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學生化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關鍵在于教師設置的實驗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注意聽課,他們的心理活動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師的講述;學生注意觀察實驗,他們的心理活動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師的示范操作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趣味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條件。例如,在講授二氧化碳性質時,我將點燃的蠟燭放在燒杯底部,然后將一杯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倒入燒杯,同時我提醒學生要注意蠟燭火焰的變化,奇妙的實驗表演,一片嘩然欣喜,學生注意力集中,大大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揭示奧秘的興趣。學生進入了學習心理的最佳狀態。通過創設的這個趣味實驗,通過現象學生增強了對二氧化碳性質的理解。
二、通過演示實驗,培養觀察能力
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培養相當重要,實驗操作的整個過程中各種現象的發生是化學知識的驗證,只有學生能夠觀察到實驗現象,才能進行大腦思維,才能夠對課本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教師的實驗教學才能起到作用,因此教師要通過每個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在進行氧氣的制作演示實驗時我是這樣做的。我把實驗裝置裝備好后提示讓學生注意試管的傾斜角度為何向試管口一方傾斜,注意觀察實驗產生了什么新的物質。讓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并解釋原因。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帶著疑問進行仔細觀察,實驗結束后我讓學生回答觀察到的現象,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在試管口處生成了水珠,在集氣瓶內收集到了氣體。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學生能夠很快解釋原因,試管向試管口傾斜式為了防止試管口的水珠倒流,集氣瓶內收集帶了氣體是因為觀察到了導氣管口有氣泡產生。實踐證明,借助演示實驗,能強化實驗演示效果和實驗的直觀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組織分組實驗,培養動手能力
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體現。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熟練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做實驗的過程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因此,要認真組織好每一次的學生分組實驗。對每一章每一節實驗做到實驗目的明確,要求具體,計劃周密,要使學生學會,掌握操作技術。每次在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時我都讓每個小組的成員親自動手操作,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的每個操作我邊觀察邊指導,比如酒精燈如何點燃、具有腐蝕性的液體怎么傾倒、滴管如何滴液、氣體怎么收集、如何解釋實驗產生的現象等等。分組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動手人人操作,在此過程中他們還互相交流、互相討論,共同探討問題等等,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互相合作的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教學效果。
四、布置家庭小實驗,培養創造能力
家庭小實驗是課標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實驗探究的重要組成,也最能體現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創造。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家庭小實驗的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從取材、安裝到操作步驟、觀察順序、記錄要點等各方面去考慮,家庭小實驗的用品應該是家居生活中較常用、常見的。例如,父母蒸饅頭和面為什么要用堿面水、洗刷廁所時用草酸清洗、清除水垢要加酸水、洗衣服用洗衣粉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問題都可以作為家庭小實驗布置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家庭實驗明白課本里的知識,知道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化學問題,這樣也大大地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做家庭小實驗時,需要獨立思考,去想象、去鉆研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創造性地運用知識,這就有助于學生智力與創造才能的發展。例如,讓學生在家里親自操作一下蒸饅頭的全部過程。讓他們積極動腦思考,聯想過去學得的知識,并認真加工整理,根據實驗原理,設計自己的實驗方案,達到實驗成功的目的。這些小小的實驗,可以大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五、營造實驗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營造想象實驗情境,大膽創造。如學“分子”一節時,可以在教室內噴一些香水,讓學生感受一下撲面而來的香氣,然后讓學生解釋這一現象。對尚未認識微觀世界,不知分子為何物的學生來說,確實不好自通。但教師只要鼓勵學生敢于大膽想象、大膽假設,并給予正確引導,學生從“粒子”和“粒子運動”的角度還是能作出解釋的。無疑,這會使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不管實驗成功與否,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悟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再比如,教師在講授碳酸鈣和水的反應時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家里蓋房之前買來了生石灰放在大鍋里然后加上水會看到什么現象發生,對于生活在農村的學生來說很快會回答上來,緊接著教師進行演示實驗,此時學生們對碳酸鈣和水的反應會完全明白。這些實驗情景的創設為教師的講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的探究能力會自然而然地在創設的實驗情景中得到培養。
六、結語
化學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比較薄弱。如果在高中學生的化學課堂中,教師只是一味地傳授知識,而不顧及學生的反映,那么學生就很難接受并吸收。現在的課堂情況,仍然保留著原始的教學方式,也就是老師就是教,學生就是學,在這一點上,是需要改善的。它所表現出的是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輸,而忽視了學生的課堂效應。長此以往,學生們的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再學習新的知識也是非常吃力的。
2.高中學生化學教育教學的改進措施
(1)課堂內外相結合的方法
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活動,比如讓學生自己親手制作一些教具和模型,組織化學方面的講座,進行化學課的試驗,組織化學知識的比賽,和化學相關的晚會,制作化學板報,或者化學博覽會,還可以去化學相關的工農業企業去參觀,對社會的熱點問題作相關調查。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化學的興趣,還可以活躍課堂上的氣氛,打開學生的視野,并且讓他們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學習化學。教師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使課堂的情景更加多元化,創造一種新的課堂模式,這樣不僅使課堂的表現形式提高了,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學生更加地喜歡化學課,教師的教學也不再生硬,學生們也更加喜歡這門課,只有興趣來了,學生們才知道怎么去學,并且學好這門課。
(2)將教師與學生的位置互換
將教師放在學生的位置上來思考,把學生放在首位,教師作為輔助,去欣賞且關注所有學生,去聆聽他們的心聲。多了解學生想要的,使學生貼近生活,因為化學是和現實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這樣既彌補了課堂上的死板教學,還豐富了課外活動。教師還要傾注更多的愛去關心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化學學習成績稍差的學生,要對他們更加地關心,幫助他們和其他學生一起進步。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來教、學生來學的教學模式,這樣學生們不僅會對化學產生興趣,也會對教師產生濃厚的感情。
3.結束語
【關鍵詞】中學化學;化學實驗教學;個人魅力
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指他們力求接近、探索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態度和傾向。初三學生正處于興趣廣泛、求知欲旺盛的時期。教師如果從化學課的起始年級就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并因勢利導,使學生把興趣轉化成樂趣,進而轉化成志趣,就能保持學生對化學學習經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幾年來在這方面的幾點做法。
一、重視化學實驗教學
化學對于初三學生來講是一門新學科。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較強,對于變幻莫測的化學實驗現象,往往有濃厚的興趣。首先要認真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興趣盎然的觀察能活躍學生的思想,形成積極思考的氛圍,從而使學生學到化學知識。例如講到初中化學“緩慢氧化和自燃”時,不是先講概念,而是設計一個非常有趣的演示實驗:將濾紙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把濾紙掛起晾干,不到半分鐘,就會看到濾紙先冒白煙,最后發火燃燒。不用火點燃,濾紙為什么能夠燃燒呢?這個實驗引起同學們濃厚的興趣,他們很想知道這是為什么?此時水到渠成,要解開這個謎,答案就在課本的某頁里。同學們爭先恐后地打開課本,比平時百倍認真地看著,之后加上老師的適當點撥,最終找到了答案。通過這樣的教學,一種強烈的印象在學生的腦海里是一輩子也不能忘懷的。比起老師硬性要學生枯燥無味地死背概念要省事很多。其次,在教學中,除了做好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外,還應設計一些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實驗。例如講到鐵的氫氧化物時,有意設計一個成功制得白色氫氧化亞鐵而另一個未制得的實驗,學生感到很奇怪。經師生分析討論,找出原因后問:“采取哪些措施可制得氫氧化亞鐵?”學生發言后再由老師點評,課后由學生分別去探索、驗證。總之,化學很多內容都可以以實驗演示情境,創設“愉快教學”氣氛,激起學生興奮、驚奇的情境,使學生在快樂的情緒狀態下,把“強制性”的教學活動變成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
二、教師要有人格魅力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趣的事例,精練的語言能贏得學生。有時候學生喜歡某個學科,可能就是由于這個學科的老師。如果這位老師受到學生的歡迎,他上課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高,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心理更加放松。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知識,把枯燥的課堂學習變為一種美的享受,這必將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為此,要求教師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經常深入學生群中和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關心他們的思想動態,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化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有許多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指導學生做好選做實驗及家庭小實驗。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本校實際,盡可能地做一些有意義的實驗,例如:在教氮族元素一節時,可進行紅磷的加熱實驗,如果紅磷干燥,剛開始加熱時玻璃管內會產生小火花,但火花會很快消失。這時,學生就會對此產生懸念,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你再耐心解釋,給出答案,使學生在“觀察一疑問一明白”的過程中感知化學世界的神秘和新奇,從而誘導他們增強對化學課的興趣。
三、教學語言藝術化
化學雖是一門自然科學,但若對教學語言進行精心的設計安排,力求生動、形象、幽默、風趣,就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例如在講氫氧化銅的實驗操作順序時,總結口訣“氫氣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核外電子排列,在多電子原子里,和電子總是僅限排能量最低,離核最近的電子在層里。然而失去電子總是先失去最外層上的電子。可形象地比喻著,好像人脫衣服總先脫最外面的一樣。在第二節課的教學中,又設計了下面一段話:“現在我們已經走進了這個奇妙的化學世界,在這個充滿魔力的世界里,我們已看到了許多有趣的現象,正急切地想知道這是為什么,頭腦里的問題或許排成了一條長龍,請別急,你們知道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化學嗎?”接著運用書上的內容,講述了化學的應用、我國化學工藝的發展等。這樣,使學生對化學產生美的感受,激發了學習化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