農村勞動力開發和利用的有利時機,合理調整辦學定位,積極開展農民工教育和培訓,培養市場需求的技能型緊缺人才,提升職業教育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支撐作用。首先,專業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要以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需求為導向,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遵循勞動力的認知變化發展規律,做到科學合理。其次,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要體現特色。職業院校要善于開發自身的潛在優勢,整合各種資源,在針對農村勞動力教育的專業特色上做文章,形成核心優勢。再次,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要量力而行。職業院校應充分考慮和體現農村勞動力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從專業師資、教學實訓設施、教學資料、培訓經費等方面衡量自身是否達到開設和實施某專業教育的基本要求,切忌不顧現實條件而盲目開設專業的短期化行為。
4.積極推動“校企合作”型的農村勞動力培養模式。隨著河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快速推進,以及農村職業教育功能的進一步拓展和農村成人教育、職業教育一體化趨勢的發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將成為各級各類職業學校發展的新增長點。職業學校可根據所掌握的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需求情況,結合自身的教育資源,靈活設置專業,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推行“校企合作模式”。以面向農村、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為宗旨,充分利用校企雙方優勢和資源,實施人才的培養和安置。校企合作模式不僅注重辦學過程中企業的全面、全程參與,更強調通過共同的協作,強化職業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并使所培養的人才畢業后能在相關企業就業,能夠實現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有效轉移。
一、素質教育發展及現狀
應試教育一味地追求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并將其作為評價教師優劣、學校好壞的唯一標準,其弊端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不斷顯現,已經不再適應時展的要求。從1994年6月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要在局部地區進行素質教育試驗開始,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素質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教育形式,它不僅重視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還注重對受教育能力的培養、關注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1999年召開了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和靈魂。由此,素質教育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
進入新世紀,素質教育經過多年發展成果顯著,但是在德育方面有所缺失,特別是在德育中的勞動教育方面,仍然是實施素質教育以來的一塊短板。勞動教育是指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崇尚勞動精神,熱愛勞動,自覺自愿參加勞動活動,是德育的內容之一。勞動教育是聯通教育世界與生活世界、職業世界、新興創客世界等的重要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因此,在要求全面提升素質教育的當今社會,我們應該不斷地完善勞動教育,補齊短板,充分發揮德育在素質教育進程中的積極作用。
二、勞動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勞動教育詮釋了素質教育的核心內涵,是提升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當今社會物質資料極大豐富,人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享受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勞動教育在教育活動中逐步被淡化,出現勞動意識缺乏、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素質教育得不到更好的實施。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獨特地位,使得老師對孩子細心呵護甚至溺愛,獨生子女很難真正接觸到勞動活動,大多數勞動教育流于形式。素質教育的本質意義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勞動教育可以使學生獲得智商和情商的全面提升。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是智力發展的豐富源泉,勞動可以使大腦得到協調發展,勞動教育促進學生的智力發育。在勞動活動中,互相幫助團隊合作的意識將貫穿始終,學生之間的友情將會加深,處理情感的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勞動教育豐富了素質教育的本質靈魂,是提升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勞動作為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人們通過勞動不斷地創造著先進文明成果。勞動教育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從而實現德育的作用。勞動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學生在參與勞動活動的同時也在養成個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品質。在身體力行的勞動中懂得勞動光榮,勞動成果來之不易,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感恩為了自己健康成長而不斷辛勤勞動的父母和老師。勞動教育的不斷完善不僅保證了素質教育的正常進行,而且為素質教育取得預期的效果提供了重要保證。
三、加強勞動教育對素質教育的提升
(一)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勞動教育在培養青少年的獨立生活能力,勤儉樸實的生活作風,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有著其他各育不能替代的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是學生端正勞動態度和養成勞動習慣的基礎,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積極引導學生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提升綜合素質。
(二)大力弘揚勞動精神
五一國際勞動節是人們充分感受勞動光榮的日子,是體味勞動的價值和意義的日子,更是一個有效實施勞動教育的日子。國家對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表彰,是我國重視勞動、鼓勵勞動的重要體現,這不僅突出了勞動的教育地位和作用,而且對全面推進勞動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積極鼓勵參與勞動
多年來,勞動教育被邊緣化,被排斥,從家庭到學校,人人都認為勞動教育與孩子成長沒關系,因為考試沒有它,升學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勞動教育退出了學校教育的舞臺。除非上級行政部門或有關單位來檢查此項工作,學校搞點臨時花樣點綴一下,它的教育內容與實際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兒們成長起來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還在家務活中啃老。大家都知道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發展。也就是說,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沒有勞動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質教育應該“以勞育人,以勞促體,以勞促智,以勞促素”。所以,讓勞動教育回歸,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與素養,形成勞動習慣,并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是素質教育的重點。
二、實踐性是勞動教育的第一特性
勞動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實踐性,沒有實踐就無法體現勞動教育的效果,所有勞動教育光說不做等于白說,光說不練等于沒練。正因如此,教師和家長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的勞動項目,在實踐中通過動腦、動手、動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才能讓學生在實踐合作之中體驗到相互合作所帶來的快樂,更能在實踐中體驗到成功,體驗到勞動的真正價值。實踐是勞動教育的最好途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長都應該讓孩子在勞動實踐中得到鍛煉,得到成長。當然,對勞動教育內涵的理解要寬泛。
三、教給孩子勞動方法讓孩子會勞動
現在的孩子,由于長時間不勞動,沒有勞動的意識、方法、技巧,所以教給孩子必要的勞動技能和勞動方法勢在必行。勞動課和其他學科一樣,要培養孩子觀察、動手、動腦的習慣,最后形成勞動技能,提高素質。這里,勞動方法的學習掌握非常重要。所以,教師和家長要耐心幫助孩子掌握每一項勞動的方法,使孩子會勞動、巧勞動、動腦勞動、認真勞動、創新勞動。凡是勞動就要出力,凡是出力就會勞累,這是當下孩子最忍受不了的。怎樣讓孩子走出因身體不適而不想再勞動的瓶頸,是每一個教師和家長應思考的問題。要把勞動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孩子在勞動教育中茁壯成長起來,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教育任務。
四、讓勞動成為習慣,讓習慣成為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