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望海潮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當前中小學校應用最廣泛的就是多媒體教室設備,包括電子白板、幻燈片、投影儀、音響設備等。多媒體教學使原來的“一本教案一本書一支粉筆”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立下了汗馬功勞。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 魅力 ; 誤區; 對策
多媒體教學是指利用幻燈機、投影儀、計算機、音響等設備將來源不同的多種信息有機地集成在一起進行控制并綜合處理,以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系統,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手段。
在語文教學當中,多媒體的合理運用使語文教學煥發出奪目的光輝,產生了很大的藝術魅力。但是,不合理的運用不僅無助于師生的課堂教學,反而適得其反。下面,我就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當中的魅力,存在的幾個誤區和對策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各位同行共勉。
一、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魅力
1.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形象思維
它可以借助電教媒體讓學生感受清晰的形象,充分調動學生從形、聲、色等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學活動轉向主體化,擴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把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如在教學曹操的《短歌行》時,我剪輯了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的片段,直觀地再現了當時曹操作詩的情景,創設了教學情境,使學生很容易理解當時曹操吟詩的心情,從而很好地調動起了學生學習本詩的積極性。
2.借助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比較直觀的美感教育
詩歌、散文本身情感豐富,意境優美,除了運用誦讀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時空造境。借用多媒體的光、影、聲、像等信息傳達出形象而又具體的物象,再啟迪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披文入情,進入詩情畫意之中品味詩文的美。如講柳永的《望海潮》時,我播放了一組杭州的名勝古跡圖片,欣賞了杭州的美麗、富庶、繁華的景象,直接讓學生產生了一種美的感受,自然容易理解詞人極力贊美杭州的原因了。
3.借助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比如在執教《老人與海》時,我專門剪輯了老人出海捕魚和與鯊魚海上搏斗的影視畫面,讓學生通過觀看影片資料,直接獲得相應的情感教育,那就是體會到老人捕魚的不易和與鯊魚搏斗時勇敢無畏的精神。
4.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可以更好地導入新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該課的積極性
如在教學柳永的《望海潮》時,先向學生播放了金主完顏亮讀了柳永的《望海潮》后遂起滅宋強烈念頭的動畫資料,極大地感染了學生,激起了他們學習本詞的強烈愿望,取得了很好的導入效果。
5.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幻燈片展示,可以變抽象的說教為具體形象,使每一個問題比較直觀,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般情況下,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課堂知識容量要比常規課堂大得多。如在賞析柳永的《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殘月”時,利用幻燈片展示楊柳、曉風、殘月這三種不同的意象,容易直觀地理解它們組合在一起所營造的意境。
二、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使用的誤區及對策
(一)誤區:
1.簡單地把多媒體作為黑板的替代品
上課時老師忙于播放、展示幻燈片等資料,既不深講,也沒有突出重難點的板書。語文課近似于美術、音樂的欣賞課。使學生“只見機器不見師”,“只見畫面不見文”,所獲得的只是“轉瞬即逝”的影音雜燴,學生的語文素質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2.課件制作過于花哨,雜而不精
只重視課件的觀賞性,導致課件顏色眾多,背景過于復雜,極易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對畫面的欣賞上去,而忽視了對知識和能力的接收和培養。
3.課件播放影響了課堂上的師生對話和交流
多媒體教學課堂上要么老師滔滔不絕,要么不斷地播放幻燈片,從而過分地強調了“人機對話”,忽視了師生的交流、溝通,極大地削弱了“教學相長”的熱烈與融洽的交流氣氛。多媒體教學變成了多媒體演示,缺少了師生思辨的火花、奔瀉的激情和迸發的靈感。
4.幻燈片顯示答案單一,課堂簡單化一
學生往往只盯著屏幕看問題,等待下面的答案顯示,因此影響、束縛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甚至根本不去動腦筋。
5.多媒體課堂上以視聽畫面代替朗讀
課件中集中了大量的音像信息,在課堂上充分展示占用了不少時間,使課堂上學生讀書、背誦的時間越來越少。
(二)對策:
1.語文多媒體教學思想觀念要活,各取所需,物盡其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體現文體,課型特點
教師在上課前應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和學生的特點選好用足合適的的多媒體。
2.以生為主,優化設計
在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時,要增強課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課件的流程能夠隨時調取,同時還要考慮各個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饋情況。
3.多媒體教學設計中要體現出老師的教學個性
語文多媒體課堂不能“以機代人”,因為在課堂上學生需要真實自然的情感交流。因此,在語文多媒體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展示自己的特長,或朗誦、或理性分析、或激情講解,充分感染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語文多媒體教學環節要過渡自然
語文多媒體教學中各種電教媒體如何用的恰到好處,使整個課堂教學環節清晰流暢,過渡自然,這需要老師在課前巧妙的設計。
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關系越來越密切,很大程度上改變著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給語文教學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也使語文課堂顯得異彩紛呈,充滿了勃勃生機。但是,我們也應該理性地認識到,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并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傳景,以媒傳情,才能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服務,并為其感官提供愉悅的刺激,才能發揮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語文的教育教學。
原告:王鷹江,男,34歲,住湖北省荊門市象山大道2號附1號5樓4號。
被告:深圳市建海投資顧問公司。
1994年1月13日,原告經人介紹與被告簽訂了一份《客戶合約書》。該合約書規定,被告依據客戶指示以服務中介身份通過香港恒指期貨市場傳達客戶投資決定,雙方均依照合約所列條款辦理;被告負責為客戶提供專業技術指導與服務,但有關本公司的技術分析與指導只供客戶參考,對客戶的一切投資決定所造成的任何結果均與本公司無關,如因任何非本公司及交易商所能控制的原因或任何其他導致或其他影響交易運作的原因,致令本公司不能或延遲履行其義務,本公司一概毋須負責任,等等。原告在合約上簽了字,被告由總經理助理曾勇簽字并蓋有被告單位合同專用章。另外,原告還簽署了風險申明書、客戶授權書等。該合同簽訂后,被告向原告提供了K1668帳號,原告同日即以按金名義向被告交納了人民幣112380元,被告收款后出具了收款收據。當天下午,被告下屬的內部職能部門建海證券部通過金多(大雄)投資有限公司代原告交易香港恒生指數期貨,至19日止,共交易了17手,被告從中收取了手續費人民幣5950元。1993年1月19日,被告才與金多(大雄)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書,約定,金多(大雄)投資有限公司向被告提供恒生指數期貨交易的資料、傳送報價及借用其恒生指數期貨戶口落盤,并負責將被告客戶的交易單通過具有香港期交所會員資格的公司進入香港恒指期貨交易市場。原告因懷疑被告可能有詐,于1994年1月29日要求被告退還按金款,但被告只退給原告人民幣45693元,余款稱因已虧損無法退還,原告遂以被告無代客從事香港恒生指數期貨交易的經營范圍為理由,起訴至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請求依法判令被告再退還按金款人民幣66687元,并賠償經濟損失以及承擔訴訟費合計人民幣1萬元。
被告辯稱:本公司不是以中介身份代客下單進行恒指期貨買賣,僅是介紹服務。恒指期貨買賣是金多(大雄)投資有限公司代客進行的,因此,應追加該公司為被告。
「審判
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認為:被告未經中國證券委批準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擅自增設分支機構,超出核準登記的經營范圍和經營方式,從事非法代客進行香港恒生指數期貨交易的經營活動,擾亂了國家證券期貨市場秩序,損害了客戶的利益。因此,被告與原告所簽訂的《客戶合約書》無效,被告應將原告的按金退還原告。同時,應對被告上述違法行為予以罰款,并沒收其非法收入。原告對釀成本案糾紛也有一定過錯。被告請求追加金多(大雄)投資有限公司為本案被告,因理由不當,不予支持。原告請求被告賠償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因證據不足,該請求予以駁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第四條、第七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款、第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三款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施行細則》第六十六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于1994年7月18日作出判決:
一、原、被告于1994年1月13日簽訂的《客戶合約書》無效。
二、被告深圳市建海投資顧問公司應返還原告人民幣66687元。限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付清,逾期則應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三、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四、對被告深圳建海投資顧問公司處以罰款人民幣2萬元,并沒收非法收入人民幣5950元,上繳國庫。
第一審宣判后,原、被告勻未提出上訴。
「評析
一、課例樣本:想教的與實際所教的現象掃描
筆者以某位教師執教九年級上冊《祖國》一課的現場聽課活動為課例觀察樣本,從教學內容的視角考察教師“想教的”與“實際所教的”是否趨于一致的現象。根據現場聽課筆記以及教者課后反思、交流,整理如下:
教學目標:1.了解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2.能夠理解詩歌的藝術形象。3.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學流程:
環節一:檢查學生預習完成“字詞注音”情況;齊讀詩歌。(11分鐘)
環節二:出示問題討論,理解兩首詩歌的情感。(5分鐘)
環節三:學生展示討論成果。(11分鐘)
環節四:學生讀課文(分角色、試讀、齊讀、自由讀)。(5分鐘)
環節五:當堂檢測。(5分鐘)
課后,執教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的成敗。他指出:“詩歌教學,要注重朗讀,以朗讀來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而能夠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但在朗讀過程中,并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議課活動中,絕大部分都是立足于小組合作學習氛圍的營造、小組評價激勵等角度展開研討。有人予以這樣的評價:“學生學習自主性、主動性得到高度的體現,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表現欲望得到了高度釋放。”的確,從課堂現場氣氛來看,課堂學習的氛圍相當濃厚,課前有齊呼口號的,課中有吶喊助威、爭先恐后展示的,對小組評價一會兒是加分,一會兒是獎勵,不一而足。
但是,教師“想教的”與在課堂中“實際所教的”是否趨于一致?“實際所教的”是否能夠有效地達成學習目標?在“實際所教的”的引領下,學生實際學到什么?教師想教的是三個方面:一是了解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二是要理解詩歌的藝術形象;三是理解詩歌的情感。那么,針對這幾個想教的內容,執教者實際所教的與想教的趨于一致嗎?先看第一環節,實際所教的主要教了字詞注音與朗讀,而絕大部分的時間是花在字詞注音的展示與點評之上。問題是實際所教的能否有效地達成目標呢?或者說學生實際學到了什么?筆者想,學生在大約11分鐘的教學活動中,實際學到的最大可能也就是能夠注音、識記難字。環節二與環節五的朗讀課文,朗讀課文的活動包括自由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形式,其教學意圖是什么?應該說執教者考慮到詩歌這種體式的文章,需要注重朗讀,應該是合宜、合適的。朗讀活動的教學指向,亦是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想達到什么結果呢?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感,還是感知詩意?抑或是了解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似乎變得撲朔迷離,在課后從執教者的反思可以看出,當問及“以這樣的形式來朗讀,每一次朗讀形式的要求或目的是什么”時,執教者無從回答,看來很可能是未經過深思熟慮。從課堂現場來看,不論是環節二的齊讀,還是環節五的分角色讀、自由讀,都無法達到教師提出的“有感情地朗讀”目標,學生也只是為讀而讀。環節三出示兩個問題后,學生思考、討論、展示,其教學指向是要理解詩歌的情感,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應該說,想教的與實際所教的是趨于一致的。在這種基本趨于一致的情況下,學生實際學到了什么?課后,筆者訪談了6名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學到了什么?或者說能否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回答道:“認識了生字詞、知道了作者表達的情感。”當筆者又追問:“作者的這種情感又是如何表達的?或者說你是怎么理解詩歌的藝術形象?”學生則不知所云,反過來問我“什么是詩歌的藝術形象”。顯然,學生通過40分鐘的學習,實際學到的只是識記字詞與理解情感。那么,要想達成了解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詩歌的藝術形象的目標很顯然是“踩空”的。
二、消解策略:目標貫通教學環節的可能路徑
如果想教的與在課堂教學中實際所教的出現了明顯的背離乃至沖突,這就像想達到“羅馬”,可在去“羅馬”的旅途中,卻做了些與達到“羅馬”風牛馬不相及、毫無關聯的事。或譬如想教的是學會如何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實際所教的卻是不遺余力的字詞注音,情節梳理,你能說這是一種正常、合理的現象?那么,如何消解“想教的”與“實際所教的”二者的背離、矛盾與沖突呢?可能的路徑是:以教學目標貫通環節,分步實施想教什么。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2]。它描述的是學生學習后的結果。以找準教學內容的落腳點為基點,將想教的分步安排在各教學環節中,以教學目標照應、貫通整個教學環節,從而使想教的與實際所教的相關聯。
以筆者所執教的《望海潮》某一片段為例,簡述此種策略的路徑。首先,通過研讀文本與分析學情,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是:能夠學會從虛實的角度鑒賞本文的藝術特色。其次,以教學目標(或教學內容的落點)為發端開始“逆推”。所謂“逆推”,就是“從落點出發,不斷往前尋找可以引領學生到達這個落點的‘前提條件’,直至找到一個與學生已有經驗相吻合的最基本的條件”[3]。逆推的過程為:要讓學生能夠學會從虛實的角度鑒賞本文的藝術特色,就須先讓學生能夠找出文本中寫實與寫虛的句子,并概括寫實與寫虛的內容;要讓學生能夠找出文本中寫實與寫虛的句子并概括寫實寫虛的內容,就須先讓學生知道詩詞中何謂寫實與寫虛。所以,逆推出的可以作為最基本條件的教學內容是:能夠知道詩詞中寫實寫虛的概念知識。想教的包括三個要素:1.以出示詩句,引導學生回憶關于虛實的知識,為下一步學習課文鋪墊。2.以朗讀課文感知詞意,能動筆勾畫出虛實的語句,為下一步概括張本。3.以概括虛實內容為過渡,為討論這種藝術手法的作用為旨歸。最后,確立以學的活動為基點的三個環節:1.出示幾句詩,要求學生判斷寫實與寫虛的詩句,引導學生回憶、理解虛實的相關概念。2.朗讀課文,請你勾畫出《雨霖鈴》中寫實與寫虛的句子。3.請你分別概括寫實寫虛的內容,并討論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有何藝術作用。
從設計文本來看,三個實際所教的教學環節設計所走的路線則與“逆推”相反,它是從最基本的條件內容(學習起點)出發,一步一步走向終點,指向目標的達成。“想教的”的幾個內容是指向、服務于教學目標的,三個“實際所教的”的環節的內容也是指向、服務于教學目標的,“想教的”與“實際所教的”是趨于一致的。“實際所教的”的三個環節,活動的內容相對集中,活動的著力點、指向性明確,呈現一個逐步遞進的課堂結構。當學生完成三個環節的學習活動后,大體就能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至于學生在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會生成什么以及如何評估生成的效度,以審視所生成的內容能有效地指向、達成教學目標即可。
教學雖是一項復雜的活動,但我們不能忽視課堂教學的價值在于學生實際學到了什么。反思自己想教的與實際所教的之間的關聯,審視自己所教的與學生實際所學的之間的關聯,考察與反思自己想教、所教、學生實際所學的與教學目標的關聯,應該走近也必須走進教師的視野。
注釋: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