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思想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素質教育思想;貫徹執行
G633.3
素質教育是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強調的是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教學不僅僅是要打好學生的語言基礎,還要調動學生的語言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眾所周知,語文課程是教學的必修課,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和重點,其中蘊含的文化內容與民族思想、愛國情懷息息相關,對健全學生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有積極的作用。然而目前初中語文教學還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對素質教育理念的認識不充分,教學還是看重分數和成績,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本文就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對素質教育理念加以分析,并深入挖掘語文的內在精神,貫徹和落實好素質教育新理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初中語文教學貫徹素質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的內涵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它的教學在于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堅持教學與學生生活的緊密結合。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傳播,是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教學課程,對整個語言文化的傳承都有積極的意義。
首先,初中語文教學貫徹素質教育思想,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靈魂高度,讓學生對語文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在閱讀和學習中體會中國文化,借助學習語文來探索世界,展望未來;其次,初中語文教學貫徹素質教育思想,有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教會學生用“心”去閱讀,在語文學習中更好的對自己進行定位,找準應當扮演的角色,健全自己的人格修養;最后,初中語文教學貫徹素質教育思想,有助于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喚醒他們沉睡的靈魂,提高國家榮譽感,樹立為祖國服務的理想,并全面提高自我。
二、初中語文教學貫徹素質教育思想的有效對策
(一)挖掘語文教材中有關素質教育的內容
初中語文課本的編寫不是隨意為之,而是多名專家集體研究和分析的結果,教材中蘊含著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內容,對啟迪學生的思想,做好教學工作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滲透文章中的文化思想。例如,教師在教學《,你在哪里》的時候,不僅僅要讓學生理解文章的表面含義,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對這個人物進行解讀,講述他的故事和事跡,并對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介紹,讓學生在學習之前了解文章的意義所在,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素質教學理念。
(二)適當的加入思想教育
素質教育與思想教學相輔相成,初中語文講解在教學生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傳遞正確的思想精神,健全學生的人格。如在講解文章《捕蛇者說》的時候,就可以將道德修養內涵滲透給學生,而不是僅僅告訴他們一些道理,不要強加給學生各種想法,而要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己去感悟,感到“苛政猛于虎”,然后在告訴學生新的思想內容,學生會感到封建社會的黑暗,會更加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如果再加以引導,會讓他們更加熱愛學習,團結互助等等。
(三)思想教育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育教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做到學有所用。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不能只是口頭教學,而是要讓學生學會感受和傾聽,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教學計劃,在生活中也同樣強調語文的意義。
所以,我們在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要結合課文的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領會語文教材中的深層次內涵,理解語文學習的真實情感。比如在講《黃河頌》這課的時候,如果一味的用理論灌輸祖國的偉大和發展歷史,就會引發學生的厭學情緒,不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甚至引發他們的厭學情緒。相反,如果讓學生主動談談自己的見聞,談談他們見過的祖國的大好河山,學生就更容易產生親近感,并在講述中抒發自己的情感,進而會產生對祖國的贊美和熱愛之情,并熱血沸騰的朗讀《黃河頌》,產生努力學習、建設祖國的美好愿望。只有堅持與實際教學相結合,才會達到教育的目的,才使德育教學和素質教育落在了實處。
三、結束語
初中語文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教學的必修課,學生在實際學習中要掌握語文的深層次意義,就必須轉變原來單一教學的模式,做好教學創新,將素質教育理念與語文教學融合在一起。對此,初中語文教學要轉變固有的教學模式,全面貫徹和落實素質教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質教學內容,加入思想教學內容,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從而貫徹好語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
參考文獻:
[1]趙春輝.淺談思想素質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希望月報(上半月),2008,03:34.
[2]白亞亞.素質教育下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思考[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S1:71-72.
關鍵詞:語文教師 學生 思想教育的目標和方法 課堂教學 引導
【中圖分類號】G633.3
正文:
2014年2月10日,丁某在蘭州市某中學操場踢球時,與受害人張某發生口角爭執后繼而相互毆打,丁某用腳踢打張某腹部。后經司法鑒定,張某所受損失屬重傷二級。法院以被告人丁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緩刑2年。類似的校園暴力事件屢見不鮮,而且逐步演化為群體性的校園暴力事件,類似的案子值得我們深思,帶給我們的教訓是沉痛的。語文學科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幫助學生積累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同時語文課教學中又應滲透著不可低估的思想教育,語文教育工作者也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貫徹落實到語文教學工作之中,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圍和機制。
一、語文教材給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但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1、教師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首先應該是情感的交流,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從而產生相同的情緒和體驗,師生之間要建立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課文的作者或文中其他人物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自己健康的真摯情感去叩擊學生的心弦,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然后輔之以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就會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教師要善于尋找突破口,做到潤物無聲,育人無痕。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課文都與的思想教育相聯系,都有一定的思想性。但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抓重點,找突破點,使思想教育融入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把最重要的思想教育滲透到學生心靈深處,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效果。
3、教師要善于采取多種形式,多管齊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課堂教學是主陣地,當然還可以以其他形式多樣的活動來進行教育,如口頭作文、專題講座、演講比賽、作文比賽、課外閱讀、社會調查、義務勞動等,使思想道德教育變得生動活潑,卓有成效。
二、有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和方法,那么就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落實,這需要因“文”而異,巧妙設計教育思路,以便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下面就針對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思想教育作幾點分析:
1、不失時機的滲透愛國、愛家鄉的教育。初中語文課本中,表達愛國、愛家鄉主題的作品很多,典型的如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字里行間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小弗朗士”,一個平日里不好好學習,調皮搗蛋的孩子尚且如此愛國,更何況其他的孩子呢!尤其要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等加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教學中可結合課文培養孩子的愛國主義情感。還有主席的詞――《沁園春?雪》,既歌頌了偉大祖國河山的壯美,又抒發了作者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以愛國愛家鄉為主題的篇目還有很多,教師在進行諸如這些文章的教學時,一定要結合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把愛國愛家鄉的美好愿望轉化為自己好好學習,立志報國,建設家鄉的實際行動中來。
2、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意識的模仿某個老師,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將是一生的。古人說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老師要做到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只有不斷的加強自身修養,注重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表率作用,才能給學生帶好頭、起好步,這樣的教育效果將是無法估量的,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3、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正確的是非標準和良好的分辨能力,才能追求“真善美”,反對“假惡丑”。通過閱讀大量有益的作品,對學生的心靈不斷進行美的塑造。其實,好多作品,字里行間洋溢著真善美的追求。譬如,評價一個人,就要看人物的內心品質,而不能只看外表。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主人公藤野老師,雖然不刻意注重儀表,穿著樸素,可他有著一顆高尚的心靈,以至于讓魯迅先生終生懷念他,教師就可以適時的向學生講明白:人美在內心,我們看人、看事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小說敘述“我”的一家人對于勒叔叔態度的不斷變化,就是想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映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教師可恰當的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家庭倫理道德觀,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和相互支持。再如,通過閱讀名著《愛的教育》,告訴學生要永遠保持一顆勇于進取的心,善良、真\的心。愛祖國,愛家鄉,愛生活在自己周圍的一切善良美好的人和物。
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語言文字訓練之中
就是說要通過語言文字訓練來進行思想教育,不可以離開語言文字訓練進行空洞的說教。換句話說,就是要根據語文文字國有的思想內容去進行教育。
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基礎知識,培養自學能力,嚴格訓練基本功,使學生逐步掌握漢字的內在規律認識漢字的優點,進而形成熱愛祖國語言文字,認真讀寫漢字的思想和習慣。
在聽話,說話教學中,一方面要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話、說話習慣,使他們聚精會神地聽別人講話,努力學說完整、通順、連貫的話;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聽人講話要認真分析,分辨是非,自己講話要老老實實地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和謊話。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和體會,正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受到應有的感染和教育,具體一點兒講閱讀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所謂“曉之以理”,就是使學生明白課文通過記敘的內容所說明的道理,從而提高認識,樹立某種觀點或信念。為此,教師應該抓住課文的中心詞句,提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使他們由一悟理。還可以根據全文的主要內容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從而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
所謂“動之以情”,就是用應該中蘊含的感情打動學生使他們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進而形成或發展某種高尚的情感。其辦法很多。例如,教師以恰如其分的感情朗讀,背誦或進行復述課文,激發學生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或復述課文,使他們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之后,啟發他們進行聯想和想象;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既應重視“文理通順”的訓練,又應該“抒情明理”和指導,使學生在錘煉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提高認識,陶冶情操。具體地講,應該做到命題誘情,導作達意,評文揚善。
二、分析文本的藝術形象教育感染學生
語文教材中具有眾多鮮明的藝術形象。這些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具有很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的意識的。兒童年齡小,他們的生活經驗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鮮明的形象對于他們思想的影響就越強烈?!闭Z文教師要利用學科特點,抓住形象,以情育人,形象大于思想,達到德育之目的。如朱自清的《春》描繪了春回大地,生機勃發的景象,對文中“春草”“春花”“春雨”的描繪,以欣喜的感情把它表達出來,讓整個形象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自然美景中陶冶成長,以致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之情。
三、利用語文學習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語文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機會,而有針對性的語文活動,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講會、朗誦會、黑板報、讀書活動等等諸多語文活動,都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臺。在舉辦“悠悠中華情”詩歌朗誦會時,全體學生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臺上朗誦的學生聲情并茂,臺下的聽眾不時掌聲雷動,并跟著臺上同學一起朗誦起來,臺上臺下成了朗誦愛國詩歌的海洋。之后,有位學生在感想中這樣寫:“這次詩歌朗誦會,讓我進一步深深地了解了我的祖國,了解了我的祖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了解了我的祖國遭受的深重災難。我要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把愛國之情化作一個個具體的行動,現在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讓我的祖國更加強大”。還有一位學生在感想中這樣寫到:“我站在臺上,面對著‘悠悠中華情’幾個大字,我心潮澎湃,腦海里浮現出的是鮮艷的五星紅旗,心里是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許多同學都用不同的文字表達出了自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同學們一句句真誠的飽含深情的話語,也讓我深深的為之動容,深深的為之感動。我覺得這次活動辦得非常成功,達到了活動應有的效果。同學們的愛國之情被激發了,懂得了怎樣去愛國。相信他們以后一定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熱愛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強盛做貢獻。
四、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領悟生命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