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勞動教育信息化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學生學習心理活動運行程序主要包括:啟動階段、接受階段、加工階段、儲存階段、練習應用階段、檢驗階段、反饋階段。這七個階段是循環往返,周期性變化,螺旋上升的,在這七個階段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得到了提高,這樣的教學才會獲得成功。
1.啟動階段
一堂課確定了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后,就要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為活躍課堂氣氛的需要,有的教師采取觀察、調查、反問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教師上化學課,講氧氣的性質,教師先準備一集氣瓶氧氣讓學生觀察是否有顏色,讓學生聞一聞是否有氣味,從而得出氧氣的物理性質。然后讓學生觀察紅熱的木炭放在燃燒匙里,伸入盛氧氣的集氣瓶里會立刻燃旺,發出白光,從而得出氧氣的化學性質。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師上第一節課就讓學生觀察鎂帶在空氣中點燃會發出耀眼的白光,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提出一些問題,鎂帶在點燃之前是什么顏色?點燃時有什么現象?燃燒完后是什么顏色?燃燒前與燃燒后比較,物質的顏色發生了變化,物質的狀態發生了變化。那么物質的性質發生變化沒有呢?
2.接收階段
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教材的感知,對教師演示實驗的觀察,而獲得了信息,學生把這些信息整理加工,形成技能。比如:學生對氧氣的觀察,并動手將紅熱的木炭放在燃燒匙里,伸入盛氧氣的集氣瓶中,木炭燃旺,從而思考得出氧氣是助燃劑,可以幫助燃燒,供給呼吸,從而想到鐵匠鋪的紅爐旁的鼓風機,不斷地往爐中鼓吹空氣,爐中的炭燃得旺;想到醫院里搶救病人的情景。
3.加工階段
教師上化學課,通過演示制取氧氣實驗,演示木炭、硫、鐵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學生觀察思考,從而理解了氧氣的性質,制法、用途,教師再進一步地引導學生看書消化,分析、比較,概括出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它能跟很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并產生大量的熱。從而得出物質跟氧發生的化學反應叫做氧化反應。
4.儲存階段
教師講完一節課內容讓學生看書,看教材內容,把這一節課的內容,乃至一個單元的內容記憶在大腦中的過程。比如:教師上完一節課或上完一個單元的課程,總是留十分鐘或一課時,讓學生復習鞏固這一節課的內容或這一單元的內容,然后再教其他的內容。
5.練習應用階段
教師上完一節課,講完一個知識點,總要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練習,通過練習達到對知識的應用。教師上完一個單元課程要出單元練習題,上完一學期課程要出期終復習題,通過這些專題練習,綜合練習或創造性的練習,讓學生把知識技能轉化成能力。
6.檢驗階段
教師上完一節課,為了檢查學生學習的情況,就在第二節課前,抽上、中、下三種不同的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檢驗學生動口的能力,檢驗學生上節課的學習效果。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得好再繼續教別的內容。如果學生對前面的知識技能掌握得不好就要引導學生復習鞏固后,再讓學生學習新內容。
7.反饋階段
關鍵詞:高等教育;勞動力市場:相關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38(2012)08-0023-06
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高等教育發展與勞動力市場的協調不僅關系到大學生人生價值的實現,也直接影響著人力資源對社會發揮的作用以及教育作為振興國民經濟這一重要國策的實施。目前新疆區域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表面上表現為技能需求方式發生了變化,更深刻的是表現為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變化。勞動力市場的這些變化對新疆高等教育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影響。新疆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協調發展,可以使新疆高等教育發展更好地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一、新疆勞動力市場變化與高等教育發展的相關分析
1.新疆勞動力市場變化與人才就業狀況分析
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情況主要取決于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所創造的工作崗位的數量,通常用就業彈性和就業效應來表示。由表1可以看出,新疆對新增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就業壓力較小。新疆勞動力市場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總體需求也高于全國水平。新疆和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彈性基本都大于1,說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同時,新疆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彈性也大于全國平均水平,即新疆對大學生的需求缺口大于全國平均水平。
近十來年,新疆增加的人口幾乎都是勞動力人口,但是,就業人口數量卻遠遠低于勞動力人口的增加速度(如圖1)。從而使得新疆勞動力市場在供求總量上是一個供過于求、存在一定就業壓力的市場。
由此可見,新疆勞動力市場總體就業存在壓力,但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需求仍然沒有得到完全滿足。
2.新疆高等教育發展與勞動力變化的關聯分析
為了反映出新疆勞動力市場變化與高等教育發展之間的關聯程度,筆者選取了反映勞動力市場變化與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指標:從業人員數和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一段時間內的從業人員數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變化,而高等學校的在校生人數是一段時間內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重要反映。
表2顯示的是新疆自2002年以來的相關數據統計。通過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了關聯分析,結果如下:
從表3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發展(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與勞動力市場(從業人員數)的相關系數為0.964,統計結果反映出,高等教育發展規模與勞動力市場變化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分析表明,新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高等教育發展規模也隨著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而不斷擴張,新疆高等教育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與勞動力市場變化相適應。
3.未來新疆勞動力市場對人才資源的需求預測
國內學者在研究我國經濟增長與人才的關系時,不約而同地都借鑒采用了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普遍認為經濟增長依靠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科技進步。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借鑒武漢化工學院杜昭明教授提出的含獨立人才因子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可以使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建立人才需求預測模型,對新疆人才資源需求狀況進行短期、中期預測。為研究經濟增長與人才需求的關系,預測人才需求,對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進行改造,增加一個變量R為投入人才量,將上式改造為:模型中L為投入勞動量,為產出量;為技術進步水平;L為投入勞動量;K為資金投入量;參數和稱為彈性系數,為Y對L的彈性系數,又稱勞動投入彈性系數,為Y對K的彈性系數,又稱資本投入彈性系數。表4給出了1991-2009年新疆經濟發展及從業人員狀況的統計數據。
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v-Fuller)檢驗法,利用EViews5,0統計分析軟件,
通過Eviews5.0對上述變量LNY、LNR、LNK的進行檢驗,存在因果關系,即LNY是LNR變化的Granger原因,LNK是LNY變化的Granger原因。
利用樣本數據結合SAS軟件對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線性化函數線性化方程Y=ALαKβARγeμ做OLS參數估計,得到以下回歸方程:1nYt-lnYt-1=0.28696(1nRt-1nRt-11)+0.27369(1nKt-1nKt-1)
2t=3.61,VIF=2.69843,R=0.939,F=100.03,DW=2.03,IOA=0.108
可以看出,變量的顯著性和方程的顯著性極高,擬合優度也很好。方差膨脹因子Vlf=2.69843
將生產函數模型進行轉換,得出人才需求預測模型為:
R=EXP(1nRt-1+(1nYt-1nYt-1)-0.27369(1nKt-1nKt-1)/0.28696)
運用上述系列模型對新疆2005-2015年的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人才總量進行預測(如表5)。據預測結果2005年和2010年新疆人才需求量分別為137.9萬人、186.7萬人,與2005年及2010年新疆從業人員人員中大中專以上學歷人數126.66萬人、176.48萬人基本吻合,說明該預測模型具有較高準確率。據預測,到2015年人才需求達247.1萬人,占從業人員的30.1%,比2010年人才需求要增加60.4萬,年均增長6.4%。以上預測結果的分析表明。為確保新疆經濟快速增長,首先要擴大新疆人才數量,形成與經濟增長需要相適應的合理人才比例,但當經濟增長到一定時期,對人才的質量要求則更加明顯,就不能過于片面的追求人才數量的擴張而忽視了人才質量的提高,這樣是不可能真正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的。
二、現階段新疆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失衡分析
近年來,雖然新疆的GDP一直保持強勢的增長,但對勞動力的吸納總量一直表現疲軟,隨著近幾年高校擴招的畢業生進入市場,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總量失衡進一步加劇。
1.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夠深入完善。造成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匹配度差
近年來,新疆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資體制以及招生制度、畢業生分配制度等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并未真正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制,真正形成高等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面向社會進行資源交換、面向社會多渠道多元化籌措經費的新格局,進而使高等教育形成多形式、多類型、多層次的能滿足社會各方面、各階層需要的,能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各種各樣的人才和提供各種方式服務的開放性體制。政府主導的辦學主體在新疆高等教育中占極大比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模式仍未能擺脫傳統體制的影響和束縛。高等教育改革的滯后和不完善,造成了高等學校辦學缺少時代特色、地域特色、行業特色和學校特色,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與勞動力市場快速變化的需求錯位,相互失衡。雖然從長遠來看,新疆勞動力市場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呈上升趨勢,但在短期內卻形成了區域的“教育過度”。如此一來,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不僅無法應對社會經濟的進步反而還加重了就業的負擔。
2.勞動力市場轉型期高等教育科類結構變化滯后,相互失衡
新疆高等教育的科類結構與勞動力市場變化的失衡體現在不同學科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中面臨不同處境,因為新疆經濟高速發展。人才缺口很大,總體上表現為“教育不足”:但新疆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存在著局部的相對的“教育過剩”問題,有的學科和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社會需求旺盛;而有的學科和專業畢業生則供過于求,出現過剩狀況。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的存在較大偏差。
在“十一五”期間,新疆經濟產業結構不斷進行調整,二、三產業的比重在不斷提高,這對新疆勞動力市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新疆高等學校對相關專業畢業生的供給卻很有限,造成部分專業人才的緊缺。
此外,新疆高等教育層次結構與勞動力市場變化失衡。據新疆教育相關部門近幾年統計數據顯示,新疆高校專科畢業生總體上不到一半的就業率,專科、高職畢業生明顯供大于求,本科生就業率低于70%,本、專科層次的人才出現“就業困難”狀況。
3.新疆高等教育區域空間分布不均衡。形成勞動力市場變化與高等教育發展的失衡
高等教育地域結構與勞動力市場變化失衡,高等院校多集中在自治區首府城市,如首府城市烏魯木齊市有普通高校高等學校16所,擁有學生124467人,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區沒有一所高等學校。造成經濟發達、人才密集的地方接受畢業生多,出現高層次人才局部過剩,而經濟不發達,人才稀缺的地區接受畢業生越少,出現人才嚴重短缺。地區性人才失衡的形成,從深層的原因講,固然是我國經濟的二元結構所致,但它與人才市場的二元分割以及高等教育信息不通暢也有密切的關系。
三、對策與建議
1.調整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適應勞動力市場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勞動力市場所處的水平,通常是由產業結構的水平和生產技術的水平決定的。產業結構的升級所反映出來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化,也就是隨著第一和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逐漸下降,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一方面新增勞動力主要涌向第三產業,另一方面第一產業部門的勞動力開始釋放出來,逐步轉移到高層次的第三產業部門就業。教育以其層次和類型實現對勞動力的甄別配置功能。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主要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構成狀態,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勞動力市場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結構。近年來,新疆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資體制以及招生制度、畢業生分配制度等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模式仍未能擺脫傳統體制的影響和束縛。此外,高校分工不明、定位不清的現象依然嚴重。新疆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制度及院校類型應當更加多樣化,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應具有不同的培養目標、模式與特色。近年來新疆高等職業院校、民辦高校多種高等教育形式發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但是其培養目標定位模糊、辦學同質化、師資力量弱、辦學條件差、教學質量低的狀況令人憂慮,培養出的人才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明顯較弱。因此,在探索更加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辦學形式的同時。也要注意對現有的多種高等教育形式進行改革完善,促使其找準在勞動力市場的目標定位,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
2.調整高等教育的專業結構。適應勞動力市場由賣方向買方的轉變
在中國具體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條件下,教育發展與勞動力市場變化的不均衡,導致高等教育供給壓力的加大及人力資源閑置,即所謂的“教育不足”和“教育過剩”。新疆經濟高速發展,人才缺口很大,總體上表現為“教育不足”:但新疆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存在著局部的相對“教育過剩”問題,如某些學科、某些專業畢業生的社會需求少,就業很不理想,這種情況說明勞動力市場正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在買方市場中,大學生就業需由市場供求關系來調節,而高等學校則只有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人才產品,才會贏得勞動力市場的青睞。為了培養新時期新疆急需的各類高層次專業人才,各高校應密切關注勞動力市場變動,準確地做好人才需求預測,并綜合考慮多方面的現實因素對專業結構進行適時的調整,以培養出適銷對路、寬口徑、厚基礎量強、辦學經驗豐富、教學資源充實等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課程體系,加大使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改造傳統學科專業的力度,實現新的發展。應大力發展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型特色學科專業。近年來新疆高等教育的應用型專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仍然落后于新疆經濟社會對高層次應用性特色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新疆高等院校應立足地方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特色,合理調整和配置高等教育資源。積極開設面向地方經濟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為地方經濟輸送各類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3.建立高等教育市場化評價與反饋機制,增強與勞動力市場的動態適應性
兩年的培訓中,我經歷了人生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按照北師大碩士論文的要求寫論文。在張增田教授的指導下,我開展以STEM課程融合的研究,經歷了開題答辯,現場指導,論文修改,結題答辯的完整過程,每一次動筆,都讓我有做學者的沖動。第一次全面學習現代學校新樣態。從梳理完善學校文化、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從理論到實踐,通過張教授和李罡博士的到校指導,使我堅定了信心:辦好一所學校,核心是凝練學校文化,并有屬于學校獨特的課程體系。第一次見識了什么是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富春七小的新勞動教育課程豐富,基地完備,理念先進,對我在東關小學利用好學校的一畝農田開展新勞動教育具的極強的借鑒意義。第一次走進中關村的教育科技產業孵化園,體驗教育信息化前沿動態,第一次實地感受些全國名校風采,第一次體會管理和性格的關系,第一次見到顧明遠教授和于丹老師……正是很多的第一次,讓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知識,升華了思想。
我的幾點體會:
1.學習是當好校長的前提。要不斷學習,多讀書,讀教育專著,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更快捕捉新的教育觀點,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
2.學校辦學,要堅持以人為本。校長要知人善任,要以飽滿的激情,健康的心態,敏銳的視角,不斷在管理的實踐中反思與總結,在自己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汲取專家和名校長的理論指導,科學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教育品牌,才能使學校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校長要有寬闊的胸懷,要管理好自己的團隊,必須要在領導班子的建設上下功夫,尤其是管好自己的中層領導,想法設法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多給他們創造成長的機會。
3.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校長要把校園安全、師生安全放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位置,活動也好,課堂也好都要注重安全教育,把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和知識傳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和自己的團隊,要熟知相關的法律法規,明察秋毫,做好細節管理、過程管理。
4.文化和課程體系是學校發展的著力點。校長要高瞻遠矚,要創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打造屬于學校的課程體系,積極開發校本課程,發展特色課程。
5.要通過評價促進師生成長。作為校長,要多關注師生成長,制定科學的教師和學生發展規劃,明確長期和近期發展方向,目標具體,過程具體,評價具體。讓教師在教學中真正享受職業幸福感,讓學生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校長要時刻自我加壓,注重提高教育教學成績,提升辦學品位,讓家長滿意,讓社會滿意,讓師生個性得到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