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份教案的設計跟語文老師能否上好這堂語文課緊密相連。我們經常會有些老師不寫教案就開始上課,理由是沒有時間備課。這樣一來,課堂效果肯定會很不如意。因此在上課前精心準備一堂課的教案設計對上好這節語文課至關重要,而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將會成為你這節課的亮點。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在導入環節應用了信息技術,從網上下載一段《念奴嬌•赤壁懷古》配有音樂和畫面的視頻。一上課,我就開始結合視頻上的畫面,激情地朗誦,學生很快被視頻中的赤壁大浪吸引,老師豪邁激昂的腔調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到一代大文豪蘇軾的豪放性格。
二、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有欲望地學習語文
有句話叫讀好書不如好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是我國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第一條學習方法。學習語文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學生從內心就排斥學習語文,那他怎么會主動走進語文的世界呢?對于一些枯燥的科普說明文和文言文,學生更是淡然,甚至還有些學生想在上課時希望老師不講這些課文,直接略過去。所以教師只能在講臺上無奈地把這些課文講完,學生也會認為這是浪費時間。失去學習語文的欲望,怎么能體會到莊子大鵬的逍遙,怎么能感悟到“曲徑通幽”的通靈之妙,怎么能理解司馬遷的個人心酸?為了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我們可以在上課時間利用信息技術,上網搜集到與文章相關的音樂、新聞材料、視頻等。課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這種圖文并茂的優美氛圍中從內心產生一種“渴望”的感性,自己潛意識地想去學習。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想去學,喜歡去學,而非趕鴨子上架,逼著去學。信息技術的應用給我們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利用這些資源讓我們每位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喜歡上語文這門學科。在這樣的語文學習氛圍中,學生才能有欲望地去學,教師才能有激情地去教。
三、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可以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思索
語文是一門創造性學科,特別是語文的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這兩塊。它們都是一種創造性體驗。因此千萬別把語文當標本圖解,生搬硬套以及模式化。用創造性的眼光去審視語文,語文是美麗的;用創造性的眼光去品讀語文,語文是個性的;用創造性的眼光去感悟語文,語文是有靈性的。因此要放心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去創造性地思索和感悟。
四、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可以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
語文學習需要感悟,同時感悟也是語文閱讀的靈魂。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優秀的人物形象需要學生有詩意地感悟,通過他們的一言一行來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挖掘他們身上的高尚靈魂。典型的有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和蘇軾的《定風波》。在上這兩篇課文時可以用多媒體呈現畫面,讓學生有詩意地感悟到一個漂泊浪子內心的孤獨凄涼和深深的鄉愁,感悟到蘇軾對待人生“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坦然。這不僅容易讓學生被文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動,甚至震撼,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課文中也有許多優美的自然美景需要學生去感悟和欣賞,讓學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讀出那一份甜美的遐想。如在上郁達夫《故都的秋》之前上網下載好秋景圖片:藍水晶一樣的長空,人字形的雁陣,靜靜的湖泊,沉靜的秋山,堆滿枯葉的小徑,透過白樺林的斜陽,還有金燦燦的,紅艷艷的高粱,綴滿果實的柿子樹,紅色的楓樹林……在導入的第一個環節就可以播放這些醉人的美景,喚起學生們對秋天的情懷。還有些老師把信息技術應用的更靈活。他們在上作文課時從網上下載一段關人喬丹打球的場面來播放,播完這段視頻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畫面的過程配上解說詞。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不再因為寫作文而去擠牙膏了。
五、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拓寬視野,也讓語文教學結合社會生活,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得以提升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重點做了以下幾點考慮:
一、拓展延伸,實現課程資源整合
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設計本教案時,我注重拓展課堂教學,把古詩詞的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課前師生廣泛搜集有關資料,課堂上引用課外詩詞進行對比閱讀,課后自找懷古詩詞進行閱讀和鑒賞。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學習語文應注重類似的積累,這樣才能厚積薄發。
二、重視誦讀,通過反復誦讀,了解文意,體味詩意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因為詩詞講究節奏感和音樂美,而且,詩詞是通過意象的描寫和意境的展現來表現作者的情感,而意象、情景的認識和理解的目標需要通過朗讀才能較好地達成。另外,詩詞的平仄韻讓讀者朗朗上口,其節奏感和音樂美可以陶冶情操。
三、合作探究,實行師生雙邊互動
關鍵詞:把握 關系 提高 效率
實施有效教學,就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只有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改變課堂教學的習慣做法,突出語文課堂的特點,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把握好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
教學文本具有多元性或多向性的特點,而學生的需要和所要培養的能力則具有定向性。如我曾上過一節自定題目的課,叫做《走進蘇軾》,即把蘇軾的《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時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這三首詞是蘇軾生命歷程的情感記錄,通過文本感知、交流探討,師生一起感受、了解、認識這位文化名人,知人論事,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感悟。文本重組,密切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集中了文本中蘇軾的情感力量,為語文課堂教學實現審美功能,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開辟了一個新境界,體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精神。
二、把握好教案與課堂實施的關系
教案是運用文本并參照學生狀況而預設的教學方案,實施是從學生那里發現新問題,或由學生提出新問題而改變預設方案,或臨時局部生發的過程。任何一節課,一般都包括設想、設計、實施、實現四個環節。這些環節方向大體一致,但并不一定同步。單從“教”的角度而言,有時心想事成,有時事與愿違。
三、把握好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關系
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包括教育資源和學生心智,還有二者的動態統一,這些因素決定著教學實施的形式。以教材為載體的教育資源是相對穩定的因素,對形式的選擇常常具有決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課堂教學的設想,設計階段。作為人文科學的語文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種多樣,而形式的選擇完全取決于內容的性質意義、教育價值及其實現的可能。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從改革課程內容和結構入手,要變革學習方式,就要從轉變教育理念和開發教育資源開始,而不是相反,否則會產生新的形式主義。
四、把握好老師的教學個性與“一般”教學模式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