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村發展的前景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中國農村金融:制度演變與機構組成
(一)制度演變
自1979年開始市場化改革以來,為了配合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推動農村經濟、金融市場化的發展,農村金融制度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本上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79~1993年)。以中國農業銀行的恢復為標志,初步形成了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主導,以農村信用社為基礎,以農村其他金融機構為補充的農村金融體系。
2.第二個階段(1994~1995年)。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設立為標志,形成了農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與合作金融并存的農村金融體系。根據國務院1994年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計劃在1994年基本完成縣聯社的組建工作,1995年大量組建農村信用合作銀行。不過,實際進度大大落后于這一階段所設計的目標。另外一個重要的政策變化就是規定農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國農業銀行管理,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管理,改由縣聯社負責。對農村信用社的金融監督管理,由中國人民銀行直接承擔。
3.第三個階段(1996年至今)。以1996年國務院頒發《關于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決定》為標志,逐步形成了以農村合作金融為基礎,商業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
(二)機構組成
經過近20多年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迄今為止形成了包括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機構在內的,以正規金融機構為主導、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核心的農村金融體系。這一金融體系的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
1.正規金融機構
可以把受到中央貨幣當局或者金融市場當局監管的那部分金融組織或者活動稱為正規金融組織或活動。中國農村正規金融體系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組成部分:
(1)中國農業銀行。于1979年重建,是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也是四大行中分支機構數量最多的一個銀行,其分支機構幾乎遍布中國所有的鄉鎮。和其它國有商業銀行一樣,從80年代起中國農業銀行就一直進行著商業化改革。但在1994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建立之前,中國農業銀行的業務兼具商業性和政策性,此后一部分政策性貸款業務,例如主要農副產品收購貸款、扶貧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貸款等政策性貸款被劃轉到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2)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1994年成立的一家政策性銀行,是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中為實現農村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相分離的重大措施。農發行的業務也不直接涉及農業農戶,它的主要任務是承擔國家規定的政策性金融業務并財政性支農資金的撥付。隨著農村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農發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3)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機構最多的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分支機構遍及幾乎所有的鄉鎮甚至農村,也是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中唯一一個與農業農戶具有直接業務往來的金融機構,是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中向農村和農業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的核心力量。
2.非正規金融機構
非正規金融組織或活動包括所有處于中央貨幣當局或者金融市場當局監管之外發生的金融交易、貸款和存款行為。在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初期,非正規金融組織和活動得到了經濟管理當局的默許甚至支持。但隨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重心逐漸轉向對正規金融機構的商業化,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加大了對非正規金融組織和活動的管制力度,并在1999年解散農村合作基金會,結束了非正規金融的有組織狀態。
需要說明的是,農村合作基金會是80年代中期興起的準正規金融組織,其經營資本主要依賴于農戶的資金注入,其經營活動歸農業部而不是中國人民銀行管轄。到1996年農村合作基金會的存款規模為農村信用合作社的1/9。由于農村合作基金會不受貨幣當局的利率管制,因此其貸款利率較農村信用合作社更為靈活,貸款的平均收益也更高。為了消除來自農村合作基金會的競爭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經營所造成的沖擊,1997年,當局做出了清理整頓、關閉合并農村合作基金會的決定。
二、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分析
(一)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完善
我國農村正規金融體系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郵政儲蓄、農業保險以及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由于郵政儲蓄具有單一金融服務功能,只提供儲蓄服務;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及其農業發展銀行。在2002年,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貸 款余額約占金融機構農村貸款余額的78%。由于中央銀行對利率和資金使用的控制、高額的運營成本以及缺乏贏利的激勵等,農村信用社長期陷入困境,據估計,農村信用社積累的歷史壞賬達數千億之多,不良資產率遠高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多數在50%以上,在某些經濟不發達省份甚至高達90%以上。盡管農村信用社一直被官方認為是合作社,然而在1980年到1996年間農村信用社受到農業銀行的控制,其后由人民銀行管理,社員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沒有決定權,故農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社。
(二)農村金融環境惡化
關鍵詞:合作社;資金;技術;政策;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1
一、農村合作社發展資金和技術支持欠缺制約其發展
當前,農村合作社面臨的兩大主要難題,一是資金緊缺問問題,二是缺乏人才問題。
首先是資金問題,當前農村合作社大部分存在資金需求巨大,而融資渠道相對匱乏。以遼寧省為例,20007年至2010年,遼寧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2010年底該省具有法人資格的農民專業合作社7053個,合作社總數比《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前增加了4232個,社員總數達到48.2萬戶。截止2010年底,全省有26家縣級農村信用聯社開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貸款業務,貸款支持了23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13192戶,合計發放貸款12242筆、金額48476萬元,其中,對社員發放貸款40440萬元,占合作社貸款總量的83.43%。合作社為社員及非社員農戶代購農資達到355630萬元,合作社銷售農產品達到898000萬元,從合作社流動資金占有量來計算融資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多數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只對合作社社員辦理小額信貸業務,而專業合作社以法人身份獲得貸款比較難,僅為141個,占合作社總數的3.33%,金額只有8036萬元,占專業合作社貸款總量的16.57%,遠低于合作社社員通過小額信貸形式獲得的貸款數量。全省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及聯保貸款余額為192.6億元,貸款農戶數為137.7萬戶(不含獲得過貸款支持已歸還的農戶),貸款農戶占農村農民總戶數的21.85%,而獲得貸款的合作社社員只占合作社社員總數的3.01%,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及社員的貸款總量明顯不足。在解決資金問題上,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靠銀行借貸,二是大戶出資。第一種情況,在很多地區由于政策落實不到位,往往導致貸款難現象。第二種情況,大戶出資最后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導致一般社員在合作社沒有話語權,大戶的決策決定一切,最終很可能影響一般社員的利益。
其次,是技術問題,當前我國農村的合作社大部分社員都是自帶產業入社,政府在技術支持方面往往采取的是不定期開展技術培訓,這種形式的支持對社員的提升非常有限。當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如果不采取先進的集約化生產,農村合作社的效益必將不足以支撐其繼續存在發展。而很多社員入社以后,往往不愿意改變以往的生產方式,或者希望改變卻缺少有力的技術支持。
二、政府對農村合作社扶持力度不斷加大
首先是稅務方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相關政策,-是合作社成員的產品銷售視同自產自銷;二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從合作社購買產品可以按照13%進行進項抵扣;三是合作社向成員提供農資免征增值稅;四是合作社與成員簽訂的產品銷售合同,免征印花稅。第二,在項目方面合作社可作為涉農項目逐一單位。第三,各地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政策扶持資金。第四,合作社納入信用評價體系之中,給予先評級后授信再用信用辦法解決合作社貸款難問題。
其次《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不斷的頒布與落實,第四十九條規定,國家支持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建設項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條件的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市場經營主體,由于競爭實力較弱,應當給予產業政策支持,把合作社作為實施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方面。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按照政府有關部門的要求,向項目主管部門提出承擔項目申請,經項目主管部門批準后實施。五十條規定,中央和地方財政應當分別安排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服務。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實力還不強,自我積累能力較弱,給予專業合作社財政資金扶持,就是直接扶持農民、扶持農業、扶持農村。第五十一條規定,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商業性金融機構應當采取多種形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務。具體支持政策由國務院規定。第五十二條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享受國家規定的對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和其他涉農經濟活動相應的稅收優惠。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其他稅收優惠政策,由國務院規定。
最后,不斷試驗落實的林權抵押政策,也為合作社融資開辟了新道路。以浙江慶元為我們調查專業合作社是創新竹木合作社,這個合作社成立于08年9月1日,目前成員有28家農戶,其中10家每戶出10萬元,另外18家是以林權證作為入股的,總資產200多萬。
三、城市就業難為大學回農村創業提供了契機
去年,我國的大學生畢業生將近700萬,而簽約率只有四成多,再現就業難的問題。然后廣大農村合作社的發展卻面臨了一系列的人才技術短缺的問題,國家也頒布了系列政策鍋里大學生創業和回農村發展,這反面力度只會越來越大,這在不久的將來不然會掀起一股大學生回鄉創業的熱潮,為農村合作社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契機。
參考文獻:
[1]李建軍,劉平,主編.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2.
關鍵詞:農村交通物流;制約因素;前景展望
中圖分類號:G812文獻標識碼: A
加快農村交通物流業發展,有利于促進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有利于推動農村市場流通領域發展現代化,降低和分散農民經營風險;有利于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從總體上看,我國現代農村交通物流業發展尚處在初始階段,在發展進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我國現代農村交通那個物流發展的制約因素
1、農村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低,農村物流發展緩慢。農村物流的發展水平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很大。目前我國農村發展勢頭良好,農村稅費改革使得農民受益很大,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經濟依然落后,農民收入低,農村市場相對城市市場發展滯后,這必然使得農村物流供給及需求水平低,物流業發展緩慢。同時,農村物流發展緩慢還與廣大農村地區物流意識差、物流知識薄弱、對物流重視不夠有著直接關系。
2、農產品具有易腐性、季節性,農村物流經營難度大。
與工業品相比,農產品具有生物屬性,容易腐爛變質。農產品是自然的產物,具有季節性和周期性。農產品的自然屬性對其運輸、包裝、加工等提出了特殊的也是更高的要求,經營農產品物流風險較大。
3、農村生產組織水平低,物流需求分散,物流供給能力不足。
在我國,農業生產仍基本是以農戶為單位,生產規模小,分工不細,收入有限,對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而物流的供給需要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實現規模經濟。目前無論是農村生產組織、流通組織還是物流企業都存在規模小、管理水平低、技術條件差等問題,制約了物流的供給水平。
4、物流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后,運作成本高。
物流的運輸、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每一項功能的實施,都與物流的基礎設施和物流技術水平有關。農村道路狀況差,物流運費就高;沒有公共的信息平臺,物流信息就難以處理和發揮作用;沒有科學的冷藏設備,鮮活農產品就難以運輸、加工等實現其價值;沒有科學的工藝和技術,農產品就難以實現加工增值。
5、物流政策不到位,作業不規范,交易成本高。
影響物流交易合約順利形成和履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政策和信用是主要的。現在農村地區的物流政策供給不足,有的地方還是空白,這樣物流作業就難以規范,物流需求者對物流企業缺乏信任,對物流外包的結果難以預期,因此物流合約難以達成。沒有政策的支持,物流業也難以發展壯大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 現代農村物流的發展前景展望
1、政府主導,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管理系統
物流業的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企業來做,政府起到引導、扶持、規范和服務的作用。大力扶持幾個本地現代物流業的龍頭企業,鼓勵現有的運輸企業做大做強,變大而全的運輸為專業運輸,由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方向轉型,同時向下延伸和拓寬服務范圍,來帶動農村物流的發展。在物流園區的規劃、建設方面,從目前看由政府投資建設的物流園區都沒有派上太大用場。因此,園區的規劃和建設應該按照市場規律,順應市場的需求,以企業投資建設為主。同時,加快貨運場站的建設,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做好貨運場站建設的規劃,對現有的貨運場站進行全面的站級核定,為物流提供集散和交易平臺。加大規范貨運市場的力度,著重對貨運場站經營、貨運、配送、信息服務等經營行為進行規范,逐步建立一個規范經營、誠實守信、競爭有序的貨運市場,為物流業提供一個健康良好的發展環境。
政府和管理部門著力搭建一個物流信息服務平臺,促進物流企業與貨源地、物流企業之間的信息互通,為物流提供信息平臺。同時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建立GPS平臺,以便掌握和分析動態貨源,提高車輛利用率。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村客運網絡資源,依托鄉鎮客運站建立貨源集散中心,發展連鎖經營、快速配送和專用運輸。通過客運車輛結構調整,向分艙式客車方向發展,對小件貨物采取“以客帶貨”的方式。鼓勵發展縣內的小型廂式貨車物流配送,政府出面協調和解決物流配送的專用小型廂式貨車進入城區的問題。
農產品物流配送管理系統設計目標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減少浪費,降低成本。當沒有接到定單請求時,根據預測決策系統的預測值保持少量庫存;當接到定單請求,開始備貨,并根據庫存狀況迅速補貨。而且選取的是運輸量最短路徑,也降低了運輸成本。第二,做到在準確的時間,按準確的數量送到準確的地點。該系統借助強大的網絡功能,可以對客戶的需求作出迅速的反應,另外本著中心自動化技術的運用,為配送活動減少了時間,提高了準確度。第三,真正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由于此模式是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一種,具有第三方物流規模化運的特點,可以將各地的定單匯集起來,通過配載、拼箱,實現農產品的多頻次、少批量配送服務,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
2、以地方特色為切入點,建立農村交通物流服務網絡
按照“先行試點、全面推廣”的原則,依托農副產品的運銷,以大的鄉鎮為試點,積極創造條件,建立農貿市場,組建專業運輸車隊,構建物流信息平臺,形成初具規模的交通物流體系。結合交通“四位一體”建設與交通四化管理工作,在運管所建立農村交通物流管理辦公室,進一步整合駐地鄉鎮物流資源,形成管理工作基本框架。在企業貨物源頭管理辦公室的基礎上,建立重點運輸企業的物流服務中心。培育骨干交通物流企業,培訓農村物流人才,建設和完善由縣物流中心、鄉鎮(街道)物流站場、農村網點構成三級交通實體網絡和信息網絡。實現農村商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有機結合,提高交通網絡運營效率,減少流通環節交易費用,降低物流運作成本,使農村交通物流在及時性、便捷性、經濟性方面明顯提高。建立符合地方實際、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交通物流運作模式,形成一套科學合理、易于推廣、促進農村交通物流走上良性、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和規章制度。邊發展、邊完善、邊推廣,逐步建成“精力充沛、組織協調、運轉高效、服務優質、貨暢其流”的物資流通體系,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以蒙陰為例:今年三月份,隨著臨沂市推廣沂水縣農村交通物流推進現場會議在沂水的召開,蒙陰縣農村交通物流工作在全縣范圍全面展開。蒙陰縣交通運輸局圍繞發展現代物流服務業,準備建成縣級分撥中心、以鄉鎮交管所為依托的鄉鎮分撥站、以中心村為網點的村級分撥點,形成 “縣、鄉、村”三級農村交通物流網絡,扎根“三農”、服務“三農”,切實探索出切合蒙陰實際的農村交通物流發展路子。
3、制定合理建設計劃
分階段、按步驟組織實施,既服從于自身發展規劃,又保持與省、市交通物流發展規劃協調一致。交通部門依托農村集貿流通市場或鄉鎮企業聚集帶,建設農村物流分撥中心,并結合運管所站所改造,新建和擴建貨運站場,形成層次分明的“區物流中心、鄉鎮物流貨運站、農村貨運網點”三級物流網絡;建設和改造農村道路,提高物流網絡的覆蓋率和連通度,增強交通服務的輻射力。加強物流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化,突破空間地理位置限制,實現商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有機結合,優化和重構農村物流鏈。綜合考慮現有生產、流通、交通等領域的信息化狀況,保證各領域間信息溝通的順暢;堅持適度超前發展,保證物流信息系統與全市政務信息平臺和全省交通信息系統的對接。組建新型的農村交通物流運營網絡。一是開展農村綜合物流服務,以為鄉鎮企業生產流通和規模化農副產品加工服務為主,兼顧季節性農產品購銷運輸服務,主要采用干線長途貨運、和市內網絡配送方式。二是開展農村便民物流服務,以為農村客運班車捎載為主要運輸手段,開展農資、良種、醫藥、日常消費品等連鎖商業網點的下行補貨配送,同時培育受理小件、零散貨物的上行發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