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藥房藥師述職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40%福戈WG有效成分是氯蟲苯甲酰胺和噻蟲嗪。本試驗目的是通過40%福戈WG與其他藥劑合理使用技術,達到在減少用藥次數和用量的情況下有效防控水稻病蟲為害的目的。
二、試驗對象、作物
供試作物:水稻(品種:七山占)防治對象: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紋枯病、稻瘟病
三、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于2010年7-10月在紫金縣紫城鎮進行。試驗田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水稻。水稻于7月15日播種,8月1日拋秧。
四、試驗處理
1.供驗藥劑
40%福戈WG、15%苯甲·丙環唑EC、40%異稻瘟凈EC、10%噻嗪·異丙威EC、40%稻瘟靈EC、75%三唑磷EC、5%井岡霉素AS、50%混滅威EC、25%噻嗪酮WP、2%阿維·高氯EC、45%硫磺·三環唑WP、30%稻靈·異稻EC
2.試驗處理
(1)減量用藥分別在秧苗期用40%福戈WG2克+40%異稻瘟凈EC13.5ml;在分蘗期用40%福戈WG6克+30%稻靈·異稻EC 60ml+15%苯甲·丙環唑EC10ml;在破口期用40%福戈WG8克+15%苯甲·丙環唑EC15ml+45%硫磺·三環唑WP 70ml進行減量處理。
(2)常規用藥分別在秧苗期用10%噻嗪·異丙威EC13.5ml +40%異稻瘟凈EC13.5ml;在分蘗期用40%稻瘟靈EC100ml+15%三唑磷100ml+5%井岡霉素AS200ml+、50%混滅威EC100ml;在孕穗期用5%井岡霉素AS 200ml+50%混滅威EC100ml+25%噻嗪酮EC20克+2%阿維·高氯EC100ml;在破口期用45%硫璜·三環唑WP70ml進行處理。以上處理不設重復,減量用藥技術和常規用藥處理各0.7畝,空白對照0.1畝。
五、試驗效果調查
1.壯苗效果調查
拋秧后15d(8月16日),從各處理中隨機選取20叢秧苗,調查其根長、苗高、葉片數以及鮮重。
2.病蟲防效調查
(1)防治稻飛虱效果調查
A. 調查方法
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每點5叢,調查水稻的稻飛虱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
B. 調查時間和次數
分別在施藥處理防治稻飛虱第2、第3次施藥前和施藥后第7天、第20天調查。
(2)防治三化螟效果調查
A. 調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躍法取樣,每處理區取10個點,調查水稻枯心(白穗)情況,計算枯心率和防效。
B. 調查時間和次數
于減量用藥處理第3次施藥后15d,三化螟危害癥狀定型后,調查枯心率。
(3)防治縱卷葉螟效果調查
A. 調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躍法取樣,調查100叢水稻卷葉率,計算卷葉率和防效。
B. 調查時間和次數
于減量用藥處理防治稻縱卷葉螟第3次施藥后14d,調查卷葉率。
(4)防治紋枯病效果調查
A. 調查方法
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每點5叢,共25叢。記錄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計算病指和防效。
B. 調查時間和次數
于減量用藥處理第3次施藥前和施藥后14天調查。
(5)防治稻瘟病效果調查
A. 調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記錄總葉(穗)數、病葉(穗)數和病級數,計算病指和防效。
B. 調查時間和次數
于減量用藥處理第1次施藥前和施藥后14天、減量用藥第3次施藥前和施藥后30天調查。
3.測產
(1)在各處理區中間劃出5m2(2m×2.5m)區域,數水稻叢數,稱實際產量。(2)在5m2(2m×2.5m)區域邊取兩個0.25m2(0.5m×0.5m)區域,各選取6叢水稻(共12叢),數穗數、脫粒。數稻谷數(飽滿谷粒)。稱這12叢稻谷重量,按14%水量調整。(3)計算實際產量、每平方穗數、每穗谷粒數、千粒重。實際產量(kg/畝)= [5m2水稻實際產量(kg)/5]×667;穗數/平方 =(穗數/12叢)×(叢數/5m2);每穗谷粒數 =(12叢水稻總谷粒數/12叢水稻總谷粒數);千粒重 =(12叢水稻總谷粒數/12叢水稻總谷粒數)×1000。
4.氣象資料
試驗從7月15日-10月25日進行,施藥期間無不良天氣影響。
5.對供試作物的影響
各試驗藥劑對水稻無藥害。
六、試驗結果
1.壯苗效果
拋秧后15d調查,減量用藥、常規用藥和空白對照處理的水稻根長分別為14.30cm、13.00cm、14.20cm;株高分別為35.80cm.33.80cm、34.40cm;葉片分別為11.30片/叢、12.5片/叢、11.8片/叢;鮮重分別為3.60g、32.00g、3.65g(見表1)。減量用藥處理在增加根長、株高、鮮重方面有一定效果。
表1 減量用藥技術壯苗結果(廣東紫金2010.7-10)
試驗處理 根長(cm) 株高(cm) 葉片數/叢 株鮮重(g)
減量用藥 14.30 35.80 11.30 3.60
常規用藥 13.00 33.80 12.50 3.20
空白對照 14.20 34.40 11.80 3.65
2.防治稻飛虱效果
減量用藥和常規用藥處理防治稻飛虱,第2次藥后10天防效分別為79.22%、56.00%,藥后20天后的防效分別為89.79%、34.78%(見表2);第3次藥后10天的防效分別為80.22%、34.26%,藥后20d防效分別為71.52%、75.32%(見表3)。減量用藥處理防效良好,優于常規用藥處理。
3.防治三化螟
減量用藥和常規用藥處理防治三化螟,第1次藥后24天防效分別為77.78%、53.33%;第3次藥后20天的防效分別為100.00%、80.00%。減量用藥處理效果良好,優于常規用藥處理(見表4)。
4.防治稻縱卷葉螟
減量用藥和常規用藥處理防治稻縱卷葉螟,第2次藥后14天防效分別為89.29%、42.06%;第3次藥后20天防效分別為92.13%、25.93%。減量用藥處理效果良好,明顯優于常規用藥處理(見表5)。
5.防治紋枯病
減量用藥和常規用藥處理防治紋枯病,第3次藥后14天防效分別為64.43%、51.74%。減量用藥處理防效一般,略高于常規用藥處理(見表6)。
6.防治稻瘟病效果
減量用藥和常規用藥處理防治稻瘟病,第1次藥后14天防效分別為76.32%、63.34%(見表7);第3次藥后30天防效分別為85.12%、69.72%(見表8)。減量用藥處理效果良好,優于常規用藥處理。
7.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減量用藥技術處理的水稻產量為441.00kg/畝,比農民常規用藥處理的水稻產量(371.00kg/畝)增加70.00kg(見表9)。
七、對水稻產量影響和經濟效益分析
根據各處理區畝產量,扣除藥劑、人工成本,減量用藥畝產值為958.4元,對比常規用藥畝產值(802.8元)增加155.6元。(見表10)
八、評價和建議
試驗結果表明,以 40%福戈WG與其他藥劑合理使用的減量用藥技術對水稻主要病蟲害有良好的防效,對水稻無藥害。該用藥技術在減少一次用藥次數的情況下,能有效控制稻飛虱、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稻瘟病的為害。建議進一步進行大面積的示范試驗,為生產上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表2 減量用藥技術防治稻飛虱示范試驗結果(廣東紫金 2010.7-10)
表3 減量用藥技術防治稻飛虱示范試驗結果(廣東紫金 2010.7-10)
表4 減量用藥技術防治三化螟示范試驗結果(廣東紫金 2010.7-10)
表5 減量用藥技術防治稻縱卷葉螟示范試驗結果(廣東紫金 2010.7-10)
表6 減量用藥技術防治水稻紋枯病示范試驗結果(廣東紫金 2010.7-10)
表7 減量用藥技術防治水稻葉瘟示范試驗結果(廣東紫金 2010.7-10)
表8 減量用藥技術防治水稻穗瘟示范試驗結果(廣東紫金 2010.7-10)
關鍵詞:東亞飛蝗;防控;藥劑篩選
中圖分類號:Q9692652文獻標識碼:A
1試驗目的
通過試驗篩選出防治東亞飛蝗的高選擇性、低殘留藥劑,精準施藥技術,為大面積推廣提供樣板,是從根本上改善、提高蝗蟲的防治技術水平,減輕災害損失,控制蝗災和減輕化學農藥環境污染。
2試驗材料與方法
21試驗條件211試驗對象
東亞飛蝗,為利津縣蝗區內自然發生的夏蝗。
212環境條件
2121氣象資料:試驗期間,試驗區內最高溫度37℃,最低溫度23 ℃,總平均氣溫28℃左右,以晴朗和多云天氣為主,期間無降水過程(詳見表1)。
2122土壤資料:試驗區土壤類型為沖擊性壤土,植被覆蓋度50%,主要植被為小蘆葦、馬絆和茅草等。
22試驗設計和安排
221試驗概況
施藥時間為2013年6月27日下午4點,是風速低于3m/s的晴朗天氣,夏蝗三齡盛期,試驗地選在利津1號蝗區,蘆葦長勢好,分布均勻,便于地面施藥,施藥前后溫、濕度適中。本試驗設6個處理1個空白對照,每個處理試驗區中設4個籠罩小區,每個籠罩小區1m2,每個籠中放30頭蝗蝻。噴藥工具為機動噴霧器噴藥時保證每個試驗籠都均勻著藥。
222供試藥劑
選擇6種供試生物藥劑:25%高效氯氰菊酯、40%樂斯本、1%甲維鹽、20%氟鈴辛、80%氟蟲氰、20%氟蟲雙酰胺。
223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隨機排列,設6個處理,1個空白對照,每處理面積為667hm2,其中每個處理設4個籠罩小區,每個籠罩小區1O。
224施藥方法
使用背負式機動噴霧器常規噴霧,處理濃度分別為:25%高效氯氰菊酯1200倍、40%樂斯本1000倍、1%甲維鹽1000倍、20%氟鈴辛600倍、80%氟蟲氰10000倍、20%氟蟲雙酰胺1200倍。(見表2)
集團公司120016g4常量噴霧7清水對照〖6〗4常量噴霧本試驗設6個處理1個空白對照,每個處理4次重復(3~5齡蝗蝻),每個重復為1個小區,小區面積為1O。每個試驗籠放30頭蝗蝻,做為施藥前蟲口基數,在施藥后1、3、5、7d分別調查籠罩內蝗蟲殘蟲數,并做好記錄。
23調查方法
231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
于噴藥前調查蝗蝻基數,藥后1、3、5、7d,分別調查各處理區內活蟲頭數,做好記錄,并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調查時每處理4個重復,每點調查1O,計算時用各點之和。
232統計方法
參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中的規定計算蟲口減退率,校正防效。
計算公式: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口數-施藥后蟲口數)/施藥前蟲口數×100%
校正防效%=(藥劑處理區蟲口減退率-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顯著性測定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試驗結果和顯著性檢測結果(見表3和表4)。
表4東亞飛蝗防治藥劑篩選試驗結果顯著性比較
處理
續表4東亞飛蝗防治藥劑篩選試驗結果顯著性比較
處理
編號處理藥劑蟲口
基數施藥后1d施藥后3d施藥后5d施藥后7d殘蟲量
3試驗結果分析及結論
31各處理防效對比
試驗結果表明,80%氟蟲氰防治效果最好,藥后1d防效顯著,達9656%,藥后3d防效達100%;40%樂斯本和25%高效氯氰菊酯藥效相當,防效好于其它3種生物殺蟲劑,藥后1d防效分別達9138%和7587%,藥后3d防效顯著,達9656%和100%;20%氟鈴辛,藥后1d防效達7587%,藥后3d防效達8621%,5d防效885%,7d防效9455%;1%甲維鹽和20%氟蟲雙酰胺藥后1d防效均為5272%,藥后7d,防效分別達9272%和8634%。從蝗蟲死亡速度上看,80%氟蟲氰、40%樂斯本和2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效果最快,藥后3d可達較好的防治效果;1%甲維鹽和20%氟鈴辛藥后5d顯出明顯的防治效果;20%氟蟲雙酰胺藥后防效相對最差。
32結論
關鍵詞 病害;保護地蔬菜;苗期;高寒地區
中圖分類號 S43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4-0145-01
1 苗期主要病害的危害癥狀
1.1 猝倒病
猝倒病俗稱綿腐病、卡脖子、小腳瘟,主要危害未出土或剛出土的幼苗,子葉期或真葉完全展開之前為感病階段;出土前發生,導致爛種。苗期發病,最初在幼苗莖基部或幼莖頂端呈水漬狀,以后呈黃褐色污斑,觸及病部,表皮極易破爛。病情發展快,幼苗迅速倒伏,緊貼于地面,短期內葉片仍呈綠色。隨病情發展,發病部位逐漸變細,縊縮如線狀,導致子葉下垂,出現“卡脖子”現象。條件適宜時,苗床上由點片發生逐漸向四周蔓延,造成成片幼苗猝倒。濕度大時,病部及其附近的地表長出白色綿毛狀物。
1.2 立枯病
該病主要危害幼苗或稍大的幼苗,嚴重的可造成爛種;各地四季育苗苗床上都可發生,老苗床較為常見。幼苗被害,莖基部一側產生橢圓形、褐色或黃褐色病斑。最初病苗中午萎蔫,早晚恢復正常。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凹陷,當病斑繞莖1周時,幼莖逐漸干縮,最后病苗干枯死亡,但仍可直立于苗床上,病重時易倒。病苗易拔起,根留在土中,斷面可見蜘蛛網絲狀的霉,末端常帶有土顆粒。大苗或成株受害,莖基部呈潰瘍狀,地上部變黃、衰弱、萎蔫至死亡[1]。
1.3 灰霉病
主要發生在早春苗床上,危害程度與天氣及苗床管理水平有關。輕者局部死苗,重者可造成整棚毀苗。病菌多從幼苗子葉、下部真葉及結露的葉片邊緣開始侵染。子葉感病,開始褪綠發黃,逐漸變褐壞死,以至腐爛,表面生有灰色霉層。真葉染病多自葉尖,病斑呈“V”字形,淺褐色,有輪紋,以后干枯,表面有灰霉。幼莖多從葉柄基部或有水滴的部位開始發病,呈不規則水漬斑,后呈灰白或褐色,變軟、腐爛,易倒折,嚴重時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1.4 根腐病
該病常與地下線蟲、根螨的危害有關,在土壤黏度重、田間積水過多時發病嚴重。感病后,幼苗或成苗根部殘根頸地表以下的莖部水浸狀,變褐軟化腐爛,但不縊縮,剖視可見病部維管束變褐,但不向上發展,后病部腐朽狀,病苗萎蔫,重者枯死。
1.5 漚根
該病屬于生理性病害。早春育苗低溫容易發生漚根,尤其是遇有寒流或連續陰雨天時,土壤濕度大且土溫低于12 ℃,秧苗生長受阻,持續時間長發生漚根。發生漚根時,根部不發新根或不定根,根皮發銹后腐爛,致使地上部萎蔫,且容易拔起,地上部葉緣枯焦。嚴重時,成片干枯,似缺素癥。
2 病原
猝倒病由瓜果腐霉菌侵染引起;立枯病由立枯絲核菌侵染引起;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引起;根腐病是由腐霉、鐮刀菌、疫霉等多種病原侵染引起的,這4種病菌都屬于真菌。漚根屬于生理性病害。
3 發病原因
立枯病病菌在土壤中可長期存活,遇條件適宜、低溫、光照不足、濕度大,幼苗長勢弱等都可能發病。立枯病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遇苗床潮濕、溫度適宜、幼苗徒長等均可發病。灰霉病土壤帶菌,溫度18~23 ℃,相對濕度90%以上,光照弱是發病的適宜條件。根腐病是土壤帶菌,土溫13~17 ℃,高濕時易發病,施用未腐熟的糞肥,有地下害蟲或農事操作傷根時,發病重。漚根發病原因:低溫高濕,地溫低于12 ℃,尤其是夜間的低溫,苗期遇連陰天且持續時間長導致生長點停止生長,老葉邊緣逐漸變褐,致瓜秧苗發生漚根干枯死亡[2-3]。
4 防治方法
4.1 加強苗床管理
苗床土最好取糧田土,用舊床土或菜園土,需要消毒。育苗前,將床土充分翻曬,均勻施足有機肥料;澆足底墑水;合理密植,播種均勻;澆水適中,防止床土過濕。溫室育苗,在冬季和早春,需做好保溫工作,避免幼苗受冷害,并注意經常通風換氣,促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有條件的采用地熱線育苗,控制苗床溫度在12~16 ℃。
4.2 土壤消毒
舊床土或已有菌的土壤,充分翻曬后,可選用福爾馬林等藥劑消毒。配藥土:每1 m2苗床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9 g加50%拌種雙7 g混勻,或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9 g加70%代森錳鋅1 g混勻。配好的藥土先與3 kg細土混勻,再與12 kg細土進一步混勻,用1/3藥土播前鋪底,2/3藥土覆蓋在種籽上。管理中應避免土壤過于干燥,以免發生藥害。
4.3 種子處理
床土不需消毒的,播前要進行種子處理,用50~55 ℃溫水浸泡15 min,然后放于冷水中冷卻,冷卻后晾干,再進行播種或催芽播種。也可采用藥劑拌種,可用30%苗菌敵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2%~0.4%藥量拌種[4]。
4.4 藥劑防治
一旦發現苗病,需將零星病株及其周圍土壤移出苗床。如果苗床土壤太濕,則需撒草木灰或干細土降濕,澆灌或噴灑銅氨合劑400倍液,7~10 d后再噴1次,可防止病情蔓延。發病初期可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85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400倍液。灰霉病可使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等藥劑進行防治。
5 參考文獻
[1] 劉夢詩,周玲,牛學芝.保護地蔬菜病害六項防控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1(11):10.
[2] 雍紅波,姜公武.保護地蔬菜苗期病害及其防治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1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