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宋明理學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抓好備課環節,設定科學教學目標,找準有效教學的方向
1.抓好教學前的備課工作很多教師非常輕視備課環節,認為備課無非就是看看教材、寫寫教案。其實備課囊括了從學情的了解,課標的解讀、教材的理解,教學方法的選用到教學過程的設計等多個環節,既涉及知識層面也涉及學習者的層面,只有抓好了這兩個層面的東西,我們才能制訂出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教學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備課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認真研究新課標。新課標規定了學生學習的內容、學習行為和學習程度,是制訂具體教學目標的依據,也是我們教學和評價的基礎。
2.要深入了解學情教學目標的實施最終是通過學生的學習行為來實現的,如果教學目標是制定在不了解學生的情況基礎上,用這個目標去指導教學活動,必然導致教學無效的結果。所以,只有充分了解了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水平的差異性,實事求是地設定不同層次的目標,才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如,在學生層次低的班級,我的教學目標就強調學生對歷史時序、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基礎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對層次較好的班級,我的教學目標則定為綜合能力的培養,著力訓練他們的抽象、拓展思維。
3.教學目標的設置應該建立在對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上只有建立在這三個方面上的教學目標,才能算是科學的目標,才能指導我們開展進一步的教學活動。
二、選擇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課堂教學的活力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教學方法的優劣,關系著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采用了多種方法,這些方法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注入式,也叫“填鴨式”;一類是啟發式。
1.注入式教學法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是我們長期以來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把學生簡單地看成“知識接納的機器”,沒有把學生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培養,抹殺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忽略學生的個人體驗,使學生變成了生吞活剝、喪失思考力和創造力的書呆子。
2.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方法則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的統一,它把促進學生個人全面協調發展視為目標,不僅重視知識能力的培養,還重視學生作為公民的素養的培養。這種教學方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潛力,使他們能主動參與,同時也能發揮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讓師生相互合作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如,在講“宋明理學”這一內容時,對于宋明理學的影響,我沒有直接把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分成小組去收集各種資料,然后讓他們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得出自己的結論。到下節課時,學生分組在課堂上展示了他們收集的各種圖片和文字資料,并用這些資料得出了各小組對于宋明理學影響的理解,有小組認為宋明理學對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有的小組認為它對個人修養的形成有影響;更有學生從宋代女子服飾變得含蓄、保守,論證了宋明理學對人們思想的禁錮。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動手動腦,還讓學生理解了“論從史出”這一歷史學習的觀點和方法,自然也就能達成有效教學的目標了。
三、拓展教學評價的維度,多個角度驗證教學的有效性
從事中學歷史教學已有十個年頭了,對歷史教學的看法也經歷了不太簡單到簡單,再到現在的太不簡單。完成一節課教學內容相對簡單,讓一節歷史課生動起來、豐富起來比較麻煩。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教學內容枯燥、濃厚的應試傾向導致記憶性內容多、教材內容相對零散。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在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方面未能充分發揮其學科功能。如何走出這一系列的教學困境,本人在日常教學中也一直在孜孜探索。追求簡約高效課堂,即讓歷史課堂做到簡單且有思想。為解決上述問題,個人覺得在日常教學中做好以下幾點頗為有效。
一、創設吸引人的情境
一位德國學者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這就說明創設一些有效的教學情境往往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如在分析潰敗的原因時,我引用了如下故事:后期,曾在山西的白云觀抽簽,抽到的是“下下簽”,他嘆息敗局已定。不久,也恰巧來到白云觀,為助興也抽了一簽,抽到的是“上上簽”,道士大為贊嘆。此事后來知道了,說:“天意?!眳s說:“民意?!?/p>
二、勾勒流暢的整合
現行的高中歷史教材,突破傳統編年體系,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往往也使人覺得有點零碎,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簡要整合,通過整合使內容簡約、流暢、整體感強。如必修一第5課《雅典民主政治》教學整合:“民主之因”“民主之路”“民主之光”“民主之弊”“民主之悟”,整合了教材中的希臘環境、三位首席執政官對雅典民主制貢獻及對雅典民主的評價。又如,對必修一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就整合成了“分離之因”“解決之道”“回歸之路”“統一之望”四小節,富有詩意的整合使教材結構脈絡更顯清晰。
三、概括精彩的要點
歷史學科需要思維,特別是理性的歷史思維,同時這一學科也少不了一些記憶。幫助學生整理、記憶知識點,從而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也應是有效教學的一個方面。如在記憶近代史的條約內容時,將《》概括為“公(公使進駐)”“開(十處口岸)”“行(軍艦通行)”“賄(賠償英軍)”;將《》概括為“天(承認《》)”“天(天津為商埠)”“賠(賠款英法)”“酒(割九龍司)”。又如,近代史涉及帝王較多,可直接將清朝帝王整理成“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這對幫助學生記憶、理解近代史的戰爭、變法、革命以及京劇形成與發展大有裨益。
四、提供展示的舞臺
在日常教學中,我喜歡在課堂中擠出最后幾分鐘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歸納,或就課堂某一瞬間、教材某一細節發表感悟?;顒右怨膭顬橹鳎龑W生鍛煉思辨思維,提升表達能力,努力使學生從這一小小活動中找到自信與成就之感。如在上完必修一“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時,我曾讓學生模擬奧巴馬進行簡短的競選演說,在上完必修一最后一課“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時,讓學生以模擬聯合國社團成員的身份分析當今世界形式與應對。通過一段時間的嘗試與努力,發現多數學生在參與這一活動中由最初的扭扭捏捏到今天的落落大方,我想這種課堂上小舞臺培養的優良品質也必然會延續到以后社會的大舞臺。
五、反思課堂的遺憾
華東師大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钡拇_,教學需要反思,強化意識,使反思常態化。反思中,最有價值的反思就是對錯誤的反思。課堂的美妙之處往往在于遺憾之處,沒有遺憾的課堂是不存在的,課堂因為有遺憾才讓人進步。正如泰戈爾所說:真理之川從錯誤之渠中流過。當然,反思自己不足,更要學會借鑒別人之長,如本人在處理“宋明理學”一課的導入時總感覺缺少新意、不夠出彩,當我看到一位教師用自己所畢業的大學校訓和所任教的中學校訓導入時,頓覺眼前一亮,既凸顯了儒學在今天的影響,也加深了學生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和對知名大學的向往。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歷史思維能力
一、史料教學的必要性。
歷史講述的是過去的事情,因為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沒有親自研究過,所以我們現在學習歷史,總有霧里看花的感覺,不那么真實。其實,我們的歷史教材所有的文字和結論,都是史學工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他們從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中挖掘歷史,通過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系統性研究,形成一個基本的歷史框架。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和探究能力,他們不再滿足單純的記憶歷史知識,還對研究歷史問題、探討歷史規律有著濃厚的興趣。比如,我們講的局限,說它沒有堅實的群眾基礎,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沒有更多的史料印證,學生可能就要去找相應的史料進行探究。這個時候,如果老師能提供一些直觀的史料就可以解決學生的問題。比如,教師可以提供以下的史料:老百姓起初還是把盧知事看得同以前的“老爺”(縣太爺)一樣,但漸漸地,那些非實質性的變化發生作用了。首先,皇帝沒有了。這一點,漳平縣老百姓無論如何想不通。世界怎么可以沒有皇帝呢?……老百姓以為人生下來就有辮子的,當城里剪辮子成為一種風氣之后,鄉下人表示反抗。一次,我在小船上聽一個趕集的鄉下人說:城里人要強迫剪“頭鬃”,我們就不來趕集了。由此可見,鄉下農民并不擁護排滿興漢和民主共和。
――《鄭超麟回憶錄》
根據這段材料,學生就可以感悟到為什么會失敗。伴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和高考改革的穩步前行,史料在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課標中就有考察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要求。
二、史料的分類。
在新教材中,編者提供了眾多的史料。比如“歷史縱橫”、“資料回放”、“學思之窗”等欄目。對它們的恰當運用將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實現?,F在高考試題的設計發生了很大變化,突出了學科能力的考查,十分注重考查學生對史料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歸納概括、嚴謹表述的能力。試題大量引進課外新材料,創設全新的問題情境,進行設問。所以,在課堂和課外教學中,教師要精心準備一些史料,用于教學。那么,史料可以分那幾類呢?
歷史上的史料豐富多彩,像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等都是史料。就我們經常接觸的史料可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
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記載的歷史資料。它又可分為以下三種。(1)第一手史料,通常是古代歷史文獻(包括考古發現、文件、日記、報告、筆記、回憶錄等),一般真實可信。(2)撰述史料,又稱為二手史料。這類史料主要由當時人或后人整理、寫作的典籍。(3)文藝史料。此種史料是指用詩歌、小說、戲劇、民謠等文藝體裁反映歷史的材料。
圖片史料指的是歷史圖片。教材中的圖片甚多,有文物、古跡、照片、歷史地圖、數據圖表、漫畫等等。
三、高中歷史課堂中運用史料教學的方法。
(一)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史料
對教材中的“學思之窗”“資料回放”“歷史縱橫”等欄目的史料和后面的思考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在備課時應該分析史料,結合教材內容,精心研究,預先做出簡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題有機融合進教案之中,以促進難點和重點內容突破,在教學中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在讀懂讀通的基礎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結合內容簡明扼要回答思考題,充分發揮史料應有的作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另外,對教材中的歷史人物畫像和照片、實物模型、地圖、名勝古跡照片、漫畫等。教師也可以圍繞它們做文章,精心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感知歷史、理解歷史。比如必修一教材中秦統一的歷史地圖,就蘊含著許多信息,教師可以設問,比如,秦始皇為什么能完成統一?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怎樣完成統一大業?秦朝的疆域怎樣描述?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把握圖中的隱性信息。
(二)適當補充課外史料
近幾年高考綜合科目的歷史試題,大量引入教材外的新材料、新信息,以此來考查學生提取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處理新問題的能力。為此,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材料,創設全新的問題情境,做到論從史出。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比如,學習君主專制加強,可以提供以下材料:帝制時君臣間猶如主奴,然宋前以《周禮》“坐而論道”之訓,宰執猶得與皇帝坐論朝政。至宋太祖以王質柴氏舊臣,欲抑之,陰令寺人撤其席,遂以為故事,雖宰臣亦不得坐矣。文彥博年逾八十猶侍立,轉為人稱,可謂甘居下流者也。清制:大臣面對,皆跪,非叫起不敢起。吾鄉王文韶已大拜且年逾七十矣,每日猶習跪于家,其法束厚綿于膝,使能忍久耳。
――《石屋續瀋》[民國] 馬敘倫
大臣由站而跪,生動的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加強。可以設問:宋以前到清朝時期大臣與君主的關系如何?再比如,反映清朝商幫的史料:
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安徽),江北則推山右(山西)。新安大賈,漁鹽為業,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栗,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儉也。
――《五雜俎》[明]謝肇J
從中可以分析古代商幫的地域特色。圍繞其可以設計許多富有趣味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充分利用試卷中的史料。
其實,高中的歷史試卷中有許多值得利用的史料,圍繞它們可以精心組織教學,提高學習效果。特別是其中一些富有人文氣息的史料,簡直把歷史寫活了,寫神了,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歷史的樂趣。比如,明朝王圻著的《續文獻通考》,他上面說道:“羅貫,字貫中,杭州人。他編撰有小說數十種,而《水滸傳》敘述宋江的故事,奸盜脫騙機械很詳,可是他變詐萬端,壞人心術。說者謂他的子孫三代都是啞吧,天道好還的報應如此。”《水滸傳》是一部著名的小說,被羅貫中已經形容得淋漓盡致,可惜太刻薄一點了。清朝劉鑾的《五石瓠》上說道:“張獻忠非常之狡,他每天教人說《水滸》《三國》諸書給他聽,凡遇到埋伏攻襲,都仿效他?!敝袊袃删渌自挘凶觥吧俨豢础端疂G》,老不看《三國》”,這就是因為他們的計策太厲害了。清朝章學誠的《丙辰札記》,他便說《續通考》上面,對于三世子弟皆啞,并無其文。究竟是刻本互異呢,還是稗史誤識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自勉齋隨筆》 [民國] 陳邦賢